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后由 流苏 (2012-11-12 12:05:55) 编辑

主题: [12-秋]古代文学a3

背诵篇目

王勃《滕王阁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淸,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迂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靑雀黄龙之轴。云霄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陈子昂《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娆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闻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中华书局校勘本《全唐诗》卷一百十七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四部丛刊》影明本《孟浩然集》卷三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淸泉石下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鹿砦》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靑苔上。


王维《钟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靑霭入看无。分野中峯变,阴晴聚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中华书局校刊本《王右丞集备注》卷七


李白《行路难》
金樽淸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部丛刊》影明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淸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四部丛刊》影明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十八


杜甫《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林树,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繋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淸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原刊本《杜少陵集详注》卷二十


韩愈《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傲,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蔬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淸月出岭光入飞。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粉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声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昌黎诗繋年集释》卷二


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四部丛刊》影明本《孟东野诗集》卷四


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巌宿,晓汲清江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巌上无心云相逐。
《柳河东集》卷四十三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四部丛刊》影宋本《刘梦得文集》卷四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跻。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淸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中华书局校刊本《李场吉诗歌集解》卷二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 参差烟树五湖东。(待定)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待定)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待定)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鴈满回塘。(待定)


韦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纯水笔雨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待定)


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待定)

2

回复: [12-秋]古代文学a3

·名词解释(8选4)
1、初唐四杰[XX,XX,XX,XX。初唐时期庶族文人崛起的代表。以儒家经世教化文论为思想反对六朝以降的绮靡文风。在内容上,将人生、功业、时政、边疆、市井等题材纳入诗歌中,抒写真情实感,与当时继承齐梁之风的台阁诗人截然不同,在风格内容的创新上做出了极大贡献,开启了唐诗诗风。]
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并称。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他们对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深感不满,决心革除积病,扭转时风,他们的诗歌创作,扩大了题材内容,抒写了真实感情,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对齐梁形式主义诗风起了扫荡作用。)(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百科: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郑:卢照邻文风近于六朝,铺张华丽,诗长于歌行,既具有南朝幽丽之姿,亦有北朝劲健风貌; 骆宾王长于五言与歌行;王勃长于近体诗,格律工整,感情真挚;杨炯笔调疏放,但未超越南朝的基调。

2、边塞诗派
唐代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崔颢、王之涣为代表,由于其二人成就最高,也称“高岑诗派”。唐代各民族间交往频繁,战事不断,成为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盛唐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题材,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抒发的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表现民族融合。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的齐梁笔致,以其慷慨壮丽的风格,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坛的一大流派。[中唐李益继之]

3、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诗歌流派,盛唐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为代表,中唐柳宗元、韦应物为代表。王孟等山水诗人政治上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钦慕贤相张九龄,由于仕途受阻或不满现状,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或辞官归里,躬耕田园。他们虽无明确的共同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近学张九龄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贡献。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做到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4、古文运动[唐代兴起的以“复古”为旗帜,对六朝骈文进行的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肇端于陈子昂,李华萧颖士独孤及继之,永贞、元和前后达到高潮。主张明道宗经,复古革新。]
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对后世影响极大,桐城。]
基本主张:
(1)主张“文道合一”,即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一方面“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
(2)主张文体革新。既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博采前人遗产,又强调创新。指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反对模仿因袭,主张“词必己出”。
(3)提出不平则鸣的思想。

5、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李绅、张籍、王建、等人先后参与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实质上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是既杜甫、元结之后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又一高潮。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文学运动。
新乐府是相对于汉魏旧体乐府而言的诗歌,新指标题,亦指讽咏当下时事。

新乐府运动则指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纲领]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且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们的诗歌平易通俗,反映生活,褒贬美刺,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世俗没,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极大的开拓了诗歌题材。但是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诗歌的美感作用,对其艺术价值有所削弱。

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6、元和体[广义指宪宗元和年间以来各种新体诗文。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即认为元和以后流行的学习韩孟、元白等人的新的文风、诗风总称之为元和体。

狭义元和体即唐元和年间流行的新体诗,专指元、白诗体中的一个方面及其模仿的作品而言。元白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
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开创的一种诗风。因昌盛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故名。《旧唐书 元稹传》:“稹聪慧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妆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宫阁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至晚唐趋于六朝哀靡之声。
元白体包括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中短篇杂体诗)和元稹的艳体诗,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7、花间派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风格以剪红刻翠、香软浓艳为主。
得名于五代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收录作品的作者几乎都是集中在蜀地的词人;
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艺术上成就较高。

8、词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和乐而歌的新诗体,是一种特殊格律诗,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当时一般称“曲”、“曲子”、或“曲子词”,后称词,又别称乐府、诗馀、长短句,它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文人习作渐多,晚唐五代日趋繁荣。

从音乐文学的角度,唐代诗课分为徒诗、声诗和曲子词。
词的产生与隋唐燕乐、敦煌曲子词有重要的亲缘关系,而唐代教坊乐工为传习曲子,常选取流行诗句充作曲辞,或自行创制曲子辞,因而推进了声诗的流行和词的产生。


·简答和论述
1、诗分唐宋
钱钟书:唐诗、宋词,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维见胜。
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 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缪钺的《诗词散论·论宋诗》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1)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2)时代背景。(学风政风)
唐人尚武,唐初国力强盛,一开始就开边拓土。整个时代风貌是乐观的、昂扬的、进取的。
宋人则不同,可以说整个宋代一直处于被动守边的局面,而且两次都亡于外族的入侵。这又和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分不开。
3)士人心态。唐人个性张扬,而宋人深沉内敛。
4)诗歌功能:吟咏之功用的退化

2、近体诗成熟的具体表现
郑:
(沈佺期、宋之问在意象方面颇有成就)
沈宋与近体诗的成熟:
(1)为诗歌体制进一步格律化亦即律诗的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史称“沈宋”
(2)以大量严守格律的创作实践,使律诗在唐初得以进入成熟的阶段,其显存诗作,虽多应制之作,但大多对偶严整,韵律规范,显示出成熟近体诗面貌。
(3)近体诗成熟的具体表现:意象的密集、意象表述的凝练隽永、意象的对立统一

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词的产生与发展
从音乐文学的角度,唐代诗可分为徒诗、声诗和曲子词。
词的产生与隋唐燕乐、敦煌曲子词有重要的亲缘关系,而唐代教坊乐工为传习曲子,常选取流行诗句充作曲辞,或自行创制曲子辞,因而推进了声诗的流行和词的产生。
1、隋唐之际的燕乐
2、酒令与词的形成
   A 词体的形式特征包括:调谱(反映作为燕乐曲子词和音乐文学的本质,以隋以来的燕乐为基础)、声韵、章句(反映其作为特殊格律诗的本质,以中唐以来的饮妓艺术为基础
   B 中唐以后改令著词,使曲子词文人化、格律化
   C 曲子词经历了民间词、乐工词、饮妓词后最终走向文人词
3、唐五代民间词(敦煌曲子词)
   特点:词牌字数不固定;  平仄没有限制;   叶韵比较自由;  词的内容与词牌名相应
4、文人词的出现

4、初盛中晚各个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初唐[初唐诗歌的主要历史地位是:将永明体向律诗转变,以刚健清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诗风取代了六朝的浮靡文风,为唐代诗歌风格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特点:初期,诗坛活跃的是隋代文人,仍然保留着六朝的浮靡文风。但是出现了要求南北文风的融合。(魏征)
初唐四杰、陈子昂为代表的庶族文人兴起之后,批评六朝文风,抒发个人真实情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创新了诗歌的风格内容。
沈宋则推动近体诗的形成,在形式上创新了诗歌。]
隋朝文学开始出现南北文风合流的新趋势,并产生了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颇有才华的诗人,但文坛主流仍然延续着梁、陈浮靡之风。初唐的一百年,是唐诗繁荣的酝酿与准备的时期。如何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诗风,为诗歌开辟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初唐诗歌的中心问题。
初唐前五十年,诗坛创作的主体围绕着宫廷展开,因而宫体诗成为诗坛的主流。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就是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代表。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开始突破“宫体”的内容,倡导“宏博”之风,追求刚健的风骨。继有“沈宋”确立了律体,从而使诗歌的艺术形式臻于完善。到陈子昂,进一步明确提倡建安风骨,摈弃齐梁馀弊,使“天下翕然,质文一变”,从而端正了唐诗健康发展的方向。从总体上来说,初唐诗歌虽未能彻底摆脱六朝的浮靡与纤弱,但已经透露出了新的气息。

·初唐四杰:
(1) 四杰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这可以说是四杰诗歌创作的总体风格。
(2)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诗中有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而在创作中,他们较少受格律束缚。这一点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如卢照邻的《行路难》:“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蕴含着强烈的历史兴亡之叹,其情怀不再局限于个人生活而进入沧海桑田的感慨,进而思索人生的哲理,跨越古今,将世事无常和人生有限的伤悲,抒写得淋漓尽致。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思路开阔,评说古今,抒发感慨:“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春去春来苦自持,争名争利徒尔为。……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以浓烈的感情贯注于对历史人生的思索中,使诗的抒情深化,带有更强的思想力量,形成壮大的气势。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四杰的歌行体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的体式,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骈赋中间的蝉联句式,往往能使全篇的气势为之一振。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炼中显出流宕和气势,更适合表现他们所追求的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
(3)四杰的五言律,常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主要反映在他们的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于伤别之外,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使诗的格调变得壮大起来,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如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种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是构成其诗歌“骨气”的重要因素。


(2)盛唐
盛唐诗歌意境及其艺术风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阔大、外展,具有雄浑与明朗之美。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格高气畅,乃是“盛唐气象”的风骨所在。其中所蕴含的,乃是盛唐人昂扬奋发、健康向上的风采,具有恢弘豪宕的气质和雄浑外展的境界。另外一个方面,“盛唐气象”还表现为一种兴象玲珑的境界与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

1 诗美的极致:天然壮丽、浑成中和
  A 自然之美: a 经过初唐以来历次诗歌革新,形成了自觉追求朴素无华的创作风气,以及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
               b 对兴会的强调,作为盛唐诗歌的基本创作方法,它提倡捕捉内心对外物的自然感悟,创作灵感来自于天机,而不是经史典故。
               c 对乐府民歌优良传统的继承
  B 中和之美:盛唐诗人在性格和形式上都处于恰到好处的阶段

2、气象与风骨:蓬勃的朝气,刚健的骨力
  A 诗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B 在追求功名的热情中显示出来的强烈自信和铮铮铁骨
  C 大力标举“直道”和“高节”

3、声韵与体调
  A 五律:神龙至开元前期,五律和五排是诗坛主要体裁
  B 七律:从齐梁七古发展而来,杜甫为顶峰
  C 五古:从厚重古雅转为清新秀朗
  D 七古:骨力矫健,情致委婉,李白、杜甫两大高峰
  E 绝句:天然清新,绝对雕饰,五绝律化慢,七绝律化快

4、山林和塞漠
  A边塞诗繁荣原因(边塞形势反复;  民族关系正确处理提高声望和自豪感; 
边塞题材便于表达建功立业理想和功业无成之悲愤)
  B 山水田园诗繁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物质条件;盛唐征召隐士;交通便利可“壮游”)

(3)中唐



·诗歌特点:1、变革与创新:创作繁荣;风格多元
            2、自我与群体并存:挖掘与群体相疏离的心灵;要求诗歌体现风雅比兴的精神,成为舆论工具
            3、诗歌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切法门都由此开启,而古典诗歌的基本主题、体式和表现方式的成熟和定型也在这个时期完成。

·具体表现:1、对社会生活的态度由浪漫变得现实
            2、对诗歌的趣味“移风骨之赏于情致”
            3、对诗体的好尚由古体转为近体
            4、题材选择由表达理想、感心咏怀转向日常生活、身边琐事。

(4)晚唐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的诗歌,于感叹身世,忧时悯乱中,已经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此外的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各家诗派都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以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觉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诗篇精工典丽,富于联想和暗示情味。

晚唐社会矛盾复杂尖锐,李唐王朝的统治更加软弱无力,虽然如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在现实面前,他们毕竟不能有丝毫作为,而只能反复咏叹着时代的悲哀与绝望。因而这种感伤情绪成为晚唐诗歌的情感基调。但另一个方面,晚唐还有一批诗人,如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等人,却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对于社会现实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从晚唐诗歌的总体发展来看,颇有向齐梁回归的趋势,浮艳之风又再度充斥唐末五代诗坛。

——基本特点——阴柔细腻的美学风格,小巧蕴藉的诗歌意境
·具体表现:
1、在情感内涵上,很少展现开阔而超越的精神气局和富于理想气质的激情,更多转向日常人情、男女情爱这些一般精神世界内容的表现,抒情基调以感伤低回为主,呈现出……等主要风格
2、艺术内涵上,一方面继承了中唐推重形式技巧的“人工之美”,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锻炼,另一方面也流露出注重平淡,讲求意蕴隽永的倾向,客观上开启了宋代诗学。

·四种风格:苦吟清浅(推敲锻炼);
深婉绮艳(感情深婉,语言绮丽,李商隐、韩偓、温庭筠、杜牧、韦庄);
        清丽感伤(杜牧、许浑)
        怨刺讥弹(咏史诗——杜牧、李商隐;干谒诗——罗隐、杜荀鹤)



5、以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的某首诗歌为例,阐述其诗歌特点及文学史地位
(1)李白
·诗歌内容:讴歌理想、表现自我、抗争命运、宣泄不满、针砭时弊、关心民族、畅游山水、真情至性
·艺术特征:
1、崇尚诗骚、追求自然的文学思想
2、豪放飘逸的总体风格特征及清新自然的语言
3、各体兼备,各有千秋(乐府雄奇奔放、绝句清新俊逸、律诗一气呵成)

(2)杜甫
·内容:1、深刻反映现实——诗史;    2、描绘个人遭际,情深意重; 3、描绘山水
·艺术特征:
1、沉郁顿挫:A 沉郁指深刻的主题、盘曲的情感和独创的反思等内容因素所造成的
             B 顿挫是欺负的情绪,抑扬的节奏,错综的语序和回旋转折的结构等形式因素所形成的风格。充沛的感情色彩,直率动人
2、具体表现:a 充沛的感情色彩    b 独特的语言成就 
c 以文为诗、议论入诗  d在声律、节奏上的创新

(3)韩愈
恣肆纵横,奇崛险怪、尚险好奇
他的诗歌气势豪壮,笔力纵横,意境阔大而险怪。常常运用奇特想象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创造出奇异而慌怪意象,
这种写法影响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韩诗追求造语新奇也带来语言生硬与诗意晦涩的弊病;散文句式或议论过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的音律美和形象性。当然,他的一些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歌,也有语言平易、清丽自然的特点,往往别具一格。

如著名的《山石》一诗,采用一般山水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从行至山寺、山寺所见、夜看壁画、铺床吃饭、夜卧所闻、夜卧所见、清晨离寺一直写到下山所见,娓娓道来,让人如历其境。在这一夜到晨的所见所闻中,又选用了色彩浓淡明暗变化的若干图景,错落交叠,如“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写出暮色苍茫中的“暗”;下两句写芭蕉与栀子花,又是暗色中的一“亮”;下写以火把观壁画,是明中有暗;而夜卧无声时“清月出岭光入扉”,又是暗中来明;“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霖”,则是天色蒙蒙亮时的山岚弥漫;
  而下接“山红涧碧纷烂漫”,则又豁然一明。这样,就在读者脑际留下了视感极强的连续图景。全诗流畅中见奇崛,有精心的雕琢但又显得很自然。
一.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如《山石》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二.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为七言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如《山石》


1、以气势见长
2、有意避开前人烂熟意象,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
3、把过去逐渐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稳的诗歌外在形式加以破坏,使之松动变形

影响:一是他逞奇矜博,喜用生僻字和冷涩词
      二用一些丑恶怪诞的意象,这毕竟与人们长期养成的审美习惯相去太远,有时会引起人的厌恶感
三有意变化句式,好发议论,以文为诗,有时便忽略了诗歌本身的韵味、格律

(4)白居易
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②常用对比手法。③注重人物描写。4、主题专一(一篇只咏一事)
5、叙事议论相结合 6、卒篇总结,深化主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常识

1隋代文学的作者,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
2卢思道采用“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写出了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名作《从军行》。
3“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诗美理想,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史臣们总结历史经验时对文学发展方向的共识。
4虞世南等人所编《北堂书抄》、《文思博要》和《艺文类聚》等类书,成为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
5上官仪的五言诗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体物写景颇有技巧。他地位很高,诗以绮错婉媚为本,许多人模仿取法他的诗,时人称为“上官体”。
6“初唐四杰”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7唐高宗、武后时期,以主文词为特点的进士科的勃兴,为有文才者的升迁创造了条件。 8杜审言,字必简,他是杜甫的祖父。与李峤、苏味道和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9杜审言五言律有较高水准,“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动写出了春的气息。
10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期最后完成的。
11元稹的《唐故工部外郎杜君系铭序》是最早关于“律诗”定名的记载。
12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的是陈子昂的三十八首《感遇》诗。
13陈子昂诗歌创作理论为“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
14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1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为《春江花月夜》中名句。
16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
17武后时兴起的重视文词的进士科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
18王维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19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20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夫子即孟浩然。 2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出孟浩然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22与王维、孟浩然诗风相近的诗人中,常建的创作成就最高:“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3在盛唐的诗人中,高适是惟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24开元中,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唱和,三人齐名。
25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
26李白于天宝元年奉诏二入长安,于天宝三载以“赐金放还”之名被迫离开长安。
27李白诗歌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28杜甫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用来赞美李白诗歌的风格的。
29杜甫享有“诗圣”的声誉,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30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后人又称为杜工部。
31 759年,杜甫在由洛阳去华州的路上,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32杜甫具有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人格高贵与美,由此而形成杜诗风格的大、重、拙。
33杜甫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34“沉郁顿挫”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35《秋兴八首》堪称“沉郁顿挫”风格的代表作,为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时思念长安之作。“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即可概括了。
36前人对杜诗七绝不太满意的原因便是拗体太多而不中格律。
37杜诗的艺术手法,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不二法门,学杜成了宋诗的一个标志。
38杜甫死于由潭州到岳州的湘江船上。
39杜甫是人民的代言人,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不管自己多么困苦,也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朽名句。
40杜甫在著名的《北征》诗中写出了为国家命运担忧的名句:“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41杜甫山水诗中的山川草木都充满着忧国忧民之情,如《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42唐人七言律,到杜甫手中,境界始大,感慨始深。杜诗风格沉雄悲壮,慷慨激昂。如《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3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总结了自己写诗的经验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44杜甫对诗歌语言的要求特别注重:“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5韦应物,后人称他为“韦苏州”。作《滁州西涧》有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表达了一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
46韦应物的《观田家》一诗,可视为田园诗主旨至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信号。
47刘长卿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诩为“五言长城”。
48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49白居易在江州,自编诗集十五卷,又作《与元九书》,总结、提出诗歌理论。
50白居易是善于调节儒、释、道三教的大诗人。
51白居易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新乐府•序》中说:“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52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论诗:“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53白居易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54新乐府的创作特点是:“句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55白居易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有名。
56《琵琶行》主题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7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元稹和白居易在元和年间写的诗,统称为“元和体”。
58王建以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一百诗》闻名于世,因此获得宫词之“祖”的声誉。
59韩愈(768—824),字退之,后人称他为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60韩愈的诗,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61韩愈对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是“横空盘硬语”。
62孟郊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
63李贺偏爱描写鬼魂,故有“鬼才”之称。其诗独特,谓之“长吉体”。
64李贺诗具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
65刘禹锡,字梦得。永贞元年,他和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不久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被贬到朗州。
66刘禹锡的诗赢得了白居易“诗豪”的赞誉。
6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刘禹锡的名句。
68刘禹锡在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创作出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柳词。
69柳宗元的诗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
70柳宗元和韦应物在山水诗的创作上齐名,故被人称为“韦柳”。
71李商隐,号玉?生。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72晚唐诗人中,杜牧第一个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
73许浑诗名颇盛,有“江南才子”之称。
74同是苦吟诗人的贾岛、孟郊,被宋人称为“郊寒岛瘦”。
75皮日休,又号“醉吟先生”、“鹿门子”,自编诗文集《皮子文薮》。我国古代著名诗文作家中惟一参加过农民起义的人。
76司空图作《二十四诗品》论诗。他提出了“象外之象”说,强调诗歌要有“韵外之致”。
77“文以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论。
78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是在贞元九年所写的《争臣论》中。
79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
80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明确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
81韩愈又提出文字的表达要流利畅达,合乎语法,即“文从字顺各识职”。
82韩、柳的古文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
83柳宗元人物传记作品有《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童区寄传》、《捕蛇者说》等。
84陆龟蒙写下不少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文章,他的小品文收在《笠泽丛书》里。
85罗隐的讽刺小品集叫《谗书》。
86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
87唐传奇的发达与唐代“行卷”(即“温卷”)之风有关系。
88白行简的《李娃传》是一篇完全摆脱志怪气息的社会人情小说。
89《李娃传》是据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加工创作的。
90元稹《莺莺传》中的男主人公张生自诩为“善补过者”。
91蒋防的《霍小玉传》为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
92裴NC665的《传奇》成为志怪集向传奇集完全转化的标志性作品。
93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是晚唐游侠小说的代表作。其中人物虬髯客、李靖和红拂被后世誉为“风尘三侠”。
94唐传奇标志着文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它把史传的“因文运事”改变成“因文生事”。
95“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后来为佛教俗讲所借用。 96变文的体制是散文和韵文相组合而成。
97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俗讲,又可称为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不外为宣扬佛教教义。
98敦煌曲子词证明了词起源于民间的说法。
99盛唐流行的民间歌词即曲子词。
100花间词风格以婉约为正宗。
101比《花间集》成书更早的词集是《云谣集杂曲子》。
102温庭筠(812—866),一名庭云,字飞卿。作赋才思敏捷,时号“温八叉”。
103温庭筠在晚唐诗坛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
104温庭筠大胆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
105韦庄有著名叙事长诗《秦妇吟》。
106韦庄以词名世,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他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
107《花间集》由后蜀赵崇祚编辑,选词十八家共五百首。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108李煜(937—978),字重光,世称李后主。
109一冯(冯延巳)二主(李瞡、李煜)的作品,被视为南唐词的代表。

3

回复: [12-秋]古代文学a3

第三讲   唐传奇
传奇作为一种小说文体,一般指唐代及宋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得名于晚唐裴铏《传奇》小说集,传奇小说产生并成熟、兴盛于唐代。不过在唐代并无传奇小说之名,只是有的小说作品名为传奇。将传奇明确赋予小说文体含义的是明代的胡应麟,此后传奇作为唐代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的沿用下来。
二、唐传奇兴盛的原因
⑴、社会原因;首先唐代社会实现了大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十分繁荣,形成了市民阶层这一强大的新的社会力量,一方面在他们的生活中时常发生和流传着许多奇闻异事,为传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新的生活也使市民阶层和文人士大夫有了新的文化娱乐要求,它们在宴饮之余、有朋夜话、幕府之暇等各征异说,成为时尚;再者市民阶层也要求文学来反映它们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愿望。此外,唐代许多文人仕途坎坷,混迹青楼,较多的接触了下层社会市民,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传统的文学形式不足以表现他们的生活感受,便转而追求传奇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奇创作的繁荣。
⑵、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
1、史传小说及魏晋小说的影响。记人记事志怪,如《世说》、《搜神记》。唐以前的志怪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步发展演变进而成为“记”体传奇;唐以前的史传文学和杂史杂传体小说的发展演进,则促进了“传”体传奇的形成。这两者是唐传奇产生和形成的最主要的文学渊源及直接因素。
2、古文运动的影响。从语言上说,两者都是以散体为主。而韩柳的某些以古文写成的传记文,接近传奇小说。如韩愈《毛颖传》“把‘笔’人格化,成了‘毛颖’这样一个人。又借这个‘毛颖’的遭遇,抒写自己的感激。因此,从表现手法说,它是托物喻意的。但它写得有故事情节,有肖像、动态、对话,且在某种程度上写出了人物性格,因此,又是一篇传奇小说。”(吴孟复《唐宋八家概述》)郑振铎:“传奇文的运动,我们自当视为古文运动的一个别支。”
3、行卷之风的影响。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曰: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遇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4、佛道盛行。宣讲的神异故事及想象虚构的方式都对传奇有影响。
5、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如俗讲、变文、说话的出现,市人对小说看法改变。
三、唐传奇的发展
1、发轫期(初盛唐),魏晋小说到成熟的唐传奇间过渡。题材以志怪为主,行文有骈文的特点。有王度《古镜记》、佚名《补江总白猿传》(或曰影射欧阳询)、张鷟《游仙窟》(最长传奇之一,见于日本。)。P118(作品介绍)
2、全盛期(中唐,尤其贞元、元和年间),作家、作品多而成熟,骈散相间。爱情传奇的代表作:陈玄祐《离魂记》(郑光祖《倩女离魂》本此)、元稹《莺莺传》(《会真记》)、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李朝威《柳毅传》,另外侠义、历史和志怪题材: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陈鸿《长恨歌传》P120(作品介绍)
3、衰落期(晚唐),爱情题材减少,侠义、历史和志怪增多,如袁郊《甘泽谣》中的《红线》、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语言上,骈文成分增加。大量传奇集出现,如裴铏《传奇》、牛僧儒《玄怪录》、皇甫枚《三水小牍》。 P123(作品介绍)
四、唐传奇艺术成就
鲁迅先生说唐传奇乃中国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著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真正现代意义的小说出现,表现在: 1、“有意为小说”。有想象虚构、有一定创作目的。白行简《李娃传》。2、篇幅较长,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3、人物形象鲜明。4、文辞华艳,或骈或散,有诗笔,有议论、有叙事。
五、唐传奇的影响和价值
1、标志小说文体的独立、成熟。
2、叙事文学走向文坛。加强文学的表现力,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3、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情节模式。如元明清著名的小说、戏曲取材多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