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答:
二里头文化发现于1959年。当时徐旭生先生据文献所载“伊洛竭而夏亡”的描述,在古伊洛河畔的洛阳地区寻访数月,终于河南偃师发现了密布着宫墙、居住址、道路、铸铜遗址、陶窑墓葬等重要遗迹,甚至还有属于贵族才能使用的铜器、玉器、卜骨等的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文物主要有宫殿建筑、城市遗址和工艺品。
其中,工艺品又包括青铜器、玉石器和陶器。
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制生活用品一般无纹饰,实用性强。其中有空心器物,说明已经掌握内外合范技术。此外,还有青铜武器,技术高超,杀伤力强,一方面表明人们对战争高度重视,一方面也表明青铜铸造业已达一定规模。
二里头玉器制作精美,有琮、圭、璋等礼器,大多带有纹饰,又以夔龙纹、饕餮兽面纹最为奇特,开中国美术史之先河。
出土陶器以灰色为主,也有供贵族使用的白陶和施釉陶器,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另有很多陶塑艺术品,造型、图案多样。陶器上偶尔遗留刻划符号,目前发现几十种,有的造型十分接近甲骨文,专家认为是中国早期的文字。
二里头宫殿基址位于遗址中部,保存十分完整。这个基址的发现说明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了高等级社会的统治机构,是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高等级社会的直接证据,意义和价值非同一般。
二里头的聚落遗址有很强的规划性,是经过精心规划的一座早期城市,它分为中心区和一般居住活动区两大部分,很有可能是根据居民的不同身份而加以区分的。规划性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源流有重要的标尺性意义。
至于二里头文化与夏毕竟有多大的联系,严格说来已经超出考古学范畴,并且尚未定论,我想,还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