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赤军《毁灭与新生》P8
德川家康本名松平元康,他还而是郎当岁,地盘还没有中国一个小县大的时候,就开始假冒源氏,自称是源氏一支世居得川乡的分家的后人,就此改姓为“德川”……一假冒就假冒的四十多年,这和丰臣秀吉临时起意大不相同,假货吆喝久了也变成真了。
-----------
作伪或者作恶,都要趁早!作伪早了,吆喝一下可以成真;作恶早了,则登台后可以洗白。

赤军《毁灭与新生》P12
因为着这些长相奇特、深鼻高目的家伙大多是通过印度或者中国南部前来的,也就是说从日本南方海洋上航行而来,所以日本人习惯叫他们“南蛮”。
-----------------------
可怜的巴西,周时就被当作南蛮;后来经过秦汉的开发,好容易有了长进;结果过一晃两千年,日本人得了铁炮,丫却又成了南蛮……

赤军《毁灭与新生》P13
江户幕府并非幕府将军一人独裁,而是具备完善的统治架构,位于架构顶点仅次于将军的是多名“老中”“,一般情况下各种大政方针都是汇报给老中,由老中们商议定了再找将军盖章。和现在的日本政府相比,老中会议就相当于内阁,而首席老中就是内阁总理大臣。
-------------------------
其实还是不能比的,甚至不能与明的内阁比。因为老中是从诸侯里选拔的,诸侯是封建贵族,产业世袭——日本社会,包括统治阶级,都是是不流动的。

赤军《毁灭与新生》P15
……对于南蛮贸易也即和西洋各国的贸易却基本断绝,只开放长崎一个港口,允许荷兰船靠港、买卖货物——因为荷兰人比较滑头,并且大多信新教,没有那份宗教狂热,于是他们向幕府作出保证:咱光做买卖,绝不传教。
-----------------------
所以说英、荷的开辟新航路,与西、葡的开辟新航路,是绝不相同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甚至西、葡又不相同。

赤军《毁灭与新生》P16
到了19世纪,英国军舰追逐荷兰商船,一度侵入长崎港,同时大量美国捕鲸船也出现在日本沿海。
-----------------
所以说作恶要趁早。

赤军《毁灭与新生》P19
阿部正弘想把烫手山芋往朝廷扔,对于整个日本社会发展来说,这一举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是对于幕府来说,这却是一个饮鸩止渴的笨办法……
------------------
想到“你要是爱我,你就跳下去呀”……

赤军《毁灭与新生》P20
日本在中国的东方海外,原本崇拜大中华文化,老老实实自称为夷,到了江户幕府中期,有一种叫“水户学”的学问兴起,自我感觉良好,说中国已经被外族占领了,纯粹的中华文化是在我日本,所以日本不是夷,日本以外的别的国家、民族才是夷。
-----------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大抵这个意思。人家早不以CHINA为中国了。

赤军《毁灭与新生》P25
其实德川齐昭的思想和清朝末年的洋务派很像,首先,他们都不反感西洋的科学技术,但反感西洋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思想,其次,他们都想驱逐西洋人,但也清楚必须得“师夷长技以制夷”。
--------------
心里“尊王攘夷”,或者“中体西用”,而曾经担任封疆大吏,一手抓过改革的人,容易产生此类思想。

重要概念辨析:
1、御三家:尾张、纪伊、水户 出自:家康最小的三个儿子义直、赖宣、赖房
2、御三卿:田安、一桥、清水 出自: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和第九代将军德川家重的子孙
3、意义:如果幕府将军绝嗣,就从御三卿里挑人补上,御三卿里找不到合适的人,再挑御三家。
另:四贤侯
松平庆永、伊达宗城、山内丰信、岛津齐彬

赤军《毁灭与新生》P30
江户幕府为了巩固统治,发明了一种名叫“参勤交代”的制度,也就是命令各地诸侯都把儿子、老婆送到江户来当人质,同志藩主要半年住老家,半年住江户,一方面和老婆孩子团聚,一方面也为幕府建设贡献心力。这种制度最根本的思路是要消耗诸侯们的财力——按规定诸侯出行都得有一定的仪仗队,不能缩减,不能马虎,那可得费大钱——只要诸侯们出于半饱饿不死的状态,自然就无法富国强兵,无法对德川家的统治构成威胁了。
----------------------
这么阴毒……

赤军《毁灭与新生》P31
除了赖账和提拔商人当武士外,他还建议让领内农民大种甘蔗,藩库掌握蔗糖的专卖权,然后瞒着幕府偷偷经琉球向中国、东南亚甚至南蛮贸易……
--------------------------
想起DK4中那霸港的特产砂糖,原来是这样来的。

赤军《毁灭与新生》P37
于是他下令以避免战争为国策,在此前提下尽快吸收南蛮技术,富国强兵,尤其是建造新式海军以巩固海防。他不计出身,吸收了一大批青年干才充实幕府,其中就包括留学美国的那位中滨万次郎,还包括后来被成为“日本海军之父”的胜海舟。
----------------
幕府进行了洋务运动。

第一批条约:
1855年3月31日《日美亲善条约》(《神奈川条约》)
两国友好建交,开放下田、函馆,允许美舰靠岸,补充物资,在两港设置领事,给予最惠国待遇。
衍生条约:《日英亲善条约》、《日俄亲善条约》、《日荷亲善条约》

赤军《毁灭与新生》P51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大大刺激了日本社会,包括毛利敬亲、岛津齐彬等诸侯都逐渐明白西洋的科技比日本发达,倘若不加以吸收、奋起直追的话,日本迟早也会像清朝一样沦为半殖民地,而且说不定会更惨……
------------
这是邻国经验的影响。

赤军《毁灭与新生》P52
黑船来航,如同一粒石子突然投入日本这潭死水,激起了层层涟漪。不仅仅幕府、诸侯们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同时心里也一惊,发现日本已经走到殖民地的边缘,就连普通武士和小民百姓们也莫不受到深切震撼。
--------
这是自身经验。

赤军《毁灭与新生》P53
松阴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尊王,而是攘夷。首先说尊王……日本人想要团结一心,抵抗外侮,就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江户幕府已经腐朽不堪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有精神权威而无世俗权威的朝廷再扛出来。再说攘夷……闭关锁国的下场就是持续落后……开国的趋势不可扭转,必须先打开大门吸纳西洋科技,甚至社会思想,才能富国强兵,才能和欧美列强平等尖叫,挽救日本的危亡……开国和攘夷不是矛盾的,而是同一体的不同阶段,不开国无从说攘夷,要攘夷必须先开国才行。
尊王和攘夷,这两股思潮合了流,就被称为“尊攘”。
-----------------------
与过去的尊王和攘夷相比,尊攘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比较具有理性,以及实践路线。可是在后来的操作中,还是变成愤青了……

第二批条约
1857年《日美协定》《日美修好通商条约》
开放长崎,授予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可在开港地长久居住;开放横滨,江户与大坂允许对外贸易,“自由通商“正式写入条文,协定关税。

赤军《毁灭与新生》P56
井伊直弼得以上台,还有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尊攘”之风现在已经刮遍了全日本,引发了部分地区的社会动荡。这里所说的攘夷,乃是真正意义上的驱逐南蛮,一大群两眼一抹黑、不明白世界局势的武士们以为洋人坚船利炮并不可怕,只要上下一心,喷洒一腔热血,就能把他们都给赶走。
-------------
“天诛组”实为日本国内第一类义和拳。

赤军《毁灭与新生》P61
井伊直弼等人的本意是为了维护幕府权威,但权威这东西可不是光靠强力就能维持的,不是下手狠,敢杀人,别人就一定会服你。原本很多诸侯、武士只是嘲笑幕府无能,这回幕府倒不无能了,却彻底变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死敌。黑船来航以后,掀起日本多种相对立的思潮,咱们前面提过,包括开国、攘夷、尊王,还有合尊王攘夷为一体的尊攘,可是再怎么尊攘,没几个人真想着把幕府给推翻了,总觉得幕府只要尊奉朝廷的旨意,自然上下一心,国事可为。安正大狱以后,又一双对立的思潮开始甚嚣尘上,那就是“佐幕”和“倒幕”……
-------------------
想起高中历史选择题“以下几项政策,其效果与动机明显相反的是……”。

赤军《毁灭与新生》P83
江户幕府统治下的谱代诸侯,,是指分封德川家世代家臣所成立的藩……大多位于要冲,藩主有当老中或其他幕府高官的资格,但大多领地不广、兵力不强……
-----------
领地不广,也许是因为一没有外样的本地基础;二没有亲藩更受重视。

赤军《毁灭与新生》P90
对于日本近代“黑船来航”后的政治思潮,咱们可以划一个三维立体图来简单说明一下……第一组坐标,那就是攘夷和开国。就整个日本社会来说,攘夷论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第二组坐标,代表谁来领导日本,是朝廷还是幕府?两百多年来,社会完全倾向于幕府一边,朝廷是被晾在一旁如同摆设似的。但是幕府因为无法应对危局,主动缴械投降,把朝廷扛了出来,就使得舆论有了几乎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第三组坐标是佐幕和倒幕,当时的舆论还是略倾向于佐幕一侧。一方面,谁都不想引起太大的动乱……另一方面,朝廷并没有独掌政权的野心,幕府还想苟延残喘,诸侯们想要借着幕府的背景扩展势力而非彻底取而代之……
-------------
这样确实比较精密。单纯说什么“倒幕派”、“尊攘派”是不行的。

赤军《毁灭与新生》P95
横滨开港以后,洋人们蜂拥而入,绝大多数书为了寻求商机,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里大捞一票,但也有一部分是前来旅游的——日本太奇怪了,和此前“发现”的所有亚洲国家全都不同,有三分像中国,三分像朝鲜,还有四分谁都不像。人们从来不吃禽畜,说话前先要鞠躬,满大街游走着腰佩双刀的“撒马拉”(武士),动不动还会拔刀砍人……
--------------------
噗……

赤军《毁灭与新生》P187
照理说间谍这种职业,相貌奇特的人是当不了的,好的间谍要相貌普通,让人左看右看反复看却一掉头就忘了长相,要缩在人群里就跟沙子落入沙滩一般,不仔细打量谁都不会怀疑。
-----------
……

赤军《毁灭与新生》P188
冷兵器时代打仗,最常见的情况是两阵对圆,先用弓箭射定阵脚,然后用两翼骑兵割裂敌军的阵列,再用步兵和长矛兵互相配合向前推进。即便在火枪发明以后,这种固定的战斗模式也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做基本改变,只是部分弓箭队改成火枪队而已。

赤军《毁灭与新生》P188
到了火枪基本装备全军后,打个比方说,拿破仑时代,常规战斗模式也不过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变种罢了:先用大炮猛轰敌阵,然后骑兵冲锋,再用火枪步兵而非大刀长矛排成方阵去向前推进,巩固阵地……为什么呢?因为老式火枪射程近、射速慢,如果不能集结起来做统一射击,威力肯定要大打折扣,根本就无法阻止敌军的冲锋。

赤军《毁灭与新生》P198
……当时英、法两国争夺对日本的控制权,英国人认为幕府已经彻底腐朽,无药可救了,所以把宝都押在萨摩人身上;法国一贯和英国对着干,你支持萨摩等外样雄藩,好,那我就支持幕府。
--------------
挺可怕的。

赤军《毁灭与新生》P220
他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最幸运的人,死了几十年以后,突然大名传遍全国,甚至蜚声海外,并且深受各阶层的爱戴——大众百姓认为他是拯救日本的平民英雄;资产者认为他是近代日本商业的始祖;民主派认为他是民主先驱;保守派认为他是尊皇的忠臣;军国主义者认为他是帝国海军的保护神。因此,坂本龙马的名声远在“维新三杰”、甚至高杉晋作和老师胜海舟等人之上,不能不说是种异数。
当然,很可能是有计划的异数,因为到了那个时候,残存的维新志士们,大多名声已经烂到渣了。
-----------------
最后一句很有意思。

赤军《毁灭与新生》P220
王政复古,表面的意思,就是恢复古代天皇掌权的政治模式,藤原氏贵族也好,武家幕府也好,全都得靠边站。当然,历史的倒车是不能强开的,更何况一倒就连倒八九百年,萨摩藩要是追求武士阶层还压根没有的那种“王政”模式,脑袋里肯定是进了水。借用“王政”这个名词,要求“复古”,实际上只是为的从中央政权里把德川氏江户幕府给排除掉,以天皇的名义上加实际上的全国领袖,以“有才之公卿、诸侯及天下之人才”组成议会和新政府。
——就好比西方的“文艺复兴”,傻瓜才会当那真是照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呢。
--------------
有一个名词叫“托古改制”,可以减小改革的阻力。

赤军《毁灭与新生》P244
这个时候的日本,已经开始显露出民本主义的苗头来了。一千多年的日本历史,贵族、武士们打来杀去,从来就没老百姓什么事儿,也从来没人理会过百姓的想法,但维新新政府不同,大部分成员终究羞答答地打开半扇国门,接触到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部分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他们认识到想要打赢对幕府的战争,就得最大限度地煽动和利用老百姓的热情。
-----------
封建社会上下不流通。横向看得多些,纵向看得少些,是必然的。

赤军《毁灭与新生》P244
本来日本社会的架构比起中国来相对简单,没有那么多层次的盘剥,上级领主的收入得自于下级领主,农民不必要多重交税,不必交了官府再交地主。
-------------
这说明诸侯对领地的控制力强,政令通畅。

赤军《毁灭与新生》P246
维新新政府从成立之初,就不是一个关心平民百姓的政府,他们明摆着不需要农民的力量,也打算在维新以后继续残酷地压榨农民。
-------------
武士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都该如此。

赤军《毁灭与新生》P262
河井继之助的改革具备非常浓厚的封建时代的均贫富思想,却甚少近代唯财为是、劫贫济富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色彩——虽然对老百姓很好,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思想还是相对旧式的。
------------
有时候民富国强是一组矛盾问题。

赤军《毁灭与新生》P274
……京都是贵族们的天下,天皇要还待在京都,非让贵族们给带坏不可,咱还是赶紧迁都为好,只有这样才能洗净旧习,刷新政治。
-----------------
拓跋宏:平城也不是个人待的地方!

赤军《毁灭与新生》P279
戊辰战争、明治维新,表面上是西南雄藩联合起来打垮了江户幕府,往深了一层探究,维新主力是中下级武士和京都、大坂等地的豪商,可是说到底,发挥最大作用的还是农民——既包括加入奇兵队、力士队等组织的农民,包括以大坂为中心为粮价搞暴动的农民,也包括在战争中拖幕府和佐幕各藩后腿的农民们。
---------------
想起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市民,还有国民自卫队。可惜革命不属于他们,他们也不属于革命——同样地,这里的农民对维新一无所知,维新也不打算维护他们的利益。

赤军《毁灭与新生》P293
这个定名叫做“虾夷共和国”的政权,最高领袖为“总裁”,表面上是由选举产生,但可笑的是,只有逃亡到虾夷地的旧幕府士官和官员才有选举权,广大普通士兵和虾夷地居民是根本挤不进去的。
------------
东亚第一个“共和国”。这算不算“党内民主”?不知道它的后继者“台湾民主国”又是如何!

赤军《毁灭与新生》P296
日本陆海军之间的争功与不和,乃是二战败北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其实这苗头在维新之初,榎本武扬时代就露头了。后来长州出身的将领掌握了陆军、萨摩出身的将领掌握了海军,双方的内斗更是愈演愈烈,这个大问题几十年后都没能得到圆满解决。日本军国主义陆海两个拳头朝外乱打的同时、还互相妨碍,互相掣肘,吃败仗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
这是前此我所谓把握历史“演进”之法。我们不要似是而非的规律,但这样的把握值得提倡。

明治维新的措施
一、从表面上清算封建主义
1、改革朝廷结构:清楚旧藩主和贵族->各藩藩士霸占大权(内部党同伐异,矛盾重重)
2、铲除旧的封建割据势力:“版籍奉还”->改藩主为藩知事->“废藩置县”
二、从表面上全盘西化
1、开国论风行,百姓崇洋媚外:穿洋装、读洋书、坐马车、吃牛肉
2、政府学习三权分立:设太政官->议政官、行政官、邢法官(封建根基不除、行政独裁、军部独立干政)
3、宣扬四民平等(门面话而已,社会经济结构和基础不改变,不可能真正平等)
其他: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地税改革、制定宪法

赤军《毁灭与新生》P326
西乡从道侵入台湾以后,遭到原住民的顽强抵抗,加上感染热病,士卒死伤枕藉。但大概是怕得罪西乡隆盛和萨摩旧武士吧,日本政府不但不予以制裁,反而在事后承认了从道的行为合法,出兵确实是奉了天皇和政府的命令。军事上的冒险先行和政治上的事后追认,军方完全牵着政府的鼻子走,这就成为日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形态。
-----------
譬如犬养毅之死、“二·二六”、“九·一八”。

赤军《毁灭与新生》P326
明治维新,既是结束日本封建社会的大变革,也是最终把日本导向军国主义泥潭的主要契机。今天咱们回过头来再看,这条只追求国家强大而罔顾民生、罔顾道义的道路,真的值得后人羡慕吗?维新成功后,中国有无数仁人志士东渡,希望能够学得日本革新的经验,但幸亏他国的经验无法照搬回来,否则中国又会走向何方呢?
-----------
这是对明治维新的总反思。还是直面了民富国强这一矛盾命题及和平发展的历史主题。

577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维特根斯坦:我们无法把自己的思想从语言的诱惑和迷惑中解放出来,因为我们都被束缚在语言的媒介中,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摆脱语言牢笼的纠缠。
-----------------------
正因为语言是这样的一个东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每当你尝试解释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你就无非在欺骗别人,或者欺骗自己——但我以为并非无法解放的,因为你可以不去解释,就恣纵自己的本能,然而我又不知道维氏此话的语境,因而无法批驳什么。我只有说:对这样的观念,我感到无由地不快——至于如何不快,或者可以表现为血压升高、身体受损,这是无须用语言来证明的。

578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王加丰《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
为了学习古典文化和科学技术,西欧各国都有许多人到西班牙来留学,西班牙成了西欧人了解古典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主要通道之一(拜占庭帝国和意大利南部也是类似的通道)。
--------------------------------
文艺复兴三条路,条条大路通希腊……

王加丰《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P13
伊比利亚半岛上这两个国家在近代西欧的扩张中走在前面,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反侵略斗争中较早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政府。
-------------------------
这个就叫辩证法……

王加丰《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P14-15
葡萄牙人的超常规发展在其启动时看不出有任何超常规的地方,它几乎就是中世纪的光复运动或十字军运动的一种延伸。那就是在巩固政权后,它很自然地展开向非洲的扩张,在当时来说,也就是收复全部失地后,把十字军往穆斯林占据的北非推进。这一推进,实际上是启动了后来欧洲往外扩张起决定性作用的地理大发现运动,非同寻常。也就是说,欧洲人的海外扩张是由15世纪初葡萄牙人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往北非扩张开始的,但这事业在15世纪上半叶启动时,并未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
十字军运动历来失败,惟有西、葡斩获颇丰。为何能推进地理大发现?
1、长期异族统治、光复运动,塑造民族性格、坚定信仰与打击异教的使命感;通常所谓“3G”,Gold、God、Glory,后两者都属于此列。
2、休达成为扩张的桥头堡, 有利于西非探险和殖民的开展。
3、休达的成功可以复制,对扩张充满信心。杜阿尔特一世[1]曾以葡萄牙在休达的成功为由使教皇同意葡萄牙向加那利群岛扩张。
4、开拓了恩里克的眼界,塑造了其自身的理想。
[1]Duarte=Edward=Eduard

王加丰《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P16-17
不过,这种对未来有重大意义的在西非海岸的探险和殖民活动,在开始时不是来自里斯本宫廷的推动。很长时间里,葡萄牙南端面临大西洋的阿尔加维省才是葡萄牙人从事海外活动的中心。换言之,从1415年葡萄牙国王占领休达后,葡萄牙的中央政府主要关注在北非大陆的扩张,但收效甚微;与此同时,葡萄牙还有一个地方政府利用北非的桥头堡,推动了在非洲西海岸的探险和殖民,获得了越来越丰硕的成果。
------------------------
这就是恩里克了。

王加丰《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P17-18
两次休达之行,对亨利此后的行动有极大影响。在这里,他了解到北非穆斯林商人往南穿过沙漠与沙漠南面的“绿色国家”贸易的情形,即通过这条商路,可以获得非洲胡椒、黄金和象牙……当然,那时的葡萄牙人不敢像穆斯林那样从陆地上穿过沙漠……但亨利却由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越海到是沙漠的南面去,从那儿直接获得当时欧洲人急需的黄金和香料。
------------------------
“开拓了恩里克的眼界,塑造了其自身的理想。”前半句是眼界,后半句是理想。

579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马克思《1852年3月5日致魏德迈的信》
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
这话可比他的徒子徒孙们中听。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唯物史观在这里是好的。但也要注意使用条件和范围,不要无限推广。

580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赵化勇《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遍布危机的世界……一方面,人类的力量日益强大……另一方面,人类自身却似乎日益脆弱……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将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却未见消减……这一切,铸就了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进步与落后共生的大舞台。
----------------
不能因人废言。这话其实不错。

《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第二章 海洋
在公元11世纪,欧洲的胡椒是按粒计算的,有钱人的外号是“胡椒袋”,可以用胡椒买田置地。胡椒的重量是用天平和戳子来称量的,还要关紧大门,以免过堂风吹跑贵重的胡椒面。
--------------------------
以前只知道香料贵如金,现在终于有了直观认识……

《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第三章 陆地
在哥伦布那个时代,葡萄牙人发明了这种70英尺长的多桅快帆船,它们的载重量一般只有60多吨重,虽然在甲板下没有很多的空间载货,但它低浅的吃水浅却能在近岸和小港湾里探险的时候大显身手。葡萄牙人远航非洲就使用这种船。这种帆船多采用大三角帆,它能利用微弱的海风高速行驶。
-----------------------
卡拉维尔。

《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第五章 帝国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借口晒鱼,正式在中国的澳门定居。
------------------
这……

《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第九章 太平洋
随船的意大利人皮加菲记述了这次艰难的航程:“我们有3个月又20天没有吃到新鲜食物。我们吃饼干,其实那些东西已经不成其为饼干,而是爬满蛆的碎末。我们喝的是黄水,储存多天,臭得令人作呕。我们也吃牛皮。老鼠的价格是每只半个金杜卡,但是连老鼠也买不到。我们有些船员的上下牙龈都肿了起来,根本无法吃东西,活活被饿死。死于这种病的有19人。”
-------------------------
……

《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第九章 太平洋
1583年,在巴西定局的白种人达25000人。在当时许多葡萄牙人的眼中,去印度是为了挣一笔钱回来,但是去巴西就没有这种感受,他们已经开始将巴西当作第二故乡。
-----------------------
第二故乡-->第一故乡-->独立,难道是这样?

《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第十一章 兼并
葡萄牙的衰落,早在1580年之前就显出端倪。
--------------------------
以下为整理:
【视角一】
香料贸易-->|现金交易
               |以物易物-->|需要欧洲产品|-->进口他国产品|-->高利贷-->欠下巨额外债|
                                 葡萄牙不出产|     资金周转困难|                                |
                                                                                                        |
                                                                                                        |-->借内债还外债-->财富流向国外
                                                                                                        |
           东方战事频繁|                                                                            |
           维持当地联盟|-->香料贸易成本增大|                                                 |
           海上死亡率高|                         |-->葡萄牙优势丧失|-->香料贸易入不敷出|
            香料大量涌入欧洲-->香料价格下跌|  传统香料贸易复苏|
总结:香料贸易引发连锁反应,貌似所得最终流向国外。
【视角二】
手工业生产能力低下-->大量进口外国产品-->|手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低下|
                                                     |推动外国手工业发展        |-->远东贸易市场被抢夺-->殖民地流失
                                                      远东贸易需手工业产品支持|
总结:自身产业畸形,推动外国经济发展。
【视角三】
                        农民贫困|
航海与贸易-->|一部分人发迹|-->|土地兼并------------------------------->自耕农流离失所|-->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业生产被破坏
                  |国家财富增长|-->|城市消费发展-->贵族追求高消费-->提高税收-->农奴更加贫困|
                                         |冗余官僚增加-->|贵族不思进取
                                                               |中产阶级不事生产,梦想进入宫廷-->工商业发展停滞
总结:突如其来的财富使寄生阶级壮大,破坏经济生产。

581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吕西安·费弗尔《有关本书手稿的一点说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曾被关押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里,他就是用这种笔记本写了一部欧洲史。
--------------------
《中世纪的城市》?

吕西安·费弗尔《有关本书手稿的一点说明》
马克·布洛赫在去世之前原打算将他这部著作献给一个人,布洛赫的好友都知道那是谁,她对布洛赫和孩子倾注了一片真诚的爱心,她甘于牺牲自己,为丈夫当秘书,给他助了一臂之力。我感到无论如何都要实现布洛赫的遗愿,而且这也是我应尽的责任。在此,我要写下她的名字——马克·布洛赫夫人。同她丈夫一样,她具有法兰西的信念,为了共同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这样的妻子可以巧遇,不能强求,更不宜妄图把眼前的人改造成这个样子,否则必定得不偿失。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6
对一个作者来说,至高无上的评价,莫过于赞扬他对学者和学童都能以同样的口吻说话。然而,“纯真”是何等崇高的境界,臻于此道者是在寥若晨星。
---------------------
这是说不要无谓提高学术的门槛,去非难别人的学历与知识,以为无资格与自己交谈。
想起当初阎崇年挨打后的“三个条件”:一是清史专业,二是在清史研究领域上有学术专著,三是必须有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经历。(http://news.ifeng.com/society/2/200810/1016_344_832746.shtml)
可是真要与虚无主义者去辩论,那不啻又转成无意义,则门槛之高低有无,还必须反复斟酌。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7-8
与其他文明不同,我们的文明总是极为关注以往的历史,万事万物都追溯到同一源头——基督教和古典遗产。我们的前贤往哲——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就擅长撰写历史,基督教就是历史学家的宗教。其他宗教体系的信仰和礼仪都源于接近洪荒时期的神话。
---------------------------
则中世纪中华文明的现世源头,岂不能追溯到轴心时代的吗?这一观点需要商榷。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9
即便不能证明历史的其他用途,至少还可以肯定,人各有所好,历史无疑具有娱乐的价值,或者更确切地说,至少人们确实对历史感兴趣,我本人就多年乐此不疲。
---------------------
许多年前我在“博雅杯”里写:这是不用之用。现在它倒变成我最后的护身符,因为倘以别的精神来读史,总要为人所笑;惟有这一理由,可以镇压全场,呜呼哀哉。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0
历史的魅力首先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激励人们有所作为,它的作用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单纯的爱好往往先于对知识的渴求。人们往往是在一种本能的引导下从事自己的工作,事先并不完全意识到他的结果……
---------------------
历史学在救我脱离泥潭时起到的巨大作用不可否认,是以当时的我也就把这句话理解成:“历史学的作用始终是至高无上的”。现在却开始逐渐怀疑——今天重读之后,我突然想到也许应当这样:“魅力”——“兴趣”——“激励”的过程才是至高无上的,而何种心态也和“文学自觉”是一类的,更接近于无功利主义的泰然。而彼时我的哪种观点,就偏激得多了——假使一路下去,不免为害学术。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0
系统严谨的研究一旦展开,历史的魅力也不会因此而大为逊色,相反,所有真正的史学家都能证明,无论在研究的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可以感受到这种魅力。其他任何脑力劳动同样如此,而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
和月清岚《从〈乱·龙〉对历史人物的把我谈谈历史爱好的几个阶段》
这些史料环环相扣,有的彼此印证,有的相互抵触,探索与发现的乐趣便如此藏在其中,等着我们去体验。在反复取证的过程中,历史学的思维也得以进入我们的脑海;与前两个阶段完全不同的收获所得,就这样在我们的身边浮现。
------------------------
和月清岚《从〈乱·龙〉对历史人物的把我谈谈历史爱好的几个阶段》
但是,史料的价值与乐趣还远不止于此。我们知道,文献资料的出处不尽相同,则可信度更加参差不齐……至于史料的去伪存真、虚虚实实,各种变化繁纷交杂,若是精通利用之法,不仅能发挥其最大价值,更兼妙趣横生。
--------------------
不愧为在我思想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影响的书呀!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0
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我们也要注意一种倾向,如我所察觉到的,某些人一听到历史要具有诗意便惶惑不安,如果有人以为历史诉诸感情会有损于理智,那真是太荒唐了。
-----------------------
这是说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法。简单地说,就是要在批评古人前,先尝试理解体会他的难处。然而又不是不要批评,只是不要乱批评。吕思勉有语云:“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话,只是旁观者不负责任之辞,并不是真理。因为当局者的环境,旁观者总不能尽知。假如一个人对付一个问题要顾到三方面,而旁观者只知道两方面,那从旁观者看起来,这个问题自然要好对付得多。在当局者,还要多顾全一方面,旁观者所主张的办法,他就绝不能采用。在旁观者看来,他的手段就很不高明,而要说他是一个迷者了。”这是可以为诫的。

安德烈·纪德:我们的时代已不容纯粹的娱乐,哪怕是益于心智的娱乐。
----------------
现在我国也变得如此。其实扪心自问,我是不是真正就不愿去过一个安逸的好日子呢?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1
当今世界已跨入原子化学的门槛,已开始探测宇宙的奥秘。然而,这个可悲的世界尽管可以为科学的进步而自豪,却并没有为人类自身创造多少幸福。
----------------------------
和月清岚《〈弗兰肯斯坦〉与科学和科学主义的反思》
当浩瀚的蘑菇云在广岛升起时,同样爆裂开来的还有科学家的悔恨与人类无限扩大的私欲。我们拥有了科学,但它的后果是——我们明明知道了比前人更多,更能为自己添增幸福的方法,却只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不幸。我们得到了破除迷信的科学主义,但他自己却化身成一个更危险的无神异教,在迷信与盲从的的同时,连我们仅存的道德安慰也一并抽走。我们不禁要想:科学,还有科学主义——毕竟他们给予人类的,到底是不是只有更强的破坏力和更大的精神虚空呢?
----------------------
这思想也来自布洛赫。这些一二战中间的夹隙里的历史学家,他们的绝望,是很有一番道理的!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2
激发人类思维的,不仅是力求“知其然”的欲望,而且是想“知其所以然”的欲望。因此,惟有成功地解释现象相互关系的科学,才被认为是真科学,除此之外,正如莫尔布拉克所言,不过是卖弄学问而已。现在,人们把卖弄学问当作一种娱乐或癖好,不过,同莫尔布拉克的时代一样,这根本不是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东西。
----------------
我希望我们也与莫尔布拉克的时代一样,至少不要成为追求。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2
如果一门科学最终不能以某种方式改善我们的生活,就会在人们眼中显得不那么完美……史学的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事实上,一种根深蒂固的秉性使人们几乎本能地要求历史指导我们的行动,因此,一旦历史在这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之时,我们就会感到愤慨……
----------------------------
这段话应与上文对照着看: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1
正统的实证主义认为,一种研究的价值必须以它是否能促进行动来衡量。我想,今天是不会有人以这种口吻来说教了吧。经验告诉我们,不可能在事先确定一项极抽象的研究最终是否会带来惊人的效益。
------------------------------
这又是一组矛盾的命题。一方面,我们认为科学不应脱出为人类谋幸福的范畴,否则一切如弗兰肯斯坦般,悉皆转成无意义;然而,科学的研究又必要摈弃直接的功利主义。如何取舍,关系到研究的动力及正确性两面,实在不可不谓为一大问题。可是这一问题在各门学科中的形象又不通,如医学肯定比生物学功利,心理学必须比哲学实用,所以到头来,我们还得分别加以留意。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3
一般来说,贬低历史学的人似乎失之武断,他们高谈阔论,妙语连珠,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忘了问问自己,到底在谈论什么东西。他们为自己所描绘的历史研究的形象,并不是以历史研究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的,这种形象更适合论坛而不是书斋。
---------------------
这话于我“心有戚戚焉”!以前网上所见大多“后现代主义者”大抵只是此类,他们的法宝永恒只有两句:“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历史只是书上的结论,我们没有亲见,如何要去相信?”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关心历史学是如何去伪存真,挖掘史实的——二十四史式的治学方法,早在民国时候就没有了;现代的历史学思潮发展,更非他们想要知道的:所以他们甚至连后现代主义也算不上,因为横竖历史与他们是无预的。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3-14
历史研究不同于造钟表,又不像做家具,它力图最终能更确切地了解运动中的事物。限定自己只去描绘一门科学的现状,多少可以揭示出一点真实情况,也总会有点曲解,更重要的是,要说出这门学科在时间的长河中将怎样加以改善。这样,难免会带有许多个人的看法。确实,一门科学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中,都会受到各种相反倾向的干扰。几乎不可能确定,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是否有前途。我们不要回避这个问题。理论问题和其他事情一样,怕负责任是有损信誉的。在此,不过是要向读者坦诚相告而已。
-------------------------------
这是治学的一般态度。意指我们不要怕犯错,尽管可能清楚地认识到了我们当前的局限,也不要因畏于“我的研究可能在以后看来并不完璧”而不敢出声。因为发了多少会有益于学术:现在的总结,即便不能尽善尽美,那也是总结,是我们留给后人的“文献史料”;他们自会有办法应用它,而我们的工作也不失为一种历史上的思潮,多少能成为他们通向更高思维阶段的垫脚石——我想,足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想,是必然能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据一席之地的。但这也并非就在鼓励半瓶水们出去现世,因为那样的炫技,无非也是“卖弄学问而已”,就连他当身那个不完璧的时代也代表不了。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4
在胚胎时期,历史只是叙述而已,那时的历史著作充斥着传闻轶事,在更长的时期内,历史主要记载重大的事件。作为一门注重理性分析的科学,它还十分年轻。现在,它终于力图深入人类活动的表层,不仅拒绝谣传和卖弄词藻的诱惑,而且要防止近代因习以为常而墨守成规的学问和经验主义的标榜,那才是更危险的毒素。
-----------------------
这话的“经验主义”我们可以从两面看,也即远古蒙昧的“经验主义”和近代实证的“经验主义”。这两种“主义”虽然同名,却实在是不一样的东西,必须分而治之。
对于前者,吕思勉说“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查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这也是一种对历史经验主义的摈弃。这套“经验主义”其实并非实证,更不科学,只是徒有其名罢了。那是说我们古人的习惯于读史,然后从个别的事件中汲取所谓“历史经验”,这实际是根本性不通的。倘按这种方法对待历史,则著史就不免为“记载重大的事件",汲取来的也只是"谣传和卖弄词藻“——我们的政客说不能忘记的历史教训,大略就是这种东西。
还有一个例子,是有一回我去拜访璐妍的父亲,他说我不懂得礼貌,进而说起齐桓公的事迹,认为他成为五霸就是因为尊礼,从而说服我讲礼貌,才能成大事。这里就犯下两处错误:一者周礼并非礼貌,而是等级制度与社会规范,这是常识;二者,所谓的“历史经验”其实并不绝对,你说齐桓因尊王攘夷称霸,则又有宋襄公遵从械斗细则而败亡,孰是孰非?
至于后一种“经验主义”,其来由是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教人文社科都不得不依其法门重组自身,结果水土不服,留下许多后遗症,至今不能脱出——所幸随着经典物理的败走麦城,自然科学对人文社科的掣肘已然减少,相信通过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历史学也可以凭借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与结构,真正成为完整独立的社会科学。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5
他们打算把许多明显的人类现实活动排斥在真正的人类科学之外,因为,这类活动在他们看来难以接受理性的解释。他们不无蔑视地将事件或偶发事件称为渣滓,大多数内在的、个人生活的诸多方面也是渣滓。
----------------------
这是“大历史下的小问题”,我以前说:“大历史离不开小问题,否则就无以贯通前后;小问题也离不开大历史,否则也只永远是一摊古书。”这是一种“和稀泥”的说法,实际上,大历史派与小问题派的争执一直不断,以致于面临后现代的挑战,他们甚至不能一致对外。现在我觉得,历史学是实在应分成微观学和宏观学的——这两种都可以叫作历史学,都无损其作为科学的门面;让他们都得到正名,就无所谓分个高下,从而可以相辅相成,足够强大历史学的阵营。至于如何分法,我想,以“考察”为目的的学科可以作为微观学;以“联系”为目的的学科可以作为宏观学;如此和平发展,划地而治,又各取对方的成果以为自己的补充,岂不美哉?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6
由于无法把史料组织地像自然科学那样章法井然……他们对考订资料所需的新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困难和疑问尤其感到棘手,所以,从研究中他们得出虚无而谦卑的道德教训。
-----------------------
我前面已经举例说明从历史中得出道德训诫何其不可靠。黄仁宇说:“我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这与前述吕思勉的思想也是异曲同工的。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5
气体动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已使科学的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爱因斯坦等人的理论并没有淡化这些概念,而仅仅使之更富有弹性。他们常以无限的或然性取代确定性,以永恒的相对可测性概念取代绝对的可测性……因此,我们似乎更有理由认为,即使一门学问不具备欧几里德式的论证或亘古不易的定律,仍无损其科学的尊严……我们感到,没有必要再把从自然科学那里引进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强加给每一门知识,因为即使在自然科学界,这种模式也不再通行无阻了。
--------------------------
这话可与上文关于经验主义的论述联系着看。从布洛赫的解释看来,我前此的理解似乎无误,不过现在我们又面临的新的挑战,即所谓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历史学的发展道路即便克服了这个,还不是一马平川。另一方面,除“历史经验”外,我们还应当警惕似是而非的“历史规律”,这种一刀切式的做法看似科学,实际是极不负责任的。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9-20
“历史”一词产生于辉煌的希腊化时代,并沿用至今,我们现在所谓的“历史”已远非米利都城赫卡泰厄斯的“历史”,正如开尔文勋爵和朗之万的“物理学”已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样。那么,我们所谓“历史”究竟是什么呢?
-----------------------
想起前此“哲学十讲”课上讨论过的一个问题:“中国有没有哲学?”
德里达说得好:“西方的哲学是一个特定时间和环境的产物。”我进而想,对于争论中国哲学是不是philosophy,乃至φιλοσοφία的问题,一旦钻牛角尖,不是毫无意义吗?因为φιλοσοφία原本是“特定时间和环境的产物”,是有其特定的本来形态的,倘非削尖脑袋去适“希腊模式”,一切都照它而论,则谓中华民族“只有思想,没有哲学”也是可以接受的。后来一节课我们研究中医是不是科学,其实也是一样。许多同学查了各式百科、辞典,找到他心里“科学”的定义,进而以其为根本判别中医的科学性,莫衷一是。其实“科学”的定义何其糊涂!仅仅课上,老师就提出了“实证主义”、“证伪主义”与“范式理论”,那么实践中的派别,真不知有几许了。倘按最严的法门,所有医学大概都不能当作科学;按最松的,中医又毫无悬念地成为科学;而且,“science”难道就不是“特定时间和环境的产物”吗?如此下来,如何分辨对错!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0
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研究“真正”的问题时,在一开始就去下乏味而僵硬的定义是毫无意义的。地道的工匠怎会拿这些有关信念的条文来自寻烦恼呢?在追求尚未确定而有发展前途的知识时,人们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冲动,而烦琐细微的定义不仅会扼杀这种创造性智慧的火花,还会进而束缚人的思想,这才是最大的危险……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就比较明智,他们从来不去为物理或化学、物理化学或化学物理(假设有这个词)的权利而争辩不休。
------------------------
这是从根本上否定前述争议的正当性——如果一切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则连我之前所谓“和稀泥”的步骤也可以省去,横竖把既定课题搞清楚就可以了。这种思想对他本人的实践而言,无疑能增进学术——然而,一方面,这种淡泊与泰然的处之,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另一方面,更多人的“淡泊”与“泰然”,往往出于随意与不负责任,并非能够像布洛赫这样,是真正为学科的发展而考虑的。是以我们还要小心为了学术的实干精神及有悖学术的散漫主义的界限。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0-21
人们有时说,历史是一门有关过去的科学,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很不妥当。首先,把“过去”这个概念作为科学的对象是荒唐可笑的。过去的某种现象,如果完全没有与当代相通的共同特征,如果未经过事先的筛选,又怎能成为有条有理的知识呢?
----------------
我以前曾经非常轻视微观的历史学,作了很多空中楼阁,以历史学为追求人类幸福的惟一利器,就是受了这段话,及前面“惟有成功地解释现象相互关系的科学,才被认为是真科学”、“作为一门注重理性分析的科学,它还十分年轻”等论述的影响。我太拘泥于历史学的功效,忽略了学术的无用性——其实丹青古卷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中国近代新史学的腾飞,也正有赖于乾嘉考据的功劳。现在看来,做宏观的,不必轻视做微观的,反倒要感激他;因为做微观的,何尝不正为你的做宏观而辛苦耕耘呢!至于马克·布洛赫在这里说这些,其实很具有魅惑性,因为他本人是一个史料学的专家,他这么说,教我们误以为他不看重史料的辨析——其实不是的。就好像钱穆反对疑古,可他也不是照单全收的——因为他正是一个做考据起身的历史学家,怎么可能搞不清楚什么该信,什么不该信呢!他和这里的布洛赫正一样,是本于微观,而不以微观为最终的目标罢了。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8-19
在历史编纂学的初始阶段,古老的编年史家……叙述一些杂乱无章的事件,其中仅有的联系,就是这些事件是同时发生的,如日食、冰雹,以及突然出现的惊人的流星,同时发生的战争及国王和英雄的去世。这些有关人类早期的记忆,犹如幼童观察事物时那么零乱……不错,从基本保守的观点来看,在我们的语言里,任何关于现象在时间上变化的学问都可名为历史……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现在所见的由行星组成的太阳系并非永恒不变的,也就有了太阳系的历史,它属于天文学领域。地震的历史与地球的构成有关,人们对此极为关注。它涉及地球的构成,因此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它与历史学所谓的历史无关。
---------------------------------
这涉及两个层面的概念辨析,即“广义的历史”与“历史学所谓的历史”之辨,及“历史”与“历史学”之辨。对于前者,则我们不放再把History也当作“一个特定时间和环境的产物”,那么最初“历史学所谓的历史”,就必然只是“过去一切人类活动的总和”。后来广义的历史之所以诞生,马克·布洛赫这样说:“如果科学每前进一步都得造些新名词的话,那么待命名的东西真要成千上万了,学术界得为此虚耗多少光阴啊!”这种说法其实值得探讨。我们知道,照搬马克思“社会阶段论”曾经给中国史学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这就是一个图省事却酿成更大恶果的案例;而有时候,新造名词未必不会“磨刀不误砍柴工”。
而我们通常说的“历史学”,该是人类对“历史”的诠释与总结,它的对象无疑是古典意义的“历史”一词。不过随着现在二级学科的发展,这种隔膜正日益被打破,其效果毕竟如何,或许正有待我这一辈人的研究成果吧!至于新史学对传统史学的鄙视,已是老生常谈,其核心就是要把历史学从历史里抽出来,独立建成科学的分析体系;我想,间或提醒自己不要将研究流于史实也就可以了,毕竟现在再要犯古典时代的方法局限,已经不太可能了。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9-20
公元10世纪,水深浪大的文斯湾使佛莱明斯成为锯齿形的海岸。后来,海湾被沙石堵塞了。应该由哪门科学来研究这个现象呢?初看起来,谁都会说应归地质学,冲积层的沉淀运动、海流运动,或海平面的变化,不正是地质学所发现所研究的范围吗?当然是的,但进一步看,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
-------------------------
现在这样的问题应该会交给历史地理学吧?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0-21
从以上这个地形学的典型事例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呈交叉状态,要作出解释,两门学科便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呈转变状态,当我们以结果尚未确定的唯一例外来描述一种现象时,它会以某种确定的方式,以一门学科来取代另一门学科。
--------------------------
这就是开始谈二级学科的问题。记得上学期“生命科学导论”一课中,老师说:当代学术最大的机遇与挑战来自交叉学科和边缘领域,我想此言非虚。古今中外,关于治学理论的著述已经琳琅满目;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怎么做”,而是“信哪派”——因为与科学本身不同,科学哲学上的创新几乎已不可能。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怎样收拾旧山河,“二级学科”就是一种办法,它打破传统学术的隔膜,力争动用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全部智慧来解决当前问题。这是好的办法。学科外尚能如此,学科内何尝不行?从古代一直互掐至今的”汉学“、”宋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何妨连络起来,用支流代替派别,用合作代替竞争,则你搞你的考据,我拿你的结论;我做我的通贯,你来考考得失。横竖都是学术,如此相辅相成,总比动辄互掐来得好些吧?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1
究竟是什么支配了历史学的介入呢?显然是人的因素……从本质上看,历史学的对象是人……历史学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博学的把戏而已。优秀的数学家宛如神话中的巨人,他善于捕捉人肉的气味,人才是他追寻的目标。
---------------------
这是说于历史学互通建立二级学科的原则。我跟璐妍聊天的时候,有时候开玩笑,就说:所有你能看见的东西都是我的专业。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在于历史学的研究宽泛:我们都是人,生活在人群里,则历史学研究人,你岂有不被研究的道理?QQ群里有聊天记录,YY群里有录音,这些都是史料,日后或者还能用来研究这一时代人的思想,都是未可知的。此外,历史学在以“人”为狩猎目标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要和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发生不可断绝的联系,由此可见,固守门户非但不明智,而且不可能!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2
表述自然界的语言与反应人类现实的语言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类似于操作钻床的工人和制造鲁特琴的匠人之间的差别,两者的工作都精确到以毫米为单位,但钻工使用精密的工具,匠人则主要凭借他的听觉和视觉。假如钻工效法工匠的经验和方法,或者工匠模仿钻工的做法,都将是不明智的。
-----------------------
再次强调要摈弃传统自然科学的治学方法;同时与前此“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的论述也相符。人文学科需要一些“侠气与醉狂”。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2
我本已把历史学称为“人类的科学”,那还是太含糊,有必要加上“时间中的”定语。史学家并非抽象地思索人类,在他们的思想中总是自然而然地注入时代的气息。
----------------------------
历史学不是人类学、伦理学,不脱离时代背景讨论人类本质——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民族性”、“劣根性”也不是一个好史家应该倚仗的。可举个简单的例子:朋友约我吃饭,路上被窃了手机;则追究原因,无非窃贼之可恶及我自己之大意而已。倘使刨根问底,追求所谓历史的“深层原因”,把朋友的约我乃至我与朋友的结交当作我手机被窃的缘由,岂不可笑吗?钱穆云:“诊病况必祥之最后。”这是有道理的,而“民族性”、“劣根性”就纯属诿卸责任的托辞。至于注入时代的气息,大概不免同时渗透被研究者与研究者两个世界的影响吧?研究者的时代信息被注入,固然可能不好,但也无碍其成为更后世之研究者研究彼前世研究他人者的一手材料。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2
很难想象任何一门科学会把时间仅仅视为抽象的东西。然而,不少人只是把时间看做一种计量单位,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任意将时间分割成性质相同的碎片。与此相反,历史的时间缺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现实,它一直往前,不可逆转。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
----------------------------
年鉴学派不治断代史,这是其思想的内核。对此,下文还有方法论上的补充:
----------------------------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3
恺撒花了八年的时间征服高卢,爱尔福特的路德从正统的见习修道士转变为维滕贝格的改革者经历了十五年时间,但没有一位历史学家会仅以讲述这些事实为满足。对史学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在欧洲社会变迁的背景下确定征服高卢在编年史中的地位,史学家丝毫不否认马丁·路德的精神危机之类不变因素,但唯有将这场运动发生的确切时刻放在其主角的人生履历中,以及与作为背景的欧洲文明联系起来考察,他才认为自己绘制了一幅逼真的图画。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3
这种真正的时间,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又是不断变化的。历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就源于这两种属性的对立。
----------------------
想起钱穆《国史大纲》:“凡治史有两端:一曰求其‘异’,二曰求其‘同’。”。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4
站在遥远的过去来解释当前,这对以过去为研究主题的人极有吸引力,这种做法已使我们的研究处于催眠状态。
-----------------------
破除起源崇拜是为历史学“加上‘时间中的’定语”的必然结果。布洛赫重建历史学尊严的一种手段,就是破除破解大众对历史学的迷信。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5
“起源”仅仅意味着开始吗?……“起源”是否指原因呢?……两种含义时常互相混淆,更令人伤脑筋的是很难清晰地加以分辨。通俗的说法,起源就是开始,更糟的是认为“开始”就等于完满的解释。这样,便导致了词义的混乱,进而带来危害。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8
我们谈论“封建制的起源”,那么我们从哪里去追溯它的起源呢?有人说“源于罗马”,有人说“源于日耳曼”……所有这些都十分有趣,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封建主义的原因。富有特色的欧洲封建制度并不仅仅是一些遗迹的拼凑,在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中,它产生于总体的社会状态。
----------------------
历史≠起源,起源≠原因;这两组不等式是相当精辟而重要的。就像我前面说的,我的被约可能是手机被窃的起源,但两者之间绝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罗马隶农制与日耳曼氏族制的存在也是客观事实,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一定要融合生成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原因往往是复杂而琐碎的,把一切问题都推给历史的某一截面,不计较它在时间中的演变与轨迹,其实并不可取。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6
刻意用历史来解释现实,其目的就是为现实辩护或是对现实加以谴责。因此,在许多情况下,“起源”这尊守护神只不过是真历史死敌的化身,或是一种判断癖。
------------------------
“民族性”、“劣根性”也不过是一些人的判断癖罢了,归根结蒂,还是真科学的死敌!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9
总之,脱离特定的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这一点在我们人类和其他事物进化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例外。正如古老的阿拉伯谚语所言:“与其说人如其父,不如说人酷似其时代。”无视这东方的智慧,历史研究就会失真。
-----------------------
这是再次强调了历史学与作为定语的“时间”的紧密联系。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31-32
有些人认为,对最近的时间不可能作出真正客观的研究,只因为它们是最近发生的……我刚到朗格多克的高等中学当教师时,那位善良的顶头上司以教育总管的身份警告说:“谈到19世纪的历史并没有什么危险,但涉及宗教战争时,你可得十分当心!”……在讲台前,若无抵御当代病毒的勇气,即使你是在评论《伊利亚特》或《罗摩衍那》,也难免要遭到当代思想毒素的侵袭。
-----------------------
有时并非这么回事,布洛赫所想未免过于简单。就拿我的不治中国近代史来说,岂独畏当代思想毒素的侵袭呢?如果史料无所保留地提供,或者至少能有一个辨析真伪的头绪,则何以不做?惟独现在官方不肯松口,真材料与假材料不但混杂相间,还无从印证;这种情形,要说治史,谈何容易!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33
谈到所谓当代社会可以自我理解,只要仔细考察其论点的特征,就不难发现,它是以一整套奇怪的前提为依据的。
首先,它设想在一代或两代人之间,人类事务已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不仅来势迅猛,而且是总体性的。因此,无论是长期延续的社会制度,还是传统的行为都无法避免实验室和工厂革命的影响。它忽视了惰性力量对这许多社会性创造的特殊作用。
-------------------------
这个论点很有意思——不过,工业革命的那一代人的确比任何一个时期的人类都有理由产生这种念头。对于最后一句话,布洛赫给出的论证并不十分严密,得出“对历史的无知不仅使当代科学产生混乱,而且导致当前行为的困惑”的结论略显草率。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34
一个社会如果可以完全由前一阶段任意塑造,那么,其社会结构必然像无脊椎动物那样软弱无力,在这个社会中,代与代之间的交流必然是单纯的。——因为儿童只有通过父母的中介才能与先祖有所联系。
------------------------
这话原本不好理解,但想想共和国的模样,也就知道个大概……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36
如果我们仅仅研究某些人在一时一地的行为,我们又怎能确信自己已真正了解了那些人物呢?即使就那个阶段而言,这样的研究也是不充分的。
-----------------------------
这话推广开来,就是年鉴派的总体史。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37
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
这论点当初我逢人便说,可谓影响极大。我的最初读史,可能正是因为它——尽管那时我实在是一知半解的。国人至今仍然日甚一日地不能理解自身,这里也许就存在问题。

582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黎东方《细说三国》出版说明
由于两岸政治环境与史学观点的差异,经作者同意,在这次出版时,我们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法稍作修改。因受上下行文限制或其他原因而难以修改的部分,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
--------------------
……

唐振常《说三分》
陈寿的《三国志》,分写魏蜀吴,实是不得已的办法。正因为分而写之,每成割裂,人物与事件不能综贯,甚至同一事件,在不同的《志》中说法不同,读者取舍难定。
------------------------
原有同感。

唐振常《说三分》
邓广铭先生曾有解读古史三把钥匙之说,信乎其言。
-------------------
百度:他提出的治史入门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目录学,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视。

黎东方《细说三国》原出版自序
根本,为什么要讲?为什么要卖票?为什么不讲别的,偏要讲《三国》?为什么要讲?是为了卖票。不是为了讲而卖票,是为了卖票而讲。为什么要卖票?因为穷。为什么穷?因为通货膨胀。战前,我的一个月薪水,可以买一百双皮鞋,或四十担米。到了1944年,我的一份专任薪水只买得了一双皮鞋。买了皮鞋,便无钱买米。
----------------------------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有人说:“文学是穷苦的时候做的。”其实未必,穷苦的时候必定没有文学作品的;我在北京时,一穷,就到处借钱,不写一个字,到薪俸发放时,才坐下来做文章。
---------------------------
这帮先生实在是有趣呀。

黎东方《细说三国》P1
在实质上,中国史与西洋史不同。我们的周朝,十分灿烂,却不是昙花一现的希腊;我们的汉朝,十分雄伟,而不是一衰而不可复兴的罗马。
--------------------------------
想起《国史大纲》中屡次提到的“立国形态”问题,且录一段钱穆的总结:
故西方型文化之进展,其特色在转换,而东方型文化之进展,其特色则在扩大。转换者,如后浪之覆前浪,波澜层叠,后一波涌架于前一波之上,而前一波即归消失。西洋史之演进,自埃及、巴比伦、波斯以逮希腊、罗马,翻翻滚滚,其吞咽卷灭于洪涛骇浪、波澜层叠之下者,已不知其几国几族矣。
扩大者,如大山聚,群峰奔凑,蜿蜒缭绕,此一带山脉包裹于又一带山脉之外,层层围拱,层层簇聚,而诸峰映带,共为一体。

黎东方《细说三国》P23
袁术的作风,正如当时有些军阀一样,虽则是公开反对董卓,却仍旧对长安打得朝廷上表,报告要政,推荐大官。以董卓为实际主人的长安朝廷,有时候也竟然接受军阀的要求或建议;在其他的时候则相应不理。军阀们倒也不在乎朝廷有没有“回文”;只要上一张表,就假定朝廷一定予以批准。
袁术感谢孙坚给他南阳,就上了一张这样的表,推荐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
董卓有没有发表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难考。事实是,孙坚从此便自称为“破虏将军”,也被其他军阀称为“破虏将军”。
------------------------------------
这也算“官途名”?哈哈。

583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吕思勉《三国史话》P2
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其意以为一件事办好了,我们就当取以为法,摹仿他。一件事办坏了,我们就当引以为戒。不可再蹈其覆辙。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查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

吕思勉《三国史话》P5
然则古人的知识技能,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从宦之中得来。古人解释宦字,有的说是学,有的说是仕,的确,这二者就是一事。因为在古代,有些专门的知识技能,就是在办理那件事的机关里,且办事学习而得的。
--------------------------------
王力《古汉语字典》:
宦 ②出游学仕,引申为做官。
-----------------------------
吕思勉《三国史话》P5
《论语》的《先进篇》有一段,说“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再鲁莽些,也不会主张人不学就可以办事。子路治史看重且办事且练习,而反对不能直接应用的知识,和现在的人看重应用技术,而藐视高深学理一般。就是重视宦而轻视学。
------------------------
钱穆《论语新解》P297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谓为宰当治民,当临祀事神,此皆是学,不必读书始是学。

吕思勉《三国史话》P9
校尉是汉朝直接带兵最高的官,就像现在的师长一般。凡校尉手下,都是有兵的。再高于校尉的将军,却像现在的军长一般,手下不一定有兵了。
-----------------------------
中郎将表示前途堪忧。

吕思勉《三国史话》P22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话,只是旁观者不负责任之辞,并不是真理。因为当局者的环境,旁观者总不能尽知。假如一个人对付一个问题要顾到三方面,而旁观者只知道两方面,那从旁观者看起来,这个问题自然要好对付得多。在当局者,还要多顾全一方面,旁观者所主张的办法,他就绝不能采用。在旁观者看来,他的手段就很不高明,而要说他是一个迷者了。
------------------------------------
古今俗话,滥用的何其多。

吕思勉《三国史话》P25
县的长官,户口多的称为令,少的称为长。

吕思勉《三国史话》P26
把现在的事来说,学校里初毕业的人,文官考试刚录取的人,宜于做检察官。在官场上办过若干年事情的人,宜于做行政官。而且行政官和当地的人,总不能毫无联络。对于土豪劣绅等,有时虽明知其不好,也不容易专走方路,把他尽情惩治的。因为如此,他就是暗中和你为难,使你缓急之际办事棘手,有时为害甚大。就是平时的政务,也不免要受他牵掣的。我前文说行政官必须要有些手腕,这也是其中的一端。至于监察官,则根本不办什么事情,不怕你掣肘。而且汉朝的刺史,只有一年一任,到你要和他为难,他倒早已离开你这地方了。土豪劣绅的势力,大抵只限于本地。要离开本地,赶进京,或者到别地方去和前任刺史为难,是不容易的。所以汉朝刺史的制度,确有相当的价值。
---------------------------------
刺史刺史听了这些年,今日才终于晓得何谓刺史也!

吕思勉《三国史话》P39
当时的斗争,遂成为冀州的袁绍、兖州的曹操、荆州的刘表站在一条线上,幽州有实权的公孙瓒、寄居荆州境内的袁术和豫州的孙坚、徐州的陶谦站在一条线上的形势。刘备是以讨黄巾起兵的,后来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荐他做平原相。平原属于青州,常做田楷的帮手,所以也在公孙瓒、袁术战线之内。
--------------------------------
第一次全国大战的协约国与同盟国。

吕思勉《三国史话》P44
历史上有许多事情,其内幕是无从知道的。因为既称内幕,断非局外人所能知,而局中人既身处局中,断不肯将其真相宣布。除非有种事情形迹太显著了,太完备了,才可以据此以略测其内幕,此外则总只好付诸阙疑之列了。
------------------------
“量子历学”。

吕思勉《三国史话》P81
不论哪一种社会,总有一种道德条件,规定了各人所当守的分位的。这种条件合理与否,是一件事,人能遵守这条件与否,又是一件事。不论道德条件如何陈旧,如何不合理,遵守他的人,总是富于社会性的。所以遵守旧道德条件的人,我们只能说他知识不足,不能说他这个人不好。因为道德的本质,总是一样的呀!

吕思勉《三国史话》P82
封建时代,是有其黑暗面,也有其光明面的。其光明面安在呢?公忠体国的文臣,舍死忘生的武士,就是其代表。这两种美德,魏武帝和诸葛武侯,都是全备了的。他们都是文武全才。两汉之世,正是封建主义的尾声,得这两位大人物以结束封建时代,真是封建时代的光荣了。

584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585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陈勇《中国现代史学学脉的传承——吕思勉与钱穆》
严耕望:近代史学风尚,偏向尖端发展,一方面是扩大新领域,一方面是追求新境界……重视仄而专的深入研究与提出新问题,发挥新意见,对于博通周瞻但不够深密的学人就不免忽视。

陈勇《中国现代史学学脉的传承——吕思勉与钱穆》
严耕望:近代史学研究特别注重新史料的运用,包括发掘不常被引用的旧史料,把是否征引新材料作为衡量史著的重要尺度……

586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序言P1
在世界学术的舞台上,中国史著,除却资料性的作品,仅是西学的派生物,其解释理论概由西方转手而致,因此鲜有特色与创意可言。
----------------
这是我们把握“后现代史学”的紧迫。

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序言2P1
在知识论上,若现代史学旨在“追忆往事”,那么后现代史学,一言以蔽之,则是主张“往事不可追忆”。

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P3
即使就较早的发祥地而言,建筑与文学的步调并不齐一,甚至有南辕北辙的现象。例如:建筑系由形式转向装饰与叙事,但文学却趋向纯粹的形式主义。
-----------------------------------
xíng shì zhǔ yì ㄒㄧㄥˊ ㄕㄧˋ ㄓㄨˇ ㄧˋ
形式主义(形式主義)
◎ 形式主义 xíngshìzhǔyì
[formism] 给予形而上学的诸形式以首要地位的一种哲学理论(如柏拉图哲学或亚里士多德哲学)
对于这个词的考察竟然还引出formism与formalism的考异来……我只能认为这牵扯到一个我很不想涉及的概念,就是所谓的客观唯心主义:把“天行有常”、“宇宙本原”置于实践活动以上的哲学,大概就是所谓的formism了。

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P3
本来学术史里头,典范更迭,新旧交替原非新鲜事,而“江山代有才人出”更是司空见惯。惟“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却迥异于先例。他志不在修正或取代前身,而是要全盘否定该学门存在的理由。

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P3-4
史学虽一时负隅顽抗,终究难逃厄运……其实,已逝的过去何尝有死生可言,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主要意谓传统意义下的史学业已不存;他们坚称逝者如斯,历史的符码无复负载真是的过去,史学道破了只是拟仿物或语言游戏罢了……史家所使用的语言取代了历史的事实,骤成史学首要考察的课题。
--------------------------
这话得如此凄惨为哪般……

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P5
……后现代史学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由后现代的用辞充斥了坊间的史学论文可见一斑,举其例:“文本”取代了“作品”,“论述”取代了“解释”,“解构”取代了“结构”,“修辞”取代了“论证”,“书写”取代了“阐释”,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
原来《书写历史》还是后现代用辞:)

金兹伯格:任何形式的怀疑论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甚不值史家一顾。
-------------------
此与钱穆所谋暗合。

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P12
……福柯刻意挑战启蒙运动与人道主义的价值……在《事物的秩序》、《知识考古学》等书中,对史实的处理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余地。
-------------------
又一“第二类革新派”,与康氏标的相左,手法却如出一辙。

行为科学与社会科学
---------------------------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包括所有严格运用实验、观察等类似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和动物行为的学科。(E. D. Klemke, R. Hollinger, and A. D. Kline, (ed) (1980)) 不过,许多心理学的学术部门也采用这个术语来指对行为问题的科学研究,以区别于较为普通的心理学主题。
-------------------------
行为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行为科学”经常与“社会科学”相混淆。这两个领域互相有关联,都涉及人类的行为过程,但是对行为研究的尺度不同。行为科学研究社会系统内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决策过程和交流策略,包括心理学等;而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其对社会过程、社会组织的影响,通常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公共卫生、人类学和政治学等(E. D. Klemke, R. Hollinger and A. D. Kline, eds., 1988)。
----------------------------------
行为科学的含意
行为科学是以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问题的科学。
行为科学是运用某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法则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的科学。
行为科学是科际整合学科,行为科学的研究者应该具备一种高度的多学科训练。
行为科学的目的在于建立社会科学中,能够共同使用的一般理论以提供研究指引。
行为科学是以验证(Verification)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学问,是以彻底的科学态度站在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的立场来研究,是种事实的研究而非价值研究。
------------------------------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社会科学起源于西元1930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其内容包含了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刑罚学、政治学、犯罪学、哲学、生物学、地理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艺术、社会工作学及法律学等等与社会科学概论相关的一门学科。

587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日本集英社《世界探险史(一):探险的黄金时代》P3
亨利拟了两个目标,其中之一是打击包围欧洲的回教势力;另一个则是开拓通往远东的航路。
------------------------
3G:GOLD GOD GLORY
注意奥斯曼帝国与北非阿拉伯势力对欧洲大陆的影响

日本集英社《世界探险史(一):探险的黄金时代》P6
西元一五二二年夏末的某日,一艘破旧的小船,航抵西班牙南部的圣卢卡尔港……
----------------------------------
“圣卢卡尔”位置小考:
桑卢卡尔-德巴拉梅达 Sanlúcar de Barrameda
http://pic.qnpic.com:83/r.jsp?fn=//hyqinglan/share/2011/11/18/Sanlucar.jpg

日本集英社《世界探险史(一):探险的黄金时代》P17
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对航海最有帮助,而葡萄牙人在这方面的常识却也和其他欧洲人一样,比不上古希腊人。
----------------------------
听得我蛋都碎了……再想个例子:“公元16世纪的尼日利亚已经发展了相当成熟的文明,几乎达到古希腊的斯巴达城邦的水平。”

日本集英社《世界探险史(一):探险的黄金时代》P3
当回教徒征服了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并独得了古希腊人的著作后,将其中重要的部分译为阿拉伯文,并将这些抄本交予他们在伊比利半岛上设立的数所规模较大的大学。伊比利半岛上的回教徒大学,原本只收回教徒子弟,或该岛的犹太土著。当基督徒再度征服伊比利半岛时,回教徒大学便转移至基督徒手中。他们将科学方面的古典著作,从阿拉伯文再译为当时普遍的拉丁文。
-------------------------
奔波辗转,何等辛苦……

阿里乌教派于318年或320年公开发表主张,强调基督既不是真神,也不是真人,是天父与人之间的半神(Semi-god),为被造者中的首先及最高者。阿里乌坚持基督在各方面都与天父的本体和特性不同,基督也与人不同,基督没有人的灵魂、耶稣次于天父,是受造物、圣灵更次于圣子和反对教会占有大量财产。
---------------------
想起了《鬼眼狂刀》里的前任红王。

日本集英社《世界探险史(一):探险的黄金时代》P34
记载此时期葡萄牙历史的作者格梅兹·阿尼斯·得·亚兹拉拉曾说明了亨利王子当时的动机:
“……亨利王子想明白,关于加那利群岛波加多角的远方陆地的一切情形。因为,在当时,该地方的情况,不是能从任何记录或传说中可得知的。”
------------------------------------
所谓“格梅兹·阿尼斯·得·亚兹拉拉”身份考:
Gomes Eanes de Zurara 戈麦斯·埃亚内斯·德·祖拉拉
http://en.wikipedia.org/wiki/Gomes_Eanes_de_Zurara

588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高木智见《评朱渊清著〈书写历史〉》
一个优秀的史家不仅仅是个严密思维、逻辑论证的实证科学家,他还一定是个深富情感追求美的意境的艺术家;他也一定是个充满正义感的人文主义者、一个正直勇敢的人格健全者。只有设身处地神游冥想,才能看到活生生的真实历史。

2011年11月

589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鲁迅《摩罗诗力说》
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故其为效,益智不如史乘,诫人不如格言,致富不如工商,弋功名不如卒业之券。特世有文章,而人乃以几于具足。

王晓明《王晓明自选集》P1
鲁迅是那样一个执拗的启蒙主义者……可是,他分明又懂得文学的审美特性,早在1907年,就说过文学与“个人暨邦国之存”,其实是“无所系属”的话。后来他更一再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多是“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艺术家“只要表现他所经验的就好”,不必“以意为之”。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但在这革命地方的文学家,恐怕总喜欢说文学和革命是大有关系的,例如可以用这来宣传,鼓吹,煽动,促进革命和完成革命。不过我想,这样的文章是无力的,因为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我想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有实力的人并不开口,就杀人,被压迫的人讲几句话,写几个字,就要被杀;即使幸而不被杀,但天天呐喊、叫苦、鸣不平,而有实力的人仍然压迫、虐待、杀戮,没有方法对付他们,这文学于人们又有什么益处呢?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但为什么人类成了人,猴子终于是猴子呢?这就因为猴子不肯变化——它爱用四只脚走路。也许曾有一个猴子站起来,试用两脚走路的罢,但许多猴子就说:“我们底祖先一向是爬的,不许你站!”咬死了。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但这些叫苦鸣不平的文学对于革命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叫苦鸣不平,并无力量,压迫你们的人仍然不理,老鼠虽然吱吱地叫,尽管叫出很好的文学,而猫儿吃起它来,还是不客气……例如人们打官司,失败的方面到了分发冤单的时候,对手就知道他没有力量再打官司,事情已经了结了;所以叫苦鸣不平的文学等于喊冤,压迫者对此倒觉得放心。
-----------------------------
想起《崩溃》里非洲原住民的一段寓言,也抄录在下面:
一次,鸢妈妈让她女儿出去打猎。女儿出去了,带回来一只鸭雏。“真能干,”鸢妈妈对女儿说,“但你告诉我,当你从鸭妈妈哪里攫取她的孩子后,鸭妈妈一定会说些什么。”“鸭妈妈什么也没说,”小鸢回答说,“她只是走开了。”“那么,你必须把鸭雏送回去,”鸢妈妈说,“沉默的背后隐藏着凶兆”。于是鸢女儿把鸭雏送了回去。她又抓了一只鸡雏回来。“小鸡的妈妈怎么说?”“她哭叫着向我咆哮、咒骂。”小鸢回答。“那我们可以吃这只小鸡了。”鸢妈妈说,“从叫喊的人那里夺来的东西不用害怕。”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有人说:“文学是穷苦的时候做的。”其实未必,穷苦的时候必定没有文学作品的;我在北京时,一穷,就到处借钱,不写一个字,到薪俸发放时,才坐下来做文章。
------------------
萌点……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现在,有人以平民——工人农民——为材料,做小说做诗,我们也称之为平民文学,其实这不是平民文学,因为平民还没有开口。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自然也有人以为文学于革命是有伟力的,但我个人总觉得怀疑,文学总是一种余裕的产物,可以表示一民族的文化,倒是真的。

2011年11月

590

(2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李洁《百年独语》P296
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学而优则妻美人,学而优则济天下。反之,学而劣则民,学而劣则贫,学而劣则打光棍,学而劣则终天有遗恨。此理古今相仿。

李洁《百年独语》P303
《每周评论》是一本同人刊物,1918年底出了第一期,经费是他和胡适之、李大钊、周作人等北大文学院的同事们每月三元凑的。
-----------------------
同人志……

李洁《百年独语》P306
康有为: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如斯,于今为烈,恰似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

2011年11月

-------------------------十九--------------------------------

事件260004 阿尔卡索瓦斯条约被撕毁

触发条件
1、时间:1479年9月4日
2、西班牙存在

事件描述

这是一场骗局。在宣布了他们对加那利群岛的控制之后,西班牙人重新讨论了先前的提议;现在,他们宣布将不再承认我们被教宗授予的、对非洲海岸的专享权利。更糟糕的是,伊莎贝尔坚持了她对葡萄牙的王位要求。

事件结果
选项一:可恶的西班牙人!(稳定度-3 重商主义-1 贸易投资-500 国库金币-50 移除事件260048 获得对卡斯提尔为期24个月的宣战理由 获得对西班牙为期24个月的宣战理由 加那利群岛成为核心领土)

-------------------------十九------------------------------

-----------------十八-------------------

事件260005A 阿尔卡索瓦斯条约

触发条件
1、时间:1479年9月4日
2、西班牙存在

事件描述
1469年,当阿方索五世与他的妹夫恩里克三世敲定他与阿斯图里亚斯公主伊莎贝尔的婚事时,他捡到了一次继承卡斯提尔王位的机会。但当伊莎贝尔最终与阿拉贡的费尔南多结婚时,这场交易失败了。恩里克国王死后,伊莎贝尔自称卡斯提尔女王;到了1475年,眼见梦想破灭的阿方索五世决定来硬的:他匆匆迎娶自己的侄女胡安娜,并且对卡斯提尔提出王位要求,悍然发动侵略。这个计划原本不错,因为胡安娜不仅赢得法兰西的支持,还策动了一批卡斯提尔贵族的叛乱。但是,尽管同时遭受着法兰西、葡萄牙及西部叛乱贵族三方面的打击,胜利的天平依然向卡斯提尔一面倾斜过去。法军被阻挡在了巴斯克,与此同时,在1476年,费尔南多率领卡斯提尔和阿斯图里亚斯的军队于托罗重创葡军。阿方索亲临法国,希望路易十一给予更强力的支持,但遗憾的是法国人已经对此失去了兴趣。到那时,费尔南多已经完全恢复了对整个西北地区的控制。海上的战争从本土一直打到几内亚海滨,局势同样对伊莎贝尔女王有利。教宗不认可阿方索五世与他侄女的结合,使他失去索取王位的立场——对卡斯提尔南部最后的入侵也于1479年2月在拉阿尔武埃拉被击溃。贵族叛乱被镇压、葡萄牙战败,卡斯提尔已经稳占上风,但伊莎贝尔女王自己是半个葡萄牙人——她的母语首先是葡萄牙语。她想要与葡萄牙缔结一次永久的和议,以取得长期的友好关系,甚至可以在未来发展成两国间的同盟——就好像现在的卡斯提尔与阿拉贡一样。于是,她决定慷慨大度地对待失败者。阿尔卡索瓦斯条约签订于1479年9月4日,它有四个组成部分,全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第一,确立伊莎贝尔与费尔南多的卡斯提尔与莱昂合法君主地位,同时也承认阿方索为葡萄牙的合法君主。第二,胡安娜声明放弃卡斯提尔的王位,并且必须在葡萄牙的修道院度过余生。第三,为葡萄牙若昂王子的儿子阿方索及卡斯提尔两王的女儿伊莎贝尔订下娃娃亲。第四,卡斯提尔承认葡萄牙在几内亚、西非、马德拉、亚述尔、佛得角群岛及此后于加那利与几内亚之间发现的任何地区的主权;葡萄牙承认加那利群岛为卡斯提尔领土。阿尔卡索瓦斯条约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开创了葡萄牙与西班牙之间的长期和平,为未来各国通过外交渠道解决冲突提供了样板——譬如新大陆的发现与托德西拉斯条约。有人认为阿尔卡索瓦斯条约的签订对西班牙发现新大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非洲已经在葡萄牙的囊中,留给西班牙的只剩下未知的西方。

事件结果
选项一:永久的和平(稳定度+1 加那利群岛不再是核心领土 割让加那利群岛、安达卢西亚、阿斯图里亚斯、坎塔布里亚、伊斯塔马杜拉、加里西亚、莱昂、穆里西亚、卡斯蒂利亚、托莱多给西班牙 触发事件285001 国库金币+50 与西班牙的关系+50 与西班牙王室联姻)
选项二:我更喜欢卡斯提尔的王位(稳定度-3 重商主义-1 贸易投资-500 国库金币-50 触发事件285050 移除事件260048 获得对西班牙为期24个月的宣战理由 与西班牙的关系-25 解除与西班牙的王室联姻)

-----------------十八-------------------

----------------------十七-----------------------------

事件260005 阿尔卡索瓦斯条约

触发条件
1、时间:1479年9月4日
2、卡斯提尔存在

事件描述
1469年,当阿方索五世与他的妹夫恩里克三世敲定他与阿斯图里亚斯公主伊莎贝尔的婚事时,他捡到了一次继承卡斯提尔王位的机会。但当伊莎贝尔最终与阿拉贡的费尔南多结婚时,这场交易失败了。恩里克国王死后,伊莎贝尔自称卡斯提尔女王;到了1475年,眼见梦想破灭的阿方索五世决定来硬的:他匆匆迎娶自己的侄女胡安娜,并且对卡斯提尔提出王位要求,悍然发动侵略。这个计划原本不错,因为胡安娜不仅赢得法兰西的支持,还策动了一批卡斯提尔贵族的叛乱。但是,尽管同时遭受着法兰西、葡萄牙及西部叛乱贵族三方面的打击,胜利的天平依然向卡斯提尔一面倾斜过去。法军被阻挡在了巴斯克,与此同时,在1476年,费尔南多率领卡斯提尔和阿斯图里亚斯的军队于托罗重创葡军。阿方索亲临法国,希望路易十一给予更强力的支持,但遗憾的是法国人已经对此失去了兴趣。到那时,费尔南多已经完全恢复了对整个西北地区的控制。海上的战争从本土一直打到几内亚海滨,局势同样对伊莎贝尔女王有利。教宗不认可阿方索五世与他侄女的结合,使他失去索取王位的立场——对卡斯提尔南部最后的入侵也于1479年2月在拉阿尔武埃拉被击溃。贵族叛乱被镇压、葡萄牙战败,卡斯提尔已经稳占上风,但伊莎贝尔女王自己是半个葡萄牙人——她的母语首先是葡萄牙语。她想要与葡萄牙缔结一次永久的和议,以取得长期的友好关系,甚至可以在未来发展成两国间的同盟——就好像现在的卡斯提尔与阿拉贡一样。于是,她决定慷慨大度地对待失败者。阿尔卡索瓦斯条约签订于1479年9月4日,它有四个组成部分,全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第一,确立伊莎贝尔与费尔南多的卡斯提尔与莱昂合法君主地位,同时也承认阿方索为葡萄牙的合法君主。第二,胡安娜声明放弃卡斯提尔的王位,并且必须在葡萄牙的修道院度过余生。第三,为葡萄牙若昂王子的儿子阿方索及卡斯提尔两王的女儿伊莎贝尔订下娃娃亲。第四,卡斯提尔承认葡萄牙在几内亚、西非、马德拉、亚述尔、佛得角群岛及此后于加那利与几内亚之间发现的任何地区的主权;葡萄牙承认加那利群岛为卡斯提尔领土。阿尔卡索瓦斯条约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开创了葡萄牙与西班牙之间的长期和平,为未来各国通过外交渠道解决冲突提供了样板——譬如新大陆的发现与托德西拉斯条约。有人认为阿尔卡索瓦斯条约的签订对西班牙发现新大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非洲已经在葡萄牙的囊中,留给西班牙的只剩下未知的西方。

事件结果
选项一:永久的和平(稳定度+1 加那利群岛不再是核心领土 割让加那利群岛、安达卢西亚、阿斯图里亚斯、坎塔布里亚、伊斯塔马杜拉、加里西亚、莱昂、穆里西亚、卡斯蒂利亚、托莱多给卡斯提尔 触发事件142004 国库金币+50 与卡斯提尔的关系+50 与卡斯提尔王室联姻)
选项二:我更喜欢卡斯提尔的王位(稳定度-3 重商主义-1 贸易投资-500 国库金币-50 触发事件142025 移除事件260048 获得对卡斯提尔为期24个月的宣战理由 与卡斯提尔的关系-25 解除与卡斯提尔的王室联姻)

----------------------十七-----------------------------

594

(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亨利派遣最初的探险队时,正巧一种叫做“卡拉维尔”的新型船只开始被使用。这种船只船身宽阔,能载运足量的水和食物。卡拉维尔船适于远航,通常具备两种形式的帆,一种是使船只斜逆着风航行,或全面利用微风及侧风航行的三角帆;另一种是船只在顺风时能快速前进的四方帆。

----------------------------

卡拉维尔帆船中英文词条: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A1% … 6%E8%88%B9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avel

大航海时代游戏中的卡拉维尔帆船:
大四船型               日文                英文           大二中的船名
           
<伊比利亚帆船>           
小型三角帆船     カラベル ラティーナ     Caravel Latina     多桅三角帆船
小型方形帆船     カラベル レドンダ     Caravel Redonda     多桅横帆船

--------------------------

看来卡拉维尔而是一种以探险为主要用途的,小型的轻快船。

595

(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日本集英社《世界探险史(一):探险的黄金时代》P39

在当时,使用的测量纬度的用具,就是驾船人员的手。要测量纬度时,驾船员便尽量把手指张开,以测出水平线上的北极星高度。如果水平线与北极星的间隔,与手指一般粗大,水平线与北极星的角度约为两度;若其间隔如手腕般宽,角度约为八度;如果间隔为手掌张开的宽度,则约为十八度。

----------------------------

……上帝之手。

596

(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日本集英社《世界探险史(一):探险的黄金时代》P39

测量纬度时,理论上,只要测定北极星和水平线之间的角度即可获得。而在陆地上的天文学家们,则利用阿拉伯人所发明的“星盘”,就能相当正确地测出。但,天文学家所使用的这种“星盘”,若置于猛烈振动的甲板上,就完全不管用了。此外,“四分仪”是测定角度的仪器,但在亨利王子去世的一、两年以前,葡萄牙的航海者可能从未使用过。

----------------------

两个重要仪器:星盘、四分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9F%E7%9B%98
http://en.wikipedia.org/wiki/Quadrant_(instrument)

四分仪的功能参考六分仪词条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D% … 6%E4%BB%AA

597

(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日本集英社《世界探险史(一):探险的黄金时代》P39
驾船人员为确知经度,必须使用托勒密的方法:根据纬度来测定东西间距离的大概经度。他们在航海的各阶段中,必须经常观察东方或西方的距离有多长;所以,他们将航海方向、航行时间及航行速度记录下来。测量速度时,他们将能浮起的物品抛入海中,再计算船只航经此浮物所需时间(船与浮物之间距离为已知)。

------------------------

是不是这样:已知两点AB的球面距离,和各自的纬度(最好是相同纬度),求小圆上的∠AO'B的大小?好像我的数学水平只能算相同纬度的(连接AO,BO,AO',BO',OO',用三角函数求出AO',BO',再用弧长公式求出圆心角∠AO'B也就是具体经度的大小)。现在迫切想知道纬度不同的两个点,给出球面距离,如何求出经度变化?请各位理科达人拔刀相助!

598

(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日本集英社《世界探险史(一):探险的黄金时代》P38

要想在海上决定经度,必须同时确知在某一地的时间和在另一个定点(如原来的出发港)的时间。在十八世纪发明航海用的经线仪以前,完全没有能将两地的时间正确测知的简易方法。

-----------------------

重要航海仪器:经线仪(Marine chronomet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ine_chronometer

发明者:约翰·哈里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A%A6% … C%E6%A3%AE

599

(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日本集英社《世界探险史(一):探险的黄金时代》P37

沿赤道进入北方后,到了晚上,即可看到北极星。人们认为,北极星是在极为靠近北极的位置。在白天,船只若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的太阳必在中天。而且,太阳以每小时十五度的速度,由升起的方向前进;冰同样以每小时十五度的速度,朝沉落的方向走去。白天,船员们以太阳的位置测定时间。他们在甲板上立一杆,杆影在上午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变短,下午则会愈变愈长,而杆影最短的时间就是正午。到了晚上,船员们观察小熊星座的位置变化,就可知道时刻。

600

(6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日本集英社《世界探险史(一):探险的黄金时代》P37

当时并没有能正确决定船的位置和方向的仪器……人们虽知道磁针指向北方,但并不知道磁针会因地区而发生偏差。当时所使用的最进步的仪器——罗盘,也容易发生方向上的错误。因此,亨利的船员们,在看不见陆地之后,就凭借天文知识以确定时刻变化的位置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