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的角度看,尼采的哲学有什么问题?

我会诚实并不加修饰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会从现代性以及它是什么的角度,从外部(或者如现代人所谓的客观地)进行回答。

尼采哲学的问题在于尼采是一个知识精英,他的哲学不是现代的,既不民主、也不大众。人们总是无法在恰当的语境中阅读他,或者干脆引入本不应存在的上下文。只有当我们能正确地去理解时,互文本性才是一件好事。譬如你想了解荷马,就不能先读维吉尔;而如果你想正确理解尼采,请不要成为一个事先引入后现代主义的蠢材。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可以讨论尼采,但一个尼采研究者必须极力地无视后现代主义,以免看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简单地说:把尼采和他的思想用在你自己的作品中没有问题,但是以一种不同时代的观念去引领对尼采思想的严肃解释的是非常没品的——它不会告诉你尼采想要什么,你从中知道的只有你能从尼采那里拿走什么。

但是,如果你想正确地理解维吉尔,你必须先读荷马。“Arma Virumque Cano”直接参考了“μῆνιν ἄειδε θεὰ Πηληϊάδεω Ἀχιλῆος”(《伊利亚特》的开头)和“ἄνδρα μοι ἔννεπε, μοῦσα, πολύτροπον”(《奥德赛》的开头);要真正理解维吉尔在这里说了什么,我们必须知道这些诗句。我们必须知道,“我要讲的是战争和一个人的故事”乃是“歌唱吧,女神,歌唱帕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愤怒”与“告诉我,缪斯,那位聪颖敏睿的凡人的经历”的结合,才能理解维吉尔所说的,他将创作一部既包含《伊利亚特》又包含《奥德赛》的作品,去尝试推翻荷马,并在自己的较量中击败他。

What's wrong with Nietzsche's philosophy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I will answer this honestly and without embellishment. I will answer looking on modernity, and what it is, from the outside (or, as modern people should say, objectively).

What is wrong with Nietzsche’s philosophy is that he’s an intellectual elitist. What is wrong with it is that it is not modern, it is not democratic, it is not vulgar. People are constantly failing to read him in proper context, or add context that shouldn’t be there. Intertextuality is a fine thing, but only once we properly understand it.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Homer, you must not first read Vergil. And if you want to properly understand Nietzsche, please don’t be the butt-wad that brings in post-modernism. A post-modernist can talk about Nietzsche, a Nietzschean must try very hard to ignore post-modernism, lest he sees things that are simply not there. To put it plainly: it is quite okay to use Nietzsche and his ideas for your own work, but it is rather lacking in taste to subject a serious interpretation of Nietzsche to anachronistic concepts – those will not give you what Nietzsche intended, but what you can take from him regardless.

But also, if you want to properly understand Vergil, you must first read Homer. Arma virumque cano directly references both μῆνιν ἄειδε θεὰ Πηληϊάδεω Ἀχιλῆος (the opening line of the Iliad), as well as ἄνδρα μοι ἔννεπε, μοῦσα, πολύτροπον (the opening line of the Odyssey); and if we are to truly understand what Vergil is saying here, we must know those lines. We must know that ‘Arms and the man I sing’ is a merging of ‘The wrath sing, goddess, of Peleus' son, Achilles’ and ‘Tell me, O Muse, of the man of many devices’, to understand Vergil is saying he’ll compose a work that is both the Iliad and the Odyssey; that he’s saying he’ll try to topple Homer and best him at his own game.

In that same vein, Nietzsche must be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of the works that influenced him. That is about 3000 years’ worth of literature. Now, I’m not saying we must read everything written in the last 3000 years; we could ignore Spanish lit entirely and not be any worse off. But one can hardly attempt to interpret Nietzsche withou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s (an understanding that is deeper than I myself possess, even though I’m working on it intensively). For example (and at this point I feel like I’m saying this every time I write about Nietzsche), he draws heavily from Theognis of Megara, a Greek elegiac poet from the Archaic period, who is utterly unknown to nearly every philosopher. And why should they be familiar with some long dead noble that was wont to write about drinking, partying and how the vulgar rabble of Megara took all his stuff in their popular revolution and made him a pauper? Like anyone would ever take seriously his ethical stances on what is proper behaviour for a noble, and how most people are too accursed to ever live up to that, so their morality is different, more vulgar, pleasure obsessed and filled with hate for their betters. To take such observations as relevant, one would have to assume they can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what can be thought of as sociology of ethics - an observational approach to how morality comes to be in a community and how it develops further.

“Um… Who would do that? Like, we all totally know that morality is like, something that bad to the bone philosophers make up, when they go all lame-o-rama. Gag me with a spoon. And stop spazzing with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sociology, that’s like totally last year, this Nietzsche guy sure as heck wasn’t doing something so grody to the max. Like whatever.” – Chelsey from the Valley

And, like I said elsewhere, most modern philosophers today don’t bother with anything older than Descartes. And it shows in that, even if they are sufficiently familiar with Greek philosophy to know a thing or two about Herakleitos, they don’t take him seriously to such extreme, they can’t comprehend that anyone else could, and should therefore be interpreted in a similar way. After all, what value could there be in Hreakleitos Skoteinos, or, in Latin translation, Heraclitus the Obscure? That his idea of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universe aligns well with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in quantum mechanics be damned. He’s old, he’s outdated, he’s weird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why should we bother with something that for a thousand years of Christianity was soundly ignored? So these modern philosophers fail to understand Nietzsche, and that may very well be considered his greatest offens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

But those parts that are at least partially understood, those go against the delicate and cowardly* taste of modernity as well. Nietzsche likes war, as is sometimes mentioned, and people today just don’t have the stomach for it. Nietzsche detests democracy, and equality. And people today can’t stand that. They all fear that if democracy were taken from them, they would be among the ones found lacking in whatever quality we might use to decide who gets to vote and who doesn’t. Intelligence would be a good idea, and most people will agree – as long as they think their level of intelligence would be sufficient to retain their voting rights. They also don’t like to ask the hard questions about equality. Let’s give an example we’re all familiar with: American Civil War. I think we can all agree that slavery is bad and that we think Lincoln’s heart was in the right place about freeing them. But here’s the twist: he failed. The equality that most people think of when they talk about that war, is equality on paper. “Lincoln freed the slaves,” they say. “Lincoln fucked the slaves” I reply. Equality of that kind means squat, or the 60s wouldn’t have happened. Those people were freed, they were made equal. But anyone who’s lived a hard life knows that most of us would rather not be equal and have a roof over our head, than go hungry and cold, and “enjoy” some abstract equality. It is on that account that Athenian peasants hated Solon, when he passed a law preventing them to sell themselves into indentured slavery. But, it’s out of fashion, to think about such things, much less say them, and don’t even think about writing them. If, after all that, you even sign them, don’t be surprised.**

One last thing. Anthropologists have long sinc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progress is not a linear thing. That people and societies can develop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But most people today still think in terms of a linear progress, mostly because their idea of progress is predominantly technological. Nietzsche went in a different direction than nearly any philosopher before him. It is also a different direction than the one taken by most modern philosophers. But, as they think philosophy is a zero sum game, they think Nietzsche is wrong. In this, even modern philosophers are no better than the people who thought that being Christians made them better than those people that weren’t, or that having gunpowder made the better than those people that didn’t have it.

So what’s wrong with Nietzsche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That he’s not modern.

*I plan to further expound on the presence of cowardice in modern mentality (especially ethics) and my objection to it in the near future, if my obligations will allow, in a post on one of my blogs. So be on the lookout, if you’re interested in this.

**This is a reference to an old Soviet joke among the intelligentsia: Don’t think. If you think, don’t say. If you say, don’t write. If you write, don’t sign. If you think, say, write and sign, don’t be surprised.

原文:https://www.quora.com/Whats-wrong-with-Nietzsches-philosophy-from-a-modern-perspective

前天在家闲聊,老婆扯到一个话题,说美国真坏,为了打压我们,无缘无故抓了华为老板的女儿。她有这样的感受,我毫不意外,作为一个并不关心时事,仅靠微信群朋友圈来知道热点事件的人,她也只能了解到片面的信息或者不客观的结果,而这种人,往往最容易被带节奏,也最容易被爱国情绪鼓动。

我先给她说了加拿大为什么要抓孟晚舟,因为这些前因是她从外交部的声明环球时报的文章以及很多蹭爱国情绪的自媒体上所看不到的。

1. 几年前汇丰银行因为给一个叫做星通的公司提供了金融服务,而违反了美国的关于制裁伊朗的某条法律,被重罚19亿美元;

2. 在这之前孟晚舟用PPT演示证明星通已经被华为卖掉,两者是没有关系的了。而汇丰相信了她才提供的金融服务;

3. 汇丰后来查到一些线索证明星通其实和华为还有很多关联,比如星通员工用的邮箱地址是华为的等等,于是汇丰在美国举报孟晚舟金融欺诈;

4. 美国当地法院经过一段时间查实后于今年8月份对孟晚舟签发了逮捕令。孟晚舟于是没有再去过美国。

5. 但是美国和加拿大有引渡条款,当美国提出引渡要求时,加拿大有责任和义务进行逮捕协助,至于会不会引渡,后续会有加拿大的司法判定,并不是美国说要人加拿大就抓了送过去。

其实这完全是一个法律问题,而孟晚舟和华为也知道美国早就签发了对其的逮捕令,但是他们没有做出法律上的应对,以为只要不去美国就没事了。如果孟晚舟真的做了虚假陈述,那是她个人的不诚信行为;如果华为没有积极应对存在的法律风险,那是企业的疏忽大意。但是我们现在却用整个国家来为她背书,把国家信誉和一个公司高管未经查实的不诚信行为捆绑到了一起,有这种必要吗?

我们是不是牺牲了国家利益来换取企业利益?

我们是不是牺牲了国家利益,但是也换不来企业利益?

华为的目标是全球市场,他们也在这样努力。5G究竟是一个有多NB的技术,我并不是十分了解,也不妄加言说。但是从目前形势来看,西方国家对华为的5G设备颇有疑虑,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而那些反对华为进入的,主要论点是担心华为有中国政府背景,担心会对所在国家有安全威胁,担心会有隐私泄露风险。

有这些担心其实很正常,他们是为他们的国家安全和利益为出发点,毕竟任正非创立华为前有十年部队经历,同时华为也不是上市企业,经营和投资来源并不透明。就比如我们的政府采购或一些重要领域,也会禁止某些西方公司的设备进入。

华为这么多年,除了在研发新产品有很大投入,开拓国际市场上也是用力甚多。当华为在努力澄清自己没有政府背景时,当华为在努力让自己变成开放透明的国际企业时,当华为在努力消除西方反对者的疑虑时,当华为在孟晚舟被捕后低调的说相信美加法律体系能给予公正结果时,中国政府却用史无前例的国家力量介入,外交部要求放人,召见加拿大驻华大使,并且作为报复行为,抓捕了两名加拿大人。

这对华为是福是祸?这不是恰好证明了西方反对者对华为具有政府背景的疑虑吗?关键是我们做的这一切,并没有产生效果,加拿大的司法程序,还是按部就班的在进行。反而我们的这种行为,现在只不过是停留在中国&加拿大层面,就暴露出了自己的底牌和痛点,让那个猴精的特朗普借机吃了一把豆腐。他说: 如果中国和我们能达成比较好的贸易协议,我可以干预一下。言外之意就是,华为和孟晚舟原来对你们那么重要?那如果你们能和我签一个让我满意的生意合同,我就去帮你们过问下这个事情。

怎么办?我们该不该在贸易协议上做出让步?大家肯定说,当然不让步!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谈判代表没有让步?我们没有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企业或是个人的利益?

我们把自己一步步的置入了被动的境地,这次事件还没有和背后的美国交手,就已经没有什么转圜余地了。还只是进入假释,我们就抓了两个加拿大人,后面还有引渡,如果引渡成功,还会有美国的审理和判决,我们还有什么牌可以出?

如果孟晚舟无罪,是被汇丰银行和美国检方构陷,华为请个大的律师团就能救人回来,毕竟那是一个连总统都敢调查的国家,法律的透明和公正度毕竟比我们还是强一丁点。如果孟晚舟在证据面前经公开审理后确实有金融欺诈,我们的国家信誉怎么办?

一个长居国外四个子女都是外国籍的私企高管,一个自以为聪明可以规避所在国监管和法律的女人,出事以后我们从法律层面提升到政治高度,从个人事件扩大到国家对立,“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个口号所导致的行为,很多不分缘由不问因果,只会让我们的国际形象进一步受损,我们一直说自己是法治国家,我们也应该用行动证实我们所说的。

或者,美国确实是借题发挥,想要得到某种利益。大国博奕如同高手过招,我们能不能冷静应对少留点破绽给对方?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美国收我们多少关税,我们也收他多少,而不会直接丢个炸弹过去。但是这次孟晚舟事件,我们却乱了方寸,如果算是大国博奕的一个战役中的一场战斗,我们恐怕是输了。

源地址: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318160378555078

331

(6 篇回复,发表在 彦根大学风雅学研究中心)

风雅の羽 写道:

bthave.net

居然把这个存了!

332

(1 篇回复,发表在 彦根大学风雅学研究中心)

顶楼主

1992年9月在南京宝华山隆昌寺举行了35年来的第一次授戒法会,去年6月圆寂的茗山法师担任得戒和尚。来自中国各地以及海外的近千名僧侣前来受戒。我有幸作为唯一的日本僧人参加了此次盛会,深深地感到戒律的传统在中国大陆已被继承和复兴起来。

从那以来,我作为戒弟子,每年都要去中国参访,每次都要拜访茗山法师。有关与法师的交往详情,在去年9月的《香港佛教》上曾以《继承茗山法师的遗志》为题作了介绍。去年3月,我看望正在无锡华东疗养院疗养的法师时所作的采访,也在日本的佛教报纸《中外日报》上作了报道,目的是想通过介绍当代中国佛教高僧,向日本佛教徒提供客观审视日本佛教的参照。

法师曾经两次访问日本。1995年访日时,参观了日本各地寺院,与日本僧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1997年在京都召开“日中韩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法师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副团长出席的。法师对日本佛教的印象是:在佛教文物的保护以及福祉、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超过自己的想像;但在持戒等修行实践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诚如法师所言,众所周知,日本佛教一般被认为是“没有戒律的佛教”,除了唐招提寺的长老、临济宗禅堂的师家等极少数僧人外,几乎所有日本僧人都食肉娶妻。包括我所属的日本曹洞宗约14000所寺院在内,全国各地寺院的主持,一般都是在寺院里与家人共同生活,而主持的孩子就是寺院的继承人。这种寺院的家庭化、寺院主持的世袭制是日本佛教的普遍现象。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大学毕业后,向往出家和禅修生活,而敲开了曹洞宗的大门,成为一名僧人。然而,出家以后一看,佛教内部情况其实与在家教团无异,僧人几乎都是寺院主持的孩子,本来就出生于寺院。当时我十分迷惘,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位置,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身份,僧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了从这种迷惘的烦恼中走出来,为了弄清僧人本来的形象,我不断摸索与探求。后来在与韩国和中国僧人的交往中对佛教戒律有了逐步的理解,所以,去宝华山受戒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

从我自身的体验来看,我认为日本佛教的持戒问题,不仅事关日本僧人的身份问题,也是今后日本僧人与中国等外国僧人交流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因此,我想以我所属的曹洞宗为例,对日本佛教戒律的历史变迁作一概述。

今年迎来了日本曹洞宗开祖道元禅师(1200—1253)750周年忌日。道元禅师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从明州庆元府登陆,之后挂锡于天童山景德寺,师从住持如净禅师修行。他著有《宝庆记》一书,记载当时入室求法的情况,其中介绍了如净禅师经常教导弟子们:“参禅者身心脱落也,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只管打坐而已。”宝庆元年(1225)夏安居时,道元禅师在坐禅中身心脱落,并得到如净禅师“大事了毕”的印可。1227年道元禅师返回日本,不久发表了开教传道的《普劝坐禅仪》,同时开创了日本最初的禅寺——兴圣寺。后来,他又撰写了《正法眼藏》95卷,被日本人奉为最高的独创性哲学著作;还开创了曹洞宗根本道场——永平寺。

道元禅师最初在天童山挂锡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安排位次时,道元禅师被安排在最末位。对此他不服,就向住持和役寮提出异议,传说最后竟上诉到皇帝那里,但下文不甚了然。道元禅师在日本只受了大乘菩萨戒,若从按比丘戒的戒腊来决定位次的丛林传统规矩来看,天童山当初这种决定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

道元禅师本来在位于京都东北部的比睿山受的戒。比睿山是日本天台宗开祖——最澄大师(766—822)所开创的。最澄大师否定鉴真和尚传来的戒律,而根据《法华经》的平等思想,主张圆顿戒,提倡“大乘之国的日本僧侣只受持《梵网菩萨戒》即可”。他的这种主张得到当时朝廷的认可,并允许在比睿山设置大乘戒坛。关于最澄这样主张的理由,日本研究戒律的权威学者平川彰博士作了这样的分析:“可能在于重视一乘佛教、悉有佛性这一点上。常住佛性即是一切众生的本源,认识到这点,即是对大乘戒的领悟。因此,他认为这与小乘戒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鉴真和尚传来律宗以后,在日本全国设有三处戒坛,当时日本僧人必须在这三处戒坛受戒后方可出家。然而,由于比睿山开设了大乘戒坛,就形成了日本僧人在比睿山仅受菩萨戒也可出家的情形,从而开始出现不持比丘戒、但持菩萨戒的僧人。从此,开辟出一条“无戒律之佛教”的道路。

中国唐代的道宣律师(596—667)对当时佛教界轻视比丘戒的状况作了如下描述:“今时不知教,多自毁伤云:此戒律所禁止是声闻之法,于我大乘弃同粪土;犹如黄叶、木牛、木马诳止小儿,此之戒法亦复如是,诳汝声闻子也。”(《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他为了净化僧界,提出即使是大乘僧人也一定要受持比丘戒,从而创立了南山律宗。可见,最澄是逆道宣的南山律宗思想而行的。

到了13世纪鎌仓时代,以在比睿山出家或参学过的日本僧人为中心,如现在日本佛教最大教团净土真宗的创立者亲鸾上人(1173—1262),信奉《法华经》、主张救济民众、服务社会的法华宗的日莲上人(1222—1282),将中国曹洞禅传来日本的道元禅师等,形成了被称为鎌仓佛教的新佛教,对后来的日本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前的日本佛教是镇护国家的佛教,鎌仓新佛教的兴起,使日本佛教成为个人安身立命的民众佛教,而且重视祖师的个性和教义胜于重视戒律,从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宗派佛教或祖师佛教。食肉娶妻而自称“非僧非俗”的亲鸾上人能成为净土真宗的开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道元禅师回国后,所传的戒法是由《梵网经》三归依、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的十六条所构成的“佛祖正传菩萨戒”。有关这种戒法的历史根据在日本学者中间多有争议,但是作为从释尊开始嫡传到现在的戒脉,已成为日本曹洞宗存立信仰的基石。现在日本曹洞宗僧人所持的并不是《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而是这唯一的十六条戒法。道元禅师认为戒律是不可或缺的,他说:“持戒梵行即是禅门规矩家风。”另一方面,他也不赞成只须持戒便万事大吉的观点,“虽说一定要守护戒行、持斋,但唯依此立宗修行便认为可以得道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他主张应把坐禅作为修行的根本,强调“禅戒一如”。他说:“坐禅时,有何戒不持耶?何功德不来耶?”道元禅师这种立场的理论根据,就是把修行和开悟看成一体的“修证一如”、“本证妙修”的思想。所谓坐禅并非通过修行而成佛,而是把自己作为本来佛来修,因为众生本来就是佛。因此,无论行住坐卧,只管行持就是佛法。他认为,日常生活的一切行为一定要符合佛陀的行持,所以根据《百丈清规》、《禅苑清规》而制定出《典座教训》、《赴粥饭法》、《众寮清规》、《知事清规》等来代替律藏的细微戒,并且亲自实践出家至上主义和一生不离丛林的修行。

道元禅师的这种思想和临济宗的教义主要被武士阶层所接受;而净土系和法华系的教理主要是向一般庶民阶层渗透。随着佛教向一般民众的普及,势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教的管理统制。17世纪以降的江户时代,政府发布了寺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寺院法度”,僧侣的修行年限、资格等也都由政府来规定,违犯清规的僧侣以官刑来处罚。另外,江户时代为了排除基督教,制定了凡是日本人不问信仰,都必须归属于当地寺院的“寺请制度(即檀家制度)”。现在,在日本不管是多小的村庄都有寺院,而且只要僧人为檀家信徒作殡葬等法事,就能保持一定的地位和收入,此皆源于檀家制度。

1654年中国福建万福寺的隐元禅师(1592—1673)渡海而来,把黄檗宗传来日本。受他影响而受比丘戒的曹洞宗僧人逐渐增多,同时认为道元禅师所传的十六条戒是圆顿戒,是继承《达磨大师相承一心戒文》一心戒的正统戒法,一时兴起了“禅戒论”。

到了明治时代,1872年政府公布了“从今往后,僧侣食肉、娶妻、蓄发等悉听尊便”的“太政官令”,取消了一切政治制约,实行宗教自由化政策。这样一来,日本各宗僧侣竟相效仿净土真宗,食肉娶妻成为普遍、正常的事情。当时,曹洞宗内部虽然有过把清净僧和世俗僧加以区分的争议,但是1902年在制定《曹洞宗宗制》时,把禁止娶妻的条文删除掉,致使现在主持的家族、妻子、弟子作为“寺族”,一般居住在寺院里与主持共同生活。根据曹洞宗寺族规定,他们的职责是必须维护寺门兴隆,辅佐主持,培育主持继承人,以及教化檀家信徒。

现将日本戒律的历史变迁情况简单归纳如下:

8世纪:鉴真和尚传来戒律。9世纪:根据最澄的圆顿戒主张而设立大乘戒坛,开辟了“无戒律之佛教”的道路。13世纪以降,鎌仓新佛教诞生,出现了重视祖师教理胜于重视戒律的倾向。17世纪以后,寺院法度、修行年限、清规等佛教界内部的事情皆受统治阶级支配管制。19世纪末以后,由于1872年“太政官令”宗教自由化政策的实施,致使僧人公开食肉娶妻现象普遍化。
综上所述,形成现在这种“没有戒律的日本佛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在此不可忘记的一点是:9世纪,自最澄宣布日本是大乘佛教的国家以来,一切平等的菩萨精神就成为日本佛教的根本支柱。道元禅师自己本身虽力行不离丛林的出家生活,但他也指出:“应当以法为重,以悟为本,勿论大比丘、比丘、比丘尼、出家、在家、男女,是为佛道极妙之法则。”

在日本人中,僧人和俗人基本上没有两样的看法是很普遍的。正因为如此,当看到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比丘们心安理得地接受人们的恭敬供养时,反而觉得僧人不那么被人们所尊敬而仅仅得到与自己身分相应礼遇的日本佛教是比较正常和自然的。

话又说回来,进入20世纪,突然取消了此前的政治管制之后,没有经过思想斗争洗礼就食肉娶妻的日本僧人,是否符合僧人的称谓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与我曾经一样,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烦恼的日本僧人其实也为数不少。
去年3月,茗山法师在华东疗养院谈话时说:“戒律是关系到佛教存亡的问题,日本佛教应该把鉴真和尚传来的戒律传统复兴起来。”法师的这番话是对日本佛教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1世纪被称为宗教的时代,而且在各国佛教徒之间的交流日益盛行的现在,日本的每一个佛教徒都不应该再安于地位和收入受到保证的“檀家制度”,有必要把戒律的意义加以重新思考,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才能在与各国佛教徒的交流中产生出有意义的结果;同时,过去日本祖师们所建立起来的日本佛教精神才能得以继承和弘扬。

【参考资料】
平川彰:《三国仏教通史》。
大久保道舟:《道元禅師伝の研究》。
鏡島元隆:《道元禅師とその周辺》。

源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a044710100gy3k.html

现在的导游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不依据事实和史料而瞎说,这不但是对历史的歪解,也会误导大众,是极为不负责。这不,大清早收到这么条消息:说一法师在日本参观,听领队说,(鉴真)大师当年所带去的为六重二十八轻的在家菩萨戒,而非比丘戒,这也是导致了目前日本佛教界现状的直接原因。”

这完全是不符合历史事实,也非常有损我大唐三藏法师鉴真大和尚的形象和地位,为了有说服力,从日本文献中截取以下信息来说明这个问题:

关于大师第六次东渡的团队,依据《唐大和上東征伝》记载:

相随う弟子は、揚州白塔寺の僧法進、泉州超功寺の僧曇静、台州開元寺の僧思託、揚州興雲寺の僧義静、衢州霊耀寺の僧法載、竇州開元寺の僧法成等の一十四人、藤州通善寺の尼智首等三人、揚州優婆塞潘仙童、ペルシャの人宝最、如寶、崑崙国の人軍法力、膽波国の人善聴、総て二十四人。

摘录以上信息,是为了说明大师在日本传戒,在人员上符合传戒的要求。

关于大师携带的经书、佛像与物品,同依据《唐大和上東征伝》记载:

将つ所の如来の肉舎利三千粒、功徳繍普集の変一舗、阿弥陀如来の像一鋪、彫白栴檀千手の像一躯、繍千手の像一鋪、救世観世音の像一鋪、薬師阿弥?陀弥勒菩薩の端像各々一躯、同障子、金字の大品経一部、金字の大集経一部、南本涅槃経一部四十巻、四分律一部六十巻、法励の師四分の疏(そ=書物)(十八)五本各々十巻、光統律師の四分の疏百廿紙、鏡中記二本、智首師の菩薩戒の疏五巻、霊渓釈子の菩薩戒の疏二巻、天台の止観法門?玄義?文句各々十巻、四教儀十二巻、行法華懺法一巻、少止観一巻、六妙門一巻、明了論一巻、定賓律師の飾宗義記九巻、補釈(しゃく)餝(しき)集記一巻、戒疏二本各々一巻、観音寺亮律師の義記二本十巻、南山宣律師の含注戒本一巻、及び疏行事鈔五本、羯磨疏等二本、懐素律師の戒本疏四巻、大覚律師の批記十四巻、音訓二本、比丘尼伝二本四巻、玄奘法師の西域記一本十二巻、終南山宣律師の関中創開戒壇図経一巻、あわせて四十八部。及び、玉環水晶手幡四口、金珠‥欠字‥、菩薩子三斗、青蓮華廿口茎、玳瑁(たいまい=べっこう)の畳子八面、天竺の草履二両、王右軍の真蹟行書一帖、王献の真蹟行書三帖、天竺朱和等の雑体書五十帖、‥欠字‥、水晶手幡以下皆内裏に奉る。

大师抵达日本后的传戒情况,同依据《唐大和上東征伝》记载:

次に、皇后、皇太子又壇に登り戒を受け、尋いて沙彌修のために四百四十余人の戒を授く。又、旧との大僧霊祐、賢璟、志忠、善頂、道緑、平徳、忍基、善謝、行潜、行忍等の八十余人の僧は旧戒を捨てて大和上授けるところの戒を受く。後、大仏殿の西に於いて、別に戒壇院を作る。すなわち、天皇受戒の壇の土を移して之を作る……普照、思託は、大和上に「この地をもって伽藍と為し、長く四分律蔵法、法励の四分律疏、鎮道場、餝宗義記、(廿一)宣律師の鈔を伝えて持戒の力をもって国家を保護せん」と請う……

又摘日本唐招提寺官方信息如下:

日本唐招提寺,其“招提”意思是在佛身边修行的道场的意思,寺名寓意就是此寺庙是为唐朝来的鉴真和尚在此修行而建立的道场。该寺又称建初律寺,这是因为我国佛教是以中国四分律的南山宗戒律为中心的,而该寺又是我国最初的律寺。时至今日依然被尊为日本律宗总本山。

以上均可说明,大师抵达日本后是依据我国《四分律》的南山宗戒律来传戒的,属于具足戒,而并非是道听途说的在家菩萨戒。那么,关于日本的大乘戒又是如何而来的?这就与日本的“传教大师最澄”有关了。现摘日本《大乗戒壇》的记载如下:

天台宗の年分度者が認可されたあとも、正式な僧侶となるためには奈良で具足戒を受け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でした。最澄は、『法華経』の精神に基づいて、僧侶だけでなくすべての人々を救い、共に悟りを得るためには、戒律は大乗の梵網菩薩戒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考えて、比叡山に天台宗独自の大乗戒壇院を建立することを国に願い出ました。しかし奈良の僧侶たちの猛反対にあい、なかなか認可されないまま、最澄は弘仁13年(822)6月4日、56歳で遷化されました。その七日後、最澄の悲願であった大乗戒壇院の建立を許される詔が下されたのです。

依据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影响日本佛教戒律直到今天的大乘戒是由日本的传教大师——最澄在其晚年所倡导的。同时,上述材料也说明了他曾过受具足戒,关于这一点,由可以依据《最澄:大乗戒壇建立は具足戒の否定》一文中得到印证:

晩年の最澄には、しのこしたことがあった。大乗の戒壇院の設立である。806年(大同元)には百余名に大乗の戒をさずけている。これは唐において天台宗の道邃(どうずい)からさずけられたものであり、それを最澄は弟子たちにさずけていたわけであるが、この大乗戒は正式な比丘?比丘尼となるための具足戒とは本質的に異なっていた。具足戒を受けた場合、比丘は250戒、比丘尼は384戒を守らねばならないが、大乗の梵網戒の場合はむしろ心がまえをすればそれでよかった。大乗戒は在家?出家の区別なくさずけることができ、比丘?比丘尼?沙弥(しゃみ/僧になる前の修行者)?一般信者などの区別はなくなる。

ようするに、大乗戒なるものは戒の放棄である。僧(比丘)と俗人(在家)との違いは、戒を守っているか否かにある。戒を保たない者はすなわち僧ではない。南都六宗の僧たちはそのように考えていたであろう。最澄は伝統的な「小乗の戒」つまり具足戒は、少なくとも日本の当時の仏教徒にとって不必要だと主張したのだ。

日本では753年、鑑真が14名の弟子の僧を連れて来日し、東大寺に仮に設けられた戒壇で授戒がおこなわれて以来、授戒の制度が受け継がれていた。当時は中央(奈良)の東大寺、東国の下野(しもつけ)薬師寺、西国の筑紫(つくし)観世音寺の3ヵ所に戒壇院が設立されているのみであり、他の場所では具足戒を与えることはできなかった。最澄は比叡山に新しい戒壇院を建て、しかもそこでは僧たちに具足戒をさずけず、大乗戒をさずけたいと提唱した。

最澄は生涯を通じて常に人々、それも時の権威や実験者たちを驚かした。一つの新しいことをすばやくあざやかにやってみせ、人々が彼の意図を理解した頃には、彼は次の新しいことを持ち出していたのである。

817年(弘仁8)、徳一への反論を公表した最澄は、翌年818年、「今より以後、声聞の利益を受けず(中略)みずから誓願して250戒を棄捨す」(叡山学院『伝教大師全集』世界聖典刊行協会、新版5巻、1989年、附33および、田村晃祐『最澄』、192頁)と宣言した。19歳の時東大寺で受けた具足戒を、その時52歳の最澄は捨てたのである。周囲は驚き、かつ困惑したにちがいない。一宗の責任者が「自分は僧であることをやめる」と言い出したからだ。

以上材料至少反应两点信息:首先,再次说明鉴真大师至少是以14人的僧团规模在日本传授了具足戒,而并非在家菩萨戒;其次,最澄在日本已经受过具足戒,在其晚年(52岁)时舍比丘戒而求大乘戒。日本佛教僧团现今所受的戒律依然是依据最澄大师的“大乘戒”,这与鉴真大师是没有任何关系,切不可将此而怪罪于我大唐三藏法师鉴真大和尚!

关于更多更详细的资料,可以阅读《唐大和上東征伝》、《鑑真和上―私の如是我聞》、《鉴真东渡》。

源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2f38bb0102vyel.html

337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3、名词解释:狂飙突进运动

答:

狂飙突进运动是文学领域的浪漫主义的发端,它兴起于德国。它以热情为要素,以时事为题材,洋溢着激情等由“理智”导致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其浪漫想象建立在现实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其所显示的奔放激情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深入人心而具有强大艺术力量。

338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2、简答题:浪漫主义运动的内容与影响

答:

浪漫主义是公元1780-1830年前后,以德国为中心展开的一场文化运动。它从卢梭的“人生来自由,但处处受到束缚”得到启发,认为人们应该回到大自然的天真状态,以“回归自然”为行动号召。

浪漫主义的兴起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浪漫主义运动是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古典主义的回应。近代以来,人们过于强调理性的作用,而浪漫主义恰恰相反,重视人的感性体验。其次,浪漫主义也是对机器文明的反抗。最后,18世纪末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使各国艺术家纷纷投入到收集、整理、发掘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的事业中,也促成了浪漫主义的兴起。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强调统一与综合;第二,对充满了无限的渴望之情;第三,回归自然是浪漫主义的基本口号;第四,在题材上,喜欢描写特殊性格、异国情调、神秘幻觉和异常事件。总体而言,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对象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由于资本主义和机器生产所加到人们身上的束缚,浪漫主义缅怀往古寄情于神话羡慕原始的自然之力或东方的奇风异俗,从中获得灵感来抒发自己的幻想激情,为人类文化创造了丰硕的财富。

339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五、近代

1、简答题:双元革命的内容与影响

答:

所谓双元革命,即欧美国家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发生的政治革命工业革命。这两大革命的影响,使欧洲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推动的近代文化的形成。换言之,正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制度生产方式的确立,形成了近代文化的根本内核

政治革命改变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形态,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开始建立。其根本性质是一种以法治为本位以国民为主权的民主制度。其国家理论建立在人权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的人性思想和启蒙运动的人权思想

工业革命则极大地影响了近代社会文化生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机器在生产劳动领域里广泛使用,并进而催生了关联度极高、分工和严密的产业体系产业工人。产业化又推动了社会和思想文化的进一步现代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340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6、论述题:公元1500年以来欧洲文化的发展

答:

1500年以来欧洲文化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世俗-物质方面,专制君主、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和封建制度;另一条是宗教-精神方面,怯魅的过程。

世俗:地理大发现(价格革命),民族国家。(略)

精神: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略)

综上所述,在1500-1800年的这一过程中,欧洲历史发生剧烈变动,中世纪典型的制度和理想开始衰微,新的制度和思想就此萌生;这些制度和思想方式将使得以后几个世纪欧洲显示出一种不同性质的文化,拉开近代文明的帷幕。

341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5、简答题:启蒙运动的起因、内容和影响

答: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的欧洲的一场思想革命。它是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影响远远超过欧洲历史上任何一次运动,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的启蒙精神继承了17世纪科学和哲学的革命,以理性为核心,主张要有勇气运用人的理性,敢于聪明起来。其主要内容包括:一,理性是通向智慧的向导,感觉只是真理的原料;二,宇宙由自然规律所支配,人不能凌驾其上;三,如果摒弃迷信和偏见,按理性的要求生活,前途将充满希望;四,只要遵循理性和本能的指导,就能实现人性和社会的完善。

启蒙运动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其中,在荷兰,代表人物是格老秀斯,他最早运用自然法理论提出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在英国,代表人物是洛克亚当·斯密。其中,洛克最早作出主权在民的界定,发展天赋权利社会契约,并提出分权学说;亚当·斯密则提出由于竞争的存在,“看不见的手”会使人类自利的愿望成为有利于社会的行动,这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新认识。在法国,启蒙运动达到高潮,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其中,伏尔泰坚定捍卫自由与平等,主张开明的君主制;孟德斯鸠写作《论法的精神》,系统阐述三权分立的思想;卢梭写作《社会契约论》,确立了人民主权学说;狄德罗编写百科全书,以通俗的语言向人民宣传了先进的思想

启蒙运动的意义在于,它在更成熟、更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开展了思想解放运动。它论证了每个人的天赋权利,使人权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口号。启蒙思想家们身体力行,崇尚知识,提倡科学,对蒙昧主义进行了挑战。同时,启蒙思想还为新社会描绘了一幅幅蓝图,在经济、政治、法治与人际关系等方面阐述的主张,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原则,后来更直接影响到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342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4、名词解释:巴洛克艺术

答:

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他是那一时期对古典主义艺术的一种反动。它兴起的原因,一方面是教会反宗教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艺术家希望以标新立异来超越古典主义,除此之外,权威的消退也使得艺术形式更充满动感。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是豪华富有激情强调运动

343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3、论述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间的异同比较

答: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文艺复兴催生了宗教改革,而宗教改革又对近代欧洲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其中,相同点包括:

第一,两个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非常相似。他们都是在资本主义萌芽、民族主义勃发的背景下发生的。

第二,两者都有浓厚的复古意识。古代精神都是他们思想武器的来源,从古代汲取养料。文艺复兴运动以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帜,而宗教改革则以恢复原始基督教的交易和组织为目的。

第三,两者与统治者的关系类似。世俗统治者都成为两者的支持者和赞助人,而诸侯国的支持与庇护也为文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机会。

第四,两者的结果和成果相似,它们都打击了意识形态的垄断,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两者之间也有很多不同点:

第一,在影响上,两者是各有侧重的。文艺复兴更侧重思想文化,而宗教改革更侧重政治经济。

第二,在对待人的态度上,两者的认识是根本不同的。文艺复兴主张人性的解放,而新教仍然强调在上帝面前人类的渺小。

第三,两者在关于人意志的看法上,也是相互对立的。文艺复兴强调人感性和理性的解放,而新教仍然认为人的理性应当服从于信仰。

第四,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的意见也迥然不同。文艺复兴对异端和异教比较宽容,而新教不宽容。

第五,在对待科学与理性的态度上,两者的看法也大相径庭。在文艺复兴期间产生了日心说等天文学进展,不能得到新教的承认。

第六,由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受众层次始终较高,它的影响面较宗教改革而言要远为狭窄。宗教改革将全部基督徒卷入改革的浪潮,对旧意识形态的冲击更大。

344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2、简答题: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

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宗教本身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政治上,一方面,北欧民族独立精神的成长使他们开始反对教皇的外来干涉,日耳曼一直缺乏牢固的支柱团结,此时也表现出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专制君主兴起,世俗统治者要求权威,必然反对罗马教皇。

经济上,新兴的资本主义力量要求挣脱中世纪宗教所施加的束缚。经济原则的差别,使基督教教义与新的经济形势势不两立

宗教上,天主教教会自身积弊难除。教士不学无术,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职位,生活违背宗教誓约,甚至连教皇也不例外。特别是教会通过出售赎罪券敛财直接引发了社会广泛的不满

宗教改革引起了长期持续的宗教战争,但新教最终取得了立足之地及“教随国定”的原则。基督教世界第二次一分为二,形成新教与旧教两大对垒阵营,罗马天主教再也恢复不到宗教改革前的状况。宗教改革变革了基督教经济伦理,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宗教战争也进一步促成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此外,宗教改革还打破了教会对意识形态的垄断,为资产阶级的新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土壤。

345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四、公元1500年以后

1、简答题:文艺复兴运动的起因、阶段和影响

答:

文艺复兴运动是14-16世纪的欧洲长期持续的一场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个不能和变化了的经济、文化状况相适应的中世纪社会瓦解的经过。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借助人民群众展开反封建斗争,掀起一场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运动。而意大利和拜占庭等地保存的大量古典文化遗产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此外,世俗和教会的文化赞助人,以及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都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叶萌发期,主要发生在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等工商业的文化中心,代表人物是“文学三杰”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15世纪至16世纪中高潮和繁荣期,其成果主要表现在艺术,特别是绘画方面。代表人物是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16世纪中至17世纪初则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期,近代自然科学首先在天文学方面突破神学的束缚。代表人物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和开普勒

文艺复兴运动尽管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但其实包含了适应了新时代的新文化的创造。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世俗主义乐观主义人文主义,特别注重人的直观经验和感受,是从神的束缚下开展的人本位的逐渐回归和人性的解放。它的主要贡献是重新发现了人,并进而要求一切以人为标准去考察。但作为一个感性丰富、理性相对欠缺的时代,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有所不足,并且不能唤醒人,尤其是下层民众的真正觉醒。

346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3、名词解释:中世纪盛期

答:

中世纪盛期始于公元10世纪,因西欧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农业耕作技术得到改进,产量有所提高。因此,商品经济发展地区贸易国际贸易渐趋活跃。11世纪后,西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大学开始兴起,罗马法也重新被发掘研究,经院哲学也得到发展。艺术方面,中世纪骑士文学基督教艺术都是其代表。

347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2、名词解释:加洛林文化复兴

答:

加洛林文化复兴是公元8-9世纪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在加洛林王朝出现的教育和学术的复兴。这一时期,加洛林王朝通过设立小学、主教区、修道院和“宫廷学院”提供了较高水平的教育,并且请来著名学者,搜集古典典籍,开展教学和学术活动。加罗琳文化复兴的贡献不在于文化创造,而在于对古典作品和思想的拯救和保存

348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三、中世纪文化

1、名词解释:中世纪早期

答:

中世纪早期是从公元476年至约公元1000年左右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始于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其特点是:第一,中心离开地中海,移到欧洲中部;第二,欧洲只有领地概念没有民族国家概念,欧洲处在封闭状态。这一时期的世俗制度以封建制度骑士制度为代表,而精神核心是神本的基督教文化。

349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10、论述题: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比较

答:

罗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文学造型艺术的范畴和领域内,都与希腊文化有相似之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雕塑艺术;罗马的雕塑艺术在形式和技法上受希腊雕塑的影响极深。但我们必须注意,罗马对希腊文化的学习过程不是完全照搬的,而是烙下了自己文化的烙印。除此之外,在地理环境政治制度艺术特点精神面貌等方面,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都有不同之处。

首先,在地理环境方面。(略)

其次,在政治制度方面。(略)

再次,在艺术特点方面,罗马艺术与希腊艺术也不是完全相同的。虽然罗马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远远不及他们的希腊老师,但罗马人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体现在罗马建筑上。罗马的建筑工程规模庞大,在类型、功能、体量和风格上都有别于希腊建筑,以大规模、大体量、大跨度著称。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有竞技场万神殿图拉真广场等等。而罗马雕塑艺术也有别于希腊之处。半身像是罗马人对雕刻作出的突出贡献,这是罗马贵族的特权;此外,由于罗马人对真实性的偏重,他们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为表现人物的准确形象,将雕塑塑造得高度逼真、生动深刻,而不是像希腊人一样追求理想的完美。

最后,以上种种差异也造成了罗马人与希腊人在精神上的差异。在精神上,希腊人具有人文主义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的特点。(略)但罗马人在这一方面,除人文主义这一点相同外,却具有功利主义的特征。与理想主义相比,罗马人更注重实际,这体现在雕塑艺术中,就表现为对真实形象的注重;并且,罗马人也不想希腊人那样热衷于抽象的思考,而是看重实际的利益。除此之外,罗马人还具有建立一个由系统的世界秩序的组织才能,这一点使他们建立起一个宗教统一、法律统一的同意的文明国家。

350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9、简答题:罗马文明的主要贡献

答:

罗马文明的主要贡献是混合政体罗马法

波里比阿认为,罗马政体混合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个方面的因素,把权力分为三个部分:公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这三种力量相互牵制,防止了自发的衰败倾向。权力的分散平衡使他们可以相互支持和协助,又相互制约,避免了纯粹政体的弊端。

罗马法则始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平民通过“撤离运动”赢得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它总结了习惯法,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基础。罗马法有五大来源,即民意团体元老院执政官帝王法学家,它以权利的主体、客体和保护为思想脉络。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是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编撰的罗马法大全,是世界历史上最完备的成文法。法律最能说明罗马的精神特征,罗马的法律与政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罗马在西方奠定了立法的根基,并于希腊的科学和哲学的奠基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