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RT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赤军长胜《宛如梦幻》

部民、氏姓制度

日本民族蓬勃发展,甚至有余力发动对外侵略,建立任那殖民地的时期,朝鲜半岛三国鼎立,中国也正处于南北朝乱世,因此就有大量的中国人和朝鲜人涌入日本,既有被掳去的战俘,也有主动逃去的移民。日本史料中多次提到汉人〔中国人〕、新罗人、高丽人〔高句丽人〕和韩人〔任那人〕、百济人,等等,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使倭国的奴隶制社会进一步完善化。
就在这种背景下,四世纪前后出现了部民制度和氏姓制度。所谓部民,是指皇室和贵族的私有民集团,身份介乎于农奴和奴隶之间。他们或者集体在皇室和贵族的田庄中劳作,或者定期前往皇室和贵族的家庭中、工房中从事生产和服务工作。部民最初的来源是奴隶、战俘、移民和罪犯,后来相当多本土公社自由民也加入其中。
在部民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氏姓制度。中国古代以姓代表血缘,以氏代表身份,日本的氏姓制度则恰好相反。氏原本是指由血缘为中心组成的氏族公社,两级分化后,其首领即被称为氏上,对内主持对氏神的祭祀,裁决氏族内部纷争,对外则代表氏族与其它氏族或朝廷接触。姓原本是对氏上的尊称,后来逐渐成为大和王朝赏赐给氏上以区别其尊卑高下的一种称号。比如天皇的后裔往往赐姓臣、君,很多传统氏上赐姓连,中国或朝鲜移民的氏上赐姓主、史,其它的还有别、公、直、造、村主、稻置等等。最尊贵的姓是臣和连,其中在朝廷中身居高官者称大臣和大连。
日本人现在的所谓姓,其实应该写作“苗字”,除明治维新后新造的或附会的苗字外,主要来源是古代和中世纪为区别同姓异流而另起的称谓,和最初氏姓制度之姓,已经完全是两码事了。
从五世纪后半叶开始,中国分久必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而朝鲜半岛也因新罗的崛起,即将摆脱三国鼎立的局面,倭国在半岛的殖民势力日渐萎缩。大和王朝还想挽狂澜于既倒,不停地渡海派发援军,但其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地方贵族和百姓此起彼伏的反抗。479年,500名虾夷族士兵在西部发动叛乱。527年,筑紫国造〔国即郡,造即郡长官〕盘井掀起反旗,又占据“火、丰两国”,叛乱持续了一年零三个月之久。
到了六世纪中叶,部民制度因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崩溃,许多贵族被迫解放部民,使其成为拥有一定人身自由,缴纳贡赋的农奴和小生产者。这就引发了大和朝廷中两种思潮的强烈斗争,即是因应这种社会形势进行改革,还是维持旧有的生产关系。前者以苏我氏为领袖,后者的代表家族则是物部氏。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毕万:姬姓,毕氏,名万。毕万是毕公高的后裔,侍奉晋献公诡诸,为司徒。毕万因功封于魏城,子孙以魏为氏。注,侍奉晋献公诡诸,应该有误。据记载,毕万之孙因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注:晋公子重耳,为晋国第十一代孙,即晋文候,姬仇。所以,晋献候误记为晋献公。

毕公高:姬姓,毕氏,名高。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文王吞并商人毕方。周初时,他被封于毕方故地(今陕西咸阳西北),伯爵。成王时,入为天子三公之一,故称毕公。毕公高之“公”并非爵位,而是三公之“公”。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有些氏族来自大陆移民:

社会改革的首要表象是宗教改革。苏我氏希望利用从大陆和朝鲜半岛传入的佛教思想,构建新的宗教体系,以压制地方贵族势力,完成因应社会需要的中央集权。苏我氏本是葛城氏的分支,其先祖苏我满智宿弥据说曾统辖过东汉、西文、秦等氏族——从这些氏族名称便可得知,他们大多源自于大陆移民。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当时日本没有官僚体制,大氏族的族长往往轮番把持朝政。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大和王朝实行部民制,它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部民是皇室和贵族的私有民,冠有主人名、职业名、地名,种类有田部、子代、名代、品部、部曲(民部)等。部民来源于中国和朝鲜移民、被征服者、战俘、罪犯。

在部民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统治体制是氏姓制。氏是由有力族长的直系、旁系血缘家族和非血缘家族组成的社会集团,冠有居住地名(如葛城氏、石川氏)、职业名(如忌部氏、服部氏)、祖先名(如久米氏)。氏的首领为氏上,对内主持氏神的祭祀,裁决氏内的争论,对外代表本氏与他氏和朝廷交涉。有势力的氏上担任朝廷的官职,参与国政,他们拥有田庄和部曲、奴婢,是奴隶主贵族。氏的一般成员为氏人,是自由民,有势力的氏人拥有奴婢。

氏上有表示身份高低的世袭称号姓。姓原来是氏人对氏上的尊称,后来随着大和国势力的发展,天皇作为统治贵族的手段,掌握赐予或剥夺姓的权力,从此,姓成为氏上身份尊卑的象征,受姓的氏上史称氏姓贵族。

天皇赐姓的标准是根据血统和职务。姓的种类有臣、连、君、别、公、宜、造、首、史、村主、稻置等。一般天皇的后裔姓臣、君,所谓天神地祀的后裔姓连,中国、朝鲜移民的后裔姓使主、史、村主等。臣姓、连性的贵族地位最高,幕中最有权势者称大臣、大连,辅佐天皇,处理朝政。参与国政的又有伴造、国造、县主。伴造是世袭朝廷的某种职务、管理品部、子代、名代等部民的中小贵族,多姓首、造、连。国造是一国之长官,由朝廷派遣或任命臣服于大和朝廷的地方贵族,一般姓臣、君、公、连、直等。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第一次赐氏:

●战败对日本的影响

白村江水战给了中大兄皇子一记大耳光,他本想利用战争转嫁国内矛盾,结果大败亏输不算,还把倭国在朝鲜半岛最后一点点影响力也扔了个精光。不仅如此,当时国内舆论嚣然,都传说唐和新罗联军将要渡海杀来倭国,中大兄皇子被迫一方面遣使前往唐朝重修旧好,一方面在对马、壹岐、筑紫等地设置防人〔戍守军〕和峰火台,还在筑紫修筑了庞大的水城,完善九州方面的防御态势。
664年五月十七日,一支规模不小的船团驶到九州,使大和朝廷上下无不胆战心惊。船团首领乃是唐朝的朝散大夫郭务悰,他奉刘仁愿之命,携带牒书和礼物前来拜访中大兄皇子。郭务悰先后四次出访倭国,第三次率领了四十七舰、两千人的大船团,实在是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估计刘仁愿派他来侦查日军的动向,同时施以高压。
大和朝廷不愿迎接郭务悰进京,又不敢武力驱逐,一直拖到十一月,才由中臣镰足献计,派和尚智祥宴请郭务悰,转赠中大兄皇子的礼物,并暗示其尽快离开。郭务悰好整以暇,淹留到次年二月才率军离开九州——中大兄皇子肯定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此后数年间,中大兄皇子在九州北部、本州西部,以及统治中心的大和地区到处修建城防,以备唐军来攻。然而唐朝直到668年才终于灭亡高句丽,此后又陷入与新罗的战争,根本无暇顾及倭国〔或许郭务悰在九州的所见所闻,也使得唐朝不愿再渡海开辟新的战场〕,中大兄皇子忙活了好几年,把自己的家底都快掏光了,结果做的全是无用功。
白村江水战对日本的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日本从此不敢再轻视中国,决心维持中日和平,并以中国为师,遣唐使越来越是频繁;另方面,中大兄皇子为了度过危机,被迫向旧氏族势力妥协,甚至下诏在部分地区恢复了氏姓制和部民制,这无疑是一种倒退;第三个方面,有大量百济遗民逃来日本,为岛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新鲜血液。
667年三月,终于彻底放下心来的中大兄皇子下诏,把都城迁往近江大津宫,并于次年元旦正式登基,史称天智天皇。同年,天智天皇命中臣镰足参照唐朝的《贞观令》制定《近江令》,这份已经亡轶的法令,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中臣镰足于两年后去世,此人辅佐天智天皇,不但从政治上、经济上改革了倭国旧制度,还对宗教事业大有贡献。他为了压制从苏我氏掌权以来日益膨胀的佛教势力,遂整合倭国各地的旧氏神信仰,完善为本土的神道教〔同样排佛,所以后世会把镰足和镰子混为一人吧,或者镰子本就是根据镰足的影子造出的西贝货〕。在他死前一日,天智天皇赐予其最高冠位大织冠,并赐姓藤原,称藤原朝臣镰足——日本最大的神官家族就此产生,最终引发了统治日本两百余年的藤原氏摄关政治。
拉回来说天智天皇,既然已经登基,当然要立东宫,他选定的接班人乃是自己的兄弟、皇族中最有魄力也最有势力的大海人皇子。为了拉拢大海人皇子,天智天皇竟然将自己的四个女儿都嫁给了他〔日本古代近亲跨辈通婚,本是常事〕,然而大海人皇子仍然和哥哥兼老丈人不对付,屡屡在言行上刺激天皇,甚至于公然在宴会上“以长枪贯敷板”,以表示他的不满。
大海人皇子究竟有何不满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天智天皇虽然册封大海人皇子为东宫,却不肯按惯例给其摄政的权力,671年元月,更封亲儿子大友皇子为太政大臣,总摄朝政;二,传说天智天皇与大海人皇子的爱妃、风流才女额田女王私通,并最终据为己有;三,大海人皇子极端不满天皇向守旧势力妥协的举动,想要加快改革的步伐。
就在如此重重矛盾中,671年十二月,天智天皇病歿,传位于大友皇子,大海人皇子为了避祸而主动出家,遁往吉野。当然,大海人皇子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而大友皇子也不会容许自己这个威名素著的叔父活在世上,当时的情景,仿佛中大兄与古人大兄间夺权斗争的再现,只是结局全然不同。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壬申之乱”。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八色之姓:

●壬申之乱

孝德天皇有两个年号:大化和白雉,其后的齐明和天智两朝天皇都没有改元。671年十月,天智天皇重病卧床,大海人皇子以出家为天皇祈祷为名,避祸南走吉野。十二月,天智天皇病殁,临终前传位于大友皇子,并嘱咐左大臣苏我赤兄、右大臣中臣金,以及御史大夫苏我果安、巨势人和纪大人共同辅佐大友皇子。
当时大海人皇子还在吉野山中流浪,身边只有二十余名舍人、十余名女官,以及妻子菟野皇女和菟野之子草壁、忍壁而已,如果大友皇子及时派兵追杀,甚至只要派出几名刺客,就能取了大海人皇子的项上人头。然而大友皇子慑于叔父的威名,不敢遽发追兵,只是征募兵马,巩固城防,防止大海人皇子回京来夺取天皇之位。
大海人皇子在吉野的群山中逃亡了整整六个月,看到朝廷并无值得担心的举措,这才定下神来,遣人回归自己在美浓的领地召集部属,准备发难。而以高市皇子为首的许多皇族和地方氏族也都纷纷来投,迅速膨胀到数万大军。天智天皇晚年向守旧派低头,使得许多中小氏族大为不满,他们无不寄希望于大海人皇子,希望他掌权以后,可以扫除天智朝的弊端,继续推进改革,清除压在自己头上的传统大氏族势力。
一个社会越有流动性,就越有蓬勃朝气,奴隶制等级太过森严了,同为统治阶级,大族不亡,小族根本没有冒头的日子,封建社会同样等级森严,但统治阶级内部的升降变动却有所松动,这就给了很多冒险家以可趁之机。至于百姓们,也大多希望可以彻底摆脱部民即奴隶的命运,农奴或佃农活的也很惨,然而总有渺茫的机会积聚财富,人身安全也较有保障。两害相权取其轻,百姓们也纷纷倾向于改革派的大海人皇子。
大海人皇子聚拢东方各国军队,进至美浓的重要关口不破关,大友皇子发兵前来迎战。战役首先在关原爆发(请记住这一战略要地,近千年后,又有一场决定全日本命运的战役在此地展开),东军旗开得胜,然后分兵两路,一路直接西进,一路南下伊势、大和后再北征,打算合围位于近江国的京城。大友皇子虽非失道,却极寡助,接战后节节败退。最终双方在京城附近的濑田川展开决战,只见到处都是打着红旗、围着红袖标的大海人侧的军队,鼓声震天,矢下如雨,大友侧军队很快就被击溃了。大友皇子自缢而死,五位顾命重臣自裁其一,旋即被处死一人、流放二人、赦免一人。大海人皇子得意洋洋地进入已经变成一片残垣瓦砾的京城。
大海人皇子下令在大和营建新的都城和宫殿,是为飞鸟净御原宫。次年〔673年〕二月,他正式登基,史称天武天皇,立菟野皇女为皇后。大友皇子因为战败自杀,被废除了天皇名号,直到一千两百余年后的明治时期,才追谥其为弘文天皇。
估计在天武天皇时代,倭国在对外交往的时候,开始正式称自己为“日本”。《旧唐书》中说:“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故中国疑焉。”《新唐书》将此事记载于“咸亨元年,〔倭国〕遣使贺平高丽”之后,唐高宗咸亨元年是公元679年,也即天智天皇去世的前一年。
天武天皇在位十三年,巩固并推进了大化改新的成果,他首先重新设定中央贵族和地方豪族的氏姓等级,分为八种,即:真人、朝臣、宿祢、忌寸、道师、臣、连和稻置八种,同时下诏,废除天智天皇时代所恢复的氏上私有部民制度,并将赐予诸王、诸臣和寺院的“山泽岛浦、林野池湖”全部收归国有。为了加强天皇集权,天武天皇甚至多年不任命大臣,别说太政大臣了,连左大臣、右大臣和內大臣也全不任命,地方国司等官员也大都委以中下等氏姓。
天武天皇十年〔681年,以天智天皇去世的次年也即天武天皇正式登基的前一年为元年〕二月,开始编纂《飞鸟净御原律令》,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典。同月,立草壁皇子为东宫。
草壁皇子是菟野皇后之子,不仅能力平平,并且体弱多病。其实贵族们所仰望的皇子是大津皇子,其母大田皇女是菟野皇后的姐姐,两人并为天智天皇的同母姐妹,也就是说,是天武天皇的异母姐妹。然而菟野皇后当年带着儿子跟随丈夫在吉野山中流浪,同甘共苦,最为得宠,得以受封皇后,草壁皇子当然也就子以母贵了。
做事果断的天武天皇在继承人问题上却犹豫不决,就在封草壁皇子为东宫的两年后,他又允许大津皇子参与朝政,无疑掀起了新的类似大海人和大友之间的派系斗争。不过好在草壁皇子有个心狠手辣的母亲,朱鸟元年〔686年七月二十日新设年号〕九月,天武天皇驾崩,尸骨未寒,菟野皇后就临朝称制,然后诬陷大津皇子谋反,将其及其同党30余人悉数逮捕。十月,大津皇子被迫自杀,写下辞世诗一首:“金鸟临西舍,鼓声催短命,泉路无宾主,此夕离家行。”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日本人的氏、姓和苗字

说到日本人的姓氏,首先要从中国人的姓氏谈起。请问,商鞅姓什么?姓商?错。姓卫?错。姓公孙?更错!因为中国上古,姓和氏是分开的,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所谓姓,指的是一个人的血统(当然只有贵族才有闲空研究或者附会自己的血统),而氏,则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商鞅是卫国的公族,卫是周朝的同姓诸侯,所以商鞅的姓,应该是周的国姓——姬。他是卫国人,所以以国名卫为氏,称之为卫鞅;他是卫的公族,所以也称为公孙鞅;仕秦被封在商於,所以也称商鞅。这卫、公孙、商,正是他的氏。再如,姜子牙姓姜,但是吕氏(大概是出生地)、太公氏(被周武王尊为太公);秦始皇姓嬴,但是赵氏(生在赵国)、秦氏(秦的国君)。诸如此类。
男子主外,平常使用能代表其身份地位的氏而不用姓,商鞅虽然姓姬,但不能叫他姬鞅,秦始皇虽然姓嬴,但叫他赢政就大错特错。只是这一姓、氏分开的制度,汉以后就逐渐被大家遗忘了,姓、氏逐渐合流。
日本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氏指的是出身氏族〔日本古代的氏族并不一定由血缘关系所组成〕,姓则指的是大和朝廷赐予氏上等贵族的称号,比如臣、连、造等等。这种“姓”其实含有种姓的意味,以区别氏族地位的高低。其后出现的赐姓如藤原、橘、源、平,等等,严格意义上来说仍然是氏,而不是姓。贵族男子正规的称呼,必须姓氏叠用,比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藤原是氏,朝臣是姓,九条是苗字(苗裔之意),兼实是名。
苗字又是什么呢?苗字是代表一个氏姓的分家的意思,可以有多种来源,比如地名、官名、庄园名,等等,苗字经常可以更换,其实更象是中国古代的氏。打比方说,武田苗字出于源姓的新罗三郎义光,其后裔一支任甲斐守护,如武田信玄,一支任若狭守护,如武田元光。再比如,战国名将中,有不少称北条苗字,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名门平姓的北条之后裔:北条早云祖孙三代,出身低微,来源不详,为了名正言顺称霸关东,而冒苗字北条;大将北条纲成,本是今川家臣福岛正成之子,因为娶了北条氏纲的女儿,而赐苗字北条,是冒称之冒称;上杉谦信麾下名将北条高广,其实本来的苗字是毛利(他的家徽也是一文字三星),只是以所领北条庄为新苗字,才变成了显赫的北条氏……
武士阶层抬头以后,武士们的苗字越分越多,越分越杂,逐渐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姓,而到了江户时代,很多商家把商号冠在自己的名前面,也逐渐演化成现代意义上的姓——本书后面为了行文方便,会经常在苗字后面加个“氏”字以指代某一家族,但这并不说明苗字和氏有其共通之处。
不过,古代日本的平民百姓都是没有姓的,要到近代明治维新以后,才强迫人人都必须有姓,从而大多毫无本源地生造出来的。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庄园制出现:

●奈良朝和天平文化

世传圣德太子的画像,头戴乌纱襆头,帽翅曲折上结,身穿圆领长袍,腰横玉带,佩着直身双刃的长剑,足登“乌皮履”,手捧笏板,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观察,都象极了一位唐朝官僚,而不象是个日本人。然而这正是奈良时代日本官员的普遍装束,他们穿唐装、写汉字、读汉书、作唐诗,完全沉迷于西方传来的大陆文化中而不能自拔。
然而其实这个时候,日本还不算是彻底统一的。大化改新以后,大和朝廷将所辖领土划分为五畿七道,所谓“五畿”,是指统治中心的五个国〔大和、河内、山城、摄津、和泉〕,所谓“七道”,是指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山阴道、山阳道、南海道和西海道,每道下辖数国。然而一直到奈良初期,东山道的最东北端和西海道的最南端,都还没有被统一。
东北地区大部分领土仍掌握在土著虾夷族手里,对此,奈良朝廷多次派兵东征,还修建道路,从东海、东山、北陆等道强迫移民到东北地区垦荒,与虾夷族争夺土地。和铜元年〔708〕设出羽郡,五年后改为出羽国,这说明奈良朝廷已在对虾夷族的战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来成为日本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的“征夷大将军”一职,就是由此产生的,所征之夷,就是东夷也即虾夷。
而在西南地区,九州南部的游猎民族隼人族,也一直在和大和侵略军展开着顽强的抗争。九州其实共有十一国,即对马、壹崎、筑前、筑后、丰前、丰后、肥前、肥后、日向、大隅和萨摩,因为最后两国原本是隼人族的领土,于七世纪以后才始陆续设置。
关于隼人族的起源及其臣服大和朝廷,也存在着这样的神话传说:
古代有一对兄弟,哥哥叫海幸彥,弟弟叫山幸彥,各自抄持着不同的生计。某日,山幸彥对海幸彥说:“我每天山中狩猎,感觉无聊,兄长每天去海边钓鱼,一定也乏味了吧。不如咱们互借工具,交换工作来试试?”海幸彥勉强答应了,就把自己的钓钩借给山幸彥,让他去海边钓鱼。山幸彥毫无钓鱼的经验,结果钓钩被鱼儿吞走,他哭丧着脸来向海幸彥赔罪,甚至将自己所佩的宝剑打碎,做成一千个钓钩作为赔偿。可是海幸彥坚持要索回自己原来的钓钩,不肯原谅兄弟。山幸彥望海而哭,被他感动的神灵就带他入海,不但找回了遗失的钓钩,还娶得了龙女“乙姬”为妻。
山幸彥带着钓钩和龙女赠他的潮盈、潮干两颗宝珠回到岸上,他把钓钩还给海幸彥,但同时暗暗诅咒说:“这是麻烦之钩,是贫穷之钩。”果然,得回钓钩的海幸彥越来越贫穷,于是想要抢夺兄弟的财产。山幸彥取出潮盈珠,立刻潮水滚滚而来,瞬间把海幸彥淹没了,海幸彥告饶求救,山幸彥又取出潮干珠,潮水于是消失无踪。从此以后,海幸彥就宣誓臣服于山幸彥,做他的家臣,为他警护家门——据说海幸彥就是隼人族的始祖,而山幸彥,《古事记》里说他本名火远理命,是神武天皇的祖父。
总之,奈良朝廷在不断地学习和征服中逐渐强大起来,元明女帝之后是元正女帝,这位女帝共有两个年号:灵龟和养老。养老二年〔718年〕,藤原不比等奉命修订《大宝律令》,完成了最为完善的《养老律令》,两年后,太安万侣完成《日本书纪》。
元正女帝以后是圣武天皇,圣武天皇有三个年号:神龟、天平和天平感宝。继白凤文化后再度辉煌一时的“天平文化”,就是以他的年号来命名的。天平文化的中心仍是佛教和儒学,向中国派遣的遣唐使次数和数量都空前庞大,将大量佛经和儒典传入日本。奈良朝廷也开始设立大学和国学,以此教育和选拔贵族子弟或地方上国司的子弟们为官。狭义的天平文化是指圣武天皇天平年间的文化,而广义是指整个奈良时代的文化,著名的鉴真和尚也是在此期间渡海前往日本传教的。
奈良时代是彻底仿唐的时代,然而就连唐朝也无法长久维持均田制,在社会经济结构相对落后的日本,当然班田收授法也不可能万世不易。奈良时代是班田制逐渐崩溃,庄园制逐渐抬头的时代。
一方面,为了鼓励向新征服地区移民,奈良朝廷允许公民私有新开发地,使封建土地国有化逐渐向封建土地私有化转变。另方面,由于班田不均,赋税过重,使得很多百姓被迫依附于贵族和寺社,这样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庄园。庄园制的出现使得国家实际权力从土地国有时的天皇手中,逐渐转移到土地私有时的庄园贵族手中,藤原家族就首先冒出头来,攫取政权,开创了摄关统治的先河。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源氏出现:

●嵯峨朝的辉煌

继桓武天皇后登上宝座的安殿亲王,史称平城天皇。平城天皇是个非常荒淫的家伙,他还在东宫的时候,就爱上了藤原种继的女儿药子,以及药子的女儿,把她们一齐接入东宫。本来以日本古代的婚姻制度来看,这并算不了什么大事,倒霉的是药子的丈夫此时还并没有死,因此桓武天皇勃然大怒,下令把药子驱逐出宫去。
等到老爹去世,自己登上天皇宝座,平城天皇立刻就把药子接了回来,任命她做“尚侍”,又称“勾当内侍”,也就是宫中女官的总管。因为这层关系,药子的哥哥、藤原种继的长子藤原仲成就此平步青云,进入了权力中心。
大概因为生活糜烂而导致身体日虚,无力也无心再管理朝政吧——反正日本也有这种传统,十个天皇里有八个都是退位而非死后传位的——于是宝座才坐了四年,平城天皇就让位给弟弟贺美能亲王,自己跑回平城宫隐居去了。
贺美能亲王就是嵯峨天皇,此人颇有雄心壮志,想要好好干一番事业,可惜平城上皇虽称退位,却不肯真的退出政治舞台,他在奈良发号施令,处处和兄弟对着干。嵯峨天皇想要和上皇较量,首先要蔽其耳目,于是就把药子赶出宫去,自己设置“藏人所”来掌管和辅助处理机密文件。药子跑到奈良向上皇哭诉,平城上皇大怒,遂于大同五年〔810年〕九月宣布把都城从平安京迁回自己所在的平城京。
对于这种可笑的命令,嵯峨天皇当然置之不理,不仅如此,他还针锋相对地改元为“弘仁”,意识是明告天下:改朝换代了啊,现在的天皇是我,不是哥子你了啦。两个朝廷各自拉拢贵族和寺社势力,聚集兵马,准备开战。
最终的胜利者是嵯峨天皇,他先杀掉了上皇的亲信藤原仲成,然后派兵拦截上皇的部队。主上本就荒淫,士卒岂会用心?奈良军队纷纷跑散,药子自杀,平城上皇也只得出家为僧,表示彻底放弃权力。于是嵯峨天皇废掉了东宫、平城上皇的儿子高岳皇子,立异母弟大伴皇子为新东宫,彻底掌握了朝政。
嵯峨天皇是位文人气息很重的君主,主张无为而治,政事委任给臣下,自己寄情笔墨和山水,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并且其书法修为与空海、橘逸势齐名,并称为“天下三笔”。此公还极度崇敬佛教,崇拜唐风,留唐的名僧最澄和空海受到他的大力栽培,最终创立起日本天台和真言两个宗门。
然而,嵯峨天皇并非真正清心寡欲之人,他和老爹桓武天皇一样,娶了一大群老婆,养了一大堆儿子〔据说他有嫔妃28人,子女数超过50〕。皇子太多,竟然导致国库入不敷出,弘仁五年〔814年〕五月,天皇只好把母亲身份较低的32名皇子降格为臣下,赐与“源”氏——这些人及其子孙,就被称为嵯峨源氏。
先帝这样办了,后世天皇也就群起仿效。825年,淳和天皇又降格了高栋王〔桓武天皇的孙子〕,赐以“平”氏,是谓“桓武平氏”。再往后,又有清和天皇后裔的“清和源氏”、宇多天皇后裔的“宇多源氏”、村上天皇后裔的“村上源氏”等纷纷出现。
拉回来说嵯峨天皇,他在位十四年后,让位给大伴亲王,是为淳和天皇。淳和天皇在位十年,让位给嵯峨上皇之子正良亲王,是为仁明天皇。这期间嵯峨上皇一直在幕后操控着朝政,弟弟和儿子都不过是他的傀儡而已,直到仁明天皇承和九年〔842年〕七月,他去世为止。
这一段时间内,班田制持续崩溃中,原本的律令制也逐渐跟不上历史发展的脚步了,被迫要多方面加以修正。嵯峨天皇就新设了藏人和检非违使这两种职衔,称“令外官”,前者为天皇的秘书机构,后者负责京都的军事、警察和审判诸事。此外,他还发布《弘仁格式》以修正律令——格指经过修改的律文,式是为律文的应用所撰写的各种细目规定。格式这种补丁,后来还陆续发过好多回。
嵯峨天皇追求优雅的生活,说不上腐朽,却着实的浮糜,他的生活作风带动了整整一个时代,使平安时代早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不过老家伙终有亡故的一日,他的权威一旦丧失,原本被此权威压制住的种种朝廷矛盾立刻沉渣泛起。于是,他死后没两天,就爆发了“承和之变”。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武士的出现:

●武士和武士团

就算菅原道真确实化身为怨魂,索了藤原时平的命去,他也终究无力彻底扳倒整个藤原北家。903年九月,年仅八岁的宽明亲王继位,是为朱雀天皇,朝政都把持在他的舅舅、太政大臣藤原忠平和右大臣藤原仲平手中。朱雀天皇在位的时候,各地盗贼纷起,并且爆发了著名的“平将门之乱”和“藤原纯友之乱”。
平将门和藤原纯友,可谓是新崛起的武士势力的代表,说到他们,就不得不先说说什么是武士,什么是武士团。武士乃是班田制崩溃、庄园制成型后的产物——因为各地大大小小庄园的形成,朝廷强要继续实行班田收授也不可得了,828年到881年间,就整整51年都未曾班过田。
朝廷为了保证国家税收,被迫修改班田制,实行“田堵制”〔负名制〕。这种制度就是不把国有土地班给适龄公民,而是承包给家底比较殷实的农民,税收等同于租金。租约一年一订,租田者在有实力年年续约的情况下,往往建筑围墙〔堵〕以保护耕地,故此种田地称为“田堵”,也称“负名”。这一制度的确立,使得富者益富,贫者更贫,大量无地农民被迫进入田堵和庄园成为农奴。
九世纪以后,田堵们经过不懈的斗争,使得对耕地的占有权逐渐稳定下来,他们得以在租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产生了“名田”,名田所有者称为“名主”。名田是可以继承和转让的,还能再转租给贫困农民耕种。于是,拥有大量名田者就被称为“大名主”,简称大名,拥有少量名田者被称为“小名主”,简称小名,租种民田的贫困农民则被称为“小百姓”、“作人”、“名子”。
回过头来再说庄园,早期庄园也必须课税,但这些庄园都掌握在大寺社和大贵族手中,他们利用种种藉口请得“太政官符”或“民部省符”,得到不纳税的资格,称为“不输”,进而更利用种种藉口使得国家官吏不得进入,庄园内部的司法权和警察权都由庄园主把持,称为“不入”。不输不入就使得庄园主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封建领主,庄园变成他们的封建领地。
十世纪以后,名田和庄园逐渐结合起来,因为很多名主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庄园,以使庄园的不输不入涵盖面更广。所谓“寄进”,就是指进献,把名田名义上的所有人写成拥有权势的庄园主,每年向庄园主缴纳年贡——这种年贡未必比国家赋税来得轻松,但从此名田也具备了“不入”的权力,逐渐转化为庄园或大庄园的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层级化的庄园机构,最高庄园主称为“本家”,其下为“领家”,再下为“下司职”或“预所职”——到了十二世纪,封建庄园已占全国土地的半数以上,庄园经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经济的主体,甚至残存的国有土地,也可以被视作以朝廷为本家,以国司为领家,由实际拥有土地的名主为庄官的大大小小的庄园。
庄园的实际管理者也即庄官,为了保护庄园,同时行使庄园内的司法权和警察权,必须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就这样,九世纪中期以后,武士这一阶层就逐渐成型了。一般情况下,武士结合成以庄官本族为核心的团体,就是武士团。
前面说过,日本传统的“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它以血亲为核心,同时也包容了很多非血缘者存在。武士团为了加强凝聚力,也逐渐变成了这种意义上的家和家的联合体,武士团首领同时也是大家长,其本族部下称为“一族”、“家子”,非亲属部下称为“郎党”或“郎从”。提到武士团的时候,往往会说某某某率其“一族郎党”,就是指有血缘或没血缘的部下们。
小武士团往往按照家的结构结合成为大武士团,那么大武士团就称为“本家”,大家长称为“总领”,内含的小武士团称为“分家”,家长往往称为“庶子”。从这个“庶子”〔在日本指嫡长子外的所有儿子〕之名就可看出,日本武士和西欧骑士不同——骑士是因契约而效忠于某一领主,相互间的关系比较生疏,联系较为松散,并且“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日本武士则按照传统的家的结构来建设武士团,加上日本传统并不很重视血缘关系,无血缘的主从之间大多结成姻亲、干亲或者养亲关系,约为父子,联系相当紧密,战斗力也因此而加强。
平安时代,日本朝廷的军备逐渐废弛,被迫承认武士团的正当性,甚至动用他们行使国家的军事、司法和警察权,各地国司就经常任命武士团首领为“押领使”或“追讨使”。后来甚至连皇宫也由武士团来警卫。
当然,不是随便什么武士团都有资格警卫皇宫的,这些武士团的首领往往既是以朝廷为本家的国有土地的庄官,也是拥有正式官位的朝廷新贵。这些新贵中势力最为庞大的,就是拥有天皇血统,被降为臣格赐以“源”、“平”等氏的家族——执其牛耳者为桓武平氏,根据地在关东地区,以及清和源氏,根据地在畿内的摄津、河内等国。
而平将门正是桓武平氏高望流的始祖高望王的孙子。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古代日本人的名号

日本的贵族和武士〔农民一直只有小名和绰号,商人再加个商号,要到明治维新以后才有姓和大名,暂不在讨论之列〕,一般都有两个名字〔改名啊、被赐以苗字啊,姑且不算〕:小名〔通称〕和大名。部分人出仕而有官位,部分人出家而有法名、院号,部分人仰慕汉学而有表字——为了表示尊敬,这些东西也往往随名字一起带出来,形成长长的一串。一般规律,是有官位以官位代替通称;有法名、院号的,在家修行称法名,前加“入道”二字,在寺修行或死后称院号。
比如,武田晴信,因为很年青就做了大名,有了官位,所以小名知道的人很少,一般称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他出家入道后〔在家修行〕,法名信玄,因此再加四个字,成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信玄”〔武田信玄是不那么恭敬的简称〕。死后,则多以院号称呼他,为“武田德荣轩”。同类的还有“长尾喜平二景虎”,最后称为“上杉近卫少将辉虎入道谦信”,简称上杉谦信;“伊势新九郎盛时”,最后称为“北条相模守盛时入道宗瑞”,因为院号早云庵,简称北条早云。再如,信玄的军师叫“山本勘介晴幸入道道鬼”,有蝮蛇之称的美浓领主叫“斋藤山城守秀龙入道道三”,等等。
再看看咱们熟悉的丰臣秀吉吧。他是农民出身,小名不详〔传说为日吉丸〕,混上武士以后,改了个高雅点的通称,叫藤吉郎,冒木下姓,并起大名秀吉,称为“木下藤吉郎秀吉”。当织田信长给了他近江半国以后,赐以羽柴姓,以显示威仪〔木下,谁都知道不是高贵出身,羽柴嘛,反正新造的,也无从考证,听着好象有点古朴味道〕,则称为“羽柴藤吉郎秀吉”。这时候,他已经是堂堂诸侯了,没有官位终究不象话,于是赐以筑前守之官职,称“羽柴筑前守秀吉”。等秀吉取了天下,官高位显,可惜不是源、平二氏出身,无法开幕当征夷大将军〔他曾一度冒充平氏,又想求取源氏而不可得,甚至散布谣言说自己是天皇的私生子,结果反而造成很坏影响,只好收手〕。正好藤原北家穷的叮当响,他就凑上去叫声干爹,弄成“藤原关白秀吉”,然而还是满地的嘘声。天皇无奈,赐以“丰臣”姓——这就是“丰臣关白秀吉”的由来。简称“丰关白”,退位后简称“丰太阁”。
在读日本人姓名的时候,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多于两个字的小名、官位、院号等,往往简省成两个字。如柴田权六〔权兵卫六郎〕、前田又左〔又左卫门〕、武田典厩〔左马助这一官位的相对应唐朝官名〕、马场美浓〔美浓守〕、织田上总〔上总介〕、高阪弹正〔弹正忠〕,等等。这最后两个,省略一字就正副不分,好比现在咱们见了不是正职的领导,也最好把“副”字省了,肯定皆大欢喜。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日本人对汉字,不象咱们用得这么严谨,许多意思和发音,从中国找了两个甚至更多的字去对应。因此很多人名和官名,发音相同,却往往有数种写法——千万别以为那是不同的两人。如宇佐美定满〔或写作定行〕、山本勘介〔或写作勘助〕、本多〔或写作本田〕忠胜,等等。倒楣的是,还要和被赐以苗字或自己找个理由改名的家伙区分开来,实在是累死人了……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藤原家的庄园:

●藤原道长的世界

“安和之变”后不久,冷泉天皇就退了位〔以他的精神状态来看,应该不是主动退位的〕,其弟守平亲王登上宝座,是为圆融天皇。圆融天皇元服前,担任摄政一职执掌朝纲的乃是藤原忠平以及其侄藤原伊尹〔忠平弟师辅的长子〕,等到天皇成年以后,恰巧忠平兄弟和伊尹都陆续辞世了,关白一职就落到了藤原师辅的次子藤原兼通手中。当时北家最有资格出任关白的是藤原兼通及其三弟兼家,两人争斗得相当激烈。然而兼通抢先一步,据说他搞到了已故安子太后〔是他的妹妹〕的手谕,要求本家兄弟继承关白之位必须按照长幼顺序。于是圆融天皇就封藤原兼通为太政大臣、关白,朝政悉以委之。
藤原兼家吃了个哑巴亏,只好暂时隐忍,等待哥哥去世或者失势的一天。然而藤原兼通似乎恨透了敢和自己争权的弟弟,他在贞元二年〔977年〕去世,临终前竟然找个借口把弟弟兼家从右近卫大将〔从三位〕的高位上扯下来,左迁为治部卿〔正四位下〕,同时把关白的位置让给了堂兄藤原赖忠〔藤原实赖的次子〕。
藤原兼家虽然遭到暗算,可是并不气馁,因为他手中还紧捏着一张王牌呢。兼通兄弟,也包括赖忠,都先后把女儿送去宫里做圆融天皇的嫔妃,可是只有兼家的女儿诠子生下男孩,封为怀仁亲王。于是藤原兼通一死,藤原兼家立刻卷土重来,很快升任右大臣。后来圆融天皇让位给东宫师贞亲王,就是花山天皇,花山天皇在位仅两年,就在藤原兼家的谋划下被骗出宫去落发为僧,传位给兼家的外孙怀仁亲王。怀仁亲王就是一条天皇,继位时年仅七岁,于是藤原兼家以其外祖父的身份,堂而皇之登上了摄政的宝座。
且说花山天皇继位时也不过才十七岁而已,此君素与在原业平并称,都是世所罕见的好色之徒,据说他在登基大典上,都迫不及待地把女侍扯到御座后去行那云雨之事。不过从来权臣当朝的时候,君主尤其是被废黜或被逼退位的君主,其种种失德之处恐怕都是权臣擅政的藉口,未必确实,不可轻信。
而藤原兼家,他当然没把宝都押在圆融天皇一人身上,对于那位神经兮兮的冷泉天皇,他也送了个女儿过去,生下了居贞亲王,也就是花山天皇的弟弟。一条天皇才登基,他就立居贞亲王为东宫,同时还把另外一个女儿绥子送去做了东宫妃。绥子既是东宫的正妻,也是他的姑母……反正日本人不在乎辈分,当然藤原兼家更不在乎,他要的是和皇室亲上加亲,使其外戚、摄政的权力更为稳固。
藤原氏既然权倾天下,地方豪族莫不想拉其为靠山,纷纷“寄进”庄园,于是藤原家族变成了最大的庄园主,到了十一世纪,家族名下的庄园已达全日本土地的十几分之一。藤原兼家可以说是藤原氏摄关政治进入鼎盛时期的关键人物,他的私人机关“政所”成为事实上的政权中心,甚至政所颁发的命令〔政所下文、殿下御教书〕比天皇诏旨和太政官官牒更为有效。
就这样,天皇彻底被架空了,皇室威信日堕,据说宫殿朽败无人修缮,妖狐肆虐无计禳除,盗贼劫掠也无法捕拿……宽弘二年〔1005年〕,内里再次发生大火,神镜也被烧损,朝廷只得改铸,并派遣使臣前往伊势神宫谢罪。
藤原兼家死后,其子藤原道隆就任摄政和关白,道隆死后,换上了他的弟弟道兼。一条天皇在位二十六年,诸事都不关心,“垂拱而治”,竟被赞誉为是“宽弘之圣主”——其实他和蜀汉后主刘禅差相仿佛,只不过没有当俘虏的糟糕下场而已。宽弘八年〔1011年〕,一条天皇退位,居贞亲王继任为三条天皇,立一条天皇之子敦成亲王为东宫。
敦成亲王本是藤原兼家之子、道兼之弟藤原道长的外孙,道长为了登上摄政之位,多次逼迫三条天皇退位。正好三条天皇患有严重的眼疾,几近失明,于是在位仅五年就下了台,敦成亲王继位,就是后一条天皇。敦成天皇年仅九岁,外祖父藤原道长名正言顺地登上摄政宝座。
请大家注意一下,村上天皇以后的天皇世系是这样的:村上子冷泉、村上子圆融、冷泉子花山、圆融子一条、冷泉子三条、一条子后一条,也就是说,政权在冷泉和圆融两位天皇的后裔中轮替,这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于是在后一条天皇登基后,就立三条上皇的儿子敦明亲王为东宫。然而敦明亲王没有藤原道长的血统,这使道长感觉隐含着危机,于是千方百计地逼迫敦明亲王,终于使其辞去东宫之位,改立敦良亲王为东宫。敦良亲王是后一条天皇的同母兄弟,也就是说,他们的母亲同为藤原道长的女儿彰子——惯例被打破了,冷泉天皇的后裔就此被排除在皇统之外。
后一条天皇在位二十一年,藤原道长及其子藤原赖通先后执政。道长权势薰天,时人都说他的尊贵与帝王无异,“摄政即天子”、“唯道长之心系天下之兴亡”。藤原道长也志得意满,甚至吟出“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的诗句,骄横之态,可见一斑。不过此公确实值得骄傲,他担任朝廷柱石整整三十年,直到万寿四年〔1027年〕十二月去世,享年62岁。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武士的门第:

●院政的开端

后一条天皇去世后,传位于东宫敦良亲王,也就是藤原道长的外孙,是为后朱雀天皇。后朱雀天皇在位十年,让位给东宫亲仁亲王,就是后冷泉天皇。后冷泉天皇立尊仁亲王为东宫。
这一接班人选,让执政的藤原道长之子赖通、教通非常不满。因为赖通兄弟都曾把女儿送给后冷泉天皇为妃,却都无出,尊仁亲王是天皇与祯子内亲王所生的儿子。储君怎能不是藤原氏嫡亲的外甥或外孙呢?因此赖通兄弟想方设法要搞掉尊仁亲王。然而所谓藤原氏嫡亲的外甥或外孙根本就还不存在,就算废黜东宫,又该由谁来接替呢?
时光如同流水,眨眼间后冷泉天皇登基已经二十四年了,藤原一族还没拿出应对方法来,他就先驾了崩。尊仁亲王顺理成章登上天皇宝座,就是后三条天皇。藤原赖通灰心丧气,就把关白之位让给兄弟教通,自己退居二线。
从宇多天皇开始,整整一百七十多年了,后三条天皇是唯一没有藤原氏外戚的天皇,加上他登基时已经三十五岁,年富力强,精神旺盛,就想踢开藤原北家,自行其是。后三条天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发布《延久庄园整顿令》,在中央设立“记录庄园券契所”,管理和整顿各地的庄园,统一计量标准——当然,他主要拿藤原氏名下的大小庄园开刀,这就必须会引发藤原氏群臣的反对。眼看改革阻碍重重,后三条天皇心生一计:如果从皇室中逐渐排除掉藤原氏的血缘,我看你们还有什么资格再霸占朝堂!
延久四年〔1072年〕,后三条天皇退位,在位仅仅四年。他传位给藤原茂子所生的贞仁亲王,贞仁亲王的东宮妃乃是藤原贤子,但贤子并未生男,后三条上皇就指定自己与源基子所生的实仁亲王为东宫,并且约定等实仁亲王继位后,立其同母兄弟辅仁亲王为储君。在上皇的如意算盘里,经过一个很短时间的过渡,就会有接连两位天皇都和藤原氏没有关系。
安排好这一切,后三条上皇就安心地咽了气,年仅四十岁。贞仁亲王就是白河天皇,白河天皇登基后不久,藤原赖通、教通兄弟就相继去世,由赖通的长子藤原师实出任关白。不过后三条上皇的梦想也落了空,藤原贤子竟然生下了儿子,是为善仁亲王,而相对的,东宫实仁亲王却因病辞世。于是在应德三年〔1084年〕,白河天皇退位,他一脚踢开异母兄弟辅仁亲王,把年仅八岁的亲儿子善仁亲王扶上了宝座,是为堀河天皇。
不过若因此说后三条上皇架空藤原氏的努力完全没产生效果,也是不对的,在他的时代,天皇终究收回了一部分权力,藤原摄关政治有所萎缩,这一点对后世影响甚大。堀河天皇只是个小孩子,按照惯例,当由藤原师实担任摄政,总揽朝纲,可是白河上皇当时才不过三十四岁,正当壮年,虽然退位却坚持不肯放权。他设置“院厅”,起用身份较低而有能力的人担任“别当”、“年预”等官职,执行政务——这就是所谓“院政”的开端,藤原家族的辉煌,至此已如明日黄花。
不过院政之与摄关政治,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它可以解决藤原氏擅权的问题,却根本无法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种种社会矛盾。此后“院”代替藤原氏成为日本最大的庄园主,对百姓的剥削却一如既往,毫无缓和迹象。
院政之与摄关政治的不同,仅仅表现在对武士集团的拉拢上,这也直接造成了其后武家政权的建立。武士阶层在九世纪中期产生时,存在着高、低两端,低端为地方庄园的庄官及庄官集结起来的战斗集团,高端武士就是源、平等军事贵族,他们本身拥有庄园,并且多次受朝廷诏令平定边远地区的叛乱,或者远征虾夷,实力逐渐膨胀。最终这高、低两端结合为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结构〔家族形式的层级武士团〕,与公卿之腐朽奢靡不同的节俭、武勇的风尚。当时社会上可以说形成了四个大的权力集团,即在中央有正冉冉上升的院、逐渐江河日下的藤原氏,在地方上有以源氏或平氏为其真正领袖或精神领袖的武士集团。
平氏由高望王担任上总介开始,在关东扩张势力,经过“平将门之乱”以及1028年爆发的“平忠常之乱”,其在关东的势力逐渐被源氏所代替,而平贞盛因为平定将门之乱有功受到嘉奖,其子维衡把根据地转移到伊贺、伊势等地,称为“伊势平氏”,逐渐在近畿站稳了脚跟。而源氏原本是服侍摄关家的“京侍”,后来清和源氏的源赖信平定忠常之乱,趁机攫取了平氏的关东的势力,继而还妄图利用“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把影响力更扩展到东北地方。就这样,源、平两氏的势力来了个大掉个儿。
这两个最高贵的武士家族,其发展方向是截然不同的。回归京都的平氏开始与院政相结合,成为院用来对抗摄关家的强有力武器。白河院就从伊势平氏中选拔武士守卫自己的御所,因为这些武士主要驻扎在御所北侧,故称“北面武士”。而源氏则在地方上尤其是关东地区扩展势力,大量关东地区的名主把土地从寄进给藤原氏转而寄进给源氏,这种风潮极盛一时,乃至于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
就这样,院政促进了武士集团的膨胀和相互对抗,新的时代正在孕育,大乱也即将到来……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中国秦汉以后,氏、姓合流,而日本的氏、姓则一直保留了其意义。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27/2 … 0479.shtml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鎌倉時代以降の本貫 [編集]
平安時代末期以降、源・平・藤・橘などの同姓同士が繁栄したため、鎌倉時代以降互いを区別する場合に姓ではなく、次第に各々が「一所懸命」して守る所領地の地名(名)を仮名(名字・苗字)とするようになり、名字を冠することは、所領の相続権を意味するようになった。これにともない名字の発祥地である「一所懸命」の地は「本貫」、「本貫の地」と呼ばれ、本貫地に祀られている神が「産土神(うぶすながみ)」と呼ばれたため、本貫と書いて(うぶすな)と訓み、次第に「氏神(うじがみ)」と同意語となり、混合されて神聖視されるようになった。
陸奥国
安達氏:陸奥国安達郡
猪苗代氏:陸奥国耶麻郡猪苗代
伊達氏:陸奥国伊達郡
上野国
新田氏:上野国新田郡新田庄(源義国の長男、新田義重を始祖とする)
岩松氏:上野国新田郡岩松郷
得川氏/徳川氏:上野国新田郡得川郷(新田義重の四男、得川義季を始祖とする)
田中氏:上野国新田郡田中郷(里見義俊の二男、田中義清を始祖とする)
大舘氏:上野国新田郡大舘郷
山名氏:上野国多胡郡山名郷(新田義重の庶子、山名義範を始祖とする)
大胡氏:上野国勢多郡大胡郷
磯部氏:上野国碓氷郡磯部
小幡氏:上野国甘楽郡小幡
下野国
足利氏:下野国足利郡足利庄(源義国の二男、足利義康を始祖とする)
板倉氏:下野国足利郡足利庄板倉
氏家氏:下野国塩谷郡氏家郷
宇都宮氏:下野国河内郡宇都宮
小山氏:下野国都賀郡小山庄
小野寺氏:下野国都賀郡小野寺
上総国
秋元氏:上総国周淮郡秋元庄
飯富氏:上総国望陀郡飯富庄
下総国
小見氏:下総国香取郡小見郷
葛西氏:下総国葛飾郡葛西御厨
相馬氏:下総国相馬郡相馬御厨
常陸国
鹿島氏:常陸国鹿島郡
伊佐氏(常陸):常陸国伊佐郡
小栗氏:常陸国小栗御厨
小田氏:常陸国筑波郡小田邑
小貫氏:常陸国久慈郡小貫邑
武蔵国
高麗氏:武蔵国高麗郡
加治氏:武蔵国高麗郡加治
金子氏:武蔵国入間郡金子
青木氏:武蔵国入間郡青木
江戸氏:武蔵国豊島郡江戸郷
足立氏:武蔵国足立郡
稲澤氏:武蔵国児玉郡稲澤
大関氏:武蔵国児玉郡大関村
小山田氏:武蔵国多摩郡小山田庄
相模国
石井氏:相模国三浦郡石井庄
大多和氏:相模国三浦郡大多和村
大友氏:相模国足上郡大友郷
大庭氏:相模国高座郡大庭御厨
香川氏:相模国高座郡香川
梶原氏:相模国鎌倉郡梶原郷
鎌倉氏:相模国鎌倉郡
小早川氏:相模国足下郡小早川邑
渋谷氏:相模国高座郡渋谷庄(河崎重家の子、渋谷重国を始祖とする)
土肥氏:相模国足下郡土肥郷
三浦氏:相模国三浦郡
毛利氏:相模国愛甲郡毛利庄(大江広元の四男、毛利季光を始祖とする)
伊豆国
赤沢氏:伊豆国赤沢郷(小笠原長清の嫡男長経の二男赤沢清経を始祖とする)
河津氏:伊豆国賀茂郡河津庄
甲斐国
武田氏:甲斐国巨摩郡武田郷(源清光の子、武田信義を始祖とする)
秋山氏:甲斐国巨摩郡秋山(加賀美遠光の嫡男秋山光朝を始祖とする)
穴山氏:甲斐国巨摩郡逸見郷穴山村(武田信武の子、穴山義武を始祖とする)
甘利氏:甲斐国巨摩郡余戸郷甘利庄
市河氏:甲斐国巨摩郡市河庄
小笠原氏:甲斐国巨摩郡小笠原庄
加賀美氏:甲斐国巨摩郡加賀美郷
板垣氏:甲斐国山梨郡板垣郷(武田信義の三男、板垣兼信を始祖とする)
於曾氏:甲斐国山梨郡於曾郷
石橋氏:甲斐国八代郡石橋邑
信濃国
跡部氏:信濃国佐久郡跡部
大井氏:信濃国佐久郡大井庄
伊那氏:信濃国伊那郡
小出氏:信濃国伊那郡小井弖
片切氏:信濃国伊那郡片切郷
井上氏:信濃国高井郡井上
海野氏:信濃国小県郡海野庄
麻績氏:信濃国筑摩郡麻績郷
木曾氏:信濃国筑摩郡木曾谷
風間氏:信濃国水内郡風間邑
飛騨国
牛丸氏:飛騨国大野郡牛丸邑
駿河国
朝比奈氏:駿河国志太郡朝比奈郷
入江氏:駿河国有渡郡入江
岡部氏:駿河国志太郡岡部郷
吉川氏:駿河国有渡郡吉河邑
遠江国
石谷氏(遠江):遠江国佐野郡西郷石谷
井伊氏:遠江国井伊谷
犬居氏/乾氏:遠江国周智郡犬居庄
三河国
足助氏:三河国加茂郡足助庄
一色氏:三河国幡豆郡一色庄
今川氏:三河国碧海郡今川庄
加納氏:三河国加茂郡加納邑
吉良氏:三河国幡豆郡吉良庄
仁木氏:三河国額田郡仁木郷
細川氏:三河国額田郡細川郷
松平氏:三河国加茂郡松平郷
尾張国
戸田氏:尾張国海東郡戸田庄
丹羽氏:尾張国丹羽郡丹羽庄
水野氏:尾張国山田郡水野郷
越前国
織田氏:越前国丹生郡織田庄(平資盛の子、織田親真を始祖とする)
越中国
石黒氏:越中国石黒庄
越後国
色部氏:越後国小泉庄色部條
小国氏:越後国三嶋郡小国保
加地氏:越後国蒲原郡加地庄
美濃国
池田氏(美濃):美濃国池田郡池田庄
明智氏:美濃国可児郡明智庄
伊勢国
小俣氏:伊勢国度会郡小俣
神戸氏:伊勢国河曲郡神戸郷
近江国
蒲生氏:近江国蒲生郡
佐々木氏:近江国蒲生郡佐々木庄
金森氏:近江国野洲郡金森邑
尼子氏:近江国甲良荘尼子郷(佐々木高氏の孫、尼子高久を始祖とする)
吉田氏:近江国犬上郡吉田村(佐々木秀義の六男、吉田厳秀を始祖とする)
伊庭氏:近江国神崎郡伊庭邑
大原氏:近江国坂田郡大原庄
山城国
賀茂氏:山城国葛野郡賀茂郷
大和国
生駒氏:大和国平群郡生駒
春日氏:大和国添上郡春日郷
葛城氏:大和国葛城郡
摂津国
池田氏(摂津):摂津国豊島郡池田郷
伊丹氏:摂津国川辺郡伊丹村(加藤氏の支流、伊丹親元を始祖とする)
茨木氏:摂津国島下郡茨木城
河内国
甲斐庄氏:河内国錦部郡甲斐庄
丹波国
上杉氏:丹波国何鹿郡上杉庄
但馬国
朝倉氏:但馬国養父郡朝倉
及川氏:但馬国城崎郡及川庄
播磨国
赤松氏:播磨国赤穂郡赤松村(宇野則景の嗣子赤松家範を始祖とする)
浦上氏:播磨国揖保郡浦上郷
出雲国
塩冶氏:出雲国神門郡塩冶郷(佐々木泰清の三男、塩冶頼泰を始祖とする)
高岡氏:出雲国神門郡塩冶郷高岡邑(佐々木泰清の八男、高岡宗泰を始祖とする)
伯耆国
小鴨氏:伯耆国久米郡小鴨郷
金持氏:伯耆国日野郡金持郷
安芸国
浦氏:安芸国豊田郡浦郷
阿波国
麻殖氏:阿波国麻殖郡
讃岐国
鴨部氏:讃岐国寒川郡鴨部郷
筑前国
秋月氏:筑前国朝倉郡秋月城
筑後国
江上氏:筑後国三潴郡江上邑
蒲池氏:筑後国三潴郡蒲池邑
豊前国
城井氏:豊前国仲津郡城井郷
肥前国
有馬氏(肥前):肥前国高来郡有馬庄
大村氏:肥前国彼杵郡大村郷
肥後国
宇土氏:肥後国宇土郡
菊池氏:肥後国菊池郡
日向国
島津氏:日向国島津庄
薩摩国
市来氏:薩摩国市来院

hyqinglan.net

回复: 日本人的姓名专题史料

从班田制到庄园制:

奈良时代是彻底仿唐的时代,然而就连唐朝也无法长久维持均田制,在社会经济结构相对落后的日本,当然班田收授法也不可能万世不易。奈良时代是班田制逐渐崩溃,庄园制逐渐抬头的时代。
一方面,为了鼓励向新征服地区移民,奈良朝廷允许公民私有新开发地,使封建土地国有化逐渐向封建土地私有化转变。另方面,由于班田不均,赋税过重,使得很多百姓被迫依附于贵族和寺社,这样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庄园。庄园制的出现使得国家实际权力从土地国有时的天皇手中,逐渐转移到土地私有时的庄园贵族手中,藤原家族就首先冒出头来,攫取政权,开创了摄关统治的先河。

平将门和藤原纯友,可谓是新崛起的武士势力的代表,说到他们,就不得不先说说什么是武士,什么是武士团。武士乃是班田制崩溃、庄园制成型后的产物——因为各地大大小小庄园的形成,朝廷强要继续实行班田收授也不可得了,828年到881年间,就整整51年都未曾班过田。
朝廷为了保证国家税收,被迫修改班田制,实行“田堵制”〔负名制〕。这种制度就是不把国有土地班给适龄公民,而是承包给家底比较殷实的农民,税收等同于租金。租约一年一订,租田者在有实力年年续约的情况下,往往建筑围墙〔堵〕以保护耕地,故此种田地称为“田堵”,也称“负名”。这一制度的确立,使得富者益富,贫者更贫,大量无地农民被迫进入田堵和庄园成为农奴。
九世纪以后,田堵们经过不懈的斗争,使得对耕地的占有权逐渐稳定下来,他们得以在租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产生了“名田”,名田所有者称为“名主”。名田是可以继承和转让的,还能再转租给贫困农民耕种。于是,拥有大量名田者就被称为“大名主”,简称大名,拥有少量名田者被称为“小名主”,简称小名,租种民田的贫困农民则被称为“小百姓”、“作人”、“名子”。
回过头来再说庄园,早期庄园也必须课税,但这些庄园都掌握在大寺社和大贵族手中,他们利用种种藉口请得“太政官符”或“民部省符”,得到不纳税的资格,称为“不输”,进而更利用种种藉口使得国家官吏不得进入,庄园内部的司法权和警察权都由庄园主把持,称为“不入”。不输不入就使得庄园主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封建领主,庄园变成他们的封建领地。
十世纪以后,名田和庄园逐渐结合起来,因为很多名主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庄园,以使庄园的不输不入涵盖面更广。所谓“寄进”,就是指进献,把名田名义上的所有人写成拥有权势的庄园主,每年向庄园主缴纳年贡——这种年贡未必比国家赋税来得轻松,但从此名田也具备了“不入”的权力,逐渐转化为庄园或大庄园的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层级化的庄园机构,最高庄园主称为“本家”,其下为“领家”,再下为“下司职”或“预所职”——到了十二世纪,封建庄园已占全国土地的半数以上,庄园经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经济的主体,甚至残存的国有土地,也可以被视作以朝廷为本家,以国司为领家,由实际拥有土地的名主为庄官的大大小小的庄园。
庄园的实际管理者也即庄官,为了保护庄园,同时行使庄园内的司法权和警察权,必须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就这样,九世纪中期以后,武士这一阶层就逐渐成型了。一般情况下,武士结合成以庄官本族为核心的团体,就是武士团。

hyqingl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