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的比喻,阐述柏拉图的“理念论”,并谈谈你对理性及其作用的认识和看法
答: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大意是:一群人被关押在洞穴内,身后是真实的理念,然后他们不能回头。理念世界的活动经由洞口的火光投射到这群人面前的墙上,形成多变的影像。这群人终身看这些影像,并以此为这个世界全部的真实。这个比喻的意义在于用一个比较感性直观的模型描述他的“理念论”,在这个理论中,理念型相是理性的认识对象,也是世界普遍的真相;个别事物是能够经由感觉捕捉到的对象,是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后者是对前者的“分有”的“摹仿”。
不过我并不打算借用他的这个比喻来阐发,因为我认为现代技术已经实现了柏拉图关于世界的构想,这个实现的方式就是电子游戏。计算机游戏是一个绝对的二元世界,它显示给我们的是图形界面,其中可能有一些人和怪物,大家用武器作战——这些都是感性直观的信息,它们组合了“物质世界”。但任何一件物品、任何一个怪物在计算机中都有其自身另外的存在方式,即数据。在计算机软件中有许多代码,这些代码控制了图形界面对我们的显现,对柏拉图的学说而言,它就成为“理念世界”。
我平时同样用电子游戏的模型来解释“分有”和“摹仿”的问题。在我眼里,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分离学说是一种主张共相先于殊相且独立存在的唯实论的共相学说,这些共相都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中。“分有”和“摹仿”是两类不同的共相在殊相中的体现方式,前者如“美”、“丑”、“软”、“硬”等,在语言中多为形容词,后者则是日常语言中的“一般的事物”,多为名词。在柏拉图那里,殊相与形容词性的共相的联系就是个别事物对型相的“分有”,与名词性的共相的联系就是个别事物对型相的“摹仿”。这两种类型以这样的方式体现在计算机游戏中:譬如在游戏进程中,我们可能获得一把具有150点攻击力,可以用来砍砸敌人的大斧。它之所以能够用来攻击敌人,就因为在游戏代码中设计了一种自在的“可砍砸性”,凡是被赋予这条代码的物品就成为武器,可以在游戏中用来攻击怪物;而大斧能够向我们显现出来,也是因为游戏代码中设计了“大斧”这一自在的物品种类,当我们获得这类物品时,图形界面就向我们显现“大斧”的摹样。
然而这种先物共相理论的遗憾在于,如果承认它,似乎就必须取消人的创造性。在柏拉图的时代,当然不可能想象到后世会出现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事物——譬如工厂、飞机、电子计算机等等。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它们之所以能被人做出来,必定是因为理念世界中先有了这些事物的型相,然后我们才有机会把它们摹仿出来。这一点在电子游戏中是理所当然的——在游戏里,我们也许可以做铁匠一类的职业,打造属于私人的武器。但是电子游戏的代码是不会向外延伸的,也即我们在游戏中所有的创造,实际都是游戏代码事先提供给我们的——推而广之,我们在游戏中能做出的一切形式都是受到后台代码约束的,实际上,我们甚至无法作出任何一个游戏制作者没有事先想到的动作。但假使把它引入现实世界,在今天就具有巨大的伦理风险,不可能被现在这个强调创造性劳动的世界所认同。
理性——理智。不是认识的第一途径,而是用来组织感觉材料。是感性的奴隶,因为只有感性能直接影响人的状态让,所有人觉得美好的都是感性的。感性是尺度,理性是手段。不能滥用,因为会使感觉迟钝。理智会通过循环自证欺骗人,是一种精神毒品。
hyqingl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