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题: [12-春]世界史复习 肖遥整理

2

回复: [12-春]世界史复习 肖遥整理

重商主义
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旨在富国强兵
全盛期:1600-1700年。许多特征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
政治理论而非经济理论
代表人物:博丹(1530-1596)和霍布斯(1588-1679)
中心原则:国家的繁荣程度取决于贵金属拥有量(“金银通货主义”)

3

回复: [12-春]世界史复习 肖遥整理

蒂玛尔和西帕西
蒂马尔是奥斯曼帝国的一种国有地,由帝国的骑兵武士——西帕希领有,租给农民永久耕种(农民享有永佃权)。规定:西帕希必须住在领地内,管理生产保障税收。农民逃跑,西帕希有权在10-15年内追回。农民遭受沉重的封建压迫,但犹比欧洲农奴状况为好
至尊法案
1534年,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的最高首脑,对一切宗教事务具有最高的权力,可以任命教会的各种教职,决定教义,并将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由国王来审判教徒,镇压“异端”,改革教会,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改革后的教会称为英国国教。这样,国教便成了都铎王朝实行绝对主义统治的工具。
南特敕令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同时给予胡格诺教徒以宗教信仰自由,且有权担任国家官职。为了保证胡格诺派贵族的权利,敕令还允许他们维持25000的兵力和保留若干堡寨。巴黎高等法案还由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教徒担任法官,共同处理宗教争端。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1685年路易十四宣布废除南特赦令。
现代国际法的创立、鼻祖与代表作
现代国际法研究的鼻祖--荷兰的格老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一书系统论述了国际法的主要内容,堪称现代国际法的奠基之作
他不仅实现了自然法理论的现代化,而且使之更加神圣化和权威化了。在他看来,自然法乃人类理性或本性的体现,是判断社会是非曲直的标准
格老秀斯的国际法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一崭新的现代自然法理论基础之上的
格老秀斯的国际法理论强调:国际法的最高宗旨应当是寻求国际和平与尽可能减少战争的破坏
这种高举和平大旗、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国际法理论,为现代欧洲国际社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景
格老秀斯的国际法理论强调:国际法的最高宗旨应当是寻求国际和平与尽可能减少战争的破坏
这种高举和平大旗、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国际法理论,为现代欧洲国际社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景
三十年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的问世,也引发了另一个与现代国际法的确立有重大关系的事件,即1644—1648年间的威斯特伐里亚公会
1648年10月24日《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签订
至此,一个由众多主权国家组成的欧洲终于定型,而现代国际法的若干最基本原则如国家独立、主权平等、领土不容侵犯等等,也通过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地理大发现起因
经济层面:寻找新的商道和黄金的追求
精神层面:传播基督福音;探索未知世界,追求人世间的幸福
技术层面:航海术和造船术的发展,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条件
政治层面:专制政府的支持
西/葡的殖民特点
葡萄牙殖民活动的特点:
西欧远洋探险的先驱
主要目标:夺取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贸易方面的传统优势
建立起庞大的贸易帝国
以控制海洋商道为殖民活动的重点,却缺乏足够的人力来维持
西班牙殖民活动的特点:
以少量的兵力征服并毁灭了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
建立起大陆殖民帝国
掠夺金银和种植园剥削
新教伦理观念
宗教改革的核心原则:“因信称义
宗教改革的三大主要派别:路德派、加尔文派、再洗礼派
加尔文预定主义的宗教观,给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在英法荷等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国家,加尔文的教义有力地促进了那里的社会进步
简答题
主权国家观点的发展
三个重要发展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但丁(Dante Alighievi, 1265-1321):主张通过政教分离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与繁荣
马尔西略(Marsiglio, 约1275-1342):更加系统地论证了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主张俗权至上;并首次提出“人民主权”的原则
马基雅维里(Nicolo Machiavelli, 1469-1527):代表作《君主论》;功利主义的国家理论;推崇共和制政体和“混合型”的共和国。
宗教改革时期
继承和发展了马尔西略的学说
路德神学:极力主张俗权至上,使世俗政权在理论上成为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权威
两个激进的宗教改革派别:
再洗礼派,批判路德派领袖的保守主义理论;加尔文派,继承并发扬了路德教义中非主流成分的反抗暴君的思想,力图伸张人的自然权利,却不符合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实际需要
雨格诺战争时期
让•博丹的主权国家理论
让•博丹,代表作《共和国》奠定了全部现代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主张国家权力世俗化
从法理的角度论证了专制王权的重要性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的扩张
直接起因:奥地利对波希米亚的侵略和占领
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和德意志一些新教统治者以及信奉新教的丹麦、瑞典等国联合起来,反对奥地利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
三十年战争可谓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催生婆:它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现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1643年7月,交战双方在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布鲁克地和闵斯特两个城市开始谈判议和,1648年10月24日签订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首先,和约保证了胜利者获得大片领土。同时,条约正式承认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成为独立国;并正式承认40年前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的独立。其次,和约确定了德意志的宗教关系,规定路德和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第三,和约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同时和约还承认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
三十年战争表面上是围绕德意志新、旧教同盟之间的宗教战争,但实质上却是欧洲各国围绕着霸权的争斗。长期的战乱使德国遭受惨重破坏,战争及战后和约加剧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但战争也为日后英、法争霸埋下了伏笔。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还开创了以国际会议的形式结束国际战争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准则,是国际关系史上新时代开始的重大标志。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这是法王路易十四发动的著名战争对欧洲的均势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主要战场在意大利、尼德兰和德意志,还蔓延到了美洲(在美洲被称作“安妮女王之战”)
法国受到了重挫,但也未完全战败
乌特勒支和约(1713年):
路易十四的孙子可以继承西班牙王位,条件是法、西永远不得合并;法、西的一些殖民地转让给英、奥
意义:
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第一场与宗教完全无关的战争
由新型职业军队进行
确定了欧洲政治格局的基本走向
欧洲文明
1500年的欧洲文明,其本质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要想了解欧洲文明,就不能不了解基督教。
十分重视“理性”的作用,即使在中世纪最黑暗的年代基督教的理性精神也不曾完全泯灭
信奉“普济主义” —— 即以救赎全人类为己任,充斥着改变异端信仰的狂热
基督教文明也是非典型的农业文明
畜牧业在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
比较重视工商业,商人在社会生活中有较高的地位
论述题
世界民主革命浪潮的发展过程 及阶段特点 事件和人物
民主革命的两个层次:
民族的或国家的民主革命
地区的乃至世界的民主革命
世界民主革命出现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发生在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系世界民主革命的序幕,主战场在西欧,但波及了东欧,冲击了海外;
第二次革命高潮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初,其主战场仍在西欧,但整个欧洲和美洲都被卷入,同时也波及了亚非的某些地区;
第三次革命高潮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那已是西欧民主革命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开始风靡全球的时代。
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初潮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6世纪初叶(或15世纪末尾几年)到50年代末,与西法进行的意大利战争(1494-1559)的年代基本重合
第一阶段的政治动荡主要集中在南欧和中欧。持续了65年的意大利战争在意大利引发了多次市民起义和农民暴动,德国宗教改革引发了市民运动、农民战争和宗教战争等。
第二阶段:16世纪50年代末至17世纪初叶。
1559—1560年,法国开始胡格诺战争,尼德兰爆发民族革命,萨瓦、科西嘉、苏格兰、西班牙、英格兰北部及爱尔兰等地都发生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从此直到1609年荷兰西班牙休战为止,动荡都没有间断。   
这个阶段的特点:
除了整个西欧都发生了政治动荡之外,就是加尔文教开始成为西欧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重要旗帜。
这个阶段最典型的革命事件有二:苏格兰革命和尼德兰革命
第三阶段:1618年三十年战争开始直至17世纪中叶英国革命高潮结束。
1640年间发生了不下8次重大革命事件,包括葡萄牙和加泰罗尼亚反西班牙起义、英国革命开始、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反英战争、那不勒斯和巴勒摩的革命以及法国的“福隆德”运动等。全欧性的大动乱一直持续到17世纪50年代末。     
世界民主革命第二次浪潮
始自18世纪70年代,结束于19世纪30年代
几乎席卷了整个欧美,并开始具有真正的世界规模
直接提出了保障天赋人权、争取自由平等的世俗政治目标
具有较鲜明的人民民主革命的色彩
三个阶段:
从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或18世纪60年代的反英民族运动)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美国革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
从法国大革命到波旁王朝复辟,这期间的主要事件是法国大革命
从维也纳会议后到19世纪30年代,革命动荡的范围在持续扩大,从欧美一直波及到远东和南非
世界民主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时间:19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
范围:从欧美到亚非,是一次真正具有全球规模的革命浪潮
工人阶级势力的崛起使资产阶级(主要是其中的工业资产阶级集团)感到了威胁,导致他们的革命性发生严重衰降——这主要是欧洲的情况。
革命的形式多样化了:除了传统的暴力革命以外,还出现了另外两个重要的、常常也是十分有效的革命手段(或以资本主义方式改造社会的手段),这就是由旧王朝领导进行的战争(如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以及塞尔维亚的独立)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如俄国的废除农奴制)。
马克思评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的双重性(破坏性、建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