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答:

二里头文化发现于1959年。当时徐旭生先生据文献所载“伊洛竭而夏亡”的描述,在古伊洛河畔的洛阳地区寻访数月,终于河南偃师发现了密布着宫墙、居住址、道路、铸铜遗址、陶窑墓葬等重要遗迹,甚至还有属于贵族才能使用的铜器、玉器、卜骨等的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文物主要有宫殿建筑、城市遗址和工艺品

其中,工艺品又包括青铜器、玉石器和陶器

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制生活用品一般无纹饰,实用性强。其中有空心器物,说明已经掌握内外合范技术。此外,还有青铜武器,技术高超,杀伤力强,一方面表明人们对战争高度重视,一方面也表明青铜铸造业已达一定规模。
二里头玉器制作精美,有琮、圭、璋等礼器,大多带有纹饰,又以夔龙纹、饕餮兽面纹最为奇特,开中国美术史之先河。
出土陶器以灰色为主,也有供贵族使用的白陶和施釉陶器,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另有很多陶塑艺术品,造型、图案多样。陶器上偶尔遗留刻划符号,目前发现几十种,有的造型十分接近甲骨文,专家认为是中国早期的文字。

二里头宫殿基址位于遗址中部,保存十分完整。这个基址的发现说明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了高等级社会的统治机构,是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高等级社会的直接证据,意义和价值非同一般。

二里头的聚落遗址有很强的规划性,是经过精心规划的一座早期城市,它分为中心区和一般居住活动区两大部分,很有可能是根据居民的不同身份而加以区分的。规划性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源流有重要的标尺性意义。

至于二里头文化与夏毕竟有多大的联系,严格说来已经超出考古学范畴,并且尚未定论,我想,还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2、良渚文化

答: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重要文化,距今大约5300年至4200年。迄今为止,共发现良渚文化遗址500多处,散布于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主要的遗址有:反山遗址、瑶山遗址、汇观山遗址、莫角山遗址等。

对良渚文化发现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正式定名是在1949年以后。最盛大的一次发掘在1986年,出土玉器5000多件,更有巨大的玉琮。

社会生产力方面,良渚文化所处的太湖地区是我国稻作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遗址中普遍发现的石质农具,如三角形石犁等表明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已由耜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由此带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这种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制陶、制玉、纺织等手工业部分逐步从农业中分离。良渚文化陶器以黑为主,有精美的红色彩绘,有鼎、壶等器形;玉器最具特色,有玉钺、琮、璧、玉璜、玉冠形器、玉三叉形器等,多为礼器

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激烈的变革。社会分化成不同的等级阶层,在墓葬遗存中表现尤其突出。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墓葬形制、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明显的等级分界。贵族墓有宽大的墓穴,精制的葬具;小型平民墓则没有专门营建的墓地,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围,墓穴狭小,随葬品简陋。

1、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答:

北京猿人是旧石器时代生活在中国华北地区的直立人,距今约50万年,主要出土地点是北京西南的周口店

发掘与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二战前(1921-1937)和新中国建立后(1949- )。

人类化石方面,共出土5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9块破碎的头骨及大量的面骨、下颌骨、牙齿等骨骼化石,估计来自40个不同的男女老幼,代表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古人类群体。据人类学的研究,一些特征如沟形门齿等,显示与现代黄种人的关系较为密切。其反映的迹象,为研究人类种族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些最初的发掘成果不幸在二战中遗失。新中国成立后断断续续地发掘并复原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头骨,但后发现的无论从数量还是科学价值上,都无法与之前的相提并论

器物方面,出土的石器和骨器之多是其他同时期遗址无法比拟的,数以十万计。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碰砧法;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等;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此为标志构成我国华北地区的一个石器系统类型。

此外还发现用火的遗迹。比如成堆的灰烬层及埋藏其中的烧石烧骨。这证明北京人已有能力管制火。在鸽子堂的灰烬层中还发现了一块紫荆木炭,也是北京人用火的有力证据。

1、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1)遗存、人种特征、石器
(2)出大题可以提“几几年发掘”;记不住也没事
2、良渚文化
3、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4、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1)可提它是国家保护单位、世界遗产等
5、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
(1)时间、地点;遗存、器物;意义、认识作用
(2)相互比较
6、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7、河姆渡文化
8、汉长安城
9、元大都
10、秦兵马俑
11、大汶口文化
12、定窑(窑址)
13、盟书(春秋时期结盟的文献)
(1)主要两批材料:侯马盟书、温县盟书
14、绞胎瓷
15、唐三彩
16、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
17、云梦秦简
18、青花瓷
(1)有争议的可以写出自己的观点(起源)
(2)制作工艺与原料(大题可写)
19、人殉与人牲

一楼张童心!

4、左传文献学常识FAQ

Q:《左传》的版本?
A:没有今文版,只有古文版(汉末在宫廷藏书里发现)。

Q:《左传》的真伪?
A: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攻击其为新朝政府(刘歆)蓄意伪造;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仅依据汉书材料,拨乱反正。

Q:《左传》的价值?
A:常常触类旁通,旁征博引,是先秦史的百科全书。

3、诗经文献学常识FAQ

Q:三家诗是哪三家?
A:齐诗鲁诗韩诗。都是今文经

Q:现传《诗经》版本?
A:毛诗。属于古文经

Q:《诗经》的真伪情况?
A:基本没有作伪问题,只明代有过一个假本“丰坊伪作《子夏诗传》”,很快被识破

Q:风、雅、颂的特点?
A:《风》诗大多不出自民间,而是贵族之手;《雅》、《颂》都是宫廷宴会和宗庙祭祀用乐。

2、尚书文献学常识FAQ

Q:尚书可分为哪三大类?
A:虞夏书;商书;周书。

Q:尚书的内容?
A:主要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官方文献。

Q:尚书的体裁分类?
A:(记载古代君王事迹)、(古代君臣的谋划大事)、(下级对上级的规训、劝诫);(官方公告、文件);(誓师大会的演讲、战前动员);(上对下的册命、赏赐)。

Q:尚书的版本?
A:伏生传《今文尚书》;孔壁竹书《古文尚书》;梅赜“孔传《古文尚书》”。

Q:今文尚书的派别?
A:欧阳派和大、小夏侯派。其中欧阳派为正统。

Q:三大石经及其所采用的《尚书》版本?
A:熹平石经,东汉,欧阳派《今文尚书》;三体石经,曹魏,郑玄版《古文尚书》;开成石经,唐,梅赜版“孔传《古文尚书》”。

Q:伪书的辨伪过程?
A:南宋时吴棫、朱熹开始怀疑,因为太好读;明代梅鹜开始系统辨伪;阎若据、惠栋的让梅版是伪作成为定论。

1、甲骨文文献学常识FAQ(以下打星号的为我自创,下同)

Q:主要内容?
A:大部分是占卜记录,有少量的记事文字。

Q:主要出土地点?
A:殷墟

Q:“甲骨四堂”是谁?
A:“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

Q:“甲骨四堂”的事迹怎么记?*
A:“甲骨四堂”的事迹是相互承接的,一个辨识寻找,一个研究表面,一个深度研究,一个整理成果。

Q:罗振玉做了什么?
A:“辨识寻找”:搜罗了很多甲骨片;确认安阳河就是洹水;辨识出殷墟是王室遗存

Q:王国维做了什么?
A:“研究表面”:找到《史记》中记载的商王的名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缀合甲骨

Q:董作宾做了什么?
A:“深度研究”:给甲骨文断代(《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复原了商代的历法(《殷历谱》)

Q:郭沫若做了什么?
A:“整理成果”:保存甲骨文资料(《卜辞通纂》、《甲骨文合集》)

Q:卜辞的组成部分?
A:前辞(癸巳卜、争贞);命辞(今一月不其雨);占辞(王占曰、丙雨);验辞(旬壬寅雨、甲辰亦雨);署辞(雀入二百十五)。

1、甲骨文文献学常识

一楼宁镇疆!

Ru梦┓醉红颜 写道:
和月清岚 写道:

5、《史记》是怎样一部史书?试加简介。在《高祖本纪》中,在讨论楚汉成败原因时,王陵归功于刘邦的不吝封赏;刘邦归功于任用萧何、张良、韩信“三杰”。这反映了司马迁的什么样的史学思想?

答: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所作,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迄汉武帝年间,大量记载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情况,并以一定分量记载天文地理、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宗教活动、少数民族和域外国家,涉及时代之远和包含范围之广空前,是一部总结以往全部历史的、规模宏大的著作。
它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主要用编年的形式,概览一代的大事;表用谱牒的形式,厘清错综的史事;书主要用综合论述的形式,论述典章制度;世家兼用编年和传记的形式,记载诸侯、勋贵和有突出成就、能世其家的人物;列传则是不同形式的人物传记。它有机地结合这五种题材,在一部书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着实是一个创举。

对楚汉成败原因的讨论体现了司马迁“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史学思想。他认为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不是天和鬼神,而是人类自身,并把人心的向背作为重要的原因,用力论证汉胜楚败并非出于天意,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谋。

补充:《史记》是历史与文学统一的典范。
《史记》 首先是一部史学名著。书中所有人物事件,都是真人真事,不夸张,不虚构。它是一部实录,一部信史。
《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能抓住文学的特点,通过种种艺术加工,忠实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典型,使史学和文学两者结合并统一起来。

可是我已不想写更多,怎么办!

Ru梦┓醉红颜 写道:

南北朝时期有三大名注,具体指哪三部书?各自有何特点?
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具体指: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峻的《世说新语注》。裴注重点不在名物训诂,而在于史料的补充,它引用的书籍多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泛。它主要补充了《三国志》记载的缺漏、纠正了《三国志》记载的错误、对《三国志》所载历史事件、人物颁发评论、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时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兼蓄并存的方法。《水经注》鉴于《水经》记载的河流水道太少(仅137条),于是作《水经注》40卷,记载大小河流水道1252条,对中国现在各省的主要河流都有详尽的记载,是考察古代水道演变的重要资料。同时该书还以山川自然条件为联系,扼要地叙述各地的史迹遗存、风土民情、方言传说等。所引书籍375种,所录碑石302块。是研究历史地理、北朝史的重要史料。《世说新语注》广证博引,不仅对原书的错误多所纠正,而且所引诸书今多亡佚,因此注得以生存许多汉、晋间有用的资料。

啊GAY的回答十分经典!登用之!

25、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答:

章学诚是全面总结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最后一位杰出的古代史家。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它兼论文史,但以史学为主,对清初以前的史学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其中提出的观点有:

提出“六经皆史”,扩大了历史研究、史料搜集的范围;
论“史法”与“史意”,提出“史学所以经世”的观点,要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
论“史德”与“心术”,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
此外还有关于通史的理论、关于“知人论世”的史学批评方法论、关于历史著作表述的艺术性问题、关于史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等等,都贯穿了他的“别识心裁”、自得之见。

24、黄宗羲与浙东学派的关系。

答:

黄宗羲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开创者,对清代学术和清初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历史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特别是《明夷待访录》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为核心,阐明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批判性见解和进步的历史观。
他更重要的著作是《明儒学案》及其始撰的而由后人全祖望等完成的《宋元学案》二书,是中国古代学术史著作的最高成就,在史学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这也体现出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浙东文献派的特点,即重视史料的搜集。他们的许多文集多是史实,实际是史料汇编。

23、刘知几身为史官,在《史通·忤时》中他指出了唐代官修史的五大弊病。这五大弊病指的是什么?

答:

这五大弊病分别是:

史官众多,互相观望;
史料缺乏,难以编撰;
权贵干涉,不敢直书;
监修牵掣,无从下笔;
缺乏制度,职责不明。

22、以你所学史学史知识,叙述唐代史学发展有什么特点?

答:

唐代史学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皇家正式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完善了史官制度;
(二)史学家自觉意识增强,史学批评趋于成熟;
(三)明确提出史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深化了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四)通史著作复兴,新的史书体裁出现;
(五)历史笔记大量出现。

21、新旧《唐书》在编纂方法、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答:

在编纂方法上,两者的差异有:

新书体例有创新,文字叙述较为简明
但由于新书作者文辞刻意求简,以致记载中出现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之处。
新书作者凭个人爱好,把原诏令奏议中的骈文改写成散文,有损原意及史料价值。

在内容上,两者的差异有:

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的史料
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60余传,却增加了300余传,内容显得丰富
《旧唐书》无表,《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等十五卷
《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是以往各史所没有的。

总体而言,旧书比新书保存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对旧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增补。

20、《文献通考》与《通典》在体例、内容上有何异同?

答:

在体例上,《文献通考》将原始材料按门类排列,然后依时代顺序一条一条的记载,而不象《通典》那样融汇在一起,查阅比《通典》更为方便。

在内容上,《通考》是在《通典》基础上扩大和补充而成的。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来得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其所保存的材料,远远胜过《通典》,尤其是中唐以后的部分。

19、为什么说《通志》“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答:

因为《通志》的纪传部分是根据正史的记载修改而成的,较少创新,并且不是第一手资料。故而从研究各代的历史来说,不看《通志》的纪传而看正史是可以的。而“二十略”则不同,它在以前的书、志基础上多有发展和创新,开辟了许多前史诸志不曾专门论述的新领域,具有丰富而宝贵的史料价值。

18、《通鉴纪事本末》在编纂上有何特点?

答:

《通鉴纪事本末》对《通鉴》原本一字不改,只是将分年叙述之事,汇列为239个专题,每题之下,依时间顺序,直录《通鉴》原文,并标目。这使得其组织系统更为精密,便于初学读史者;既弥补原书的缺点,同时不失其优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编撰体裁。

17、胡三省《通鉴音注》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胡三省的《通鉴音注》对《通鉴》在记事、地理、制度、音读等方面作了疏通;并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散于《通鉴》各文之下,使考异同正文直接联系起来,便于人们阅读、研究。它还寓历史评论于注文之中,反映作者的进步的历史思想,本身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

16、《通鉴》的编纂经过哪几个步骤?各自有何特点?

答:

《通鉴》的编纂经过三个步骤,分别是:

首先,把收集的史料,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标明事目,剪粘排列起来,叫作丛目。其特点在于:要求尽量详备,只要与事件稍有关联的,就多多益善。
其次,把丛目中编排的史料,进行初步整理,经过选择,决定取舍,然后重新组织,从文辞上加以修正。遇有年月事迹相抵触之处,须加考订,说明取舍的理由,作为附注。由此写成第二稿,叫作长编。其特点在于:宁可过于繁冗,也不能失之简略,以便作进一步的修改。
最后,由司马光就长编所载,考其同异,删其繁冗,修改润色,写成《通鉴》的定稿。

15、《通典》的作者是谁?是怎样一部著作?它将历代典章制度分为那几大类?哪一类放在第一位?

《通典》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
它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记载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的历代典章制度。
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可为后人研究典章制度提供比较系统的史料。

它将历代典章制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大类,并将食货放在第一位。

14、《史通》的作者是谁?它的性质、内容如何?作者对史学的贡献有哪些表现?

答:

《史通》的作者是刘知几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内容包括:

叙述历代史书的著作情况并分析其源流、体例、类别。
论述历代史官建置的沿革、史官的才具及人选、官修史的弊病。
评论纪传史与编年史的体例、内容及编纂方法。
论史料的搜集与选择。
评论叙述方法和写作技巧。
论对于历史人物的记载和品评。
论历史家的品质及著作态度。
论史书的注文。
论评论史书时应注意的问题。
专论某些著作的优劣并杂评某些具体记载的得失。
删改某些史书中的原文。
自述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经过及撰著《史通》的动机、意旨和感想。

作者对史学的贡献表现在:

第一次为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
提倡“直书”、“实录”,揭发并斥责了历史的歪曲者和捏造者。
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
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指出了历史家必须具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