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汉晋春秋

《汉晋春秋》,东晋习凿齿撰。五十四卷,一作四十七卷(《隋·志》)。习凿齿,字彦威,东晋襄阳(今属湖北)人。历仕荆州别驾、荥阳太守。博学洽闻,有史才。该书记述起自东汉光武帝、止于西晋愍帝二百八十一年间历史。史料价值较高。记三国史事,以蜀汉为正统,魏武虽复汉禅晋,尚为篡逆,遂以晋承汉。习氏除《汉晋春秋》外,尚著有《襄阳耆旧传》、《逸人高士传》等。今有黄奭、汤球、王仁俊多家辑本。此次整理以汤球辑本(《广雅书局丛书》)为底本。

527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它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 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进步的历史现和政治思想倾向。

528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曹操的终令与遗令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终令》有三个意思,一、墓地要选瘠薄之地,不要占用良田。二、寿陵安排在西门豹西原这块土地上,不用封土,不用植树。三、照周礼和汉制陪陵,寿陵居中,诸侯前列左右,公卿大臣和有功者列后,所以墓地要宽广,能足以容纳。
两年后的春正月,曹操死于洛阳,临死前又颁布《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台上施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上(酒)脯(米长)糒之属,(每)月朝(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前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裳,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这个《遗令》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无意中在宫内秘阁中发现的。
魏文帝黄初二年十月,曹丕确定首阳山东为寿陵。作《终制》安排墓葬之事。
曹丕的《终制》较之于曹操的《终令》,交代具体,叙述详细。不仅有其然,还有其所以然。
在《终制》中,曹丕表示要以尧、禹二帝之葬例作为自己的样板:“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
他强调寿陵因山为体,不封树,不建殿园之类:“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
他视“葬”为“藏”,以让后人找不到为宜。他对尸骨、灵魂之类谈了自己的看法:“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停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
他对陪葬之物作了明确限定:“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与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
曹丕还用具体事例说明了厚葬之害和薄葬之利。强调要忠以利君,不要爱以害亲。忠臣孝子,要像仲尼、丘明、释之那样,不要像华元、乐莒、明帝那样。达到“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之要求。
曹丕痛述:“自古及今,无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也。岂不重痛哉!祸踪乎厚葬封树。”
关于陪葬,丕告曰:“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盖舜葬苍梧,二纪不从。延陵葬子,远在赢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远,不足为远。”
最后,曹丕强调不得有违此制,否则,将造成不可饶恕的恶果。
我们将这父子二人的丧葬安排,作一比较,其异其同显而易见。
其不同处:一是历史背景不同。《终制》作于公元221年,时曹丕35岁,登皇位仅一年整,百事正举,任重政繁。曹操《终令》颁于218年6月,时曹操64岁。人气逼天,大位可捻。
二是诉诸对象不同。曹操《终令》的主诉对象是待登大位的儿子曹丕。《终令》全文不过百字。寥寥数语,简而又简。不知“令”外之事,耳畔私语给了曹丕多少。而曹丕的主诉对象是曹真、司马懿等重臣,因曹丕登基仅6年就驾崩了。临终将儿子曹睿托于重臣。《终制》详述细谈约600字。惟恐有违,累论复嘱的。
三是防范对象有别。曹操的防范对象不仅有盗墓贼,更重要的是宿敌旧仇。而曹丕就少些顾虑。
相同之处:一是主导思想一致,即“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简言之“匿葬”。为什么确立这一主导思想?曹氏父子看得远,想得对。如曹丕言:“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要想避其一“劫”,就得从长计议,须有万全之策。
二是墓制原则一样,就是要效仿尧、禹等先祖,以山为丘,不封不树,不建任何标志。
三是殓物、陪陵、祭陵之要求相同。倡薄葬不殓金玉珍宝,曹丕效父而为不走样;关于陪陵之论,曹丕不仅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也证明了其父的主张。其中心思想在于他的“灵魂论”,即“魂而有灵,无不之也”。意即灵魂飞扬,没有到不了的地方,陪陵远近皆宜;在祭陵方面,曹操要求子孙大臣上铜雀台“望祭”;曹丕《终制》称“礼不墓祭”,都是为了适应“因山为体”之要求,更为适应“匿葬”之要求。
总之,曹丕的《终制》,充分反映了曹操对其墓葬的有关思想。曹丕,既是曹操墓葬思想的继承者,又是曹操墓葬的操办者、保护者和第一“责任人”。曹丕沿用了曹操的“墓葬制度”。曹操《终令》的不多言不多语,是当时主客观条件的需要,说到底是“匿葬”的需要。曹丕后来畅所欲言的表达,为我们论证曹操墓的所在提供了最高级别的“密档资料”。
在此我想进一步证明的是,“曹操墓在索井”这一立论,又一次经得住了史料的检验:这笃定的 “匿葬、以山为丘、不封不树、不建标志、望祭等”皆符合曹操墓葬思想的“本义”。可试想,这曹操葬于索井的“馍馍山”,近臣们陪葬在邺西冈,并在此设曹操的衣冠冢、祭殿及灵位,成为索井曹操西陵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何不可?更管用的是这一安排将所有操心曹操墓的人的眼神固定在了这个圈圈内,从而保证了索井曹陵的安全。这才是曹操的“硬功”所在。
“邺西曹墓论”又一次遭到了否定。只要确立了曹操的“欲人之不得见”的“匿葬”思想,“西冈葬曹”便失去了理论支撑。公开葬西冈,只不过是曹操的一个“信手之笔”罢了,这才是一个真曹操的个性表现。
距离磁县和安阳的距离大致相等,都是十五公里的样子,在漳河南岸,距离漳河桥不过200多米的样子,京广公路和铁路之间。西门豹因为治理漳河有功,很受人民爱戴敬仰,所以古代有多处祠庙,文字记载的至少有两处,这是其中的一处,除此之外,另外在现在漳河的北岸河北境内另外发现了有关西门豹祠的文物。
现存的西门豹祠,又称大夫祠,明朝《河南总志》记载是北齐天宝年间建造,但是后来考证大概建于东汉年间,北齐为后来修葺的。该祠毁于1924年毁于战火,现仅存宋、明、清和明国时的石碑,但是大部分石碑上字迹漫漶,难以辨认年代了

529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曹瞒传

《曹瞒传》为古代中国三国时期吴国人所著。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书中描写的曹操多为负面,因此掩盖了很多历史,内容可信度不高。

530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吴历

《吴历》六卷,晋胡冲撰。冲(魏晋之际在世),汝南固始(今安徽临泉)人。胡综子。先 仕吴,后仕晋,官至吴郡太守。事迹略见《三国志》卷六十二《胡综传》注引《吴录》。此 书《隋志》不载,两《唐志》杂史类始见著录。后佚。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云:“ 《三国志》注引三十余事。《后汉书·袁术传》注引孙坚执张咨斩之一事。《文选·奏弹曹 景宗》注引诸葛恪作东关,丁奉等破北军;《辨亡论》注曹公出濡须,孙权以水军围取;《 通鉴考异》诸葛恪以张约、朱恩等密书示滕胤事,从《吴历》;又引太平元年正月立太祖庙 。《通志略》入编年类。”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卷二云:“《御览》卷一百十八,又 四百六十七,又六百六,又八百十九,均引《吴历》。”
众所周知,一般注释古书,大都专门注意训诂,裴注的重点则放在事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 注多出陈寿本书数倍,且其所引的材料都首尾完整。裴注《三国志》征引是书达三十六处之 多,可见其价值。其中多有与陈寿本异者,如《孙坚传》注引杀张咨一事,与本传不同。又 如《太史慈传》注引《吴历》“慈于神亭战败,为策所得”一事,与本传大异,如此者甚多 ,裴氏已指出,具每条按语中。也有点校本无者,如《御览》卷六百六“孙皓时,吴郡民掘 地得物似银,长一尺三寸,刻画有年月字,因改年为‘天策’”一事,则点校本无,如此者 盖十一处,可作正史补充。
关于如何分卷,吴主先后有六,乃坚、策、权、亮、休、皓,窃以为胡冲《吴历》既分六卷 ,一主当为一卷,计六卷。现且将是书按吴主先后分六卷。第四十二、四十三两条未能确定 何时,故暂列于后。第四十四、四十五两条虽非是书佚文,然其中有是书所载内容,故且列 出,以防阙漏。

531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季汉辅臣赞

《季汉辅臣赞》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杨戏于延熙四年(241)所著的一篇文章,其内容为对蜀汉历代君臣的赞美及评价之辞。陈寿在《三国志》中,把这篇文章附在《蜀书》的最后。

532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蜀记

王隐

533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孙盛,字安国。晋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史学家。
祖父孙楚为冯翊太守,父孙恂曾任颍川太守,在郡遇贼被害。孙盛十岁时随族人避乱于江左。官至秘书监,加给事中。博学多闻,与殷浩擅名一时,《晋书》本传称:“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撰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

534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魏氏春秋

孙盛

535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资治通鉴考异

《资治通鉴考异》,简称《通鉴考异》,是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副产品”,共三十卷。此书利用书证、物证、校勘等方式订正真伪,结论常以“今从之”、“今从某某”、“今不取”、“故去之”等。

536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益部耆旧传杂记

蜀汉 陈术

537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山阳公载记

《山阳公载记》 ,晋乐资撰。记录东汉灵、献二帝时期的历史,已失传。
《隋书》载:“山阳公载记十卷,乐资撰。”据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该书资料可知:《山阳公载记》10卷,晋著作郎乐资撰;记事多发生在东汉灵、献二帝时期,内容涉及军事、政治以及历史人物的逸闻,语言优美。
山阳公,汉献帝刘协。汉献帝禅位给曹丕,后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死后葬于禅陵。
晋陈寿写了《魏书》《蜀书》《吴书》,后人整理成《三国志》。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于简单,在即位初期便命中书侍郎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书200余种,其中就包括乐资的《山阳公载记》。其中,裴松之引用《山阳公载记》有20余处,遍及三国志魏蜀吴各书。虽然此书不是裴注所引数量最多者,但所用之处对于《三国志》原书所录史实有很大的补正作用,而且多为信史。

538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语林

裴启《语林》是一部汉魏以来迄于两晋的知名人物精彩应对的记录。魏晋时期,品评人物之风是其源源不竭的资料宝库。该书真实地反映了魏晋之际的时代特点和社会风貌,生动具体,意味隽永。在裴启笔下,人物惟妙惟肖,鲜活毕现,很好地把握住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比如写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他以二人对谈,将其品性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王孝伯问王大(忱),“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说,“阮籍胸中块垒,故须以酒浇之。”竹林七贤嗜酒成性、放荡不羁的情态跃然纸上。《语林》还生动地论述了魏晋名士的才情风貌。有朝中人去见太尉王衍,同时见到了王戎、王敦、王导、王诩、王澄,出门后对人说:“今日之行,触目皆琳琅珠玉”,表现了琅琊王氏人才荟萃的昌盛景象。同时,《语林》也紧贴现实,记录下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大将军王敦等人在西晋灭亡之际,闭户共为谋生之计,这时王旷(世宏)来,在门外,诸人不让其入;王旷乃凿壁而窥,大喝:“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尸将欲告发。”众人遂延纳入座,遂共建江左之策。这条重要史料,揭示了琅琊王氏决定辅佐元帝在江东即位,建立东晋王朝,成就江左偏安之局的内幕。总之,《语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知识性、可读性都很强。

539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袁子

袁准,字孝尼,陈郡扶乐人。魏国郎中令涣第四子,仕魏未详。入晋拜给事中。有《仪礼丧服经》注一卷,《袁子正论》十九卷,《正书》二十五卷,《集》二卷。

540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江表传

裴引《江表传》作者是西晋人虞溥,内容多涉孙吴。

541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会稽典录

会稽典录是东晋经学家虞预的著作,凡二十篇,今已佚。
书中记述了从春秋到三国时期会稽郡数十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其内容被《裴注三国志》、《太平御览》、《晋书》等典籍广为引用,其价值不言而喻。
刘知几对此书的评价:“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

542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九州春秋

《九州春秋》,两《唐志》作九卷,《隋志》作十卷。西晋司马彪撰。司马彪(?-约306),字绍统,西晋宗室。博览群书,立志著述。历仕骑都尉、秘书郎、秘书丞。注《庄子》、作《九州春秋》,更参考众书,编录自光武帝至献帝二百余年史事,名为《续汉书》八十卷,今纪、传已佚,唯志三十卷存于范晔《后汉书》中。

《九州春秋》一书,记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乱世史事。已佚。今有元陶宗仪辑本和清黄?amp;#93;辑本,黄氏辑本收入《汉学堂丛书》“子史钩沉”,比陶本完整。《说郛》宛委山堂本仅六节,而商务印书馆本更少,仅一节。今从黄本点校。

543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魏略

概述
《魏略》;系魏郎中鱼豢私撰,《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然据《三国志》卷4《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254年)九月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及郭太后议立高贵乡公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三少帝时。近人张鹏一《魏略辑本》谓鱼豢死于晋太康以后,则鱼豢入晋后还活了十六年以上,可知鱼豢不曾仕晋。看来,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者,故《魏略》叙事颇注重品节作风。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之书,以《魏略》为最多,《魏略》虽早已亡佚,但从裴注中尚可窥知其梗概。从《魏略》的内容和文字看,还是相当好的。鱼豢是关中人,所以对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例如《三国志》卷30《东夷传》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不仅能补陈书之缺,而且史料价值极为珍贵,被史家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
相关介绍
《魏略》,共50卷,编者为魏郎中鱼豢,为中国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一般认为《典略》也是此书中的一部分所构成的,《三国志注》多引用《魏略》的内容来注释。
本书原卷数,各史记载相异,如《隋书·经籍志二》载“《典略》(疑《魏略》之误)八十九卷”,《旧唐书·经籍志上》载“《魏略》三十八卷;《典略》五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二》载“《魏略》五十卷”。有的学者认为《典略》及《魏略》为同一书,有则认为是二书。
此书久佚,现今只留有佚文。其内容分别由《后汉书》、《翰苑》、《北户录》、《三国志》、《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所引用。清代时史家王仁俊、张鹏一分别为此书作了辑佚工作,其中以张鹏一辑本为佳,辑有25卷并附遗文6条。

544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云别传

《云别传》是一部介绍三国时期赵云的书,现已失传,能看到的是《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中的“云别传”。

545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英雄记

《英雄记》,或称《汉末英雄记》,是一部记录了关于中国东汉末年的史书。内容记载了汉末军阀的事绩。作者为王粲。此书久佚。明代时王世间首先杂钞诸书辑录逸,大致取材于裴注《三国志》。后又有宛委本《说郛》、《汉魏丛书》及黄奭《黄氏逸书》均有辑本,而以黄奭辑本最称精洽。近人俞绍初辑校的《建安七子集》中附有黄奭未辑出的《英雄记》佚文9条。
撰写年代不明,但从《英雄记》内容明确记载208年的周瑜的火攻曹操记录来看,其著作下限当在王粲死去以前(217年之前)。
《隋书·经籍志》载“《汉末英雄记》八卷,王粲撰,残缺。梁有十卷。”《旧唐书·经籍志》载“《汉末英雄记》十卷,王粲等撰。”《新唐书》大抵同。此《汉末英雄记》应即《英雄记》。关于“汉末”之句据《四库全书总目》考察:“按王粲卒于建安中,其时黄星虽兆,王步未更,不应名书以‘汉末’,似后人之所追题。然考粲《从军诗》己称曹操为圣君,则敛以魏为新朝,此名不足怪矣。”
又姚振宗《后汉艺文志》云:“按《续汉·郡国志》‘会稽郡’注引《英雄交争记》,言初平三年事,似即此书本名为《英雄交争记》,后人省‘交争’字,加‘汉末’字;又其中不尽王粲一人之作,故《旧唐志》题‘王粲等撰’。”

546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吴书

《吴书》是三国时期东吴官修的一部国史的名字。始撰于孙权末年,其间韦曜(又名韦昭)曾主其事,最后由薛莹“终其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著录,后亡佚。关于此书的作者及编纂情况,《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中有收录。《吴书》,三国吴韦曜撰。五十五卷。记三国时吴国历史,纪传体。吴大帝之季年,始命太史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文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敕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华覈访求往事,相与记述。并作之中,曜、莹为首。当归命侯时,昭广先亡,曜、莹徙黜,史官久阙,书遂无闻。覈表请召曜、莹续成前史,其后曜独终其书,定为五十五卷,但因下狱被杀,未能最后完成。已佚。今有清王仁俊辑《吴书钞》,见《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547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各种后汉书

范晔在撰写《后汉书》以前,已经有许多后汉书流传。其中,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范晔的《后汉书》,就是在这些后汉书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

548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汉代人称之为《东观记》,凡一百四十三卷,是一部以纪传体撰写东汉历史的史书,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当代史。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由汉代刘珍、延笃等撰,因馆修史设于东观而得名。
在三国时代以后,将之与《史记》、《汉书》并举,合称“三史”,唐代以后渐以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

549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后汉纪

《后汉纪》,作者为袁宏,是一部出色的编年体断代史,采《左传》之史法,仿荀悦《汉纪》而写。袁宏不满意他所见到的诸种后汉书,于是发愤披阅资料,重加厘订,历时八年之久,终于撰成。其书共30卷,约21万多字。所载起自王莽末年的农民起事,迄于曹丕代汉、刘备称帝,记述了东汉二百余年的历史。《后汉纪》的成书要早于范晔《后汉书》50余年,是现存有关东汉史史籍二大部中的一部。
清代王鸣盛于《十七史商榷》中言:“宏所采亦云博矣,乃竟少有出范书外者,然则诸书精实之语,范氏摭拾已尽。”言范晔《后汉书》是诸家后汉书的总结性之作,袁宏《后汉纪》在内的其他诸家后汉书,已经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但是“其中多有范氏所删取而不尽录者”,可以订正《后汉书》的谬误和补充之不足。
袁宏《后汉纪》早在宋代,刻本已“衍文助语,乱布错置,往往不可句读”。现今最早的刻本是明代嘉靖黄姬水刊本(简称黄本),及万历年间南京国子监本(简称南监本)。校本有清代康熙年间襄平蒋国祚、蒋国祥兄弟《两汉纪字句异同考》(简称蒋本),陈璞《两汉纪校记》(简称学海堂本),钮永建《两汉纪校释》(简称龙溪本)及四部丛刊本。近代有张烈与《前汉纪》合辑标点的《两汉记》及周天游的《后汉纪校注》

550

(39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续後汉书

九十卷(永乐大典本)
元郝经撰。经,字伯常,陵川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赠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追封冀国公,谥文忠,事迹具《元史》本传。经以中统元年使宋,为贾似道所拘,留居仪真者十六年。於使馆著书七种,此即七种之一也。时萧常《续後汉书》尚未行於北方,故经未见其本,特著此书,正陈寿帝魏之谬。即《三国志》旧文,重为改编,而以《裴注》之异同、《通鉴》之去取,参校刊定。原本九十卷,中间各分子卷,实一百三十卷。升《昭烈》为《本纪》,黜吴、魏为《列传》。其诸臣则以汉、魏、吴别之。又别为《儒学》、《文艺》、《行人》、《义士》、《高士》、《死国》、《死虐》、《技术》、《狂士》、《叛臣》、《篡臣》、《取汉》、《平吴》、《列女》、《四夷》诸传。复以寿书无《志》,作《八录》以补其阙。各冠以《序》,而终以《议赞》。别有义例,以申明大旨。持论颇为不苟,而亦不能无所出入。如士燮、太史慈皆委质吴廷,而入之汉臣;李密初仕汉,终仕晋,《晋书》以《陈情》一表列之《孝友》,而入之《高士》,则於名实为乖。又黄宪卒於汉安之世,葛洪显於晋元之朝,而皆入此书,则时代并爽。其他汉、晋诸臣以行事间涉三国而收入《列传》者不一而足。又《八录》之中,往往杂采《史记》、《前後汉书》、《晋书》之文。纪载冗沓,亦皆失於限断。揆诸义例,均属未安。然经敦尚气节,学有本原,故所论说,多有裨於世教。且经以行人被执,困苦艰辛,不肯少屈其志。故於气节之士,低徊往复,致意尤深。读其书者,可以想见其为人。又非萧常、谢陛诸家徒推衍《紫阳绪论》者比也。是书与经所撰《陵川集》,皆延祐戊午,官为刊行。然明以来绝少传本。惟《永乐大典》所载尚多。核以原目,惟《年表》一卷、《刑法录》一卷,全佚不传。其全篇完好者犹十之六七。其《序文》、《议赞》,存者亦十之八九。今各据原目,编辑校正。所分子卷,悉仍其旧。间有残缺,其文皆已具於《陈志》,均不复采补,以省繁复。又经所见乃《陈志》旧本,其中字句,与今本往往异同,谨各加案语标明,以资考证。书中原注,乃书状官河阳苟宗道所作。经集载《寿正甫诗》,有“新书总付徐无党,半臂谁添宋子京”句。正甫即宗道之字,《元史》所谓经留宋久,书佐皆通於学,苟宗道後至国子祭酒者是也。宗道《序》中有“缱绻患难十有三年”之语。考经以庚申使宋,则是《序》当作于壬申岁,而书中不书至元九年。盖时南北隔绝,尚不知中统之改为至元也。其注於去取义例,颇有发明,而《列传》中或有全篇无注者,殆传写有所佚脱欤。
书名 卷数 引书体例
《续後汉书》 一 《续後汉书.第一.律历志上》
《续後汉书》 二 《续後汉书.第二.律历志中》
《续後汉书》 三 《续後汉书.第三.律历志下》
《续後汉书》 四 《续後汉书.第四.礼仪志上》
《续後汉书》 五 《续後汉书.第五.礼仪志中》
《续後汉书》 六 《续後汉书.第六.礼仪志下》
《续後汉书》 七 《续後汉书.第七.祭祀志上》
《续後汉书》 八 《续後汉书.第八.祭祀志中》
《续後汉书》 九 《续後汉书.第九.祭祀志下》
《续後汉书》 一○ 《续後汉书.第一○.天文志上》
《续後汉书》 一一 《续後汉书.第一一.天文志中》
《续後汉书》 一二 《续後汉书.第一二.天文志下》
《续後汉书》 一三 《续後汉书.第一三.五行志一》
《续後汉书》 一四 《续後汉书.第一四.五行志二》
《续後汉书》 一五 《续後汉书.第一五.五行志三》
《续後汉书》 一六 《续後汉书.第一六.五行志四》
《续後汉书》 一七 《续後汉书.第一七.五行志五》
《续後汉书》 一八 《续後汉书.第一八.五行志六》
《续後汉书》 一九 《续後汉书.第一九.郡国志一》
《续後汉书》 二○ 《续後汉书.第二○.郡国志二》
《续後汉书》 二一 《续後汉书.第二一.郡国志三》
《续後汉书》 二二 《续後汉书.第二二.郡国志四》
《续後汉书》 二三 《续後汉书.第二三.郡国志五》
《续後汉书》 二四 《续後汉书.第二四.百官志一》
《续後汉书》 二五 《续後汉书.第二五.百官志二》
《续後汉书》 二六 《续後汉书.第二六.百官志三》
《续後汉书》 二七 《续後汉书.第二七.百官志四》
《续後汉书》 二八 《续後汉书.第二八.百官志五》
《续後汉书》 二九 《续後汉书.第二九.舆服志上》
《续後汉书》 三○ 《续後汉书.第三○.舆服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