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6

(0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天主颁布十诫(出二十4-5)时,叫人不要拜偶像,也不要造像,但天主在出二十五10-22却叫梅瑟在约柜上造两个革鲁宾天使的像,户二十一8-9又命梅瑟造一铜蛇像,悬在木竿上供人瞻仰。可见,天主根本不是禁止人造像,而是禁止人把那像当成朝拜的对象:天主。

在以前的旧有观念里,人们以为给某个神造了像之后,那个神明就只会在这个像里面。于是,他们认为只要朝拜这个像,便可以左右这个神明,就好像阿拉丁神灯那样的神明会听人指挥,任人摆布。天主叫人不要给他造像,就是要告诉人“他不象阿拉丁神灯那样的神明”受人控制,供人差遣的神明。相反,他是至高无上的、自由的、不受控制的、爱人的天地主宰;另外,天主也在告诉人“自己也不是一个自然的神:雷神、雨神、风神、电神、山神,或其他的神明那样”,而是超越自然的,自己所创造的世界没有一样东西能完全代表他。

天主教对圣母、圣人的敬礼,远不及对天主的崇敬。天主教敬礼圣母,但从来没有将圣母当作天主那样敬拜,也很清楚只有三位一体的天主才是神,圣母只是人而已!天主教每天所举行的弥撒,是向天主表示钦崇和敬拜的大礼。天主教徒若果没正当缘故而故意不参与主日弥撒,与天主十诫的训示相违背。对圣母的敬礼只属“热心神工”,即使没正当理由而不参与,也不是罪。

梵二的《教会宪章》第66条宣称“玛利亚,因为是天主的母亲,参与了基督的奥迹,由于天主圣宠的举拔,她只在圣子以下,高出一切天神世人以上,所以理当受到教会特别的崇敬;天主子民对玛利亚的敬礼,在敬爱、呼求、效法方面,有了惊人的发展,恰如她所言:从今以后万世万代的人都要称我有福(路一48)。这项在教会内经常存在的敬礼,虽具有绝无仅有的特征,但对降生的圣言、圣父及圣神的钦崇礼,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

《教会宪章》第53条表示有软弱的玛利亚是亚当的后裔,且需被基督救赎:因靠着天主的救恩和助佑,竟可达致圣人的地步,天主的大能、光荣、宏恩、圣道就更愈发彰显出来,所以,教会批准对圣母的敬礼。

《教会宪章》第66条宣称“其目的是要教人在敬礼圣母之际,也认识、爱慕、光荣基督,并遵行其诫命,因为一切都是为他而存在(哥一15-16)”。

《教会宪章》第67条宣称“宣讲和敬礼圣母的意义”:除使人“体认天主之母的卓越尊位”外,并激励人“以孝心敬爱我们的母亲,效法她的德表。”天主教在圣母像前致敬不是拜偶像的行为,圣母不是偶像。天主教从来,以后也不会将圣母取代天主。

当人透过任何一个可见的形象(圣人、天使、圣母)以“尊重的敬意”进行敬礼时,旨在敬礼形象所描绘的人物,并不是一种崇拜(《天主教教理》第2131-2132#)。当我们朝拜(天主)耶稣像时,不是崇拜那个制品,而是向这个像所代表的本质:天主致以无限崇拜。教会对圣母不是(朝)崇拜,而是以子女的心情敬爱她。教会从来不拜圣母,没有把圣母当成救恩的本身。她只堪接受最崇高的敬礼,只有天主才配得崇拜。所以,教会不是拜圣母的教会。相反,这种敬礼行为可激活旅途中天主子民的信德,感谢主的救赎恩典,并充满得救的希望:如此卑微的人若果不是主耶稣十字架的救赎功劳,又怎可以获救呢?
问:天主教敬礼耶稣像、圣玛利亚像、圣若瑟像,以及许许多多的圣人圣女像,这不是和民间信仰一样,都在拜偶像吗?
    答:这是一个又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在理论上有天主十诫的第一诫(出二十:3;申五:7),并据此,可以下一个定义:凡对任何人或自然物,施与只相称于天主应承受的敬礼,就是拜偶像。但人类能表达的敬礼,对天主和对其他的人或物,表面上是相同的,但施敬礼者的内心却是不同的。这可以用中文“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来解释。比如在大礼弥撒中给天主上香,也给人上香;在殡葬弥撒中,告别式礼仪时,也向棺木中的亡者上香。同是上香,礼仪一样,但涵义不同,却不能解释为给生者亡者上香,等于把他们当成神。不当的解释,能引发的误会,有时难以弥补。由敬祖祭孔的误解,引起的所谓中国礼仪之争,误了福传数百年,实在可惜。现在主教们都是中国人,应该不会再有误解发生,但因现在中国神父缺少,难免出现一些误传误解。天主教对敬礼圣像,也曾有过激烈的争执,在第七世纪又死灰复燃。西方礼谓敬礼圣人圣像,不以代表之圣者为神,不以像本身为神,而只以这些像代表圣者,藉以激发准备效法此圣人或彼圣女之芳踪美表,没有禁止之必要。就如我们现在的照片,可以指说这是某某,那是某某,但任何人都知道照片只是本人的影像,并不是能等同其人。
    天主教对圣像就是这样解释的,绝不是以此像本身为神、且此像所表达的圣者也非是神。所以,圣母以及其他诸圣人圣女,天主教从未以他们为神,他们的像更不是神。至于耶稣像本身、天主教也从未以之为神。天主是无形无像的,但天主第二位降生成人,因为他取了人性,那么他是真天主真人;因此,从教会初期,就有人画“耶稣善牧”,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西方礼仪的教会从未禁止过。因为耶稣是真人,所以他是有形有像的。天主是无形无像的,但圣子取了人性,又因他的启示,我们得知天主圣三,父、子、圣神。耶稣受洗时,“圣神有如鸽子降下……”(玛三:16)因此,有画家以拟人形把天主圣父画成白胡老翁(造物主),把耶稣画成年轻人,而把圣神画成鸽子形。这样,我们有了天主圣三像。除非画家把圣三画的奇奇怪怪,教会没有禁止。教友们都知道天主圣三绝不是这样,更不会把画家的“圣三”像当作天主!

第二问:但是,我明明看到圣母玛利亚的雕像被人抬着游行,信徒焚香膜拜,和外教人「偶像崇拜」完全一样,这又怎么说?

答:「偶像崇拜」是把被造物当造物主来拜。圣母是被造的女人,是被造物,如果把圣母当天主来拜,就是偶像崇拜;但,如果把圣母当圣母来尊敬,就不是偶像崇拜,而是对「圣人的敬礼」。圣母是最大的圣人,因此,圣母得到圣教会最隆重的「圣人敬礼」。

677

(7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cynbss 写道:

我给你的样本里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你的成果要实时更新!

678

(7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不了解一些前面的,要我直接翻后面的很难!你今晚多出一些成果,我明早看了再开工。我一上午没课。

679

(7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小三线是什么东西?你这也能听出来?

680

(4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她可能是我这半生里对我最宠溺的女人

681

(4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她可能是我这半生里对我最宠溺的女人

682

(4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那时我的心理有严重的问题

683

(4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高中聊天瑞瑶王曼茜博客班级日志战联老帖高复dota圣斗士大学高数看书

684

(4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我操,你难道既有同学叫殷梨亭又有同学叫赵敏!太屌!

19、人殉与人牲

答:

人牲指一种在祭祀时将人和牛羊一样供养给祖先或山川神祗的行为,被杀之人应为战俘和奴隶;人殉指一种侍奉死后有特权之人的陪葬行为,主要的殉人有陪臣、妻妾、亲信、侍者等。

人殉和人牲作为一种制度广泛流行是在商代以后。在商代各个时期的遗址中都有具体的实例,且以殷墟宫殿区和王陵区为最
这种行为在商代早、中期就很普遍,但用人数量较少,盘庚迁殷后盛行,用人数量发展到惊人的程度。但商代后期人数又逐渐减少。 
两周继续推行人殉、人牲制度,诸侯王死后,都用人殉,少则数人、数十人。但实际上已逐渐衰落,而且越来越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出现“始作俑者”)。 
秦汉及其以后保留了献俘的传统,但已不同于商周时期的当场杀祭,而是以俘虏及其左耳献祭。典礼后,除被俘的敌酋多数被杀外,其余均获释放。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沿用商代杀战俘祭陵的方式。

此外,中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当他们处于文明早期阶段时,人殉和人牲也很盛行。

18、青花瓷

答: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它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顶峰。

得名于钴料烧成后所呈蓝色。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因纹饰藏于釉下,也不易脱落。再加上钴料易于获得,使青花成为理想的瓷器品种。

17、云梦秦简

答:

云梦秦简是1975年12月于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记录了当时的法律及公文。

据考证,该墓的主人名叫“喜”,生前曾担任过县的令吏,参与过“治狱”。

这些竹简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根据工作需要对秦朝的法律和法律文书所作的抄录,因此史料价值很高,是研究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珍贵材料,也是校核古籍的依据。

16、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的具体形成时间某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历史上存续的具体年代范围。它以年作为计量单位,并不一定精确,只要是具体数字即可。有时以百年、千年、万年为计量单位。

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是以文化与文化之间以及人类遗存与自然界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年代关系为依据所制定的时代序列。它只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

15、唐三彩

答: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它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以高岭土作胎,烧成后上釉彩再二次入窑烧成。由于使用不同的氧化金属作为着色剂,因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其中又以黄、褐、绿三色为基本釉色,故称“唐三彩”。

因其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故多用于随葬。最盛行的时间在唐高宗至玄宗时期,首先出现在两京地区的皇室成员和显贵勋臣墓中。它的盛行与唐代的厚葬之风密不可分。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达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从上到下的厚葬之风,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

唐三彩种类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而因其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因此也有大量带异域风情的器型,如胡人、骆驼等。这也可以被视为唐文化开放的一种表现。

14、绞胎瓷

答:

绞胎瓷是唐代陶瓷业中的新工艺,它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

这种技法在唐以前未曾出现,北宋时,绞胎瓷在焦作当阳峪实现大规模生产。对于绞胎瓷工艺失传之因,学界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靖康之变”后当阳峪窑火衰退,元时绝迹,绞胎瓷工艺由此失传

绞胎陶瓷的烧制成功,象征着人们冲脱了隋、唐以前单调青白两色瓷的束缚,是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

13、盟书(春秋时期结盟的文献)

答:

盟书又称“载书”。是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多为玉石薄片制成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互相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政治目的常举行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神鬼。

现存最主要的两批盟书材料是“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

前者1965年出土于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反映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正是这场政治斗争,拉开了作为标志战国时代开端的“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
后者1980年出土于河南温县,年代、反映的历史情况与前者相仿,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辞的文书。誓辞内容包括:一定要“忠心事主”,决不“与贼为徒”,否则将受到晋国先公在天之灵最严厉的惩罚,夷灭氏族,绝子绝孙。

12、定窑

答: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较为粗糙简单。
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根本性飞跃,胎、釉呈现精、白、薄的特征。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瓷器由于精良、优美,被政府选为宫廷用瓷,身价大增。“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
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后,定窑瓷业很快恢复,有些产品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
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品种繁多,主要有碗、盘、瓶、碟、盒、枕等,风靡一时。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对后世制瓷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11、大汶口文化

答:

1959年发掘,因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及苏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一部分,古为东夷之地。年代大约为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此后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发现的遗址有200来处,已发掘十多处,多为墓地。

文化遗存有陶器、村落遗址和各级墓葬

其中陶器以红陶为主,少量灰陶、黑陶和硬质白陶。彩陶善用对比强烈的白红色。
制作方法以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三足器、圈足器发达,器物上多见刻划符号

发现许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遗址。房屋多数属于地面建筑,但也有少数半地穴式房屋。社会生产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鱼业。农业主要种植粟,生产工具仍然是石器。还发掘出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家猪是大汶口氏族家族的一种重要动产。

墓葬方面,有许多多墓群,属于公共墓地,并逐渐出现等级分化
早期随葬品的数量、质量差别不悬殊。一般为多人合葬墓、尤其是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墓
中、晚期出现贫富差别,表明私有制在逐渐形成。随葬的猪头和下颌骨可能财富和私有制的一种反映,墓葬形式也出现属于父权制确立后葬俗的夫妻合葬墓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10、秦兵马俑

答:

发现于1974年3月,起因是村民挖井取水,无意中挖到兵马俑陪葬坑。当年7月,考古队开赴工地,拉开了考古发掘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序幕。

分为四座坑。

一号坑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其中是以步兵为主、相间排列战车部队的大型军阵,由前锋、翼卫、后卫和军阵主体组成。军阵主体战车与步兵结合编制作战的鱼丽阵法,以往仅见于文献的描述,在此被有力地证实。
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400多件,兵种繁多,有骑兵、步兵及战车部队等。前部为弩兵阵,右侧是战车部队,中部为车、骑、徒混合编制的方阵,左侧为骑兵部队。
三号坑出土文物较少,从结构上看,一般认为是军幕。四号坑尚未建成,仅有一些淤泥沙石和残破瓦片,多数专家认为是因为秦末农民起义被迫停建
据大多数考古学家的意见,四个兵马俑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三号坑为指挥部,尚未建成的四号坑可能是中军。

出土文物主要有陶俑、陶马、战车、兵器等。
陶俑是古代随葬明器的一种,用以代替人殉。秦俑群以规模宏大,雕塑精美闻名中外。
陶马大小与真马相差无几,运用浮雕、圆雕、线刻与彩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生机盎然,威武壮观。
兵器材料中的铜、锡比例恰到好处,使剑灵巧而有杀伤力,还开始了标准化的武器生产,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综上所述,秦兵马俑不愧为世界文物宝库,是中国历史上和科学考古工作史上一次重大的发现。

9、元大都

答:

元大都城位于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当时金中都东北郊),主要设计者为刘秉忠
其规模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已基本定型,不仅是元代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

大都城以以皇宫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为基准,规划整个城市的布局;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以其居民区全部为开放形式的街巷,按照方位分为50坊。元大都的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
城内有中心台,是城市东西南北的中心,这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尚属首创。市中心设有高大的钟楼、鼓楼为全城报时。

大都的城市规划在中国宗法专制王朝后期的都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为明清北京城所继承

8、汉长安城

答: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郊三公里的渭河南岸,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它初建于汉高祖时期。惠帝时始建城墙、西市,奠定长安城的基本轮廓。武帝时又多次扩建,直到汉末毁于王莽的战火。西汉以后,又有许多朝代先后以汉长安城为都,直到隋文帝迁都大兴城始废,历时近800年。

因受地形的影响,城墙多有曲折,而且是逐步扩建,事先并无统一规划,先宫后墙,所以长安城布局不甚规整。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
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城内布局严整,分宫殿区、武库区、太仓区、居民区和工商业市区等。城内有八街九陌。宫殿约占城内面积的三分之二。
汉长安城的交通还沿袭了秦代的驰道制度,又称“御道”。汉代制定的驰道禁令极严,任何人都不能在驰道上行走或逾越。如犯禁,轻则没收所乘用的车马,重则坐罪国除。

7、河姆渡文化

答:

河姆渡文化是距今大约667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位于今浙江省余姚河姆渡,于1973年被偶然发现,1977-1978年集中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木建筑构件和动物骨骼。

社会生产方面,有发达的稻作农业和多种经济结构。除大量水稻遗存外,还有芦苇类茎叶、稻草、秕谷与谷壳。与此相适应的是先进的农业工具,如骨耜、木耜、木锄、长方形双孔石刀等,特别是骨耜操作方便、节省体力,使河姆渡农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耜耕农业家畜业也发展到一定规模,除猪、狗遗骨随处可见外,水牛骨骼数也较多。不过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植物果实和野生动物骨骼来看,采集、渔猎、捕捞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

手工业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特征鲜明的陶制器皿。除出土了数量不等的泥质陶外,还有掺合稻草的夹炭黑陶和夹砂陶。此外,用动物的各种骨骼和角为原料,加工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和装饰艺术品也是河姆渡文化的又一特征。玉制装饰品也开始使用。这体现河姆渡人在精神文化方面逐渐形成相当水准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创造了丰富多彩、高雅古朴的精神文化。

河姆渡的木结构建筑是一个奇观。发掘得到的建筑构件数不胜数,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精巧灵活、受力科学,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除此之外,河姆渡人还发明了木构水井,它的利用扩大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并改善了水质,方便了定居生活,为社会和聚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6、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山顶洞人是生活在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年代距今约三万年,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洞而得名。

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于1930年1933-1934年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其中,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下室是墓葬。这种结构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

在人类化石方面,山顶洞共发掘出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据人类学研究,山顶洞人的体质已很进步,头骨、下颌等特征和现代人相一致。但是在山顶洞人的种族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德国体质人类学家魏敦瑞曾认为这个山顶洞人家庭成员来自不同的种族,但中国古人类学者却认为山顶洞人都是原始的蒙古人种。

在器物方面,山顶洞人遗址的石器很少,只有25件,都不具有代表性,方法也沿用自北京人。有代表性的骨器有一枚骨针,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由此可知山顶洞人已懂得缝衣御寒。除此之外,装饰品却非常丰富,发现的多达141件,制作精美,运用了钻孔和磨制技术,不仅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体现了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需求。

除此之外,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野兔和数百个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显示出山顶洞人应该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同时发现的还有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范围扩大至水域,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

5、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

答:

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前两者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后者属于铜石并用时期

陶器方面,河姆渡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是泥质陶、夹炭黑陶和夹砂陶;到马家浜-崧泽文化时期,仍以夹碳、夹砂为多,但主要是灰陶和红陶,外加少量的彩陶和彩绘陶;再发展到良渚时期,陶器就以黑陶为主,外加精美的红色彩绘
社会生产方面,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有方便的骨耜、木耜支持下的先进农业,家畜养殖也比较发达,猪、狗随处可见;但直到马家浜文化时期,仍以骨质的渔猎工具发达著称,出土大量骨镞、鱼叉等,似乎狩猎型经济仍占有很大分量;直到崧泽时期,农业才占据绝对地位。良渚文化时期更出现犁耕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
三种文化均有玉制的装饰品,到良渚文化时期出现精美的大型玉制礼器,可以视为这一地区用玉传统发展的结果。
墓葬方面,河姆渡文化的墓葬形式不一,且多数无随葬品;马家浜文化则盛行俯身葬,葬俗特殊;到崧泽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一些陪葬较有品质的墓葬;到良渚文化时期,墓葬开始剧烈分化,贵族拥有大墓、精制葬具,平民只能散葬于居住地周边,且陪葬品非常简陋。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的史前文化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地区史前人类社会各个阶段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陶器愈加精制、农业地位提高、出现象征地位的礼器、并且阶级开始分化,这就是一条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道路。

4、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答:

殷墟发现的契机是1898年王懿荣无意中发现甲骨文。这一发现引发了罗振玉对甲骨真正出土地的考察,最终确定为安阳小屯。后来经王国维、董作宾深入研究后,确认其为盘庚迁殷到帝辛时期的都城,从此彻底确定了殷墟的历史地位和性质。

对殷墟的发掘始于1928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为止,共发掘15次。1950年以后又继续发掘。

殷墟面积达30余万平方公里。整个国都布局合理,沿洹河而建。宫殿区西、南都发现了人工挖掘的壕沟,起着护卫城墙的作用。
城内有宗庙宫殿、居住址、手工业作坊、王陵、祭祀场所等区域,其中中心区域是宫殿区和王陵区,其外为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再外侧是墓葬区

殷墟时期的手工业空前发达,门类齐全,水平极高。主要手工业部门如青铜冶铸、制玉、制陶、制骨、制车、纺织等都已达到相当大规模。出土的手工艺品种类丰富,有青铜器、雕刻品和各种工艺品
其中青铜器数量可观,包括礼器、乐器、兵器、生产工具和车马器等。其中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殷墟的石器与玉器亦可谓琳琅满目,体现出中国青铜时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想象力。其大理石雕刻是现存最早的真正的雕刻艺术品
其余骨器、陶瓷、木车等也都是珍品文物,中华民族灿烂的物质文化,在商代殷墟的物华天宝中尽显无遗。

殷墟最重要的文化遗存是甲骨文,它标志着中华民族正式进入文明时代。到现在,共发现单字4500多个,其中可辨认的有1700多个。
甲骨文大部分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资料。商代社会充满迷信,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因此,甲骨文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各个方面,是中国早期历史的百科全书式的资料,对中国史研究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使传说中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殷墟甲骨文已经具备“六书”的造字方法,是中国汉字体系的发端。它历经数千年演变至今,书写了一部庞大的中华文明史。到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然在使用方块字,它必将继续书写中华文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