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曹瞒传

《曹瞒传》为古代中国三国时期吴国人所著。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书中描写的曹操多为负面,因此掩盖了很多历史,内容可信度不高。

527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吴历

《吴历》六卷,晋胡冲撰。冲(魏晋之际在世),汝南固始(今安徽临泉)人。胡综子。先 仕吴,后仕晋,官至吴郡太守。事迹略见《三国志》卷六十二《胡综传》注引《吴录》。此 书《隋志》不载,两《唐志》杂史类始见著录。后佚。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云:“ 《三国志》注引三十余事。《后汉书·袁术传》注引孙坚执张咨斩之一事。《文选·奏弹曹 景宗》注引诸葛恪作东关,丁奉等破北军;《辨亡论》注曹公出濡须,孙权以水军围取;《 通鉴考异》诸葛恪以张约、朱恩等密书示滕胤事,从《吴历》;又引太平元年正月立太祖庙 。《通志略》入编年类。”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卷二云:“《御览》卷一百十八,又 四百六十七,又六百六,又八百十九,均引《吴历》。”
众所周知,一般注释古书,大都专门注意训诂,裴注的重点则放在事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 注多出陈寿本书数倍,且其所引的材料都首尾完整。裴注《三国志》征引是书达三十六处之 多,可见其价值。其中多有与陈寿本异者,如《孙坚传》注引杀张咨一事,与本传不同。又 如《太史慈传》注引《吴历》“慈于神亭战败,为策所得”一事,与本传大异,如此者甚多 ,裴氏已指出,具每条按语中。也有点校本无者,如《御览》卷六百六“孙皓时,吴郡民掘 地得物似银,长一尺三寸,刻画有年月字,因改年为‘天策’”一事,则点校本无,如此者 盖十一处,可作正史补充。
关于如何分卷,吴主先后有六,乃坚、策、权、亮、休、皓,窃以为胡冲《吴历》既分六卷 ,一主当为一卷,计六卷。现且将是书按吴主先后分六卷。第四十二、四十三两条未能确定 何时,故暂列于后。第四十四、四十五两条虽非是书佚文,然其中有是书所载内容,故且列 出,以防阙漏。

528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季汉辅臣赞

《季汉辅臣赞》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杨戏于延熙四年(241)所著的一篇文章,其内容为对蜀汉历代君臣的赞美及评价之辞。陈寿在《三国志》中,把这篇文章附在《蜀书》的最后。

529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蜀记

王隐

530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孙盛,字安国。晋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史学家。
祖父孙楚为冯翊太守,父孙恂曾任颍川太守,在郡遇贼被害。孙盛十岁时随族人避乱于江左。官至秘书监,加给事中。博学多闻,与殷浩擅名一时,《晋书》本传称:“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撰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

531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魏氏春秋

孙盛

532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资治通鉴考异

《资治通鉴考异》,简称《通鉴考异》,是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副产品”,共三十卷。此书利用书证、物证、校勘等方式订正真伪,结论常以“今从之”、“今从某某”、“今不取”、“故去之”等。

533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益部耆旧传杂记

蜀汉 陈术

534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山阳公载记

《山阳公载记》 ,晋乐资撰。记录东汉灵、献二帝时期的历史,已失传。
《隋书》载:“山阳公载记十卷,乐资撰。”据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该书资料可知:《山阳公载记》10卷,晋著作郎乐资撰;记事多发生在东汉灵、献二帝时期,内容涉及军事、政治以及历史人物的逸闻,语言优美。
山阳公,汉献帝刘协。汉献帝禅位给曹丕,后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死后葬于禅陵。
晋陈寿写了《魏书》《蜀书》《吴书》,后人整理成《三国志》。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于简单,在即位初期便命中书侍郎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书200余种,其中就包括乐资的《山阳公载记》。其中,裴松之引用《山阳公载记》有20余处,遍及三国志魏蜀吴各书。虽然此书不是裴注所引数量最多者,但所用之处对于《三国志》原书所录史实有很大的补正作用,而且多为信史。

535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语林

裴启《语林》是一部汉魏以来迄于两晋的知名人物精彩应对的记录。魏晋时期,品评人物之风是其源源不竭的资料宝库。该书真实地反映了魏晋之际的时代特点和社会风貌,生动具体,意味隽永。在裴启笔下,人物惟妙惟肖,鲜活毕现,很好地把握住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比如写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他以二人对谈,将其品性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王孝伯问王大(忱),“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说,“阮籍胸中块垒,故须以酒浇之。”竹林七贤嗜酒成性、放荡不羁的情态跃然纸上。《语林》还生动地论述了魏晋名士的才情风貌。有朝中人去见太尉王衍,同时见到了王戎、王敦、王导、王诩、王澄,出门后对人说:“今日之行,触目皆琳琅珠玉”,表现了琅琊王氏人才荟萃的昌盛景象。同时,《语林》也紧贴现实,记录下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大将军王敦等人在西晋灭亡之际,闭户共为谋生之计,这时王旷(世宏)来,在门外,诸人不让其入;王旷乃凿壁而窥,大喝:“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尸将欲告发。”众人遂延纳入座,遂共建江左之策。这条重要史料,揭示了琅琊王氏决定辅佐元帝在江东即位,建立东晋王朝,成就江左偏安之局的内幕。总之,《语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知识性、可读性都很强。

536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袁子

袁准,字孝尼,陈郡扶乐人。魏国郎中令涣第四子,仕魏未详。入晋拜给事中。有《仪礼丧服经》注一卷,《袁子正论》十九卷,《正书》二十五卷,《集》二卷。

537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江表传

裴引《江表传》作者是西晋人虞溥,内容多涉孙吴。

538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会稽典录

会稽典录是东晋经学家虞预的著作,凡二十篇,今已佚。
书中记述了从春秋到三国时期会稽郡数十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其内容被《裴注三国志》、《太平御览》、《晋书》等典籍广为引用,其价值不言而喻。
刘知几对此书的评价:“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

539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九州春秋

《九州春秋》,两《唐志》作九卷,《隋志》作十卷。西晋司马彪撰。司马彪(?-约306),字绍统,西晋宗室。博览群书,立志著述。历仕骑都尉、秘书郎、秘书丞。注《庄子》、作《九州春秋》,更参考众书,编录自光武帝至献帝二百余年史事,名为《续汉书》八十卷,今纪、传已佚,唯志三十卷存于范晔《后汉书》中。

《九州春秋》一书,记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乱世史事。已佚。今有元陶宗仪辑本和清黄?amp;#93;辑本,黄氏辑本收入《汉学堂丛书》“子史钩沉”,比陶本完整。《说郛》宛委山堂本仅六节,而商务印书馆本更少,仅一节。今从黄本点校。

540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魏略

概述
《魏略》;系魏郎中鱼豢私撰,《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然据《三国志》卷4《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254年)九月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及郭太后议立高贵乡公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三少帝时。近人张鹏一《魏略辑本》谓鱼豢死于晋太康以后,则鱼豢入晋后还活了十六年以上,可知鱼豢不曾仕晋。看来,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者,故《魏略》叙事颇注重品节作风。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之书,以《魏略》为最多,《魏略》虽早已亡佚,但从裴注中尚可窥知其梗概。从《魏略》的内容和文字看,还是相当好的。鱼豢是关中人,所以对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例如《三国志》卷30《东夷传》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不仅能补陈书之缺,而且史料价值极为珍贵,被史家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
相关介绍
《魏略》,共50卷,编者为魏郎中鱼豢,为中国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一般认为《典略》也是此书中的一部分所构成的,《三国志注》多引用《魏略》的内容来注释。
本书原卷数,各史记载相异,如《隋书·经籍志二》载“《典略》(疑《魏略》之误)八十九卷”,《旧唐书·经籍志上》载“《魏略》三十八卷;《典略》五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二》载“《魏略》五十卷”。有的学者认为《典略》及《魏略》为同一书,有则认为是二书。
此书久佚,现今只留有佚文。其内容分别由《后汉书》、《翰苑》、《北户录》、《三国志》、《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所引用。清代时史家王仁俊、张鹏一分别为此书作了辑佚工作,其中以张鹏一辑本为佳,辑有25卷并附遗文6条。

541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云别传

《云别传》是一部介绍三国时期赵云的书,现已失传,能看到的是《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中的“云别传”。

542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英雄记

《英雄记》,或称《汉末英雄记》,是一部记录了关于中国东汉末年的史书。内容记载了汉末军阀的事绩。作者为王粲。此书久佚。明代时王世间首先杂钞诸书辑录逸,大致取材于裴注《三国志》。后又有宛委本《说郛》、《汉魏丛书》及黄奭《黄氏逸书》均有辑本,而以黄奭辑本最称精洽。近人俞绍初辑校的《建安七子集》中附有黄奭未辑出的《英雄记》佚文9条。
撰写年代不明,但从《英雄记》内容明确记载208年的周瑜的火攻曹操记录来看,其著作下限当在王粲死去以前(217年之前)。
《隋书·经籍志》载“《汉末英雄记》八卷,王粲撰,残缺。梁有十卷。”《旧唐书·经籍志》载“《汉末英雄记》十卷,王粲等撰。”《新唐书》大抵同。此《汉末英雄记》应即《英雄记》。关于“汉末”之句据《四库全书总目》考察:“按王粲卒于建安中,其时黄星虽兆,王步未更,不应名书以‘汉末’,似后人之所追题。然考粲《从军诗》己称曹操为圣君,则敛以魏为新朝,此名不足怪矣。”
又姚振宗《后汉艺文志》云:“按《续汉·郡国志》‘会稽郡’注引《英雄交争记》,言初平三年事,似即此书本名为《英雄交争记》,后人省‘交争’字,加‘汉末’字;又其中不尽王粲一人之作,故《旧唐志》题‘王粲等撰’。”

543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吴书

《吴书》是三国时期东吴官修的一部国史的名字。始撰于孙权末年,其间韦曜(又名韦昭)曾主其事,最后由薛莹“终其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著录,后亡佚。关于此书的作者及编纂情况,《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中有收录。《吴书》,三国吴韦曜撰。五十五卷。记三国时吴国历史,纪传体。吴大帝之季年,始命太史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文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敕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华覈访求往事,相与记述。并作之中,曜、莹为首。当归命侯时,昭广先亡,曜、莹徙黜,史官久阙,书遂无闻。覈表请召曜、莹续成前史,其后曜独终其书,定为五十五卷,但因下狱被杀,未能最后完成。已佚。今有清王仁俊辑《吴书钞》,见《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544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各种后汉书

范晔在撰写《后汉书》以前,已经有许多后汉书流传。其中,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范晔的《后汉书》,就是在这些后汉书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

545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汉代人称之为《东观记》,凡一百四十三卷,是一部以纪传体撰写东汉历史的史书,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当代史。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由汉代刘珍、延笃等撰,因馆修史设于东观而得名。
在三国时代以后,将之与《史记》、《汉书》并举,合称“三史”,唐代以后渐以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

546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后汉纪

《后汉纪》,作者为袁宏,是一部出色的编年体断代史,采《左传》之史法,仿荀悦《汉纪》而写。袁宏不满意他所见到的诸种后汉书,于是发愤披阅资料,重加厘订,历时八年之久,终于撰成。其书共30卷,约21万多字。所载起自王莽末年的农民起事,迄于曹丕代汉、刘备称帝,记述了东汉二百余年的历史。《后汉纪》的成书要早于范晔《后汉书》50余年,是现存有关东汉史史籍二大部中的一部。
清代王鸣盛于《十七史商榷》中言:“宏所采亦云博矣,乃竟少有出范书外者,然则诸书精实之语,范氏摭拾已尽。”言范晔《后汉书》是诸家后汉书的总结性之作,袁宏《后汉纪》在内的其他诸家后汉书,已经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但是“其中多有范氏所删取而不尽录者”,可以订正《后汉书》的谬误和补充之不足。
袁宏《后汉纪》早在宋代,刻本已“衍文助语,乱布错置,往往不可句读”。现今最早的刻本是明代嘉靖黄姬水刊本(简称黄本),及万历年间南京国子监本(简称南监本)。校本有清代康熙年间襄平蒋国祚、蒋国祥兄弟《两汉纪字句异同考》(简称蒋本),陈璞《两汉纪校记》(简称学海堂本),钮永建《两汉纪校释》(简称龙溪本)及四部丛刊本。近代有张烈与《前汉纪》合辑标点的《两汉记》及周天游的《后汉纪校注》

547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续後汉书

九十卷(永乐大典本)
元郝经撰。经,字伯常,陵川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赠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追封冀国公,谥文忠,事迹具《元史》本传。经以中统元年使宋,为贾似道所拘,留居仪真者十六年。於使馆著书七种,此即七种之一也。时萧常《续後汉书》尚未行於北方,故经未见其本,特著此书,正陈寿帝魏之谬。即《三国志》旧文,重为改编,而以《裴注》之异同、《通鉴》之去取,参校刊定。原本九十卷,中间各分子卷,实一百三十卷。升《昭烈》为《本纪》,黜吴、魏为《列传》。其诸臣则以汉、魏、吴别之。又别为《儒学》、《文艺》、《行人》、《义士》、《高士》、《死国》、《死虐》、《技术》、《狂士》、《叛臣》、《篡臣》、《取汉》、《平吴》、《列女》、《四夷》诸传。复以寿书无《志》,作《八录》以补其阙。各冠以《序》,而终以《议赞》。别有义例,以申明大旨。持论颇为不苟,而亦不能无所出入。如士燮、太史慈皆委质吴廷,而入之汉臣;李密初仕汉,终仕晋,《晋书》以《陈情》一表列之《孝友》,而入之《高士》,则於名实为乖。又黄宪卒於汉安之世,葛洪显於晋元之朝,而皆入此书,则时代并爽。其他汉、晋诸臣以行事间涉三国而收入《列传》者不一而足。又《八录》之中,往往杂采《史记》、《前後汉书》、《晋书》之文。纪载冗沓,亦皆失於限断。揆诸义例,均属未安。然经敦尚气节,学有本原,故所论说,多有裨於世教。且经以行人被执,困苦艰辛,不肯少屈其志。故於气节之士,低徊往复,致意尤深。读其书者,可以想见其为人。又非萧常、谢陛诸家徒推衍《紫阳绪论》者比也。是书与经所撰《陵川集》,皆延祐戊午,官为刊行。然明以来绝少传本。惟《永乐大典》所载尚多。核以原目,惟《年表》一卷、《刑法录》一卷,全佚不传。其全篇完好者犹十之六七。其《序文》、《议赞》,存者亦十之八九。今各据原目,编辑校正。所分子卷,悉仍其旧。间有残缺,其文皆已具於《陈志》,均不复采补,以省繁复。又经所见乃《陈志》旧本,其中字句,与今本往往异同,谨各加案语标明,以资考证。书中原注,乃书状官河阳苟宗道所作。经集载《寿正甫诗》,有“新书总付徐无党,半臂谁添宋子京”句。正甫即宗道之字,《元史》所谓经留宋久,书佐皆通於学,苟宗道後至国子祭酒者是也。宗道《序》中有“缱绻患难十有三年”之语。考经以庚申使宋,则是《序》当作于壬申岁,而书中不书至元九年。盖时南北隔绝,尚不知中统之改为至元也。其注於去取义例,颇有发明,而《列传》中或有全篇无注者,殆传写有所佚脱欤。
书名 卷数 引书体例
《续後汉书》 一 《续後汉书.第一.律历志上》
《续後汉书》 二 《续後汉书.第二.律历志中》
《续後汉书》 三 《续後汉书.第三.律历志下》
《续後汉书》 四 《续後汉书.第四.礼仪志上》
《续後汉书》 五 《续後汉书.第五.礼仪志中》
《续後汉书》 六 《续後汉书.第六.礼仪志下》
《续後汉书》 七 《续後汉书.第七.祭祀志上》
《续後汉书》 八 《续後汉书.第八.祭祀志中》
《续後汉书》 九 《续後汉书.第九.祭祀志下》
《续後汉书》 一○ 《续後汉书.第一○.天文志上》
《续後汉书》 一一 《续後汉书.第一一.天文志中》
《续後汉书》 一二 《续後汉书.第一二.天文志下》
《续後汉书》 一三 《续後汉书.第一三.五行志一》
《续後汉书》 一四 《续後汉书.第一四.五行志二》
《续後汉书》 一五 《续後汉书.第一五.五行志三》
《续後汉书》 一六 《续後汉书.第一六.五行志四》
《续後汉书》 一七 《续後汉书.第一七.五行志五》
《续後汉书》 一八 《续後汉书.第一八.五行志六》
《续後汉书》 一九 《续後汉书.第一九.郡国志一》
《续後汉书》 二○ 《续後汉书.第二○.郡国志二》
《续後汉书》 二一 《续後汉书.第二一.郡国志三》
《续後汉书》 二二 《续後汉书.第二二.郡国志四》
《续後汉书》 二三 《续後汉书.第二三.郡国志五》
《续後汉书》 二四 《续後汉书.第二四.百官志一》
《续後汉书》 二五 《续後汉书.第二五.百官志二》
《续後汉书》 二六 《续後汉书.第二六.百官志三》
《续後汉书》 二七 《续後汉书.第二七.百官志四》
《续後汉书》 二八 《续後汉书.第二八.百官志五》
《续後汉书》 二九 《续後汉书.第二九.舆服志上》
《续後汉书》 三○ 《续後汉书.第三○.舆服志下》

548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杂记

裴引孙盛

549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世语

裴松之引

魏晋世语

《魏晋世语》,卷无考,晋郭颁撰。该书记魏晋间名人轶事,可补正史之缺,有一定史料价值。全书已佚。此次整理以《说郛》辑本为底本。
该书记魏晋间名人轶事,可补正史之缺,有一定史料价值。全书已佚。此次整理以《说郛》辑本为底本。

550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异同杂语

孙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