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左传》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战国时期主要还有哪些史著?

答:

《左传》由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采用编年体、鲁国纪年
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它记事详于《春秋》,在编年记事的统一体例之中,有时也写出某一事件的始末或某一人物活动的首尾,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发展了编年体的编纂方式
它在记战争、写辞令方面显示了很高的表述成就,开中国史学叙事之美的先河
它还写出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和民族组合的进程,在先秦史书中最具特色。

战国时期的其他史著还有:

《国语》、《公羊传》、《谷梁传》、《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竹书纪年》、《世本》、《仪礼》、《周礼》等等。

3、孔子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答:

孔子对中国古代史学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河。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他还提出了一套“属辞比事“的历史编撰方法,以严格的义例思想为指导,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褒贬,对后世史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最后,他在撰述上重人事、轻鬼神,是最早摆脱天与神的羁绊的史书,在历史观点的发展上有重要的意义。

2、《春秋》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

答:

《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第一部私人历史撰述
它是孔子以鲁国国史(《鲁春秋》)为基础,参照周王朝和列国国史撰成。
时间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主要记载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一些自然现象,还涉及当时各族的关系。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孔子修《春秋》,是利用旧文献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请简述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及其特点

封建制度在西欧的产生,得益于古罗马的隶农制庄园与日耳曼氏族扈从队之间的融合。在日耳曼人入侵之前,罗马帝国境内就有许多贵族和大领主,他们世袭占有庄园,使用奴隶进行生产。但由于罗马帝国存在中央集权力量,领主们未能正式割据。日耳曼人入侵后,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瓦解,奴隶制也随之崩溃,但领主庄园制却得以存续。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建国称王,将土地庄园及其附属人口(农奴)分封给各扈从队首领,赐以公、侯、伯等爵位;诸侯又将分封所得的采邑“次分封”给属下的武士,赐以子、男、骑士等爵位。于是形成了一种国王高居最上层,中间有各种爵位不等的世袭贵族,农奴或农民居于最下层的一种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

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扩大自己的骑兵队伍,查理·马特进行了采邑改革。此后,封建制与采邑开始普遍结合,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封君封臣关系。封臣取得采邑成为惯例,封君不能任意回收,采邑事实上成为封臣的世袭地产。作为获得土地的代价,封臣要积极地效忠封君,并为之服兵役或提供军资金。而相应地,封君也要对封臣尽保护和维持的义务,前者往往意味着战争,而后者曾经是直接提供金钱衣食,但随着采邑制的推进也逐步演变为发放世袭的封土。

西欧的封建制度在宗旨和结构上与中国的封建制有明显的差异。它是在中央集权崩解后出现的,由于战乱频仍,匪盗横行,民众需要地方上我有强权的贵族出面保护,强权者则通过提供保护以赢得对民众和土地的控制,于是彼此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封建领主对附庸提供治安,附庸则把土地及种种权利交付给封建领主,以赢得庇荫。故西欧封建制可称之为“契约封建制”,其含义包括强权者对弱者的“保护”和弱者为强权者“服役”两个层面。而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周人对新占领土,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征服与殖民。作为军事征服者的周天子将土地与人民封赐给子弟功臣,臣属继续往下作“次分封”,领主与附庸间没有契约可言,而是由宗法关系相维系,通过血缘纽带及血亲伦理实现领主对附庸的控制,因此可称之为“宗法封建制”。前者与后者相比,具有浓厚的法律色彩,因此当feudalism最初与16世纪开始被研究时,一直是法学家关注的对象。

1、请简述伊斯兰教兴起的过程

伊斯兰教诞生前夜,阿拉伯半岛处于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原始社会末期。南部的塞白人的文明已经衰落,北部的贝杜因人一直从事游牧,在沙漠中过着动荡、贫乏的生活。各氏族、部落为争夺有限的牧场、水源和生存空间,经常相互劫掠和战争。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也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再加上波斯人和埃塞俄比亚人对南部半岛的入侵,使得整个阿拉伯半岛处于动乱之中。

在这样的阿拉伯半岛上,多神教和偶像崇拜盛行。犹太教和基督教传入后,也有部分阿拉伯人信仰,随着时间推移,一神教观念日益发展。到伊斯兰教产生前,具有一神教意义的“哈尼夫”运动开始扩展。

穆罕默德大约于公元570年出生在麦加,是统治麦加的古莱西部落的一个没落的分支后裔。在那个时候,这座城市是阿拉伯的经济中心和宗教中心,有实力的古莱西贵族控制城市议会组织,掌握着麦加的统治权和祭祀权,操纵商业贸易。他的童年生活不幸,幼年丧失父母,做过牧童,稍长岁叔伯经商,积累了丰富的见闻。大约25岁时,受雇于麦加的一个富孀赫蒂彻,不就与其结婚。富足的生活使他有更多的精力思考社会和人生,这一时期,他经常到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里沉思冥想。终于在610年的某一天,他接受了“神的启示”,让他作为安拉的使者向众人传播真理,要世人摈弃偶像崇拜,尊奉独一的真主安拉。

很快,穆罕默德在麦加发展了第一批信徒,然而却触动了麦加贵族的利益。他们担心伊斯兰教的兴起会使麦加失去作为宗教中心的地位,从而影响贸易,而伊斯兰教教义和伦理也将威胁他们的统治。于是贵族们采取各种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徒,直到公元622年穆罕默德逃出麦加,迁往麦地那,史称“希吉拉”——这一事件在日后成为伊斯兰教历元年的标志。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乌马”,成为穆斯林的宗教领袖、政府首脑和军事统帅。

在此之后,经过多次对麦加的战争和较量,穆罕默德逐渐取得上风。公元630年,麦加贵族迫于形势,最终接受了伊斯兰教的权威。这一事件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不久,穆罕默德又征服了许多地区和部落,到632年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已经大体归于伊斯兰教的统一之下,一股新兴的宗教力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一楼黄薇!

2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叙述并评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代表人物的主张及特点。

答:

(1)正始年间(240-249年)的何晏、王弼

继承和发挥老子的哲学,主张虚无的“道”和“无”是产生万物的“宗主”。结合儒、道,认为自然是本,名教是末,名教出于自然。在政治上,认为“圣人体无”,人君应效法自然,拱默无为、委政臣下。
他们在政治上依附宗室大臣曹爽集团,理论实质上为曹爽一党垄断政权服务。

(2)魏晋玄学的第二期的代表人物:嵇康、阮籍

阮籍说名教是“乱危死亡之术”,一些所谓的礼法之士,不过像裤中的虱子一样,“行不敢离缝隙,动不敢出裤裆”,“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为九州牧”,实际上是一群利禄之徒。嵇康公开“非汤武而薄周孔”,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主张“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
他们对司马氏诛除异己、杀君篡权、却还要假奉名教的行为不满,于是谈说玄虚,用猛烈抨击名教和蔑视礼法的行为表示抗议。

(3)西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向秀、郭象

认为万物不待“无”而生,“有”是由本身的“独化”而成。唯一不变的真实存在是“所以迹”,它是使万物“独化”的生机之神。在政治上仍然主张“无为”,认为礼法名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等都是“天理自然”,人们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
这完全是维护门阀士族统治秩序的理论。

1、史学产生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

史学产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

文字、历法的发明和人们历史意识的发展。
在有了文字与历法之后,人们才能基于时间结构准确地记事,并使其得以保存和流传。
而只有当人们的历史意识不断发展,才使历史记载的不断丰富及系统化的史学的出现成为可能。

问答题:

1、史学产生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2、《春秋》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
3、孔子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4、《左传》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战国时期主要还有哪些史著?
5、《史记》是怎样一部史书?试加简介。在《高祖本纪》中,在讨论楚汉成败原因时,王陵归功于刘邦的不吝封赏;刘邦归功于任用萧何、张良、韩信“三杰”。这反映了司马迁的什么样的史学思想?
6、什么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7、《汉书》的作者是谁?《汉书》在编撰上有什么特点?在史学上的贡献是什么?
8、《东观汉记》、《汉纪》各是怎样一部著作?
9、《三国志》的作者是谁、是怎样一部史书、它以哪一个国家为正统、为什么?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具有哪些特点?
10、《后汉书》的作者是谁?作者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后汉书》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11、与秦汉时期相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经历了一个大发展。其特点是什么?
12、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指哪三部书?有何特点?
13、史馆修史制度确立于何时?唐修二十四史中的“八史”,请指出书名及作者。
14、《史通》的作者是谁?它的性质、内容如何?作者对史学的贡献有哪些表现?
15、《通典》的作者是谁?是怎样一部著作?它将历代典章制度分为那几大类?哪一类放在第一位?
16、《通鉴》的编纂经过哪几个步骤?各自有何特点?
17、胡三省《通鉴音注》具有怎样的特点?
18、《通鉴纪事本末》在编纂上有何特点?
19、为什么说《通志》“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20、《文献通考》与《通典》在体例、内容上有何异同?
21、新旧《唐书》在编纂方法、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22、以你所学史学史知识,叙述唐代史学发展有什么特点?
23、刘知几身为史官,在《史通·忤时》中他指出了唐代官修史的五大弊病。这五大弊病指的是什么?

材料题:
1、阅读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回答问题。(反映了司马迁什么样的史学思想?)

2、阅读刘知几《史通·忤时》篇,他对唐代官修史提出了几点批评。
3、《史通·疑古》、《惑经》篇,反映了刘知几什么样的史学思想?

一、补充问题
1、黄宗羲与浙东学派的关系。
2、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二、阅读书目(读懂)
1、《史通》——《忤时》、《自叙》、《疑古》
2、《晋书》——《陈寿传》
三、复习相关问题时可参看吴泽所编的论文集
论文集(一)
1、范晔与《后汉书》…………束世征P300-
2、陈寿与《三国志》…………缪钺P313-
3、裴松之与《三国志注》…………杨翼骧P323
4、司马迁与班固…………白寿彝P190
论文集(二)
1、刘知几与《史通》…………杨翼骧P121
2、关于《资治通鉴》…………柴德庚P308-311
3、乾嘉史学初探…………祁龙威P519

一楼罗珍!

23、西魏宇文泰颁行“六条诏书”的内容及评论。

答:

(1)内容

“先洗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2)评论

西魏的汉化政策。从反腐、易俗、农业、人事、刑罚、税收等多角度出发,涉到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各种问题,是一个全面系统、互相关联的改革方案,使北魏后期遗留下来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巩固了统治,顺应了时代,为西魏北周的富国强兵打下坚实基础,并最终走向强大。

22、晋武帝与太康之治。

答: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265-290年),西晋颁行许多重大政治、经济措施,收到一些效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太康之治”。

他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

首先是对吴人的处置上。晋武帝对原吴国地区示以宽厚,用吴人治理吴地,并除其苛政,示之简易;对于吴蜀两地的人口,招入晋国后免除徭役20年,供应2年口粮,待遇优厚。
其次他整编军队,复员不必要的军人,减轻了兵役负担。
最后在经济上,他改革土地、田赋管理体制,一方面废民屯,继续军屯;一方面推出借鉴、吸收历朝土地制度经验的占田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劝课农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他还严禁囤积居奇,设立常平仓稳定物价。

在这些政策施行后,出现了“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的繁荣情况,是为“太康之治”。

21、侯景之乱及其影响。

答:

(1)侯景之乱年表

背景:
东魏大将侯景出身北魏六镇,羯人,追随高欢(东魏丞相),任河南行政最高长官14年,统兵10万余。

547年:
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欲夺其兵权;
侯景叛降西魏,欲保留兵权,不成;
献河南十三州之地降梁,请求援兵;
粱朝臣因其反复无常,多不赞成,但梁武帝欲借此实现统一梦想,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等重职,更遣宗室萧渊明率兵接应。

548年:
梁军无斗志,被东魏打败,萧渊明被俘,侯景率八百骑逃至安徽寿阳;
东魏乘机挑破,梁武帝欲与东魏议和,以侯景交换萧渊明;
侯景走投无路在寿阳谋反,渡江围困建康。

549-551年:
建康台城破,梁武帝被软禁,不久饿死;
先后拥立萧纲、萧栋,最终自立,杀戮萧衍子孙,军心涣散。

552年:
陈霸先起兵勤王,与王僧辩军会师进攻建康,侯景逃跑,为部下所杀

(2)影响:

是南方的又一次空前浩劫,也是南朝历史的转折点。
南朝在长江下游以北的土地,尽为东魏、北齐所占;汉中及长江中游以北的土地,尽归西魏所有。
残暴的侯景军在江东地区烧杀抢掠,社会经济遭到大破坏。
门阀势力在内乱中受到沉重打击,两晋南下的百家士族在建康者“覆灭略尽”。
南朝力量从此更加衰弱,南弱北强局面正式形成。

20、南朝是比较混乱的时期。出现了不少荒唐透顶的皇帝,请举二例加以说明。南朝也有比较好的时期,请举例说明。

答:

南朝荒唐的皇帝甚多,较有代表性两种特征是嗜杀与耽乐。前者的代表是后废帝刘昱,他淫暴无比,史书称其“天性好杀,以此为欢,一日无事,辄惨惨不乐。”;后者的代表是陈后主陈叔宝,他生活奢侈,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日夜游宴玩乐,制作艳词,终于使南朝被隋攻灭。

南朝比较好的时期有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时期和梁武帝萧衍在位时期。前者统治时期,继续实行了武帝时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奖励耕织、减轻赋税等措施,使刘宋的国势和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南方还出现了东晋以来少有的兴旺。后者博学多通、勤于政务,在教育上有所贡献,使儒学得到复兴;同时重用寒门、笼络世族,缓和双方的矛盾,也避免了宗室骨肉相残。但他纵容权贵,令政府贪污严重,同时严酷统治百姓,使得社会下层的情况比上层糟糕得多,是其不足之处。

19、东晋的世家大族与南朝的世家大族在政治上表现上有什么不同?

答:

东晋的立国与世家大族的拥戴密切相关。东晋的皇帝没有任何实权,在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终东晋一代,一直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王敦、苏峻两次攻入建康却并未加害皇帝也证明了权臣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南渡的豪门大族之间关系的均衡及恩怨利害主导着东晋政治的发展趋势。

南朝的世家大族正相反。南朝皇帝出身寒门,并且致力集权,一面架空世家掌握的高级官职,一面另立名目提拔寒门协理国政,这使得政治上的实权落到了寒门手中,世族也因此转换为不能建功立业、但却可以稳坐高官的一群人。他们举止风雅,自恃身份,不与寒门来往;对政治却持不参与的态度,南朝政权更迭也不影响他们“坐至公卿”,是真正的朝廷中的“花瓶”。

18、“新亭对泣”反映了什么历史状态?东晋政府在权力问题上是如何处理与江南世家大族关系的?

答:

新亭对泣反映的是东晋年间,北方的世家大族南迁后,与吴人情感上隔阂,并深感到故国沦陷,对新土缺乏认同的一种历史状态。

为回避经济利害上的冲突。东晋政府避免将北方世族安置于长三角地带,而是再次将他们南迁至浙江及福建等地区。在权力分配上,王导等人则采取笼络与离间结合的策略。对于能够笼络的江南望族,如:顾荣、贺循,尽力笼络以结当地人心。桓温执政时还进行了土断,合并侨民的白籍与当地的黄籍,取消免除侨民调役的优待,南北隔阂日益减少,对南方士族的安抚终获成功。

17、结合你所知道的事实,分析前秦经淝水之战一战而败、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

前秦败亡的原因,实际王猛在临终前已基本点明:

他说“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确实,东晋偏安江南已六十余年,在世家大族掌权的形势下,内部比较团结。而前秦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崛起的政权,虽然当时基本征服了北方其它势力。但是大部分部族和集团只是假意归顺。符坚始终未能彻底控制北方诸军阀,是为后患。

恰此时东晋又有谢安、谢玄等良将名臣在世,而前秦最重要的将领和谋臣王猛却已去世。此消彼长,使南下伐晋更为艰巨。在战场上,苻坚还用人失当,致使秦军虚实全被内奸朱序透露出去,阵前更中其计而大败溃逃。原本前秦的统一全凭军事压力,如此一败不可收拾,从慕容垂建立后燕、姚苌自称秦王起,境内各少数民族纷纷独立。于是苻坚被杀,前秦从此走向毁灭。

16、前秦的苻坚重用王猛进行改革,使前秦强大起来。简要叙述改革的主要内容、结果。

答:

(1)主要内容

政治上,打击豪强,严肃吏治,对皇亲国戚绝不留情。同时恢复魏晋士籍,重用其中有才能者,争取汉族地主和其他上层分子的支持。
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派遣官吏巡行郡国、劝课农桑。又开放山泽,允许百姓渔采。针对关中少雨易旱的情况,推广汉代的区种法,更兴修水利,灌溉田野。同时注意发展交通事业,整修长安通往各州的大道,设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方便行旅及驿使。
在文化上,崇尚儒学,禁止老庄玄学和图谶神学。广兴学校,以精通儒学者为学官,文武百官子弟及宿卫战士、宫中后妃均要入学受业。苻坚每月一临太学,亲自考问学生经义,提拔成绩优异者为官。

(2)结果

儒学复兴,百姓安居乐业。前秦逐渐强大,苻坚在这一基础上统一北方。

15、永嘉之乱。

答:

306年,司马越毒死惠帝后立司马炽为怀帝。第二年改元“永嘉”。是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南迁,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匈奴的刘渊称帝,国号汉,建都平阳。310年刘渊死,次子刘聪杀兄自立。刘聪、石勒、王弥、刘曜等攻城略地,晋军惨败。永嘉5年(311年)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

14、简要叙述八王之乱及性质、结果。

答:

(1)经过

八王之乱始于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即位的太子司马衷毫无执政能力,于是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的斗争,外戚杨骏、贾后等先后专权,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长沙王乂、东海王越等八王先后卷入冲突,战乱波及黄河南北。最终东海王越获胜,于306年入朝专政,毒死惠帝,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终告结束。

(2)性质

是统治者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混战。

(3)结果

16年间正常生产无法进行,人民死伤无数,阶级和民族矛盾激化;统治集团力量消耗殆尽,无力对付流民与少数民族起义,西晋政权面临瓦解。

13、简述西晋占田制的主要内容。

答:西晋占田制的主要内容有:

(一)农民的占田和课田。前者是农民向政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后者是农民向政府交课税之田,每亩收谷八升。占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其中丁为16~60岁;次丁为13~15及61~65岁)

(二)户调式。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户纳调绢三匹,棉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边郡民户纳三分之二,更远者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交纳“賨布”,户一匹,边远地区纳一丈。

(三)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和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一品官到九品官可以荫佃客(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贵族、地主豪强所荫占的依附农民)十五户到一户,衣食客(两晋南朝时官僚贵族、地主豪强荫庇的依附人口)三人到一人。

12、以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评述曹魏灭蜀为什么会成功。

答:

曹魏灭蜀成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经济上

蜀汉后期政治腐败、百姓生活痛苦,人口不足100万;而司马氏执政下的曹魏通过屯田、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人口大增,达到443万。

(2)战略上

蜀汉后期蒋琬、费祎等名臣相继去世,政治腐败。在内,宦官黄皓专权,“窃弄机柄”,清除异己;在外,大将军姜维,“志立功名”,不断兴师北伐,进一步削弱国力。黄皓又欲夺姜维之权,排挤迫害,姜维害怕,持兵于外,不复还成都,使得蜀国军政各成一统,不再协调。司马昭洞悉形势,拟定先灭蜀,再灭吴的战略顺序,一面防止吴蜀联盟,一面兴18万兵分三路攻蜀,取得战略层面的胜机。

(3)战术上

司马昭所派干将甚为得力,尤其西路邓艾军,在主力于剑阁与姜维相持不下之际,从陇上轻装出阴平道,深入蜀汉腹地,进逼成都,致使后主刘禅出降,奠定灭蜀的胜局。

11、在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与蜀汉的关系如何?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纵观三国历史,东吴与蜀汉的关系一直微妙。多数时间里,它们处于一种曹魏军事压力下“二弱共抗一强”的同盟关系,然而背后支撑着它的却是一种利益的平衡,只要这种平衡出现问题,双发就有可能为争夺利益而大打出手。

两国的联合始于赤壁之战,是时曹操新定荆州,方兴未艾,一面追击刘备,一面恐吓孙权“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可以说,这一次孙刘的联手完全是曹操一手促成的。如果不是他以军事高压直指江南,孙刘两方也许不会走到一起——或者说至少不会发展那么迅速。

战后,孙权为巩固联盟,嫁妹与刘备,同时出借与曹操势力范围接近的南郡,交付刘备镇守。很显然,这也是要借刘备之力对抗曹操。然而时过境迁,到219年时,刘备势力膨胀,既已夺得益州、汉中,仍旧独霸荆州,控制了整个长江上游。这时他对孙权的威胁更胜曹操,于是脆弱的平衡就打破了。孙权向曹操、曹丕称臣,换取时间两次击败刘备,夺回荆州,是为东吴之利。

但夷陵之战过去,曹丕既识破孙权的缓兵之计,刘备在荆州的势力又被剪除,复又成为二弱共抗一强之局。吴蜀联合便又是时势所需。于是孙权主动派人到白帝城,吴蜀恢复邦交;刘备死后,诸葛亮又使邓芝访吴,加强吴蜀联盟,这都是在新形势下争取良好外部环境,谋求内部发展的考虑。后来孙权称帝,诸葛亮力排众议给予承认,双方签署盟约,高层使者往来不断,都是这一谋略的延续。

然而吴蜀联盟究竟是脆弱的。诸葛亮去世后,孙权考虑到曹魏或许会趁机攻蜀,就向边境增兵,一来方便救援,二来若救援不及,也可以分一杯羹。亏得宗预以言辞智慧化解,但终究没有逃过一劫——263年,魏攻蜀,蜀国求救,孙休见到刘禅投降,就派人去抢占蜀地,竟因此逼得坚持抗战的蜀汉老将罗宪投魏,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也是乱世同盟的常态。

10、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巩固与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请结合《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明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贡献。

答: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的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贡献主要有:

重建吴蜀联盟,为蜀国争取到良好的外部环境,外成二弱以抗一强之势,内绝南中叛乱之外援。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安定南中,确立蜀汉在南中的统治,使蜀汉能利用南中的人力、物力支援北伐,免除后顾之忧。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以法治蜀,收到了使政治比较清明,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的效果。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9、《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有很大的不同。根本区别在哪里?请以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评述你所知道的曹操。

答: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为一个典型的乱臣贼子,奸诈、残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然而,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积极有为的政治家,一个引领时代的改革者,一个感情真挚的诗人。

首先,作为政治家的曹操有其独到的眼光与政治操守。在宦官专权的时代,他利用家世背景与宦官集团保持联系,但同时也洞察了其中问题。董卓之乱时,他又拒绝董卓高官厚禄的拉拢,加入讨伐董卓的队伍。后来,他迎献帝于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却又拒绝孙权的劝进,三让献帝封魏王、受九锡的嘉奖。在《述志令》中,他写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慷慨之余也反映了他对东汉政局的卓越认识。除此之外,他还重视发展农业,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与稳定,解决了粮食问题,一方面供应军饷,另一方面也有功于民。

其次,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在理论上,有《孙子略解》、《兵书要略》等著作传世;在实战中,指挥了官渡之战这样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他的一生中,与其他军阀作战大多获胜,扩大了自身势力,其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在人才选拔的观念上,曹操也起了开一时风气之先的作用。他提出的“唯才是举”的人才观给东汉以来日趋腐朽的人才选拔制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除此之外,曹操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是所谓“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除《述志令》等散文名篇外,曹操流传后世的乐府诗有二十余首,其中《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碣石篇》都被封为经典。

综上所述,曹操是一位多元的、富有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风云变幻,他的性格也充满了复杂和矛盾;对他的评价不能只从一面入手,一概而论,而要多角度全面地考察,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