主题: 曹峻:中国古代史A(1) 第二章
第二章 传说时代
本章以史记记载为本作介绍
一、五帝时代
(1)黄帝
1)出身:“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2)描述:“生而神灵,弱而能言……”(一通赞美)
3)生活年代:“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黄帝击败诸侯,“诸侯咸来宾从”
4)两场重要战役:阪泉之战(炎帝)、涿鹿之战(蚩尤)
5)疆域:东至海;西至空桐(甘肃);南至长江;北至涿鹿(河北)
6)其他特征:
(Ⅰ)“迁徙往来无常处”(推测:没有开始定居)
(Ⅱ)“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2)帝颛顼(高阳)
1)出身:黄帝次子昌意之子
2)描述:“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一通赞美)
3)施政:“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推测:原始宗教可能已经得到发展)
(3)帝喾(高辛)
1)出身:黄帝长子玄嚣之孙
2)描述:“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一通赞美)
(4)帝尧(放勋)
1)出身:帝喾之子
2)描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一通赞美)
3)事迹:
(Ⅰ)信饬百官,众功皆兴:制订历法,并派各种官员到各地教百姓四季如何耕种
(Ⅱ)挑选继任者
Ⅰ)放齐推举丹朱,尧否定
Ⅱ)獾兜推举共工,尧否定
Ⅲ)四岳推举鲧,尧先否定,但无其他候选人,只得任命鲧;考察九年,但鲧治水失败
Ⅳ)后来众人又推举舜,尧进行考察:嫁女、使掌管刑罚、使接待来宾、使走进深山不迷路;终于让舜登基
(5)帝舜(重华)
1)出身:颛顼六世孙,父顽,母嚣,弟傲
2)事迹:
(Ⅰ)时期一:帝尧老,舜摄政,“以观天命”
Ⅰ)巡狩,制作刑法,惩罚分明
Ⅱ)流放共工、獾兜、三苗和鲧
(Ⅱ)时期二:尧死后,践天子位
Ⅰ)尧“终不以天下只病而利一人”,禅位于舜
Ⅱ)舜先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后因众望所归登帝位
Ⅲ)立百官:命禹平定洪水,弃(周祖)为后稷,播种庄稼,契(商祖)为司徒,执掌教化……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
Ⅳ)舜崩禹立:舜的儿子商均“不肖”,于是舜“预荐禹于天”;后来禹也让避,“诸侯归之”,才终于继位
司马迁对于上古历史的说明——“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印证文献”: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
二、古史辨派
原本的权威在上世纪20世纪遭到质疑,远古史受到冲击;古史辨派推翻千百年来对于历史开端的传统认识
1、创立者:顾颉刚
2、代表作:《古史辨》七册
2、主要观点
(1)“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1)年代较早的文献中,只有禹,没有出现其他人。例如:
《诗经·商颂·长发》(商人对自己祖先的歌颂):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鲁颂·閟宫》(周人对自己祖先的记忆):
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2)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比诗经晚,人物却丰富起来,内容记载得更早。出现尧、舜,例如:
《论语·尧曰》: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3)伪造的过程:
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从战国到西汉,伪史充分的创造,在尧、舜之前更加上了多少古皇帝。于是春秋初年号为最古的禹,到这时真是近之又近了。自从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祭黄帝(见《汉书·郊祀志》。秦国崇奉的神最杂,名目也最诡,秦文公梦了黄蛇作鄜畴,拾得了一块石头作陈宝祠,实在还是拜物教。黄帝之祀起于秦国,说不定黄帝即是“黄龙地螾”之类),经过了方士的鼓吹,于是黄帝立在尧、舜之前了。自从许行一辈人抬出了神农,于是神农又立在黄帝之前了。自从《易·系辞》抬出了疱牺氏,于是疱牺氏又立在神农之前了。自从李斯一辈人说:“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于是天皇、地皇、泰皇更立在疱牺氏之前了。自从《世本》出现,硬替古代名人造了很像样子的世系,于是没有一个人不是黄帝的子孙了。自从《春秋命历序》上说。天地开辟,至《春秋》获麟之岁,凡二百二十六万年”,于是天皇十二人各立一万八千岁了。自从汉代交通了苗族,把苗族的始祖传了过来,于是盘古成了开天辟地的人,更在天皇之前了。
4)结论: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献越无征,知道的古史越多;古史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2)打破民族、地域向来一统的传统说法
从前人们认为中国向来是一统的,就是出自皇帝;中国疆域从黄帝时已经基本确立
1)上古时代应有许多小部族存在于中原,各部落不存在统一始祖
2)各民族不断融合,疆域不断扩大、稳固始于春秋战国
3、对疑古派的评价
(1)正面评价
1)钱玄同:“真当精妙绝伦”
2)胡适:“真是今日史学界的一大贡献,是治古史的重要工具”
3)郭沫若:“的确是个卓识”,“他的识见是有先见之明,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能成为定论,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体是被他道破了”
(2)负面评价:来自钱穆、王国维、徐旭生、张荫麟等
1)古史辨派将传说与神话进行了混淆
(Ⅰ)因为传说中蕴含的神话成分(如怀孕24月等)一概否定传说是不妥当的(清岚:参考所谓“谬误谬误”)
(Ⅱ)传说尽管失真,但一定有历史的质素在内,然后才有在外不断加上的后人的臆想,不能因为流传过程中加入了创造,就完全否定
2)方法论的不严谨:“默证法”(在某一时代现存的历史文献中没有出现某个历史人物,就认为这个历史人物在这个历史时期是不存在的)的无限度使用
思考:为什么不严谨?
我课上的想法:
1、疑古派用一种或然代替全部的或然。而实际上,我们现存的文献不是全部的文献,文献中所提的人物也不是全部的人物。
2、我们现今没有的材料,古人(司马迁)未必就没有;据此断定他们胡编乱造,未必正确。比如殷本纪的事情,可以为鉴。
3、甚至还有一种可能:从上古至春秋,战乱频仍,古史文献已逐渐佚失;秦汉统一后,这类或者东西又逐渐发掘,或者经司马迁等人从民间搜集,重新整理入自己的著作。
老师的解答:
1、疑古派没有提出所谓的“造假者”和“造假时间”的强有力的证据
2、较早的古书中没有出现人和物的现象,有可能是以下两种原因
(1)可能早期时代中原本有更早的人物传说,但当时的古书认为无记载必要,就没有记载下来
(2)可能早期文献中原本有更早的人物记载,但在流传的过程中信息丢失了;因为古书需要手工传抄,这种可能性并不低
3)钱穆的观点:古史研究要有限度,不可太详细落实地追求(不切实际);但可以把活跃于古书中的人物进行归纳,推出族群的迁徙路线,冲突等等,这样的结论是可靠的
三、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三集团说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说到这里顶重要需要声明的一事,就是在当时社会的单位是氏族,而氏族的名字与个人的名字常相棍淆,无法分辨。因为在氏族中间常常有一个神通广大、半人半神的人物作它的代表。他不惟活着的时候可以代表,就是死以后,经过若干时期还可以代表。名字开始或者属于个人如果他这个人能力很大,特别烜赫,他死以后就很可能成为氏族的名字。
1、三大集团
(1)种类:
1)华夏集团:
(Ⅰ)代表:黄帝、炎帝、颛顼、共工、祝融
(Ⅱ)位置:黄河中游
2)东夷集团:
(Ⅰ)代表:大皞(大昊、太昊)、少皞、蚩尤
(Ⅱ)位置:山东、河南东北部、河北东南部、江苏等地
3)苗蛮集团:
(Ⅰ)代表:三苗、獾兜、梼杌
(Ⅱ)位置:长江流域;湖南、湖北、江西
(2)意义:三大集团的交互关系就构成了传说时代的古史
2、过程
(1)传说时代的开端
《国语·晋语》:
昔少典娶于有蛟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2)两部族的迁徙
1)黄帝向北、炎帝向东(证据:当地留有许多姬姓、姜姓的小国)
2)炎帝在东部作为外来族群,可能与蚩尤部族发生冲突
3)炎帝向黄帝求助,黄帝出兵,路遇炎帝部族发生冲突
4)战胜炎帝部族后,黄帝继续向南战蚩尤;传说有应龙、女魃与大风伯、雨伯的战斗,最终无法送回女魃(旱神),发生大旱;黄帝又请来叔均把魃移到河西走廊,结果此地终年不雨(猜测:可能该战争持续时间很长;先遇大雨,又遇旱;于是创作了此传说,而且时人已经知道西北地区少雨,故在描述中送神至此)
(3)第一个巨变:黄帝确立天子地位
1)经过许多场战争后,氏族林立的局面变成若干大氏族并立的局面
2)蚩尤败后,东夷可能开始与华夏融合相处
(4)第二个巨变:颛顼时代
《国语·楚语下》: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1)本来每家每户都有巫师可以与上帝鬼神沟通,神灵没有什么威信可言,社会混乱
2)颛顼“绝地天通”,任命“南正”处理神灵的事务;“火正”处理百姓的事务;使宗教人员专职化
(Ⅰ)他们也进行观测天象,制订历法,指导农业等活动
(Ⅱ)许多早期文明的历法等往往与宗教相关,由宗教人员制订
(5)第三个巨变:尧舜时代
1)这一时期气象异常,洪水泛滥
《孟子·滕文公上》: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墨子·非攻》:
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2)在治水等公共事务的处理中,国家机构复杂化;禹都阳城成为一个政治中心,君主世袭制度开始确立
3)从文献中看出,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的融合开始时间可能比东夷集团晚
四、传说时代的社会组织状况
(1)中学时代的认识:社会状况是"部落联盟"
1)该认识来自于郭沫若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
种社会是没有私有财产的。一族内的财物都是共同享受,一族人都是相互扶持,但有一种民主的组织来管理族内的共同事务。大抵一姓(Gens)有一姓人的评议会,由评议会共选出一个酋长以掌理一姓的事务;遇有战争时更选出一个临时的军长。合数姓而为一宗(Phratrie),宗又有评议会,由各姓的酋长或军长组织而成,以共裁一宗中各姓相关的事务。合数宗而为一族(Stamm),族亦有族评议会,其组织成分完全相同。合数族而为一大同盟,盟有同盟大评议会,无单独之元首,而有二人平列之军长。
2)郭沫若的结论又可以上溯自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美洲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部落联盟”是国家产生前的阶段(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3)马克思、恩格斯很推崇摩尔根的研究,认为摩尔根与己暗合——于是马、恩整合摩尔根的笔记,最终恩格斯写作《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
4)郭沫若阅读了《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发现没有用中国材料,也没有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内容;郭沫若就用马恩的理论来处理中国材料(或者说用中国证据补充了恩格斯的理论)
5)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开始反思该理论(如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引进新的国外人类学理论);19世纪以后,美洲许多人类学家又发展出许多新的理论:认为摩尔根的结果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适性;其中有一个塞维斯,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另一条道路“酋邦理论”(游团->部落->酋邦->国家),其中酋邦是平等社会向不平等社会过渡的阶段
(2)部落联盟与酋邦的对比:中国古代社会是哪一种性质?
1)何谓部落联盟?
(Ⅰ)没有最高首领:最高权力属于机体而非个人;有一个50人组成的首领全权大会,各部落首领的级别和权威平等;氏族中酋长的性质不具备个人权利,酋长完全为人民服务
(Ⅱ)联盟会议的议事原则是一致通过: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概念
(Ⅲ)参加联盟的各部落保持各自的独立,部落间完全平等
(Ⅳ)部落联盟的二权制和三权制特征(军长属于个人职位,掌管对外作战)
2)何谓酋邦?
(Ⅰ)酋长有真正的实权:酋长具备决策权力
(Ⅱ)酋长周围有官僚政治机构
(Ⅲ)官僚有特权
(Ⅳ)酋长地位具有永久性
3)中国传说时代的社会情况
(Ⅰ)尧、舜、禹部落联合体有最高首领
(Ⅱ)议事原则是最高首领决断:以前用部落联盟解释时,有学者说“尧的时代选择继承人时召开了联盟大会,要大家推举候选人”,但其实最后还是尧个人作出了决定
(Ⅲ)只有最高首领一个权力点:帝可以任命官员
(Ⅳ)初步形式化的官僚体系:黄帝以来有各类官员管理各种事物
五、禅让制的可疑之处
禅让制在先秦诸子(儒家、墨家)及其后的学者心目中,是一个完美的制度
1、禅让制是所谓“圣人把地位传贤不传子”的制度;但早期文献中的记载,最初的传承都是传位于子的
2、舜、禹为什么要避让?可见在当时人的礼法观念中,一定是传子为先,然而可能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如儿子不肖),才进行了“禅让”
3、古代文献中已有许多怀疑
古本《竹书纪年》:
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山海经·海内北经》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韩非子·说疑》: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韩非子·忠孝》:
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
4、禅让是否是儒家、墨家的教化工具?
(1)为民求贤是行仁政的表现,是故儒家以此传说为强有力的论据,大肆宣扬
(2)墨家主张帝王要节俭,事必躬亲;舜于是下地耕作,自制陶器,因有支持理论的作用,于是也作宣扬
六、史前时期的考古欣赏(略)
七、史前时期的文化风俗
1、拔牙之俗:凿齿、獠民、獠牙蛮
2、颅骨改形、穿孔与开颅术
3、剥头皮:代表战胜者的勇猛和对敌人的愤恨
4、儋耳:聂耳之国、大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