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5、名词解释:希腊化时代

答:

希腊化时期是希腊古典文化之后的希腊文明形态。它始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终于公元前30年埃及被罗马帝国完全吞并。在这一时期,希腊及希腊统治的东方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古代希腊文明与古代东方各国文明交流融合,孕育出了更为普遍发展的文明成果。

352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4、希腊文明的成因

答:

希腊文明能够发展得如此独特的原因,是因为它拥有与古代东方国家迥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希腊人为了适应这样的地理环境发展出了独特的经济和国家形式

从地理环境看,希腊没有东方国家常见的大河流域、平原沃土和渠堰纵横的景象。希腊半岛群山怀抱海岸蜿蜒曲折;由于山海阻隔,这块区域被分割为海岛川谷小平原海岸。这种地理环境不能提供建立地区性帝国所需的地理政治基础,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发展,大部分地区不利于耕种。

在这样的条件下,希腊发展出了以商业为主的海洋型经济城邦殖民等独特的政治面貌。城邦之间各自独立又互相认同的局面使得希腊政治实践呈现一种争鸣格局,大大丰富了思想和文化的内容。而殖民运动在冲击荷马时代贵族阶层的同时,还扩张了希腊人的生存空间,为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353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3、简答题:希腊艺术的特点

答:

希腊艺术的四个基本艺术准则:单纯精确合理和谐。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的三大精神。希腊美术还有三个特征:属于全体人民,描绘一般类型;显示伦理目的,具有国家意识;不是自然主义,表达人的理想

354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2、简答题: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特点

答:

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可以从政治制度宗教形态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四个角度来加以说明。

政治制度方面,希腊古典时代最具特点的就是城邦制度雅典民主。城邦制度对希腊的思想和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意味着话语在政治实践中具有压倒性的力量,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完全公开,城邦公民之间相互平等。在这种体制下中,培育了丰富的政治学说,贵族政体、僭主政体、君主政体和民主政体等都在各个城邦中得到实践。其中,最独特的是雅典的民主制度,它的特点是:公民大会至高无上,政府机关从属其下;抽签选举官吏,轮番执掌政权;监察制度严密,公职人员廉洁;民主陪审法庭,投票判决案件。

宗教形态方面,希腊宗教它由奥林匹斯神系狄奥尼索斯神系组成,是一种多神宗教。其中,奥林匹斯神系由荷马赫西俄德所创。一些神庙因代神发布神谕而在希腊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奥林匹克体育竞赛公共庆典活动则是希腊人宗教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希腊神话也是希腊文化艺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古希腊宗教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希腊神没有古代东方神的神秘威严和超世俗,缺少一套规范的教条、教义、信仰;第二,希腊宗教没有特殊的社团和阶层;第三,希腊众神的形象和性格表现了神人同形同性人文主义的特点。

哲学思想方面,整个古希腊哲学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两次伊奥尼亚革命。其中,第一次的代表人物是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等,他们主要通过对自然的理性反思来寻找宇宙的真理。第二次伊奥尼亚革命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不仅将目光投向宇宙,同时也关注人类的德性和伦理本身。希腊哲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它们包含了朴素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完全摆脱了宗教神秘主义的影响,用逻辑而不是神话来表达思想;其次,希腊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关注自然还是社会,无论是哲学范畴还是思维方法,都成为西方文化的思想根基;最后,希腊人还成为自主理性的发现者,他们以理性精神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成功制定了生活行为和创造活动的公理规则

文学艺术方面,古典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是雅典文学,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和公民民主政治的发展催生出群众性的戏剧艺术。其代表人物是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而希腊的造型艺术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人文主义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其中,人文主义表现为,希腊艺术家以人为尺度和尽善尽美的存在物;而理想主义表现为,希腊造型艺术的非写实性,强调想象中完美的对象,表现事物可能的形象,将理念与思想置于首位;理性主义则使得希腊艺术明朗合理,没有感情上的浮夸、古怪的形式和标新立异。

355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二、古希腊、罗马文化

1、简答题:古希腊文化的分期及其特点

答:

古希腊文化可以分为爱琴文明时期、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

其中,爱琴文明时期又可分为克里特文化迈锡尼文化。克里特的米诺斯文化兴于公元前2000-前1450年,其文化代表是线形文字A克里特宗教克里特艺术克诺索斯王宫。迈锡尼文化兴于公元前1600-前1100年,其文化代表是线形文字B建筑艺术黄金制品绘画美术

荷马时代始于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的衰落,又称为“黑暗时期”。它持续到公元前8世纪,这一时期希腊文明比较衰落,没有形成奴隶制国家,只有部落联盟,但孕育了希腊文明之后的发展。荷马时代有几何形风格的雕塑作品和建筑,主要文化遗产是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又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反映了荷马时代的文化风貌。

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是希腊的古风时代。这一时期,希腊文明迅速复兴,充满探索与创新,在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政治制度方面,独立的城邦取代王国与王权,开始缓慢的制度化民主化进程,如僭主政治立法运动等;而殖民运动冲击了荷马社会的贵族阶层,也拓展了希腊人的生活空间。艺术方面,东方艺术主题进入希腊人视野,“东方化风格”取代了原先的几何纹饰。

公元前5世纪到前323年则是希腊古典时代。(略)

356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一、希伯来文明

1、名词解释:希伯来文明

答:

希伯来文明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源流之一,它是古代巴勒斯坦地区的希伯来人在广泛吸收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其文明成就主要是以基督教《圣经》为代表的宗教文学。希伯来文明的宗教伦理思想成为现代西方宗教和伦理思想的主要源泉。

357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二楼目录:

一、希伯来文化

1、名词解释:希伯来文明(3楼)

二、古希腊、罗马文化

1、简答题:古希腊文化的分期及其特点(4楼)
2、简答题: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特点(5楼)
3、简答题:希腊艺术的特点(6楼)
4、简答题:希腊文明的成因(7楼)
5、名词解释:希腊化时代(8楼)
6、简答题:希腊化艺术的特点(9楼)
7、简答题:罗马文化形成的原因(10楼)
8、简答题:罗马文化的分期及其特点(11楼)
9、简答题:罗马文明的主要贡献(12楼)
10、论述题: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比较(13楼)

三、中世纪文化

1、名词解释:中世纪早期(14楼)
2、名词解释:加洛林文化复兴(15楼)
3、名词解释:中世纪盛期(16楼)

四、公元1500年以后

1、简答题:文艺复兴运动阶段和影响(17楼)
2、简答题: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18楼)
3、论述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间的异同比较(19楼)
4、名词解释:巴洛克艺术(20楼)
5、简答题:启蒙运动的起因、内容和影响(21楼)
6、论述题:公元1500年以来欧洲文化的发展(22楼)

五、近代

1、简答题:双元革命的内容与影响(23楼)
2、简答题:浪漫主义运动的内容与影响(24楼)
3、名词解释:狂飙突进运动(25楼)

358

(2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一楼夏正伟!

楼主真是太风雅了!

360

(1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165不诽谤上帝

361

(1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157声誉市场

362

(1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148个人主义不是纯粹的个人主义

363

(1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142圣徒

364

(1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137新的崇拜

365

(1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社会化的个人主义,而不是个人体验

366

(1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137用荣誉来判断个性是不确切的

367

(1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第一章里没有提到农民

368

(1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127:个人思想的发展

369

(1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125:认识者认识自己?

370

(1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据说是第一部文艺复兴史。

371

(1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一楼夏正伟!

372

(0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国家统计局不是骗人的,地方统计局以骗人为主

《弟子规》在古代是贤人君子们少年时代的启蒙读物吗?

海峡两岸的研究生把《弟子规》拿来做硕士论文时,都会碰到两个问题,第一,作者的生平很不清楚;第二,清代和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一直到2000年,对《弟子规》的研究文献都太少。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绛州的一位秀才,因为没有中举,也没有其他学术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所以同时代人对于他的记录很少。台湾师范大学的刘雅苓同学在她的硕士论文里比对了各家的观点,大致确定李毓秀生于顺治四年(1647)、卒于雍正七年(1729)。东北师范大学的周明杰同学在他的硕士论文里罗列了大陆馆藏的《弟子规》的十二个版本,其中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咸丰六年(1856),而刘雅苓同学在台湾收集到了四个版本,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同治五年(1866)。这告诉我们两点:第一,《弟子规》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们注意到;第二,《弟子规》的出版其实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是近代的事。

如果我们看一下中国历史纪年图,会发现李毓秀生活的年代和《弟子规》的出版物能在市面上找到的年代,都处于中国古代史的最尾端,所以宣传中说“古代出现了那么多贤人君子,写下那么多唐诗宋词,都是因为古人从小读《弟子规》”这是不合适的。

另外一件我觉得奇怪的事情是,不管台湾还是大陆,所有人要证明《弟子规》曾经很流行,就引用这句话“《弟子规》编成后,因其通俗易懂,易于背诵,甚为普及,清代末年有的地方官府还将其定为私塾、义学的必读教材,甚至作为‘劝善’书籍,在祠堂、茶馆、书馆中进行宣讲,使其广为流传”。事实上这句话的源头是1974年3月,发表在《天津师院学报》上的《<弟子规>宣扬了什么》。作为批判文章,“广为流传”的说法有夸大和臆测的嫌疑,但是其中说“在祠堂、茶馆、书馆中进行宣讲”大概是有根据的。我在《四库大系系列数据库》9153种书里,检索《弟子规》,只找到两条文献。说明它真的没有很广为流传。但检出的一条文献说:“劳乃宣,字玉初,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进士,……任吴桥,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小学内篇、圣谕广训诸书,岁尽始罢”(《清史稿·劳乃宣传》)。

这两条文献对照,告诉我们,《弟子规》在最初的使用环境是祠堂、茶馆、书馆,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人。这又解释了我的两个疑惑:第一,为什么我看过的所有清代诗人的自传都说自己是从论语、诗经、唐诗开蒙的,因为《弟子规》的适用范围是社会下层;第二,为什么《弟子规》里面对儿童的童真童趣没有一点欣赏的意味,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

我们再回到《清史稿》去看劳乃宣使用《弟子规》的效果,就会发现,他遇到的问题是原先那些成年农民不识字也看不懂政府的法令,经常干些违法的事,学了弟子规之后,能读一些法令了,不违法了。那我就要问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拿一本近代才被注意到的,主要用于向那些被剥夺了更高发展要求的农民劝善的行为规范,来作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呢?李白杜甫没有读过它、清代的知识阶层也不读它,它在今天是不是被捧到了太高的位置?

那么我们来看看,它是从何时开始被捧高的。我们看这张图,是中国期刊网上以“弟子规”和“三字经”分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结果。从1956-2000年之间几乎没有人提到弟子规,但从2004年开始,它就飞速上涨,到2008年曝光率超过“三字经”。2004年之后的十年间,“三字经”的使用率膨胀了2.4倍,而“弟子规”的使用率膨胀了70倍。它在文献数据库中的检出率对应着它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在最近十年里,远远超出《三字经》和《论语》。台湾的情况也差不多,台湾师范大学的刘雅苓就说,《弟子规》研究,是到民国八十八年(2000)才得到重视。

《弟子规》在今天为什么一下就走红了?

那么,99年到04年之间发生了什么?《弟子规》为什么一下子就走红了?故事要从台湾说起。九十年代,台湾迎来了解严后的教育自由化时代,1991年,儒家经典正式从台湾的教育制度中失去独尊的地位。1991年10月17日《联合报》有一则新闻报道此事,新闻题目是《兼容并蓄诸子百家,不再专攻四书内容,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决定重编》。因为官方减少提供儒家教育,那么那些原本就喜欢儒家教育的人,就只能在民间结成团体了。同时,因为九十年代台湾教育在理念上实行“社会观念松绑”和“多元文化教育”,在技术上支持“弹性课时”和“在家上学”,因此不管你是结成基督教教育团体,还是佛教教育团体,还是读经教育团体,都比较容易。

因为政府减少提供儒家教育,民间就涌起力量弥补这一真空,就在1991年台湾教育部停止《四书》为中学唯一文化基本教材的同时,民间就有人在家自己教读经了。王财贵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二十年间,王财贵的读经书目其实是有窄化的趋势,最初他的读经书目包括中西经典,但后来为了“便利、普及、实效、实证”的目的多次修订,真正普遍得到实施的,读得最多的也就是《弟子规》。而同时台湾各种宗教团体也希望借着读经来扩大自己的声誉。在1993-2000年之间,台湾天帝教、一贯道、佛教的各种组织都捐印了大量读经手册和书籍。而这些宗教团体捐印得最多的就是通俗易懂、篇幅简短、不涉及形而上辩论的《弟子规》。十年前,大部分人获得的第一本《弟子规》都是从佛教寺院里拿来结缘的。

但《弟子规》在大陆的流行,更要归功于净空法师。2004年,净空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江西庐江汤池奠基,2006年开始对外招生。到2008年解散之间,总共耗资2亿。汤池实验号称仅仅读弟子规就可以使犯罪率降低、离婚率降低、外出打工的人回归乡土、婆媳不吵架以及夜不闭户。这个理想也吸引了大量寻求心灵寄托的现代人,在06-08年之间,大量的白领辞去工作从北上广奔赴汤池。(可参照南周报导《离开“孔子”的日子》http://www.infzm.com/content/29147)

我们讲了这么多,说《弟子规》写出来是到鸦片战争后,流行起来更要到二十一世纪,无外乎就在证明,它并不是“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材料。那么,“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到底是什么呢?有同学在写关于传统蒙学的硕士论文时,综合了十位学者的观点,发现他们说得都差不多,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异议,就是分为五类。用郑振铎先生的命名法,就是“伦理、故事、识字、常识、诗歌”五类。而且在每类之中,都有十分丰富的文本可供使用。我自己是读古代文学的,我知道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有多么大量的故事、常识、诗歌。我自己是一个小孩的时候就被这种东西迷住了。因此我想说,传统蒙学是非常丰富的,《弟子规》顶多属于其中“伦理类”文本里的一小部分,而且是不大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以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把一千多字的《弟子规》读个五百遍一千遍的话,不要说不能培养一个合格的现代儿童,也远远不够培养一个合格的古代儿童。这样的小孩就是放到古代,也是一个只会复述一些僵化的道理,而不知道自然知识、生活常识、不会讲故事,不懂得鉴赏诗歌,没有用处,没有趣味的人。他在古代也不会受欢迎的。

结论:为什么说《弟子规》会给现代人带来的心灵冲突?

那么我这部分其实要想讲两个结论:第一,《弟子规》不能代表传统蒙学的全貌,要防止对传统儿童教育的窄化;第二,传统中本身存在很多互相对抗互相补充的因素,这是传统不断焕发生机的动力来源,要防止对传统的极端化。因为它极端化的一天,就是死亡的那一天。

有人问:“《弟子规》不属于传统经典,那么有没有可能,它正是因为符合了某种现代性的需要,而具有被重新经典化的可能呢”?就我自己而言,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觉得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中有三个必须得到平衡的诉求:过去传统文化资源的如实继承;当下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未来发展潜能的酝酿。

首先,说古代的贤达都是读了《弟子规》才成为贤达的,这就不如实;

其次,要谈当下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就要谈到现代的儿童观。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说,“童年”是被发现的,在现代之前,所有国家所有文化,都不认为童年具有独立的价值。在那时候,文化假设童年只是成人的准备期,童年缩得越短越好,儿童越像成人就越得到表彰。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童年”被赋予了独立的价值,随之衍生的,就是儿科学、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的产生,以及专门的童装、儿童语言、儿童游戏场所、儿童保护法案的出现。现代心理学,不管是皮亚杰还是艾瑞克森,他们都认为你人为缩短童年期,就会带来不可更改的创伤,发展就没有后劲,潜能就没法实现。因为这个前提假设是根本不同的,你无法在一个“童年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的假设之下,去执行一种仅仅着眼于训导儿童成为成人的行为规范。

第三,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而言,当下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告别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儿童必须学习如何在陌生人社会中与人合理合法相处的技能。

因此我最后要谈到学习《弟子规》这样的文本会给现代人带来的心灵冲突。我并不觉得读《论语》会导致这样的冲突。

当涉及到那些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的内容时,《论语》和《弟子规》带来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因为《论语》不是一个行为规范,而是一个建议。论语基本上是讲一个大致的道理,孔子从来不越出他的时代和处境隔着几千年的社会落差直接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而且《论语》之中具备着多个声部,使得你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建议。所以当现代人读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时候,我们不会有焦虑觉得不要坐在凳子上了,赶快去弄一张席子铺在地上。但是《弟子规》每句都是在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哪怕他完全不知道你是谁,你的具体处境是怎样委屈的,它依然以强烈的训导口吻和死板规定对你提出种种要求。这使得我们必须歪曲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凑这个文本,导致生命体验的虚假化。

我非常喜欢荣格心理学中对于在世界各种文化中都可能存在的圣贤之说的堕落化的解释。他们说,所有圣贤的教谕,都来自于他们真诚的生命体验。而当你能真正体验宇宙的真实、生活的本质时,这种觉醒的经验是不需要你额外再提醒自己去记住的。只有当人不能再获得这种体验时,才会希望将它记录下来,甚至变成教条,靠意志来执行。而如果它只是教条,而不能与自己真实的体验结合的话,就会带来道德的虚伪化。这就是所有圣贤之学堕落的轨道。

如果我们谈“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只着重外在的行为规范,不着重内在的心性涵养,那它必然也是堕落的。

我想,无论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能在现代社会实现儿童个人的潜能的最大发展”,还是“如何能传承传统文化中优雅和高贵的内容”我都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在千千万万的文本中选择《弟子规》。

374

(3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6、审美化的人生 P227

375

(3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5、意识是被解释过的,回忆也是被解释过的 P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