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
答:
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前两者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后者属于铜石并用时期。
陶器方面,河姆渡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是泥质陶、夹炭黑陶和夹砂陶;到马家浜-崧泽文化时期,仍以夹碳、夹砂为多,但主要是灰陶和红陶,外加少量的彩陶和彩绘陶;再发展到良渚时期,陶器就以黑陶为主,外加精美的红色彩绘。
社会生产方面,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有方便的骨耜、木耜支持下的先进农业,家畜养殖也比较发达,猪、狗随处可见;但直到马家浜文化时期,仍以骨质的渔猎工具发达著称,出土大量骨镞、鱼叉等,似乎狩猎型经济仍占有很大分量;直到崧泽时期,农业才占据绝对地位。良渚文化时期更出现犁耕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
三种文化均有玉制的装饰品,到良渚文化时期出现精美的大型玉制礼器,可以视为这一地区用玉传统发展的结果。
墓葬方面,河姆渡文化的墓葬形式不一,且多数无随葬品;马家浜文化则盛行俯身葬,葬俗特殊;到崧泽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一些陪葬较有品质的墓葬;到良渚文化时期,墓葬开始剧烈分化,贵族拥有大墓、精制葬具,平民只能散葬于居住地周边,且陪葬品非常简陋。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的史前文化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地区史前人类社会各个阶段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陶器愈加精制、农业地位提高、出现象征地位的礼器、并且阶级开始分化,这就是一条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