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宁镇疆!
702 2013-03-17 14:36:02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和月清岚 写道:5、《史记》是怎样一部史书?试加简介。在《高祖本纪》中,在讨论楚汉成败原因时,王陵归功于刘邦的不吝封赏;刘邦归功于任用萧何、张良、韩信“三杰”。这反映了司马迁的什么样的史学思想?
答: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所作,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迄汉武帝年间,大量记载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情况,并以一定分量记载天文地理、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宗教活动、少数民族和域外国家,涉及时代之远和包含范围之广空前,是一部总结以往全部历史的、规模宏大的著作。
它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主要用编年的形式,概览一代的大事;表用谱牒的形式,厘清错综的史事;书主要用综合论述的形式,论述典章制度;世家兼用编年和传记的形式,记载诸侯、勋贵和有突出成就、能世其家的人物;列传则是不同形式的人物传记。它有机地结合这五种题材,在一部书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着实是一个创举。对楚汉成败原因的讨论体现了司马迁“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史学思想。他认为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不是天和鬼神,而是人类自身,并把人心的向背作为重要的原因,用力论证汉胜楚败并非出于天意,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谋。
补充:《史记》是历史与文学统一的典范。
《史记》 首先是一部史学名著。书中所有人物事件,都是真人真事,不夸张,不虚构。它是一部实录,一部信史。
《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能抓住文学的特点,通过种种艺术加工,忠实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典型,使史学和文学两者结合并统一起来。
可是我已不想写更多,怎么办!
703 2013-03-17 13:53:34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南北朝时期有三大名注,具体指哪三部书?各自有何特点?
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具体指: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峻的《世说新语注》。裴注重点不在名物训诂,而在于史料的补充,它引用的书籍多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泛。它主要补充了《三国志》记载的缺漏、纠正了《三国志》记载的错误、对《三国志》所载历史事件、人物颁发评论、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时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兼蓄并存的方法。《水经注》鉴于《水经》记载的河流水道太少(仅137条),于是作《水经注》40卷,记载大小河流水道1252条,对中国现在各省的主要河流都有详尽的记载,是考察古代水道演变的重要资料。同时该书还以山川自然条件为联系,扼要地叙述各地的史迹遗存、风土民情、方言传说等。所引书籍375种,所录碑石302块。是研究历史地理、北朝史的重要史料。《世说新语注》广证博引,不仅对原书的错误多所纠正,而且所引诸书今多亡佚,因此注得以生存许多汉、晋间有用的资料。
啊GAY的回答十分经典!登用之!
704 2013-03-17 11:23:07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25、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答:
章学诚是全面总结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最后一位杰出的古代史家。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它兼论文史,但以史学为主,对清初以前的史学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其中提出的观点有:
提出“六经皆史”,扩大了历史研究、史料搜集的范围;
论“史法”与“史意”,提出“史学所以经世”的观点,要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
论“史德”与“心术”,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
此外还有关于通史的理论、关于“知人论世”的史学批评方法论、关于历史著作表述的艺术性问题、关于史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等等,都贯穿了他的“别识心裁”、自得之见。
705 2013-03-17 11:22:03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24、黄宗羲与浙东学派的关系。
答:
黄宗羲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开创者,对清代学术和清初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历史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特别是《明夷待访录》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为核心,阐明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批判性见解和进步的历史观。
他更重要的著作是《明儒学案》及其始撰的而由后人全祖望等完成的《宋元学案》二书,是中国古代学术史著作的最高成就,在史学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这也体现出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浙东文献派的特点,即重视史料的搜集。他们的许多文集多是史实,实际是史料汇编。
706 2013-03-17 11:05:07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23、刘知几身为史官,在《史通·忤时》中他指出了唐代官修史的五大弊病。这五大弊病指的是什么?
答:
这五大弊病分别是:
史官众多,互相观望;
史料缺乏,难以编撰;
权贵干涉,不敢直书;
监修牵掣,无从下笔;
缺乏制度,职责不明。
707 2013-03-17 11:04:55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22、以你所学史学史知识,叙述唐代史学发展有什么特点?
答:
唐代史学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皇家正式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完善了史官制度;
(二)史学家自觉意识增强,史学批评趋于成熟;
(三)明确提出史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深化了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四)通史著作复兴,新的史书体裁出现;
(五)历史笔记大量出现。
708 2013-03-17 10:55:24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21、新旧《唐书》在编纂方法、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答:
在编纂方法上,两者的差异有:
新书体例有创新,文字叙述较为简明。
但由于新书作者文辞刻意求简,以致记载中出现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之处。
新书作者凭个人爱好,把原诏令奏议中的骈文改写成散文,有损原意及史料价值。
在内容上,两者的差异有:
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的史料
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60余传,却增加了300余传,内容显得丰富
《旧唐书》无表,《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等十五卷
《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是以往各史所没有的。
总体而言,旧书比新书保存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对旧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增补。
709 2013-03-17 10:34:29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20、《文献通考》与《通典》在体例、内容上有何异同?
答:
在体例上,《文献通考》将原始材料按门类排列,然后依时代顺序一条一条的记载,而不象《通典》那样融汇在一起,查阅比《通典》更为方便。
在内容上,《通考》是在《通典》基础上扩大和补充而成的。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来得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其所保存的材料,远远胜过《通典》,尤其是中唐以后的部分。
710 2013-03-17 10:28:49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19、为什么说《通志》“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答:
因为《通志》的纪传部分是根据正史的记载修改而成的,较少创新,并且不是第一手资料。故而从研究各代的历史来说,不看《通志》的纪传而看正史是可以的。而“二十略”则不同,它在以前的书、志基础上多有发展和创新,开辟了许多前史诸志不曾专门论述的新领域,具有丰富而宝贵的史料价值。
711 2013-03-17 10:26:31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18、《通鉴纪事本末》在编纂上有何特点?
答:
《通鉴纪事本末》对《通鉴》原本一字不改,只是将分年叙述之事,汇列为239个专题,每题之下,依时间顺序,直录《通鉴》原文,并标目。这使得其组织系统更为精密,便于初学读史者;既弥补原书的缺点,同时不失其优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编撰体裁。
712 2013-03-17 10:18:16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17、胡三省《通鉴音注》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胡三省的《通鉴音注》对《通鉴》在记事、地理、制度、音读等方面作了疏通;并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散于《通鉴》各文之下,使考异同正文直接联系起来,便于人们阅读、研究。它还寓历史评论于注文之中,反映作者的进步的历史思想,本身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
713 2013-03-17 08:55:48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16、《通鉴》的编纂经过哪几个步骤?各自有何特点?
答:
《通鉴》的编纂经过三个步骤,分别是:
首先,把收集的史料,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标明事目,剪粘排列起来,叫作丛目。其特点在于:要求尽量详备,只要与事件稍有关联的,就多多益善。
其次,把丛目中编排的史料,进行初步整理,经过选择,决定取舍,然后重新组织,从文辞上加以修正。遇有年月事迹相抵触之处,须加考订,说明取舍的理由,作为附注。由此写成第二稿,叫作长编。其特点在于:宁可过于繁冗,也不能失之简略,以便作进一步的修改。
最后,由司马光就长编所载,考其同异,删其繁冗,修改润色,写成《通鉴》的定稿。
714 2013-03-17 08:55:38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15、《通典》的作者是谁?是怎样一部著作?它将历代典章制度分为那几大类?哪一类放在第一位?
《通典》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
它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记载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的历代典章制度。
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可为后人研究典章制度提供比较系统的史料。
它将历代典章制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大类,并将食货放在第一位。
715 2013-03-17 08:55:25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14、《史通》的作者是谁?它的性质、内容如何?作者对史学的贡献有哪些表现?
答:
《史通》的作者是刘知几。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内容包括:
叙述历代史书的著作情况并分析其源流、体例、类别。
论述历代史官建置的沿革、史官的才具及人选、官修史的弊病。
评论纪传史与编年史的体例、内容及编纂方法。
论史料的搜集与选择。
评论叙述方法和写作技巧。
论对于历史人物的记载和品评。
论历史家的品质及著作态度。
论史书的注文。
论评论史书时应注意的问题。
专论某些著作的优劣并杂评某些具体记载的得失。
删改某些史书中的原文。
自述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经过及撰著《史通》的动机、意旨和感想。
作者对史学的贡献表现在:
第一次为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
提倡“直书”、“实录”,揭发并斥责了历史的歪曲者和捏造者。
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
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指出了历史家必须具备的条件。
717 2013-03-17 01:27:34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13、史馆修史制度确立于何时?唐修二十四史中的“八史”,请指出书名及作者。
答:
史官修史制度确立于唐初。
“八史”及其作者为:
姚思廉:《梁书》、《陈书》
李百药:《北齐书》
令狐德棻:《周书》、《晋书》
魏征:《隋书》
李延寿:《南史》、《北史》
718 2013-03-16 20:28:21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12、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指哪三部书?有何特点?
答:
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具体指: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峻的《世说新语注》。
裴注重点不在名物训诂,而在于史料的补充,它引用的书籍多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泛。它主要补充了《三国志》记载的缺漏、纠正了《三国志》记载的错误、对《三国志》所载历史事件、人物颁发评论、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时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兼蓄并存的方法。
《水经注》鉴于《水经》记载的河流水道太少(仅137条),于是作《水经注》40卷,记载大小河流水道1252条,对中国现在各省的主要河流都有详尽的记载,是考察古代水道演变的重要资料。同时该书还以山川自然条件为联系,扼要地叙述各地的史迹遗存、风土民情、方言传说等。所引书籍375种,所录碑石302块。是研究历史地理、北朝史的重要史料。
《世说新语注》广证博引,不仅对原书的错误多所纠正,而且所引诸书今多亡佚,因此注得以保存许多汉、晋间有用的资料。
719 2013-03-16 20:25:14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11、与秦汉时期相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经历了一个大发展。其特点是什么?
答: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大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撰史风气旺盛,尤其“正史”的撰述影响日大,史家争相仿效,累朝不绝。
史家人才辈出、纷至沓来。任史职与不任史职者皆有,官私撰史风气悉皆盛行。
史书内容丰富、数量剧增、种类繁多。《隋书·经籍志》中所记史书分十三类、数百部,远超《汉书·艺文志》所录。
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再附属于经学,在目录中也卓然自立为一部。
720 2013-03-16 20:24:56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10、《后汉书》的作者是谁?作者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后汉书》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答:
《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
他认为历史编纂是为政治服务的,提出“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
就其在史学史上的地位而言:
《后汉书》以其文学色彩偏重著称,但对历史上政治变动的观察十分深刻敏锐。
它提出搞历史是要正一代政治得失,明确了历史为政治服务。
它在体制上有所创建,如《列女列传》、《孝子列传》等,使纪传体史的内容更加完善。
它继承并发扬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优良传统,把古代史学推进了一步。
它还提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如以张衡为科学家、文学家,给予专传,推崇他的科学发明;但蔡伦被列于《宦者传》,医学家华佗列入《方术列传》
721 2013-03-16 20:24:13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9、《三国志》的作者是谁、是怎样一部史书、它以哪一个国家为正统、为什么?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具有哪些特点?
答: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参考魏、吴两国官、私国史著述,并结合自己在蜀汉的经历所作。
记事上起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下迄280年西晋灭吴。
全书通体简约爽洁,无繁冗芜杂之弊,文笔简洁,但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不如《史记》、《汉书》生动传神。有时更因过于简洁而致记载疏漏。
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非常谨慎,如将诸葛亮夸饰得过于神奇的传说都不被采用。
然而其中对西晋统治者多有曲笔回护、隐恶溢美,是其不足之处;但另外一些情况,如曹魏与孙吴刑政苛虐、徭役繁重等又能据实直书。
它记事以魏为正统,其根据在于魏建都中原。其实以哪国为正统往往是当时政治局势使然,陈寿“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因此很理所当然的会执此观点。后世与西晋处境类似的北宋同样尊魏为正统,而与蜀汉同样偏安南方的东晋、南宋又以蜀汉为正统,则“正统”之意义可见一斑。
裴注重点不在名物训诂,而在于史料的补充,它引用的书籍多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泛。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补阙,即补充《三国志》记载的缺漏。
备异,即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时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兼蓄并存的方法。
矫妄,即纠正《三国志》记载的错误。
论辩,即对《三国志》所载历史事件、人物,以及过往三国史家的言论得失发表评论。
722 2013-03-16 18:00:36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8、《东观汉记》、《汉纪》各是怎样一部著作?
答:
《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它时间上起东汉光武帝、下迄灵帝。
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用以记载“群盗”、“叛臣”之事。
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史料价值很高。
《汉纪》,东汉荀悦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它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详”。
该书史料价值不如《汉书》,但个别地方对《汉书》作了增补。
其中史论,多为本人所作,表达了与《汉书》不同的思想内容。
723 2013-03-16 16:20:52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7、《汉书》的作者是谁?《汉书》在编撰上有什么特点?在史学上的贡献是什么?
答:
《汉书》的作者是东汉的班固。
在编撰上,它以西汉皇朝兴衰为断限,突出了皇朝史的特点。
它重点描述了汉武帝太初以后的史实,不仅续接了《史记》的记事年代,还对其有所补充和调整。
此外,内容恢宏,结构严谨,写出了西汉皇朝的全部历史,首尾完具,虽然断代为史,但在反映历史联系上也注意到承上启下的任务。
《汉书》在史学上的贡献主要有:
它发展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整齐了目录的编排,并开创断代为史的先河,使一朝一代的历史内容保存得更加完备。可以总结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有利于为后代治国者提供借鉴。后来历代正史基本沿用《汉书》的编纂方法,形成了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形式,颇受统治者的欢迎。
它详细记载了西汉政治经济的情况,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充发展成十志,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完备。创设了《地理志》、《食货志》、《艺文志》等,对疆域规模、地理严格、经济制度、学术史等都有详细的介绍,是研究这些领域的不可多得的材料。
它还在一些人物的传记中保存了大量有用的文献资料,如《董仲舒传》中的“天人三策”,《食货志》中的“限民名田说”。其他如贾谊的“治安策”、“论积贮疏”,晁错的“教太子疏”、“言兵事疏”、“募民徙塞下疏”等均录入本传。研究司马谈父子的重要资料《论六家要旨》、《报任安书》也是因为收入《司马迁传》而流传至今的。
除此之外,它还将《史记》中的《大宛列传》扩充为《西域传》,记述了西域50多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匈奴列传》等传中也增加了大量史料,对中国边疆内外各民族历史有详细的记述,如今往往成为国家领土争议时的重要证据。
724 2013-03-16 15:06:43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6、什么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答:
司马迁所谓的“天人之际”与一般汉儒所谓的“天人之际”是不同的。
他认为迷信鬼神只是为了获取心理安慰,或者方士为获取功名利禄虚构的;天道、人事各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人的祸福与天并不直接联系。
所以司马迁所谓的“天”不同于有神论者的“天”,它往往指时势和人的际遇;在评价成败原因时,司马迁重视人谋的作用,否定“天助”、“天亡”。“究天人之际”,就是要寻找与“天人感应”不同的,决定历史发展与成败的真正原因。
“通古今之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公羊学是相对的。
司马迁重视对历史进步、变革因素的探讨,最大限度地表现历史的变化。
这是要从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的变化和相互联系中,找出一些因果关系作为当今的借鉴,从而能够“见盛观衰”,在盛世中看见衰败的要素,并通过运用历史变化的规律来对将来历史的发展作出一定程度的规划和控制。
725 2013-03-16 15:06:32
回复: [12-冬]中国史学史复习提纲与详解 (3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5、《史记》是怎样一部史书?试加简介。在《高祖本纪》中,在讨论楚汉成败原因时,王陵归功于刘邦的不吝封赏;刘邦归功于任用萧何、张良、韩信“三杰”。这反映了司马迁的什么样的史学思想?
答: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所作,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通史著作,创造了纪传体史书的表现形式。
它的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迄汉武帝年间。
大量记载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情况,并以一定分量记载天文地理、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宗教活动、少数民族和域外国家,涉及时代之远和包含范围之广空前,是一部总结以往全部历史的、规模宏大的著作,储存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智慧。
它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主要用编年的形式,概览一代的大事;表用谱牒的形式,厘清错综的史事;书主要用综合论述的形式,论述典章制度;世家兼用编年和传记的形式,记载诸侯、勋贵和有突出成就、能世其家的人物;列传则是不同形式的人物传记。它有机地结合这五种题材,在一部书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着实是一个创举。
《史记》还是历史与文学统一的典范。它既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不夸张、不虚构的基础上,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对楚汉成败原因的讨论体现了司马迁“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史学思想。他认为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不是天和鬼神,而是人类自身,并把人心的向背作为重要的原因,用力论证汉胜楚败并非出于天意,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