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与蜀汉的关系如何?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纵观三国历史,东吴与蜀汉的关系一直微妙。多数时间里,它们处于一种曹魏军事压力下“二弱共抗一强”的同盟关系,然而背后支撑着它的却是一种利益的平衡,只要这种平衡出现问题,双发就有可能为争夺利益而大打出手。

两国的联合始于赤壁之战,是时曹操新定荆州,方兴未艾,一面追击刘备,一面恐吓孙权“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可以说,这一次孙刘的联手完全是曹操一手促成的。如果不是他以军事高压直指江南,孙刘两方也许不会走到一起——或者说至少不会发展那么迅速。

战后,孙权为巩固联盟,嫁妹与刘备,同时出借与曹操势力范围接近的南郡,交付刘备镇守。很显然,这也是要借刘备之力对抗曹操。然而时过境迁,到219年时,刘备势力膨胀,既已夺得益州、汉中,仍旧独霸荆州,控制了整个长江上游。这时他对孙权的威胁更胜曹操,于是脆弱的平衡就打破了。孙权向曹操、曹丕称臣,换取时间两次击败刘备,夺回荆州,是为东吴之利。

但夷陵之战过去,曹丕既识破孙权的缓兵之计,刘备在荆州的势力又被剪除,复又成为二弱共抗一强之局。吴蜀联合便又是时势所需。于是孙权主动派人到白帝城,吴蜀恢复邦交;刘备死后,诸葛亮又使邓芝访吴,加强吴蜀联盟,这都是在新形势下争取良好外部环境,谋求内部发展的考虑。后来孙权称帝,诸葛亮力排众议给予承认,双方签署盟约,高层使者往来不断,都是这一谋略的延续。

然而吴蜀联盟究竟是脆弱的。诸葛亮去世后,孙权考虑到曹魏或许会趁机攻蜀,就向边境增兵,一来方便救援,二来若救援不及,也可以分一杯羹。亏得宗预以言辞智慧化解,但终究没有逃过一劫——263年,魏攻蜀,蜀国求救,孙休见到刘禅投降,就派人去抢占蜀地,竟因此逼得坚持抗战的蜀汉老将罗宪投魏,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也是乱世同盟的常态。

10、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巩固与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请结合《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明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贡献。

答: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的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贡献主要有:

重建吴蜀联盟,为蜀国争取到良好的外部环境,外成二弱以抗一强之势,内绝南中叛乱之外援。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安定南中,确立蜀汉在南中的统治,使蜀汉能利用南中的人力、物力支援北伐,免除后顾之忧。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以法治蜀,收到了使政治比较清明,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的效果。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9、《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有很大的不同。根本区别在哪里?请以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评述你所知道的曹操。

答: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为一个典型的乱臣贼子,奸诈、残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然而,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积极有为的政治家,一个引领时代的改革者,一个感情真挚的诗人。

首先,作为政治家的曹操有其独到的眼光与政治操守。在宦官专权的时代,他利用家世背景与宦官集团保持联系,但同时也洞察了其中问题。董卓之乱时,他又拒绝董卓高官厚禄的拉拢,加入讨伐董卓的队伍。后来,他迎献帝于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却又拒绝孙权的劝进,三让献帝封魏王、受九锡的嘉奖。在《述志令》中,他写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慷慨之余也反映了他对东汉政局的卓越认识。除此之外,他还重视发展农业,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与稳定,解决了粮食问题,一方面供应军饷,另一方面也有功于民。

其次,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在理论上,有《孙子略解》、《兵书要略》等著作传世;在实战中,指挥了官渡之战这样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他的一生中,与其他军阀作战大多获胜,扩大了自身势力,其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在人才选拔的观念上,曹操也起了开一时风气之先的作用。他提出的“唯才是举”的人才观给东汉以来日趋腐朽的人才选拔制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除此之外,曹操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是所谓“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除《述志令》等散文名篇外,曹操流传后世的乐府诗有二十余首,其中《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碣石篇》都被封为经典。

综上所述,曹操是一位多元的、富有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风云变幻,他的性格也充满了复杂和矛盾;对他的评价不能只从一面入手,一概而论,而要多角度全面地考察,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评价。

8、人才政策在曹操统一北方及曹丕建立曹魏政权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简要叙述其演变情况及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答:

曹操时,奉行“唯才是举”的人才制度,凡有治国用兵之术都可以得到重用。原因在于:乱世中能否得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为对抗袁绍等其他军阀,要拉拢豪强地主、士人为己所用。而东汉以来的察举制度已流于形式,弄虚作假,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此外,因天下大乱,人才流移,也使察举不能正常进行。
到曹丕时,则改行兼顾德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实行这种制度的原因是:代汉为帝、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与合作,九品中正制实际是照顾世家大族利益的人才制度。

7、简要叙述曹魏推行屯田制的条件及屯田制的方式、结果、影响。

(1)条件

豪强地主逃亡、土地荒芜,无主荒地出现;
百姓流徙,大量人口依附于世家大族,成为国家的隐性人口;
196年,曹操从与黄巾军战争中夺得大批劳动力和耕牛农具。

(2)方式

民屯:政府设农官(司马)用军事组织的方式管理,自成系统,不属郡县,设在水利条件较好,土地肥沃或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由中央的大司农总领。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屯田客(招募或强制迁移的流民),50人一屯,按实际收成向国家分成缴纳田租(百分之五十至六十)。
军屯:士兵及其家属(士家)屯田,设在有军队驻扎和“士家”聚集的地区,特别是与吴蜀对抗的地区。实行“十二分休制”:每10人有8人耕田、2人巡守。

(3)结果

保证国家获得更高的地租。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对土地的兼并和劳动力的争夺。使军事重镇附近的荒地得到开发、供应军资、减轻了农民养兵运粮的负担。

(4)影响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了生产,为曹魏在三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及后来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6、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请结合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评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

政治上,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使政治分裂的倾向加剧。
经济上,北方战乱的破坏与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实力趋向平衡。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足以立国。
军事上,经过几次大战,三者之间在军事上形成了微妙的平衡。且蜀汉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都为北方势力的南下统一增加了难度。
除此之外,三国的建立者都善于用人,使人才相对集中于三个政治势力,也是三国鼎立形成的人才因素。

5、夷陵猇亭之战的目标、结果及对蜀、吴政权对外政策的影响?

(1)目标

争夺荆州。

(2)结果

刘备惨败,失去荆州。益州、荆州分两路北伐的战略构想破灭,蜀汉只能偏居巴蜀。

(3)对蜀、吴政权对外政策的影响

战后,孙权主动派人到白帝城,吴蜀恢复邦交。刘备去世后,蜀国邓芝到东吴,加强吴蜀联盟。

4、赤壁之战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如何?

答:

(1)交战双方

曹操军与孙权、刘备联军。

(2)结果

东吴用诈降计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曹操烧毁余下船只和物资,最终退回北方。

(3)影响

使曹操统一全国的希望化为泡影,从此形成天下三分的初步格局。

3、官渡之战、战争双方是谁?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战争的目标是什么?结果及影响怎样?

答:

(1)战争双方与力量对比

官渡之战的双方是曹操与袁绍。其中,袁绍占有青、冀、幽、并四州,是当时最大的军阀,兵多粮足,有大军十万,战马万匹;曹操则粮少兵寡,可用来作战的大约只有一两万人。

(2)战争目标

争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统治权。

(3)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袁绍逃回河北,袁军主力消耗殆尽。

(4)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曹操哪一年将汉献帝迎到许昌?目的是什么?

答:

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其目的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1、董卓之乱、发生原因、结果、影响

答:

(1)发生原因

灵帝时期宦官掌握大权,灵帝死后,外戚与宦官的斗争白热化;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一面联合袁绍杀死蹇硕,夺取禁军,一面密召董卓入京,准备一举消灭宦官。但事情泄露,宦官先发制人杀死何进,袁绍乘机起兵杀死宦官两千余人。一番混乱后,宦官、外戚势力悉皆衰弱,权力出现真空

(2)结果

董卓野心膨胀、进京后废掉少帝刘辩,另立九岁的刘协为帝,自封相国。同时逼走袁绍、曹操等人,独揽朝政,引起关东军阀、豪强不满,诸州牧起兵组成“关东军”讨伐董卓。董卓为保存实力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但于192年被部下吕布与司徒王允合谋杀死,部下李傕、郭汜杀死王允,随即相互混战,关中大乱。

(3)影响

洛阳被付之一炬,长安在混战后变为废墟。关东豪强在董卓死后内部火并、联盟瓦解,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一、问题

1、董卓之乱、发生原因、结果、影响
2、曹操哪一年将汉献帝迎到许昌?目的是什么?
3、官渡之战、战争双方是谁?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战争的目标是什么?结果及影响怎样?
4、赤壁之战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如何?
5、夷陵猇亭之战的目标、结果及对蜀、吴政权对外政策 的影响?
6、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请结合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评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7、简要叙述曹魏推行屯田制的条件及屯田制的方式、结果、影响。
8、人才政策在曹操统一北方及曹丕建立曹魏政权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简要叙述其演变情况及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9、《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有很大的不同。根本区别在哪里?请以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评述你所知道的曹操。
10、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巩固与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请结合《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明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贡献。
11、在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与蜀汉的关系如何?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12、以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评述曹魏灭蜀为什么会成功。
13、简述西晋占田制的主要内容。
14、简要叙述八王之乱及性质、结果。
15、永嘉之乱。
16、前秦的苻坚重用王猛进行改革,使前秦强大起来。简要叙述改革的主要内容、结果。
17、结合你所知道的事实,分析前秦经淝水之战一战而败、亡是的原因是什么?
18、“新亭对泣”反映了什么历史状态?东晋政府在权力问题上是如何处理与江南世家大族关系的?
19、东晋的世家大族与南朝的世家大族在政治上表现上有什么不同?
20、南朝是比较混乱的时期。出现了不少荒唐透顶的皇帝,请举二例加以说明。南朝也有比较好的时期,请举例说明。
21、侯景之乱及其影响。
22、晋武帝与太康之治。
23、西魏宇文泰颁行“六条诏书”的内容及评论。
2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叙述并评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代表人物的主张及特点。

二、阅读材料【自带】
1、《三国志》——《诸葛亮传》
2、《晋书》——《苻坚载记》、《王猛载记》

一楼罗珍!

据《东方早报》报道,在上海,一位九旬老人,为了怀念亡妻,笔耕不辍,四年间手绘了18本画册,记述了他与妻子相处的近60年时光,取名为《我俩的故事》。

今年4月,这套《我俩的故事》即将出版。

《我俩的故事》记录了一个家庭近60年的动荡历史,见证了一对夫妻近60年的爱情,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相识

在闵行区航新路某小区内,91岁的饶平如摊开了自己的30多本画册。这些画作记录着家庭的历史。其中大部分是他和妻子毛美棠的生活经历。从初识到相守到相别,饶平如与妻子走过了近60载春秋。这些画作风格类似丰子恺,均配有小诗或短文介绍。

故事要从民国时期讲起。(下文楷体部分为饶平如自述。)

1922年,我生于江西南城,爷爷是清朝时期的三品官,到父亲这一代,仍是大户人家。

我11岁的时候,父亲好友的女儿毛美棠来家里玩,她8岁,梳着辫子。我给她玩玩具,我们两个人呆了一个下午,没说什么话。

当时没有想到,面前的这个梳着辫子的小姑娘,将是我一生的伴侣。

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怀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作为一名热血青年,饶平和也卷入到抗日的浪潮中去。

当时国共合作,在和日本人在打仗,到处都沸腾了。1940年,我上高二,没等到高三毕业,就去江西上饶,考取了黄埔军校。走之前,父亲赠诗一首 “倭寇侵华日,书生投笔时”。我在绿书包上缝了四个白色的大字“长征万里”。

的确是长征,我和同伴花了4个月,从江西走到位于成都的黄埔军校报到。当时战乱,有火车我们就坐火车,没有就走着过去。去时是秋天,还穿着短袖,到成都是冬天,我还穿着短袖,衣服破破烂烂,像个叫花子。

毕业之后,饶平如加入了国民党100军某炮兵营当观测员。1946年,战争结束,父亲从江西老家来信,让饶平如赶紧请假回家结婚。父亲当年的赠诗里还有一句“功成儿解甲,宜室拜重慈”。

相爱

“同生死,共患难,以沫相濡,天若有情天亦老;三载隔幽冥,绝音问,愁肠寸断,相思始觉海非深。”这是饶平如写的一首词,挤在画册的扉页,饶平如说,这是他画画的原因。

见到美棠之前,有人介绍过两个女朋友,我都不乐意。这个世界蛮奇怪的,其他人就是没有感觉。

确定关系后,有一天,我们在南昌的湖滨公园里谈恋爱,我不好意思说“我爱你”,唱了一首很流行的英文歌曲“Oh Rosemarry I Love You ”。

我们两个都喜欢音乐,她唱歌,我吹口琴。

结婚之后,我们先到贵州工作。1951年,我辗转来到上海,在江宁路上的大德医院做会计,兼职做做出版社编辑,每个月工资240元,当时一般人的收入几十块就不错了。这是我一生中最风光的日子,算命先生也说我“平生最利东南”。美棠不需要工作,在家做全职太太,还雇了一个保姆。

没想到,1958年,生活全变了。

因为是国民党军人,饶平如被送到安徽六安某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此后陆续在安徽某齿轮厂做工,跟妻子两地分居长达22年。这22年间,他们写了上千封信。

美棠给我的每一封信我都留着,当时我有个木头箱子,看完就锁在箱子里,隔几天拿出来看看。信上都是些美棠柴米油盐的家常事,大儿子找工作、家里没钱买菜。爱情啊什么都没有,哪有工夫谈那个。有时候美棠也会烦躁,会急,我只好安慰安慰她。

作为劳教分子的妻子,毛美棠也饱尝了世态炎凉,在一幅名为《变脸》的画中,美棠在背后给街道干部打招呼。对方看到是毛美棠后,原本堆着笑的脸,立刻板了起来。为了贴补家用,美棠去上海自然博物馆拉水泥,一个月赚十几块钱。

1959年,因为粮食紧缺,我全身浮肿,医务室让我休息,也没什么药可治。恰巧美棠寄来了一瓶乳白色的鱼肝油。这太有用了,我把半瓶鱼肝油倒在热气腾腾的米饭里,米饭又香又软,真是妙不可言,非常舒服。两天后,我的浮肿就消失了。

离别

1979年,饶平如平反后回到上海,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做编辑。不幸的是,1992年,美棠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和肾病。病到晚期,美棠的神志已经不清醒。有一天她称丈夫将自己的孙女藏了起来,不让她见,饶平如怎么说她都不信,八十多岁的他,坐在地上,号啕大哭。

美棠从1992年开始发病,后来病重的时候,你说话,她看着你,没什么反应。后来我就用毛笔写大字,拿到她面前看,也不行。

有次她突然说想吃杏花楼(点心),我就骑了20分钟的自行车,去龙柏新村给她买回来,买回来的时候,她已经忘了,也不想吃了。

2008年3月19日,距离他们60年钻石婚的纪念日只有短短5个月,毛美棠去世。饶平如在画册上写下:“难再是青春…… 美棠与我距此目标仅五个月,亦应无憾矣。”记录妻子美棠的最后一幅画名为《最后的一滴眼泪》,记下了他们分别的最后一刻。

2008年3月19日下午3点,家人打来电话,告诉我她“快不行了”。在徐汇区中心医院,医生和护士围着一圈,我在人群后面,离她十几步。她躺在病床上,朝右侧侧头,在人缝里找到了我,眼角流出了一滴眼泪,挂在眼角上。

我挤到病床前,握住她的手,帮她擦了眼泪。不到一分钟,她的手变得冰凉,监测仪上显示出一条直线。

我知道,这是永别。

饶平如喜欢丰子恺和叶浅予的画,经常买来学。从妻子去世之后,他开始作画,一方面怀念亡妻,一方面也是给子孙留下记录。孙女饶青欣介绍,他上午打拳,下午喝杯咖啡后,先构思,然后提笔画画。一幅小画,大概需要两个小时。

现在,陪着饶平如生活的,是一只黄色家猫。他在家里的大家具都贴上了手写的字。上面写着红底大字“春”,看上去喜气洋洋。

90岁的时候,饶平如开始学钢琴,常弹的曲子里,有一首《送别》。

对话

“我们俩的一生都在画里”

记者:为什么想到要画画来记录你们的生活?

饶平如:我想在世界上留一点痕迹,我们俩的一生都在画里面。一个人的躯体消灭掉了,灵魂和思想用文字也好,图画也好,保留下来了,留在人间。我不在了,让后代去看,让孙子孙女看看我们当年怎么工作,怎么生活。我从小喜欢画画,喜欢丰子恺和叶浅予,经常买来学。

记者:那个年代,同样因为政治原因,很多夫妻选择离婚,你们为什么能坚持22年之久?

饶平如:我一直相信,我无愧于国家,迟早会等到公正的一天,美棠也是这么想的,她也认为我没有错。她对我说过:“如果你是婚外情,我一早就和你离婚了。”

记者:人生有什么遗憾的吗?

饶平如:我的人生有两个遗憾,第一是对不起我母亲,当时在当兵,没能在母亲的坟上祭奠。现在条件好了,我很怀念她。第二就对不起妻子毛美棠,也就是我的孩子们的母亲,因为我的身份,她为我吃了很多苦。

记者: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想说的?

饶平如:人生苦短,我到90岁,越是年老越觉得光阴太快。你看电视,年轻人结婚三个月,吵吵架,不好就离婚。不能碰到很小的事情就离婚,应该多珍惜青春,珍惜现在。

作者:张少杰

http://i1.sinaimg.cn/dy/cr/2013/0227/1766407689.jpg
http://i3.sinaimg.cn/dy/cr/2013/0227/193353668.jpg
http://i1.sinaimg.cn/dy/cr/2013/0227/3069038319.jpg

这是一位九旬老人4年手绘的怀念亡妻的故事。昨晚,闵行区航新路一间房屋内,91岁的饶平如摊开18本画册说,妻子毛美棠2008年病逝后,他手绘数百幅画,记述他们从初识到相守再到生死分别的70多年时光,有爱情的甜蜜,有平凡的生活,取名为《我俩的故事》。

http://i1.sinaimg.cn/dy/cr/2013/0227/3281527437.jpg

饶平如与妻子毛美棠的合影。照片摄于1948年9月,当时两人刚结婚一个月。平如时年27岁,美棠时年24岁。

766

(10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一旦分子混沌建立了某个宏观的事件,那么就有可能形成长期无法修复的影响,进而改变整个进程。

767

(10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94:历史同样如此,因而我也分为两个系统进行讨论。

768

(0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目录

1、绪论
2、宏观系统:经典决定论下的初值敏感依赖性
2.1、历史不能复制
2.2、历史无法推演
3、微观系统:分子混沌的人性化复刻
4、总结

769

(10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50:历史的机遇,如果划分成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的话,也是来自于这两个方面的。

770

(10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49:历史也具有这样的长期不可预测性。对于每一个确定的初值,尽管存在确定的结果,但在结果最终被展示出来之前,我们无从得知他。

771

(10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46:历史正是这样的。历史不仅受限于人的认识水平,更受限于材料的多寡。

772

(10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32:历史或许也是如此——令人的自由意志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因素的,就是人的复杂性。

773

(10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29:我们无法预知历史,也许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一个历史时期(或历史进程)的开始阶段,我们不可能得知所有信息。在对于历史时期的分析上,我们可能出于一小部分不起眼的混沌因子的流失和得到不适用的观点;而即便观点适用,我们也无法整理出当前所有的混沌因子,因而复制历史也成为不可能。

774

(10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21:在对于人类历史的分析中也存在这一问题。许多时候,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两个或多个事件是相互独立的,但实际上当真如此吗?

775

(10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P13:一个时代的局面是否决定了一个时代的走势?一个时代的人能否主宰这个时代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