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2、社会和政治结构

Athens was a democracy.
雅典是一个民主国家。
Democracy means "exercise of power by the whole people", but by "the whole people" the Greeks meant only the adult male citizens, and citizenship was a set of rights which a man inherited from his father.
民主的含义是:“”

1. The Historical Context
1、历史背景

In a remote period of Greek history, probably around 1200 B.C., a war was fought between Greece and Troy, a city on the Asiatic side of the Aegean, ending in the destruction of Troy.
在希腊历史很遥远的一个时期——大约公元前1200年左右,一场战争在希腊和爱琴海亚洲一侧的城市特洛伊之间爆发了,战争的结果是特洛伊城毁灭了。
This is the war that Homer refers to in his epics.
这就是荷马在他的史诗里提到的战争。

Greek culture reached a high point of development in the 5th century B.C.. This was marked by the successful repulse of the Persian invasion early in the century, the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cy and the flourishing of science, philosophy, literature, art and historical writing in Athens.
希腊文化在公元前5世纪达到了其发展的巅峰。它的标志是:在世纪初成功地击退了波斯的入侵,以及在雅典产生的民主制建立和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的繁荣。

The century closed with civil war between Athens and Sparta.
这个世纪以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内战告终。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4th century B.C., all Greece was brought under the rule of Alexander, King of Macedon.
在公元前4世纪的后半叶,所有希腊人都被置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之下。
His armies went out to conquer large areas of Europe, Asia and Africa, spreading Greek culture wherever they found themselves.
它的军队离开国土征服了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大片地区,在他们力所能及的任何地方传播着希腊的文化。

In 146 B.C. the Romans conquered Greece.
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了希腊。
By that time Greek culture had firmly established itself in much of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ern Africa, with flourishing centres of Greek learning, such as Alexandria with its famous library, around the Mediterranean.
到那时,希腊文化已经坚定地确立在多数的东西欧和北非地区,地中海沿岸涌现了一批像有着著名的图书馆的亚历山大里亚一样的、繁荣的希腊文化学习中心。

Introduction
引言

1. Uses of the Subject
1、这门课的用途

Why should Chinese student of English bother about Eruopean culture?
为什么中国英语专业的学生要费心去学习欧洲文化?
Well, English culture is a part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language cannot be learned without some knowledge of the culture behind it.
好吧,英国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如果不掌握一些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我们也无法学习语言。
Further, European culture itself is a part of world culture.
更进一步地,欧洲文化本身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Some knowledge of it is necessary to us as citizens of the world, particularly so when our country is going ahead with modernization and taking an active part in world affairs.
作为这个世界的公民,特别是当我们的国家正继续着现代化进程、并积极投身于全球事务时,这其中的一些知识对与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2. Two Major Elements in European Culture
2、欧洲文化中的两个主要成分

European culture is made up of many elements, which have gone through changes over the centuries.
欧洲文化由许许多多的成分构成,它们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变化。
Two of these elements are considered to be more enduring and they are: the Greco-Roman element, and the Judeo-Christian element.
这些成分中的两个被认为是更持久的,它们是:希腊、罗马的元素和犹太教、基督教的元素。
However, there has been a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the two, which adds to the richness of the culture.
然而,这两者之间还经历了复杂的相互作用,使这个文化变得更加的丰富。

979

(2 篇回复,发表在 琵琶湖酒馆)

塑芬 写道:

壓制后4g rmvb格式 草榴取

好厉害!

980

(2 篇回复,发表在 琵琶湖酒馆)

什么煽情?

981

(0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前言

几天前,香港中学生、家长和教师发起了大规模的公民行动,督促香港政府撤回9月份即将推行的国民教育科。三天前,香港中学生组织「学民思潮」宣布绝食抗议。昨天晚上,两位年逾六旬的中学老师宣布加入绝食。一部分香港高校教授、演艺界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亦加入声援。由于兹事体大,不少内地同学必有所耳闻,亦生出不少争论和非议。其一,因「国民教育」这几个字实在很好听,很容易引起粗暴的感情(「不接受国民教育,你还是中国人吗?」);其二,因为今年以来中港矛盾几度升温,前尘往事、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也助长了不少成见。但就事实而言,很多细节并非大家想当然的那样。比如我会告诉你,在香港关于中国历史的教育,在港英时代做得比回归后还要好。容后再述。

关键材料


香港市民争取撤回的「洗脑」「国民教育」,全称「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是香港政府将在今年九月顺应新高中课程推广的一门必修课。而引起最大争议的,是两份有关的材料:

一是香港教育局公布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咨询稿》 (下称《咨询稿》)

二是由香港政府资助国民教育服务中心编写的现行德育及公民教育科的参考材料《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 (下称《手册》)

文件不短,洋洋洒洒二百多页,诸公可自行细阅。当中固然有不少「正常」和「官腔」的部分。而以我的个人观点,这两份文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国民教育与公民教育混为一谈

国民教育(national education)和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在西方被认为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但教育局编发的咨询稿一直试图将两个概念并排/交替使用,不做区分,有混淆视听之虞。比如《咨询稿》第63页说「就推行德育及国民/公民教育的课时,不同国家和地方各自有其安排」,随后把中国大陆的「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国家的「公民教育」一同列举。

http://fmn.rrimg.com/fmn057/20120902/0600/b_large_8qfY_6145000011e61263.jpg

港府官员一再推行国民教育的说辞是:「每个国家都有国民教育」——这说法倒也未必不符合事实(虽然,即使同为国民教育,其细节也可大相径庭。参看:吴凯宇《每个国家都有国民教育?——简述美国、英国、澳洲、德国的制度》)。然而,即使要以此为理据,亦不应偷梁换柱,将其他国家的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与中国式的思想政治课混同,以显其正当。须知此二者的内容可谓天壤之别。

2、渲染情绪式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咨询稿》从第131页开始列举了一系列由教育局编写的 「教学事例」。其中第173页列举了事例「我为国家队打气」。该事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为国家队的胜利而欢呼,为国家队的落败而沮丧,并从中体验国民身分认同感。在给教师参考的注意事项中,有如下一句:「教师如发现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不太强烈时,不要批评,并接纳其表现,但仍请学生为此作自我反省。

http://fmn.rrimg.com/fmn063/20120902/0630/b_large_L8Pn_6903000018a71262.jpg

在《咨询稿》同页推荐的另一则事例「国旗下的讲话」中,更以「同学心声」为题记载以下感想:

在国旗升起时,我确实是激动了。这一刻,我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此时的国旗显得特别庄严高贵,国歌亦是多么的激动人心,我的眼眶一下子红了,多么振奋人心的时刻!我的眼光随着那五星红旗上升,心里也火热起来了!我紧紧握着手中的国旗,似乎感受着过去中国烈士的风采,感受着国民身份的深刻认同。

3、偏向性褒扬

市民对国民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是其是,非其非。纵观《手册》全书36页,只有第27页以「反思『中国模式』」为题概述了近年发生在内地的几件负面事件(我爸是李刚、动车追尾、毒奶粉、绿坝),对当代史上的几次重大敏感事件只字不提(如敏感词、敏感词和敏感词),其余内容均对现执政集团不吝溢美之词。其中第10页称现执政党是「进步、无私与团结的执政集团」。

http://fmn.rrimg.com/fmn065/20120902/0645/b_large_8gY9_7e5a000013b21262.jpg

4、攻击别国政治制度

在「进步、无私与团结的执政集团」同页,《手册》又以「政党恶斗,人民当灾」为题攻击美国的政治制度。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结论(我猜当然会有人认同,但它至少远未至一个被普遍承认的结论),以如此毫无异议的方式写入课本,严重违背了关于政治教育的《博特斯巴赫共识》的第一、第二原则(见后文)。而对别国的现行政治制度进行定点攻击(而且理据也简陋得可笑),更非国民教育应有之义。

http://fmn.rrimg.com/fmn062/20120902/0700/b_large_GYtx_6145000012611263.jpg

有趣的是,《手册》的编者近日终于在官网上承认「『进步、无私与团结的执政集团』标题确有不足之处」,并解释说这只是指该制度的「理想形态」。(却为何写别国多党制的时候没有想到理想形态呢?)

文件中诸如此类者比比皆是,恕不一一。荧幕前的诸位大可抚心自问,若膝下有儿郎,可愿意送他去学习如此课程?

港英时代的教育

对于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对于别人争取权利的行为总有一些特定套路的指责,比如「女王洗得,我(党)洗不得?」——虽然这种阿Q式逻辑本身不值一驳,但究其本身也不符合事实。让我们从港英时代的教育说起——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港英时代有爱英国、爱女王教育吗?

没有。

港英时代有爱中国、爱民族教育吗?

也没有。

如果要概括英治时期香港教育的最大特征,那就是「只有公民教育而无国民教育」。如果说这种特征造就了香港人回归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低下,还未尝没有道理。但若说殖民政府教导香港人效忠女王,恐怕既不公道也不真实。

香港青年不了解国情,责任在谁?

有一种反对反国民教育的意见认为,现时香港青少年对中国历史、国情认识不深,所以应当推行国民教育,加深其认知。这个命题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结论却站不住脚。要认识国情,想必应先熟悉国史。我们可以看看香港中学的另一门课程——「中国历史」课的离奇遭遇:

港英时代,「中国历史」是中学必修课。

香港回归后,港府将「中国历史」降格为选修课。

2012年,港府推行必修课「国民教育」,「中国历史」依然是选修课。

何汉权出席一个电台节目时说,曾经向行政长官曾荫权反映有关问题,但曾荫权的态度令他觉得是浪费时间,何汉权期望新的行政长官拨乱反正,将中史列为独立必修科。

——2011年10月《教评会批评港府不重视中史》

《中国模式》手册不过是把话题推向风口浪尖,反映出教育主事者思路的混乱不清:政府推行国民教育,却在新高中课程中将中史降格为选修课程。让香港新的一代,对中国历史一窍不通。香港大学博物馆总监曾对我说,到博物馆参观的中学生,有的连「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常识都不懂。

——香港大学新闻系教授陈婉莹 《国民教育之争是「一罐机缘」》 

我们不要忽略,很多学生和家长在打出「反对国教」(国民教育)的口号同时,也呼唤「还我中史」(中国历史)。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如果它有的话)不是建立在熟习本国历史的前提上的。而港府一边淡化中史课,却一边强推国民教育,可谓本末倒置,如此行事,实乃旷古奇谈。这样的国民教育到底意欲何为,简直是匪夷所思。借用我一个香港朋友的评论,更可看清此间脉络:

「我是96年读初三的, 中国历史好好的写到1984年, 最近回香港找来看看, 依学术角度来说还是精简而严谨,对共产党也不褒也不眨, 只是直说其施政得失引起的后果. 同类的大陆教科书就显得不伦不类先入为主了. 现在的香港小孩对大陆不熟悉不是没有国教问题, 而是中史教育的忽视。」

《博特斯巴赫共识》

1976年,在曾深受纳粹之害的德国,政治教育家齐聚博特斯巴赫,达成了政治教育的最低共识——《博特斯巴赫共识》。该共识包含三个原则:

第一,禁止灌输。不允许教师用任何手段对学生进行灌输,因为这会妨碍学生独立判断的形成。这是“政治教育”和“灌输”的区别所在,因为“灌输”与民主社会的教师角色不相匹配,也与被普遍认可的、学生独立使用自己的理性的教育目标不相符。

第二,保持争议。在科学和政治上有争议的一切内容,在教学中也必须保持争议。这与第一个原则密切相关,因为如果打击争辩,压制不同的观点,就会重回灌输的老路。人们经常担心,教师的政治观点会以各种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比如教师处理当前政治问题的方式,特别是在讨论有争议的问题时,给学生下明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的个人立场,无论是政治观念还是科学观点,都必须是中立的、客观的,与其本人观点对立的观点也应该被探讨。

第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维护个体利益的能力。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够分析政治形势以及他自己的相关利益,能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寻求影响既定形势的手段。这种原则强调学生需掌握一种操作性的能力,是前两个原则的逻辑结果。

参考:

彭正梅《德国政治教育的里程碑:〈博特斯巴赫共识〉研究

德国汉堡大学蒂尔曼•格雷莫教授访谈《德国公民教育的历史、经验与趋势

(作者放弃本文一切版权。)

982

(0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注:我见到令同学写了一篇总结逻辑谬误的文章,感觉他整理这样文章的想法是很好的,文章也很受欢迎。当然,我觉得,经过适当的排版,和语言上的调整,可以使得这样的文章更有实用性。所以我整理了这篇东西。本文内容基本都来自于英文网站http://yourlogicalfallacyis.com



===============================

本文的使用方法

本文一共列出了二十四种常见的逻辑谬误。你可以保存本文的地址,当你在和别人的交谈中发现对方出现了本文所涉及的逻辑谬误,但是又懒得亲自向对方解释他的谬误的时候,你就给你给出本文的链接和谬误序号。

使用示例:

你犯了《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一文中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谬误,请自行打脸。http://blog.renren.com/blog/228537234/866912499

===============================







目录:

第一条:稻草人
第二条:错误归因
第三条:诉诸感情
第四条:谬误谬误
第五条:滑坡谬误
第六条:人身攻击
第七条:诉诸虚伪
第八条:个人怀疑
第九条:片面谬误
第十条:诱导性问题
第十一条:举证责任
第十二条:语义模糊
第十三条:赌徒谬误
第十四条:乐队花车
第十五条:诉诸权威
第十六条:合成谬误
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第十八条:基因谬误
第十九条:非黑即白
第二十条:窃取论点
第二十一条:诉诸自然
第二十二条:轶事证据
第二十三条:德克萨斯神枪手
第二十四条:中间立场

===============================







第一条: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






第二条:错误归因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








第三条:诉诸感情

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 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








第四条:谬误谬误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






第五条:滑坡谬误

你搞得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

例子: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







第六条:人身攻击

你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更多关于人身攻击。

例子: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吗,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






第七条:诉诸虚伪

你不正面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你的回复——“你不也曾经.....”

你想要把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

例子:小明在和小红争论的时候指出小红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小红不正面捍卫自己,反而回应:“你之前也犯了逻辑谬误。” 小红在这里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

--------------------------------------------------------------






第八条:个人怀疑

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

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

例子: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








第九条:片面谬误

当你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

人类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他们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人总是觉得自己以前觉得正确的东西必须是正确的吗,所以总能找到理由让自己阿Q一下。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承认自己犯错了。

例子:小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猜错了,于是她就说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红犯了片面谬误。

--------------------------------------------------------------






第十条:诱导性问题

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你的意思来回答。

你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级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

例子:小红怀疑自己的丈夫孙越搞外遇,为了一探究竟,于是就问他:“陈轩的屁股上是不是有个胎记?”小红使用的就是诱导性问题。

--------------------------------------------------------------






第十一条:举证责任

你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

当有人提出一个观点结果被人质疑后,你认为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质疑者。不能证伪一个事物,或者举出反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物的合理性。当然,如果只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一个事物是合理的并不能肯定的说明它是不合理的。

例子:小红说他相信宇宙是一个叫KengDie的全知全能神创造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KengDie不存在,所以KengDie是存在的。小红犯了举证责任的谬误。

--------------------------------------------------------------






第十二条:语义模糊

你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

你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当你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又利用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例子:地上一个猴,树上qi个猴,一共几个猴?

--------------------------------------------------------------






第十三条:赌徒谬误

你认为随机事物的发生和之前发生的事情是有相关性的。

有人在看到独立的随机事件(比如抛硬币)时,总觉得会和前面的事情有相关性(前面连着五个正面,下一个肯定要是反面了。)

--------------------------------------------------------------







第十四条:乐队花车

你试图说明因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这件事情就是对的。

一个事物/观点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没有关系。地球是球形的,在人们相信地球是平的时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呢。

例子:看到《货币战争》怎么那么畅销,小红相信一定是罗斯柴尔德和共济会在背后操纵着整个世界。小红犯了乐队花车谬误。

--------------------------------------------------------------






第十五条:诉诸权威

你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要证明一个观点,只是摘录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 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因为权威人物/机构也是会犯错误的,所以不能无条件的假设合理性。当然,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所以不能只因为对方使用了诉诸权威的谬误就认定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

例子:小红不知道怎么反驳进化论,于是就说:“我老公孙越是大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错的。”小红犯了诉诸权威的额谬误。

--------------------------------------------------------------







第十六条:合成谬误

你认为一个总体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性,对于这个总体的其它部分也是普适的。

很多时候,对于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合理性的事物,对于其它组成部分并不具有合理性。我们常能观察到事物之间的一致性,所以当一致性不存在的时候也会偏见的认为有一致性。

例子:小红买了辆自行车,当她看到自行车的车座是人造革的时候,她就觉得自行车的其它部位也是人造革的。

--------------------------------------------------------------






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并收到了别人的批评,你试图用“诉诸纯洁”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你试图通过马后炮和修改标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那有缺陷的观点。

例子:
小红:“所有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
小明:“孙越就是荷兰人,他就不喜欢喝胡辣汤。”
小红:“好吧,所有【真正的】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小红这里就犯了“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的谬误

--------------------------------------------------------------







第十八条:基因谬误

你通过一个事物的出身来判断它的好坏。

你试图逃避正面的讨论,而转而讨论事物的出处。这种做法和本文第六条“人身攻击”类似,都是想试图通过已有的负面印象来从侧面攻击对方,却不能正面的回应对方的论述。

例子:
小明:“孙越不喜欢喝胡辣汤。”
小红:“孙越是荷兰人,怎么会不喜欢喝胡辣汤?”<——小红这里就犯了基因谬误

--------------------------------------------------------------






第十九条:非黑即白

你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你使用了简单粗暴的假二分法,来掩盖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想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

例子: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总统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






第二十条:窃取论点

你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被包含在前提里面的观点。

这是一种逻辑智商破产的谬误,因为你把你的前提假设默认为真的,然后利用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证明它。

例子:KengDie教的经文《KengDie Sutra》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因为在《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






第二十一条:诉诸自然

你认为一个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必然并且更好的。

一个事物是自然的并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互相杀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不应该互相屠杀。

例子:小红认为吃草药肯定比吃人工制造的药有效,因为草药更加“自然”。小红犯了诉诸自然的谬误

--------------------------------------------------------------






第二十二条:轶事证据

你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

比起复杂而确凿的证据来说,轶事证据更容易获得,但是却要粗浅很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轶事要更加可信。

例子:小红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小红依次得出吸烟对身体无害的结论。小红犯了轶事证据的谬误。

--------------------------------------------------------------






第二十三条:德克萨斯神枪手

你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小心的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

你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你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你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忽略。

例子:红X字会为了证明自己尽到了职责,到处宣传自己拨出了XXXX的善款,却只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费的奢侈无度。红X字会犯了“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

--------------------------------------------------------------






第二十四条:中间立场

你觉得两个极端观点的妥协,或者说中间立场,肯定是对的。

虽然大多数时候,真理确实存在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但是你不能轻易的认为只要是处于中间立场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谎言和实话的中间地带依然是谎言。

例子:小红认为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孙越从科学研究的结论中得出结论认为疫苗不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明认为两者观点的妥协——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但不是全部的儿童自闭症——才是正确的。小明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

===============================









本文的使用方法

本文一共列出了二十四种常见的逻辑谬误。你可以保存本文的地址,当你在和别人的交谈中发现对方出现了本文所涉及的逻辑谬误,但是又懒得亲自向对方解释他的谬误的时候,你就给你给出本文的链接和谬误序号。

使用示例:

你犯了《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一文中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谬误,请自行打脸。http://blog.renren.com/blog/228537234/866912499

===============================

983

(3 篇回复,发表在 琵琶湖酒馆)

塑芬 写道:

禮節繁冗。。

我跟教授写信经常用的,转过来方便复制粘贴。

·基本信息
->教师:曹峻
->邮箱:xmcaojun@163.com
->期末考试:一般为闭卷考试
->课件不允许拷

========================

第一章 绪论

鼓励质疑教材,发现问题,并阅读课外材料加以解决

一、本课程讲授的时空范围
1、时间范围:先秦、秦汉史
(1)先秦的定义:
  1)秦统一以前的历史阶段,以往一般指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直到这一时期文献才开始大量出现)
  2)20世纪以来,考古学蓬勃发展,材料日渐丰富,先秦史的范畴被拓宽;现在的先秦史上溯远古,已不再局限于春秋战国
2、空间范围:中国
(1)基本特征:
  1)由西向东的三级台阶,从南到北的多种气候,造成文化多样
  2)不同历史时代版图不同,中国人的组成也不同
(2)“中国”一词最近受到的质疑:
  1)存在稳定、同一的“中国”概念吗?
  2)中国是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还是一个实际的政治单位?
  3)“中国”能否承担人们赋予它的沉重意义?
(3)对“中国”一词的认识:
  1)现代以前的中国学者,几乎先验地使用“中国”一词,从未有过疑义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中国论》: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
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冠昏祭祀所自用也,縗麻丧泣所自制也,果瓜菜茹所自殖也,稻麻黍稷所自有也。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西方曰日戎,被发衣皮,有粒食者。北方曰狄,毛衣穴居,有不粒食者。其俗皆自安也,相易则乱。

陈亮《陈亮集》卷一《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岂天地之外夷狄邪气之所可奸哉!

------------
好像跟古希腊人对自己和周边民族的认识差不多。
------------
  2)从今天再审视,中国已不居中,四夷也不存在,农业不再为本,旧“中国”内涵已经无法延续
  3)即便以前,“中国”的概括意义也十分有限;东南地区的海洋文化与中原正统的农耕文明存在很多差异,根本无法通过那些旧史书来统一认识;二十四史是站在中原立场上的史书,其对于周边地区的认识,我们应当警惕

二、先秦、秦汉史的大致梳理
(1)史前时代(传说时代)
  1)三皇五帝时期
  (Ⅰ)三皇说法一(无人名):天皇、地皇、泰皇(人皇)
  (Ⅱ)三皇说法二(有人名):
    Ⅰ)遂人、伏羲、神农
    Ⅱ)伏羲、神农、祝融
    Ⅲ)伏羲、女娲、神农
  (Ⅲ)三皇年代:约旧石器时代
  (Ⅳ)五帝(依史记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夏
  1)禹->启->……->桀:历17个君主、14代
  2)年代:约前21世纪~前17世纪
(3)商
  1)商汤->……->纣:历31个君主、17代
  2)年代:约前17~前1046
(4)西周(都镐京)
  1)武王->……->平王
  2)年代:前1046~前771
  3)重要事件:厉王时共和行政(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明确纪年
(5)东周(都洛邑)
  1)春秋
  (Ⅰ)起止年代:
    Ⅰ)前771-前481(依《春秋》)
    Ⅱ)前771-前475(依《史记》★)
    Ⅲ)前771-前468(鲁哀公统治结束)
    Ⅳ)前771-前403(三家分晋)
  (Ⅱ)得名原因:孔子《春秋经》(所述历史:前722-前481)
  (Ⅲ)春秋五霸:说法有八种
  2)战国(?-前221)
(6)秦(前221-前207)
  1)始皇帝->胡亥->子婴:三世而亡
(7)西汉(前202-前9)
  1)特点:是汉民族文化发展的高峰
(8)新(前9-23)
  1)王莽改革:复辟周代礼制
(9)东汉(25-220)
  1)同样相当重要,很多事件影响中外历史进程,如:蔡伦发明纸、佛教传入

三、中国古代史的分类
(1)通史
(2)断代史
(3)专门史(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等)
(4)专题研究(某制度、某场战争、某人物)

四、学习先秦、秦汉史的史料与方法
1、文献史料
(1)先秦史:
  1)政治文诰汇编:
  (Ⅰ)《尚书》:记录从“虞”至秦穆公时期王室发布的命令等,分今文版和古文版

今古文之争经过:
1、今文经由文景时代的伏生口述默出,成为汉代官方教材;古文为汉武帝时期从孔子祖宅壁中发现,起初密不示人,直到刘向、刘歆整理时发现
2、刘歆认为左传更接近历史(左丘明年代与孔子更近),希望以左传和古文尚书等古文经为教材,遭到今文经学派抵制,被迫出走
3、王莽篡汉后重新重用刘歆,后者趁机推行古文经
4、王莽被杀后,东汉今文经学重新取得统治地位,古文经学也在民间得到发展,此后历代不断争斗、融合,直到清代康有为重揭旧案

今古文经学之区别:
1、两种经学最初只是文本不同,最后学风也不同
2、今文经讲究“经典”为孔子原话,至尊,微言大义;今文经学者致力于去解释“大义”
3、古文经认为“经典”就是历史书,认为孔子不过是一个历史编纂家,最终与今文经学走上不同道路

  (Ⅱ)《逸周书》(记71篇,据说是孔子编《尚书》时遗漏的部分)
  2)礼书:
  (Ⅰ)《仪礼》;又作“礼经”、“士礼”,是战国儒家学者编写的记载周代礼仪规则之书
  (Ⅱ)《礼记》:西汉戴胜所编,是孔门弟子讨论“礼”的意义和行“礼”规则的记录,并解释了晦涩的《仪礼》
  (Ⅲ)《周礼》:又作“周官”,分天(宫廷)、地(民政)、春(宗族)、夏(军事)、秋(刑罚)、冬(失传,汉代补录《考冬记》,介绍营造和手工业)六篇,是周代官职制度的记载

“礼”是行为规范,规定各阶层的权利与义务

  3)诗歌集:
  (Ⅰ)《诗》:分为风(民歌)、雅(周人传统的乐曲)、颂(周人和商人歌颂祖先的诗篇),价值主要在文学方面,但也反应了时人的生活
  4)史书:
  (Ⅰ)《春秋》经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Ⅱ)《国语》:记载周、鲁、齐、晋、楚、郑、吴、越八国历史
  (Ⅲ)《纪年》:西晋从战国墓葬中出土,记载从黄帝至西周->晋->魏襄王(前299)的历史,由此可见,实际是魏国的史书
  (Ⅳ)《世本》:一部资料汇编,包括帝王世系、本纪、世家、姓氏、营建都城的方法
  5)《周易》:周是周而复始之意,易通蜴,取变易之意,喻“世间万物都在一般地不断变化,但世间也有亘古不变的事物”;此外,也有“简易”之涵义
  6)先秦诸子著作:在思想史上有重要价值,也有一般的史料价值(从诸子的例证中可以了解古代事物)
(2)秦汉史
  1)史书:
  (Ⅰ)司马迁《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卷,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上启黄帝,下至汉武帝
  (Ⅱ)班固《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Ⅲ)范晔《后汉书》:纪传体
  (Ⅳ)荀悦《汉纪》:编年体
  (Ⅴ)袁宏《后汉纪》:编年体
  (Ⅵ》《东观汉记》:东汉官修的史料总汇
  2)正典制度类
  (Ⅰ)《汉官七种》
  (Ⅱ)《汉律摭遗》
  (Ⅲ)《三辅黄图》:描述汉代长安城的情况
  (Ⅳ)桓宽《盐铁论》:记录汉昭帝时知识分子对于盐铁专卖制度存废的辩论
2、考古材料
(1)考古发现和传世的历史遗迹、遗物,包括居住遗址、墓葬、建筑、工具、器物、钱币等
(2)带有文字的遗物及古文字资料,主要有甲骨文资料、金文资料、刻写在石质材料上的古文字资料(秦石鼓文、春秋晋国大夫和其他公卿的盟誓)、简牍帛书文字(战国时楚国为主)资料等[特别重要,优先级远远高于一般考古遗物禹历史文献]
(3)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提出二重证据法,点明考古学之重要
  1)王国维以此证明了《史记》是可靠的:“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与文献史料相比,考古资料可靠得多,使用时一般不必过于小心翼翼地考证真伪

五、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1)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参考书
(1)张荫麟:《中国史纲》,商务印书馆,2003年
(2)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02年
(3)吕思勉:《先秦史》、《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姜义华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先秦两汉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其中思想比较新]

985

(3 篇回复,发表在 琵琶湖酒馆)

彭教授向学生介绍了书信的格式和方法。他说,书信的成分有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六个部分。
据彭教授介绍,书信中敬称称呼对方表明尊重。可以用古代的爵称,君、公等,也可在称谓前加敬字,或者称字和号。对于一些我们非常敬仰的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长者,比如社科院的庞朴先生,学术界一般都称他为庞公。夫人这个词是专用来称对方或他人妻子的,绝对不能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我夫人。称呼对方的儿子为令公子,也称令息,息就是子息的意思。称对方为贤兄、仁兄、台甫、台鉴。一般来说称对方的字号比称名字尊重。他还举例说,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昀和纪晓岚混称是错的。
彭教授还特别强调了书信中绝对不能出现我你他字样,如果非要用就需要用一些词代替。比如“你”可以称为某某仁兄,某某砚兄或称阁下。他举例说,他有一位同学是北大的博士,和女朋友第一次鱼雁传书,那女孩在信封上也称他为某某砚兄。在信中称自己应该为在下、小弟。信中的“他”应该用“渠”来代替。
彭教授说,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别人用敬称的同时自己用谦称。比如古代皇帝都称孤道寡,这就是谦称。称自己的妻子为内子、内人、拙荆,绝对不能说夫人。称自己给别人的东西应该用“菲”、“芹”、“寸”、“薄”。比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献。请人家吃饭叫做略具菲酌。
常用书信套语
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 敬请教祺 敬颂海安
平辈:顺祝
署名——
对长辈:叩禀 敬叩 拜上
对平辈:谨启 鞠启 手书
对晚辈:字示 白谕
-礼仪作用
E-mail该有传统书信礼仪
学习中国传统书信礼仪,可以使我们在不能见面的时候,从字里行间体现出揖让进退。此外,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注重书信礼仪,但在我国港台、韩国日本以及华侨地区依然保留着最传统的书信礼仪,掌握基本的书信礼仪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文化礼仪素养,而且还有助于增进交流。
彭教授收到过很多韩国和日本友人或者我国港台学者的来信,他们都非常讲究书信礼仪。比如一位韩国朋友写信中有“将命考”的字样,彭教授问他的学生,他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一种自谦,不敢给您写信只好给传命的人,“将命”是指传命的人,“考”是副手,这句话的意思是给您传达室的人的副手,可谓谦而又谦。彭教授珍藏一封钱穆先生夫人给他的信,除了抬和阙以外,还有很多传统的书信格式。她写道,匆匆不及所言,并候双安,又称他们夫妻为俪,这封信充分体现了传统书信礼仪。此外我们还可以看看鲁迅写给母亲的信和毛泽东写给老师的信,可以体会出中国传统礼仪的魅力所在。
现在人写信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多数人都用E-mail,但其实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书信的结构敬语称呼等还是应该和传统书信一样的。学会写信是一种文化素质和个人涵养的最基本体现。
原来我不会写信
人文学院一位女生:我学了这么多年中文,现在才发现其实我连一封信还都不会写,也不知道写信原来有这么多讲究。我平时很少写信,最多不过就是发个EMAIL,也不讲求格式。不过现在觉得书信礼仪还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好好学习一下,有的时候我读到名人书信中有些地方看不懂也没有注意,其实这些细枝末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另外,一封措词得体恰当的信也反映出个人修养。连一封信也写不好,会让人笑话我这个学中文出身的人。\u0013
-不用完全照搬
经管学院一位男生:我觉得很长知识,书信是一种礼仪和文化,学习书信礼仪可以增加个人修养和文雅气质。我觉得了解书信礼仪是很重要的,但并不说明我们就要完全照搬,因为真的完全写旧式书信会有掉书袋的嫌疑。有一些过于复古的东西不太适用了就应该被改进或者抛弃,只要有一套大家都接受和认可的书信礼仪就可以了。在书信礼仪这个问题上,我们保持尊敬别人和谦虚的传统是最重要的
-去信别让人“跪启”
彭林老师举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有一个学生给父母写信:“敬爱的爸爸妈妈我钱不够用了。”一点拐弯都没有,应该先委婉问候一下,说,“敬爱的爸爸妈妈天气暖和了,可是有的时候还很凉,一定要注意增减衣服,保重身体”等等,然后再说“我的钱不够用了”。
一个男孩收到一封女孩来信,很激动,但一看提称语,上面写某某跪启,本来还想说一句有文彩的话,可是让别人跪着看信,实在是欺人太甚。
-名人书信
鲁迅致母亲: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日前寄上海婴照片一张,想已收到。小包一个,今天收到了。酱鸭、酱肉,昨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只有鸡腰是不能吃了。其余的东西,都好的。下午已分了一份给老三去。但其中的一种粉,无人认识,亦不知吃法,下次信中,乞示知。上海一向很暖,昨天发风,才冷了起来,但房中亦尚有五十余度。寓内大小俱安,请勿念为要。海婴有几句话,写在另一张纸上,今附呈。
专此布达,恭请
金安。
男树叩上广平及海婴同叩
一月十六日

毛泽东致老师符定一(澄宇)先生

澄宇先生夫人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勤,感且不尽。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纳。世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
肃此。敬颂
教安。
不具。

书信是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通、最为古老的一种沟通方式。
书信和格式:信文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
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称谓应尊循长幼有序、礼貌待人的原则,选择得体的称呼。
正文: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
1、问候语:问候语要单独成行,以示礼貌。有“你好”、“近好”、“节日好”等。
2、先询问对方近况和谈与对方有关的情况,以表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关切。
3、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谈自己的事情和打算。
4、简短地写出自己的希望、意愿或再联系之事。
敬语:写信人在书信结束时身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多用“此致、即颂、顺祝”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下一行项格处,用“敬礼、X安、安康”等词与前面呼应。
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署名应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一般写给领导或不太熟悉的人,要署上全名以示庄重、严肃;如果写给亲朋好友,可只写名而不写姓;署名后面可酌情加启禀词,对长辈用“奉、拜上”,对同辈用“谨启、上”
信封:信封上应依次写上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地址、姓名及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要填写在信封左上方的方格内,收信人的地址要写得详细无误,字迹工整清晰。收信人的姓名应写在信封的中间,字体要略大一些。在姓名后空二、三字处写上“同志、先生、女士”等称呼,后加“收、启、鉴”等字
寄信人地址、姓名要写在信封下方靠右的地方,并尽量写得详细周全一些。最后填写好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
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
再如,某公道席
、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
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 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
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 阅 知 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
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
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
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
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
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
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
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
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
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
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
别来无恙 久不晤见,甚念贤劳。
暌违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问,时在念中。
一别经年,弥添怀思。
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
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
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
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
“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
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
不宣。
不悉。
不具。
不备。
不赘。
书不尽意。
不尽欲言。
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
余容续陈。
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
翘企示复。
伫候明教。
时候教言。
盼祷拔冗见告。
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
敢请便示一二。
尚祈便中见告。
如何之处,恭候卓裁。
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
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
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
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
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
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
以上请托,恳盼慨允。
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
不胜祷企。
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
善自保重,至所盼祷。
节劳为盼。
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
多劳费心,至纫公谊。
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
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
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以下为常见祝辞: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
专此,致 专此,祝 专此即请 专此布达,即颂 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
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
即颂 即请 顺效 顺祝
或为:
此候 此请 顺致 顺颂 即候
或为:
祝颂请 问致候
对尊长,可选用:
恭叩 恭淆 恭颂 恭候 敬叩 敬祝 故请 敬颂

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
恭颂 恭请 恭候
为强调郑重其事:
谨祝 谨贺
对晚辈:
此询 顺祝 即问 祝(你)愿(你)盼 望
对祖父,颂祝;
起居永福
对父母辈,颂祝:
金安 福安
对尊长:
康安 钧安 崇安 履福 颐安
对女长辈:
慈安 懿安 坤安 玉安
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
春社 暑安 秋棋 冬馁
逢年尾岁首,可贺:
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 岁祺 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
常时可颂:
近祺 日祉 时吉 时绥 起居安吉 行止佳胜 工作顺利 台安 大安
当日可达之信,颂:
晨安 早安 午安 晚安 刻安
对女性可颂:
淑安 妆安 阃安
对未婚女子,颂:
闺安
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
侍安 侍祉

对晚辈后生,祝愿:
学业锐进 工作好 生活愉快 幸福 健康 进步 侍棋 课祉
祝收信人全家:
阔府康泰 全家幸福
祝收信人夫妇:
双安 俪安 俪祉
贺有喜庆事者,道:
喜安 庆祺
贺新婚者:
燕安 燕喜
贺生子者:
麟安
对家居者,颂:
潭安 潭祺 潭祉
对行旅者:
客安 行祺 旅 一帆风顺 旅居康乐
唁丧,请候:
礼安 孝履
问病,祝颂:
早日康复 痊安
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
否极泰来
对知识界,可泛颂:
文安 道安 研安 文祺 雅祺
对编辑:
编祺 编安
对写作者:
著祺 撰安 笔健
对教师:
教祺 教安 诲安
对军界:
勋扯 戎安
对政界
政安 勋安 升安 公祺 钧祺 崇祺
对工商实业界:
筹祉 财安 吉利 赢祺 盈祺 发祺 运祉 事业昌隆 宏猷大展 行止佳顺 万事顺遂 百事称心 诸事如意 盛利久发 财源茂盛 日进斗金
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祝辞独立一栏。所以
,书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内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贺信函,那么视辞一项便可省去
。还有,信一开头就称“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写祝好之类,便显得累赘了,应注
意避免。
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
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
、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常用启禀词如下:
对尊长:
叩 叩上 叩禀 敬禀
对平辈:
上 敬上 谨启 鞠启 顿首 亲笔 手肃 
对晚辈:字 示 白 谕 手白 手谕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
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
“灯下”、“万籁俱寂”之类。附候或致意 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
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
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986

(2 篇回复,发表在 琵琶湖酒馆)

我认为中国不太可能自发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在中华的文明里缺乏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譬如个人主义、理性意识、契约自由以及法律精神等等。这些能够使封建社会或专制社会蜕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性的催化剂,在中国优越而漫长的数千年历史中从未出现,也很难想象能在宋明以后的历史中由我们的祖先愈加僵化的思维中萌发——其实这些要素即便在神学统治下的西方也很难再完整地萌芽一次;资本主义的兴起很大程度上还是建立在14世纪以后对古代文明成果集中挖掘的基础上的。

儒士们一直到清末——即便是熟悉洋务如徐继畲,他们的理想还是局限在“天下大同”。我们看华盛顿纪念碑上他的题辞就可以略知一二: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qin,阴平)乎三代之遗意。”
三代是什么理想?生产力低下、公有制、原始民主。可是,他们恰恰不明白,资本主义与他们心里所谓的“天下为公”恰恰是南辕北辙;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的极致,几乎绝对不可能从中国知识分子的头脑里萌发出来。中国已经走了一条与资本主义相反的老路,你要说丫能自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觉得都比能进资本主义社会靠谱……

商业发达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也不等于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继续与世隔绝也会有工商业,但不会有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中国可能发展出先进的社会制度,但不会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社会进步的惟一方向:我觉得,中华文化的发展程度已经决定中国生产关系自发的演变方向不会是朝向资本主义的,而更可能是朝向另一种形态的社会主义的。

能够接受资本主义的思潮,不代表能够自己发展出资本主义的思潮;一个思潮的传播比一个思潮的酝酿所需要的条件少得太多。

工业化生产达到一定程度,中国人就会发现个人主义其实高于集体主义吗?

工业化生产达到一定程度,中国人就会发现财产权是个人权利中最重要的部分吗?

工业化生产达到一定程度,中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就会从“天下大同”变成“利己主义”吗?

并非工业化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的象征:社会主义也可以工业化生产。而资本主义有自己的一套伦理价值体系:天赋的财权、契约的自由、法治的精神,还有后来新教的天职观。这些是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而即便在资产阶级价值体系输入东方这么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对它们的领会与西方人相比仍旧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中国没有资本主义的本质;中国没有资本主义;儒家社会的高级形态不可能是资本主义社会。我想,它可能比资本主义更好,也可能更差劲,但我们已经无缘知道,因为我们一时的政治劣势可能已经永远输掉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构想……

987

(2 篇回复,发表在 琵琶湖酒馆)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讲“为什么说一国两制符合中国国情”。其实既然大家都能成功地在我们国家生长到这个年纪,对此类问题的答案想必已经倒背如流了。我也许讲不出太多的新意,这点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一国两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PPT上面是我的伙伴从《现代汉语词典》上摘抄来的定义,我给大家念一下:

指一个国家,两个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完成国家统一的基本国策。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项政策也适用于台湾。

那么这个精神是怎样在我国的行政中体现的呢?让我们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一条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

第五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也说:

第五条 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我们由此可以对一国两制的含义得出一个大概的认识:这个政策是中共中央为了和平地收回那些事实上不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中国固有领土,其实质就是中共中央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与阻力,最优地利用现有资源,出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考虑,暂缓对港澳台地区的赤化,以换取更稳定的政治形势和更丰厚的经济回报。

其次,我们都说“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的伟大创举,然而并不一定确切——这其中,伟大是固然的,然而毕竟是不是“创举”就有待商榷了。因为本来意识形态的壁垒就是我们自己强硬树立起来的,现在出于实际又推倒它,很难说是什么创造;况且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成熟的“一国两制”的实例,尽管它们在政治层面上的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但贯穿其中的这种哲学却是相互交通的。

《辽史·百官志》说:

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这就是契丹“一国两制”的基本形态。辽代设有南北枢密使,各有一套科层组织;南枢密院统领统领南面官,官制与唐、五代、宋以来的相仿,主管汉族事务;北枢密院统领北面官,依契丹传统设置官职,主管契丹事务;在法律上,因俗而制,实行两套不同的管理办法。这套制度的优越体现于对两族基本文化制度的尊重,我们知道汉属于农耕文明,契丹属于游牧文明,在这一前提下他们各自的习俗得以保留。当然由于汉文化本身的生命力远远超过契丹文化,所以后者在有辽一代不断向前者倾斜,我们姑且按下不表。但是这个制度本身在实行时确实有效地缓解了辽朝的民族问题,稳定了辽朝的政局,可以称作是少数民族治理汉地的典范。它与中共的“一国两制”的共通之处就在于对既有的矛盾与分歧采取认同的态度;不拘泥民族或国家呆板的传统,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最终将对立与冲突逐步消解,实现一个国家两个部分的共同繁荣。

回到一国两制本身,我们继续来看它提出背景。请大家先看PPT上的内容: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华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它提出的过程包括:

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表示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
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建议由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
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一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叶剑英的上述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六日,邓小平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实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他还就两岸统一和设置台湾特别行政区问题,阐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

其基本要点在于……我给大家念PPT。

然后为什么说它是“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其实也就是在说“为什么符合国情”。PPT上有许多我党的宣传内容,我估计大家都不爱看,我也就不念了。那么到底为什么呢?我简单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对于香港、澳门、台湾,我们当时没有实行主权的能力,英国、葡萄牙和台湾当局各自有其统治当地的依据,而且政治根基稳固,经济发展繁荣,我们没有动机也没有能力为所欲为。“一国两制”的提出原本是针对台湾的,但更典型的其实是香港的形势:契约即将到期,英国人希望续约,这对香港同胞来说其实很有诱惑力,我们应该找到一个令英国人、尤其是香港人觉得合适的办法来体面地收回我们对于香港的主权,保留香港当前繁荣的局面,从而得到最大的好处。那么这个合适的办法从哪里找,当然就是从国情中找,从当前最重大的矛盾中去找。香港同胞最害怕自己现有的利益受到损失,所以可能畏惧政治转型,畏惧“赤化”,害怕自己的私有财产“被共产”,那么我们就搁置它,以后再说,回避这个矛盾;更何况资本主义制度在港澳台地区已经比较成熟,它与当时在大陆被共产党推翻的资产阶级政权有显著区别,它们是能够行得通的,而且继续推行下去将将有利于保持当地的繁荣发展,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现实利益,那么我们就推行下去。我认为,这就是“一国两制”符合国情的原因:它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一方面消解了港澳台回归大陆的尖锐矛盾,一方面也满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它的符合国情决定了它的实践价值,而它的实践成功,也从反面论证了它的符合国情。

最后就大家可能产生的两个疑问先作一点解释。

第一,关于邓小平理论(包括“一国两制”)是否是单纯的实用主义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我认为“一国两制”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但不是实用主义的理论。实用主义是另一套博大精深的哲学,他有着自己的命题体系。从真理的融贯论角度来看,用实用主义哲学的眼光来审视一国两制必定是错漏百出的,因为邓小平理论归根结蒂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一套命题体系中提出的命题,它的真理性只有在这一套体系中才能够得到保证。邓小平理论的价值观与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是有着鸿沟的,既:它们对实用标准的评判本分存在巨大的分歧。譬如:实用主义是美国哲学的传统,讲究个人主义;邓小平理论扎根社会主义,强调集体主义。这些区别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走向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说邓小平理论吸收了实用主义的思想,但他不是单纯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哲学也不会接纳邓小平理论。

第二,关于“一国两制”是否是光明正大的“走资”行为。我本来不愿再从意识形态角度谈老掉牙的问题,但我想还是可能有人会这么提问,于是也先给出我的回答。首先,从刚才那个问题的角度回答,邓小平理论不会接受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不会接受邓小平理论,这是一定的;其次,“一国两制”实际限定的港澳台地区日后发展的形势,还是将逐渐趋向于社会主义的。最后,如果非要从尖锐的角度,将党和政府作为“既得利益者”来考察,他们同样不会接受资本主义制度,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相对完善的今天,只有在不完善的社会主义这边,他们才有空子可钻。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与儒家知识分子“天下大同”的理想也为中华民族与资本主义追求个人至上的伦理价值的融合平添了一道厚障壁。所以还请信仰社会主义的各位同学放心,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很难想象我国可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塑芬 写道:
和月清岚 写道:
塑芬 写道:

乌合之众我正準備快要看了!

乃看fate了?


“这里就带有了一种启蒙主义者的误解和孤傲。除此之外,理想才是“逐渐丧失了人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的人编出来,消解自己对生活的厌恶和绝望的极端手段。”——這句好精闢啊 是面基無數理想主義者后總結歸納出的嗎

“贯彻先进的组织原则,赢取人类现实的最大利益,然后等待社会自身的变动,教原有的成为落后的、不堪的残渣。”——實現資源配置最優 這個叫帕累托改進嘛!

1、不是啊,我是在直接分析并否定理想的前提下说出这句话的!用作辅助的样本我一个人就足够了,经典理想主义者啊,而且是自己,心路历程好把握啊。
2、但是按照我们现有的组织原则和价值原则做到的最优不会是最优的,肯定还有很多我们尚且没有发现的更好的组织原则,但它们不会平白地就被我们想出来,所以我想先“帕累托改进”没有什么不好的?

跳歷史事件 價值觀進入全新的后理想主義時代 背景音樂響起“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直接给我2500年的历史书我就满足了。

989

(2 篇回复,发表在 琵琶湖酒馆)

RT

990

(0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猪肉是中国人主要的肉食,回民也是中国人,而且在大部分地区与汉民杂居,他们却不吃猪肉。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呢?汉民固然不知道,一般回民也说不出什么理由来。“疑思问”,本是人之常情,故汉民常常向回民提出这个问题来。回民不能做圆满的答复,故不愿别人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回民不吃猪肉,已经够奇怪了;不许别人问,更加奇怪,真令人觉得有几分神秘。
回汉同胞之间,因为这个问题,在反动统治的时代,曾发生了不少的摩擦和纠纷,曾影响了回汉同胞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有澄清的必要。

(一)古代各民族对于猪的看法
古代的埃及人认为猪是污秽的,牧猪的人不得入寺庙。希腊人和罗马人却以猪为赎罪的祭品。除巴比伦人外,闪族人都不吃猪肉。哈兰人(Harranians)平常不吃猪肉,但每年吃一次。
汉族的祖先是吃猪肉的,但他们祭天地的时候用牛,故牺牲二字从牛。礼记上说:“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天也:用骍犊。”(祭法)祭宗庙、山川或衅钟的时候,也大半用牛或用羊,如“告朔之饩羊”,就是明显的例证。他们对于羊的观念是很好的,故“美”、“善”、“义”、“祥”等字,都从羊。他们认为牛羊是比猪高贵的,因此,礼记上说:“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曲礼)又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王制)这大概是由于猪不爱清洁的缘故。易经睽卦:“上九,睽孤,见豕负涂。”程传说:“睽极无所不疑,其见三,如豕之污秽,而又背负泥涂,见其可恶之甚也。”说卦:“坎为豕”。周易大全说:“前后皆阴之污浊,而中心刚躁者,豕也。”李时珍说:“按许氏说文云:“豕字象毛足而后有尾形。”林氏小说云:“豕食不洁,故谓之豕。”“坎为豕”,水畜,而性趋下,喜秽也。”(本草纲目卷五十兽部)猪喜欢吃污秽,故古人把猪关在厕所里,因此,溷字有两个意义:(1)豕所居也(见苍颉篇),(2)厕也(见说文);厕字也有两个意义:(1)便所也,(2)以养豕溷也。由此可见,在古代的中国,猪通常是豢养在厕所里的,故地位很低。

(二)现在不吃猪肉的民族
大家都知道中国回民不吃猪肉,却不知道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兄弟民族,以及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包括苏联千百万的伊斯兰教徒——也都不吃猪肉。蒙民同胞大部分是不吃的。印度教徒,也是不吃的。日本人民,在明治维新以后(十九世纪末期),才开始吃猪肉。在马达加斯加岛和坡里尼西亚岛上,猪是禁忌。南非洲班图人的男子不吃猪肉。南非洲组鲁人的女儿们不吃猪肉,因为她们恐怕吃了猪肉之后,相貌会变得像猪那样的难看。南美洲北部的加利比人不吃猪肉,因为他们像大部分的原始民族一样,相信人的体格和性格大半与所吃的食物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他们生怕吃了猪肉之后,眼睛会变得像猪眼那样的渺小。

(三)伊斯兰教为什么禁止吃猪肉呢?
伊斯兰教承认人类是世界的主人翁,是代理安拉(上帝)统治世界的,世界万物是供人利用的,供人享受的,故古兰经说:“他(指安拉)以你们为大地的代治者。”(六∶一六五)
“安拉为你们而制服海洋,以便船舶奉他的命令而航行,以便你们寻求他的恩惠,以便你们感谢。他为你们而制服天地万物,对于能思维的民众,其中确有许多迹象。”(四五∶一二,一三)
“他已为你们创造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二∶二九)
世界万物是供人利用和享受的,故伊斯兰教准许人吃各种合法的、佳美的食物。古兰经说:
“众人呀!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你们不要随从恶魔的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二∶一六八)
合法的食物,是以合法的手段取得的食物;佳美的食物,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随从恶魔的步伐,是指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因为封建迷信而戒除种种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
当日,他们不知道清洁卫生,常吃自死的牛羊骆驼和宰牲时流出的血液,也吃猪肉,故古兰经叙述穆罕默德的任务说:
“他命令他们行善,禁止他们作恶,准许他们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吃不洁的食物。”(七∶一五六)
古兰经指出不洁的食物只有四种:(1)自死物,(2)流血,(3)猪肉,(4)奉偶像之名而宰的动物。
“他(指安拉)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二∶一七三)
“你说:在我所受的启示里,我不能发见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自死物,或流血,或猪肉——因为它确是不洁的——或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犯罪物。”(六∶一四五)
为什么禁止吃自死物,血液和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因为篇幅所限,不能在本文内加以解释。
猪是牲畜中最不爱清洁的东西,不像牛羊样选择食物,因此,一般的猪,常害各种疾病,故猪肉是益少害多的。
古代的中国医学家一致承认猪肉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但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的医学家,借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帮助,进一步证明了猪肉中的寄生虫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伊斯兰教禁止吃猪肉,正是从清洁卫生着眼的。

(四)批评和自我批评
南北各省,回汉杂居;汉民经常吃猪肉,回民却绝对不吃。汉民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就想出了种种穿凿附会的说法。
有些人说:“回教的经典上说:‘勿食诸肉’,回民不识汉字,所以不吃猪肉。”这是佛教徒的观点,是“想当然”的说法。回教的经典是回文的,不是汉文的,怎么会把“诸”字误解作“猪”字呢?
有些人说:“回民把猪当神灵,所以不敢吃猪肉。清真寺里还供奉着一个铜铸的猪头哩。”这简直是幻想和诬蔑。回教是绝对的一神教,除安拉(Allah)之外,什么都不崇拜,回民怎么会把猪当做神灵呢?
中国人民革命成功了,全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有了平等的地位,在全国各民族的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下,绝没有人敢侮辱我们了。我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无论要保持或要改革,我们都有绝对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强迫或干涉。这是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是要全部实现的,毫无疑义。但有个别的工作人员,认识不够,不能把握政策,不知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致部分回民怀疑共同纲领,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据我所知,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对于不吃猪肉的回民干部和工作人员,加以冷嘲热讽,说他们封建迷信,思想有问题,使他们不能安心工作,甚至为环境所迫,不能不屈服或自动辞职。我认为这是一种左倾的幼稚病,是大汉族主义在下意识里作祟。这对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极端有害的。就回民干部和工作人员来说,吃了猪肉,思想未必进步;脱离回民群众,却是可以保证的。
据我看来,吃猪肉与否,并不关乎思想的进步。我们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爱因斯坦都是不吃猪肉的犹太人,但马克思发明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战犯白崇禧是随便吃猪肉的,他的思想却是那样的反动。由此可见,不吃猪肉的人,思想也能进步;吃猪肉的人,思想未必就没有问题。吃不吃猪肉绝对不是衡量思想的标准。
我们回民同胞对于猪肉问题认识不够,以致有种种不正确的观点和不正当的行为,形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也是应该加以深刻的检讨的。汉民同胞对于我们的种种误会和诬蔑,我们自己应该负一部分责任。
古兰经上关于戒食猪肉的明文,共计三条(第二章第一七三节,第五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一四五节),每条都有猪肉二字,但这两个字并没有染污了古兰经,大家讽诵那三条明文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表情。大家说汉语的时候,提到猪肉二字为什么要唾一口,表示厌恶的意思呢?我认为这是一种无谓的举动;在汉民同胞面前作这种表情,是不礼貌的。提到牛肉二字的时候,倘若有人唾一口,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一般回民都忌讳猪字,因此闹出许多笑话来。
东南的回民曾参加明太祖朱元璋的农民革命,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为了奖励他们的勋劳,赐他们姓朱,在专制时代,这是无上的光荣。但现在有人问那些功臣的子孙姓什么的时候,他们觉得很难为情,他们认为朱元璋叫回民姓朱,是一件“缺德”的事情。据说有改姓黑的,不知确实否。
古兰经上(一八∶九四,二一∶九六)提及古代的两个民族雅朱者和马朱者,有无知的回民,曾提议把经文改为雅牛者和马羊者。
有些地方的回民,忌讳猪字,把猪肉叫做虎克肉,“虎克”是波斯语Khug的对音,翻译出来,是个肉字。中国的猪字,换成波斯的猪字,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云南回民忌讳猪字,因为通常用“肉”字表示猪肉,故改称牛肉羊肉为牛菜羊菜。他们又忌讳肥字,故改称肥牛肥羊为壮牛壮羊。但阿訇讲经的时候仍然说:“割断骨肉使不得”,“应该宰肥胖的牲灵做古尔邦”。一般回民仍然说:“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肥胖的回民,仍然承认他自己的脚太肥,不能穿太瘦的鞋子。
反动统治时代,是大汉族主义的时代,汉人自称大教,称回民为小教,这显然是轻视回民的意思,一般回民却承认了这个称呼。凡是与汉人有关的东西,他们都加一个大字,例如把猪肉叫做大肉(云南回民把猪肉叫做大菜),把猪油叫做大油。因此,有些回民不愿别人称他的比较大一点的油瓶为大油瓶,这是很无谓的。
在回民汉民杂居的地区,汉民携带猪肉通过回民居住的大街小巷,必须包藏起来;否则,就会挨打。赶着猪群通过回民村庄的人,猪和人都要遭无妄之灾。回民同胞不调查一下究竟他是有意给回民开玩笑的本地人呢?还是不知道回民风俗习惯的异乡人呢?不问青红皂白,动手打人,违背伊斯兰教和平宽容的精神,是应当改正的。
最后,我要告诉回民同胞们,猪肉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吃,因为伊斯兰教是实事求是的,伊斯兰教的教律不是呆板的,却是灵活的,到了逃灾躲难的时候,一切都可以变通。因此,古兰经每次戒食自死物、血液和猪肉之后,总要说明:“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二∶一七三,六∶一四五)或者说:“凡为饥荒所迫,而无意犯罪的,(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安拉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五∶三)

(五)总结
我在本文中说明了回民不吃猪肉是由于爱好清洁,讲究卫生,不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落后;又说明了吃猪肉与否不关乎思想的进步,换句话说,吃猪肉的人,不一定是进步分子,不吃猪肉的人,思想不一定有问题。但是回民干部吃了猪肉,一定会脱离回民群众。回汉两族之间过去和现在因猪肉而引起的、莫须有的纷争和隔阂,只有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才能彻底澄清。
猪肉既然比较容易传疾病,汉族同胞也就应该化除成见,虚心地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各省市县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对于猪肉的检验,应该特别注意。再就回民同胞来说,也应该认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问题,而且是一个民族问题,政治问题。因此,回民也应该化除成见,学习政治,学习时事,认清环境,认清时代,同时,应该学教义,了解伊斯兰教和平宽容的教训,发扬穆罕默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达到加强各民族团结的目的。

塑芬 写道:

乌合之众我正準備快要看了!

乃看fate了?


“这里就带有了一种启蒙主义者的误解和孤傲。除此之外,理想才是“逐渐丧失了人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的人编出来,消解自己对生活的厌恶和绝望的极端手段。”——這句好精闢啊 是面基無數理想主義者后總結歸納出的嗎

“贯彻先进的组织原则,赢取人类现实的最大利益,然后等待社会自身的变动,教原有的成为落后的、不堪的残渣。”——實現資源配置最優 這個叫帕累托改進嘛!

1、不是啊,我是在直接分析并否定理想的前提下说出这句话的!用作辅助的样本我一个人就足够了,经典理想主义者啊,而且是自己,心路历程好把握啊。
2、但是按照我们现有的组织原则和价值原则做到的最优不会是最优的,肯定还有很多我们尚且没有发现的更好的组织原则,但它们不会平白地就被我们想出来,所以我想先“帕累托改进”没有什么不好的?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序二

他在半自传漫画里画到自己的一位好友被炸弹炸得面目全非,正好前方有人在围打着坠机的别国飞行员,于是愤怒的他也抄起一根木棒冲过去,但冲到近前才发现,原来那个飞行员也已经血肉模糊死去多时画面中他手里的木棒缓缓滑落,战争只是少数人发起的游戏,而付出代价的往往是无数无辜的人。

————

想看看这部漫画。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6

石原不擅长的科目是作文。他写的作文题材不是关于模型制作就是机械技术。由于题材过于偏颇,经常被老师批评。有一天,他回家苦思冥想,考虑写什么,第二天交上了一篇作文,那题目是“什么都想不到”,他长篇大论地写出自己不能写作的经过。

————

原来那时代的日本少年倒有这个烦恼,与今天的中国学生是一般的。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14

无声电影时期,银幕的一侧都会有解说员用各种声调解说电影。旁边还有两位拉小提琴的,当电影演到高潮时,他们就演奏旋律音乐。

————

这个以前还真不知道……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17

要想放出声音来,可以去买配套的唱片,在放映电影胶片的同时,将Record Talkie(灌有电影台词的唱片》隔上打开。如果两者同步则很好;如果略微出现时间差错,就会发生音画错位,画面上明明是女子在说话,听到的都是男子的声音。电影胶片不断老化,最后断裂,我们得接回去,于是电影胶片不断变短,到了剧终时会出现1分多钟的差异,台词就更对不上了。即便这样,有声音响起还是有意思。与其看默默无声的电影,我更喜欢看那种发出声音的电影。因此即便安装唱片和放映电影时会很麻烦,我们还是看有声电影。

————

因为视频、音频分别编码的关系,现在用低配置电脑看高清视频时还可以体验这样的感觉。不过在今天,这只能用折磨来形容……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26

战前自然是没有电视机的,孩子们寻求乐趣的一个方法就是去看拉洋片。时而路旁过来位大叔,敲起梆子通知小孩。我们只要一听到梆子声,立刻跑过去买糖,一边吃糖一边看拉洋片。那儿就成了孩子们的社交场所。

————

这一节的许多内容都透着一股《上海往事》中叙及的,也即中国文革前后城市生活的味道。不过人家是战前,这年代差得有点远……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35

这种虚构的作文,至今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通过写长故事,学生能够学习用各种写作手法,从各个角度来写一件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作文教育真的很独特,非常有积极作用,我至今仍感谢老师的教育。

————

是这样的。而且虚构的事物,未必不能表现真实的感情;真实的事物,又未必不是虚构感情的产品。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37

就在我们接受乾老师这种作文教育的时候,战争爆发了,老师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排斥。渐渐地,我们得写符合国策的作文,如写“送出征士兵的情景”、“士兵们,谢谢你们”等,题目内容完全变了,作文教育更是乱七八糟了。

————

这叫“弘扬主旋律”,咱们也会的。不过不知道手冢这样的认识是何时产生的呢?如果当时就能觉察到,那实在是敏锐得可以的。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39

我依然在画漫画,因此遭受老师及学校的配属军官的白眼,并多次被批斗。总有人质问:“画漫画,现在是战争时期,你想干嘛?!”每当这时候,冈岛老师总是维护我。

————

手冢真是用自己的经历勾勒了他们所在的整个时代呀。这个时代对于中国人本应那样陌生,现在却变得无比熟悉了。也许我们比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的人——包括日本人自己,都还要熟悉这样的时代。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50

1945年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大编队的B29轰炸机沿着淀川,空袭了大阪及阪神沿线地区。淀川是个极好的目标,B29大编队顺着纪伊水道向上,首先就看到了淀川,沿着淀川再向上,对着军需工厂投掷炸弹,归途中,剩余的炸弹无差别地投掷到了淀川下游的民房上。这类事件逐渐增多,从3月到4月间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一起。6月大阪遭到大空袭,大阪城的大半都被烧光了。

————

这仿佛是给“战争只是少数人发起的游戏,而付出代价的往往是无数无辜的人”作的一行注解。当然,无辜的不只是平民,还有大阪城。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59

两三天后,那里也发生了空袭,我再次经过那里时,那家房子也被烧毁了。自那以后,那位妈妈也失去了踪影。这就是那时候的情况。

————

看到这里,不禁鼻子发酸。也许评价一个好的政府还存在一个更低级的标准,那就是至少不要主动地把它的公民卷入一场以卵击石的战争。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60

到了傍晚,我搭乘电车去大阪。电车哗啷哗啷,平日里这个时间总是挤满了从工厂下班的人,今天却几乎没有人。我听到有两三个人在交谈,仔细一听,好像说什么战败了。开玩笑。我一直以为日本会战胜。现在想想,自己也真够傻的,但当时就是那么老实地相信。

————

这就是宣传攻势的魔力啊。当年,穷得吃不上饭的中国人也相信自己还要拯救世界上另外四分之三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类同胞。不知道《乌合之众》这类书会不会对这些现象作些许的分析呢?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62

“啊,活着真好啊。”那时候,我第一次有了这种感觉。非常饥饿时,遭遇空袭时,我曾多次有过“啊,完了”的想法。但是,看到8月15日的大阪城,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我还能再活数十年,我真的很开心,那是我之前人生中的最高体验。

————

这种想法与体验,我不知要何时才能感受到呀!不过这种藉投降带来的新生,摆在今日的国内,由那些只消动动嘴皮子的爱国者来评说,会不会是一种“耻辱”,是“隔江犹唱后庭花”呢?其实别的暂且不论,仅就商女自己而言,国家已经亡了,而且亡便亡了,她却还可以活;那如果她愿意活,并以为乐趣的,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唱后庭花,来打开眼前的道路呢?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73

我自己也想活个200岁、300岁,想看看这期间这个世界会如何变迁。但是,既然这事不可能实现,至少我希望能够在数十年的人生中尽可能地拼命活下去。至少我没有在空袭中死去,所以剩下的人生,我要做我能做到的事情,然后死去。

————

其实我也想活个200岁、300岁呢。(笑)记得大一时,一个同学问我六四学潮的真相到底如何,我凭借原来的认识,随口回答他:“这事现在说不清楚,资料很难掌握,即便研究可能也得不到进展,但过了200年之后我们就知道了。”这话原本在我看来是平淡无奇的,可是他却突然问我:“过了200年之后我们都没了,还怎么知道?”我一愣。原来,我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能活200年以上的人,并待在这个天方夜谭的基础上来看待身旁不断发生的历史啊!不过再仔细想想,活200岁、300岁也太累了,要是能直接看看那个时代的历史书,看看我们身边正发生的事件到底是个什么面目,那就再完美不过了。当然,也要顺便看看我有没有被写在上面。(大笑)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81

仔细想想,现在是科学万能的时代,先进科学的时代,是没有什么事不会的时代。但是,这是一种相当愚蠢的想法,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类不明白的部分。人类对各种知识掌握得越来越多,随之又会出现更大的谜团,不得不继续去挑战它。

————

想起之前的一个形象说法:自有的知识是一个圆圈,愈是扩大,它的边缘所接触的未知也就愈是宽广。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81-82

无论科学怎样万能,如果人类认为自身会像神灵一样,这种想法就错了,人类不过是愚蠢的一介生物罢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再对其他生物有居高临下之感,而应该站在与其他动物植物同一层次上思考问题。如果人类这样看待自己,那么至少会在或者的时候做着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死亡来临时也会满足地死去,这样才是人生的本质啊。

————

人类的自信倒不是来自科学的万能,这一点,我认为手冢的认识不够准确。然而,手冢在这里的思考虽然朴素,却以另一种与形而上学截然不同的方式扼住了现代哲学的一处咽喉。我不由地开始叹服他对生活的直接的感悟能力。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84

战争年代早已消失在遥远的历史中。现在40岁以下的评论家都无法写出以战时经历为基础的战争论了。战时经历已经风化大人向小孩子讲述的战争的恐怖,成为观念,成为故事。

————

更令人懊丧的是,它们将成为数字,成为与感觉材料相背离的纯粹理性的符号。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95

哥哥有一本厚厚的画完了的漫画,后来借给朋友,在空袭中被烧毁了。那是日本的漫画人物形象(阿福、荒熊、乐天的爸爸、轰老师等)与美国的漫画人物形象(米老鼠、大力水手波派、布鲁托等)进行战争的漫画,最后是日本方获胜,万万岁的故事。现在留下来的未完成的作品《直到胜利那一天》就是那漫画的续作。哥哥在战后强烈主张反对战争,但在战争时期,他依旧是个军国少年。

————

与手冢治虫的叙述两相印证,令人叹惋。想起父亲,现在是个鼓吹“中国沉没”、“共党无救”的“美分”,但三十年前才光荣入党的时候,却也是信仰坚定得要去解放人类的。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96

当时日本的中学生心智已较成熟了,会非常认真地思索人生,为人生苦恼。他们中学毕业时大多看《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哲学类的书。

————

她出国以前大多看《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的书-_-0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111

追溯卡通片的功能,有一段时间它就是喜剧搞笑的。然而,在那之后,我感觉它的功能出现了衍化,成为一种向对方(观众)传递信息的手段,并被固定了下来。这一社会功能使得卡通片今后的发展存在无限可能。我离不开卡通片,也是因为这个理由。我想今后我还要继续创作。

————

在现在的时代,动漫画自身的固有属性还在不断地消解,以成为完全开放的艺术形式。这非常值得期待,但我还是更喜欢简单、欢乐的卡通,因为这才是它的本真。形如《Fate/Zero》这样的作品也许的确不错,也发人深省,但它们不是一部真正不朽的卡通。数百年之后,也许人们依然记得奥特曼(当然它其实是特摄片)、记得米老鼠,却不会再有人记得它;因为记得它的人会忘掉它,然后去记得边沁、柏格森和尼采。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123

我觉得,表面上看,现在的人们在享受和平,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大众的心灵比战时更加颓废,更加不安。在战争时期,不管当时的理想有多么错误,至少人们是有理想的。而这理想多多少少与“生存意义”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最近的社会体制下,人们只是优先考虑如何过好每一天的处世术,逐渐丧失了人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年轻人和孩子们尤其是这样。

————

这里就带有了一种启蒙主义者的误解和孤傲。除此之外,理想才是“逐渐丧失了人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的人编出来,消解自己对生活的厌恶和绝望的极端手段。理想是生活的异化,越依赖理想的人,越厌恶生活本身,在失去理想之后,越是无法存活——而他们在偏执理想的时候,则往往让别人无法存活。当然,有些人确实足以承受他的指责(“颓废、更加不安”),但那是先绝望,后寻理想而不得的人,他们是崩溃了的人;而无所谓希望的人,尽管和前者有些类似,却是好的人、在生命层次上完美的人。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128

在这一点上,孩子的感性力量要比大人厉害。大人描绘出的梦想与浪漫大都是些愚蠢的内容。漫画家的梦想与浪漫无论哪里都想通,或许漫画家就是这么孩子气。这些梦想与浪漫,却被父母指责为太傻了,嘲笑说根本不可能实现。那是打人强加的小孩文化理论,也可以说是大人的法西斯主义。

————

这里的“大人”,就属于前此我所谓先绝望,后寻理想而不得的人。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145

我们必须要重新设定标准,弄清楚身为人类的最基本的准则是什么,再根据标准建设社会。

————

没有先行于存在的本质,同样,也没有先行于生活的标准。尼采:“本质没有价值,但却一度被赋予和赠予价值,我们就是这赋予者和赠与者。”柏格森:“我们做什么取决于我们是什么,但必须附加一句,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我们在不断地创造自己。”人类社会的组织标准是人类社会变迁发展的成果,如果这个标准存在,则这个社会形态已经出现,我们可以继续发扬它、兴盛它;但是更高、更完美的社会,如果它未曾出现,我们也无从知道它的组织原则,更无从去发展它、建设它。建设社会的真正方法是:贯彻先进的组织原则,赢取人类现实的最大利益,然后等待社会自身的变动,教原有的成为落后的、不堪的残渣。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157

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人们像行星围绕太阳一样围绕自己,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什么都为自己做——要是这么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有时候过于追求快乐,为了自己,人们想要接近最快乐的事物。与A相处厌烦了,就抛弃,选择B,才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或者,不断改变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不得不弄清楚,这个世界不是可以如此简单通用的世界。

————

这些就是方法,在现象世界追求更多幸福和快乐的方法。



《手冢治虫:我的漫画人生》P160

我也希望大家不要成为“头衔人类”,而是成为心胸宽广、技能高超、有人性并受人尊敬的人……我也有个医学博士的头衔,但我不认为我是医生。我不会拿出医学博士的名片。我是一个社会人,我会画画,这一点全世界都通用。于是,大家和我握手,与我交往,说:“手冢,是个好人啊。”人们这么说我,我很高兴。我希望大家也都成为这样的人。

————

名声的重要程度固然有限,但对于飞来的名声,却也不必噤若寒蝉。因为确实有人看中它,那么我就使用它,并不影响我成为心胸宽广、技能高超、有人性并受人尊敬的人。

看了几节,有点意思,回头再随录一遍。

流苏 写道:

插一句:发帖居然要回答问题……感觉简直就是在洗脑……法西斯么╮(╯_╰)╭

只有第一次要发的!

流苏 写道:

插一句:发帖居然要回答问题……感觉简直就是在洗脑……法西斯么╮(╯_╰)╭

只有第一次要发的!

996

(3 篇回复,发表在 琵琶湖酒馆)

毛太祖!

因经常离家夜不归宿,宿松县一名小学生被父亲长时间反锁家中,为了外出男孩竟在深夜背起书包,穿上运动鞋,撑开一把雨伞从四楼家中跳下,结果重重地摔在地上当场身亡。据了解,男孩年仅10岁,父母离异,性格较叛逆。而孩子的离去也给家长过去简单的教育方式敲响了警钟!

男孩背着书包撑伞跳楼

今年刚满10岁的小凡是宿松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家住该县孚玉镇一小区的四楼。

8月22日深夜10时许,小凡家一楼一位邻居突然听见屋外水泥地上传出一声闷响,跑出去一看,一名男孩背着书包,面朝下地趴在血泊之中,颅骨破裂,旁边还有一把打开的折叠雨伞。

“谁家的孩子掉下来摔死了”,听见呼叫声,已经入睡的小凡继母王女士连忙跑到小凡的房间查看,小凡不在,而家中放杂货的房间窗户已打开。

预感到大事不好,王女士急忙跑下楼查看,倒在血泊中的男孩正是小凡,背着书包,身上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脚上还换了双运动鞋,一副穿戴整齐的样子。

父母离异经常独自离家

据了解,小凡的父亲潘军是公交车司机,去年再婚后,与新婚的妻子又生了一个女儿,才四个月大。事发时,父亲不在家,仅三人呆在反锁的家中。

据王女士介绍,她与小凡关系很好,从没有吵过架。孩子的父亲平时很少在家,对儿子的管教较少,所以小凡也比较调皮,平时喜欢上网,经常从家里拿钱出去用,而一出去就是几天几夜不知道回家,最后都是他生母将小凡找回来。

防儿外出父亲反锁家门

据了解,当天中午,潘军与妻儿四人一起在家吃的中饭,吃完中饭后,大约在12时许,潘军就外出了。王女士说,丈夫出门的时候在外面用钥匙将门锁上,整个下午,都是他们母子三人在家里。

至于小凡在房里做什么,王女士表示不详,因为她还有个婴儿要照看。当天晚上6时许,王女士与小凡吃完晚饭后,便洗了澡与女儿一起入睡。

王女士说,自从一个多星期前,小凡没经过家长同意从家拿了钱外出后,丈夫就开始反锁门了,每天外出都会把他们娘儿仨人反锁在家里。而为了小凡拿钱外出一事,她和丈夫还让小凡写了保证书,叫他不要再犯错,小凡也表示会改。

家长应与孩子多沟通交流

8月24日,宿松县孚玉责任区刑警队办案民警王伟告诉记者,22日晚11时许,刑警队在接到有孩子坠楼的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到达时发现该楼下有一名男孩正倒在血泊中,身上衣着完好,背着书包,身旁还有一把折断的雨伞。

经现场勘查,这个男孩家位于四楼,杂货间的防盗窗呈开启状,室内无其他异常痕迹。经过走访调查,年仅十岁的男孩小凡平时喜欢外出游玩,经常几日几夜不归家,家人时常四处寻找,父亲出于无奈才将其反锁在家中。

事发当晚,男孩在家中将衣鞋换好,背上书包又准备外出,见门已反锁,在此情况下,男孩便手持雨伞欲当成降落伞从四楼窗户跳下,不幸当场身亡。

王警官说,该起事件的发生,令去现场的民警十分痛心。在此也提醒广大父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平时应多同孩子沟通与交流。位于高层楼房的住户,家中有孩子的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以免类似的惨剧再度发生! (以上人物均为化名)(记者 乔剑文/摄)

□金陵晚报记者洪唯报道

一分钟内列出“损失”

“蔷薇花开” 已经30岁了,来自当涂县。她和男友是通过小马网认识的。“蔷薇花开”表示,男友平时很难得主动给她买什么,但她也不是拜金女,心想只要两个人过得开心就好了,也没要求太多。

前日是七夕节,男友提出陪她逛街,“蔷薇花开”挺开心的,逛到解放路商业街市,“蔷薇花开”在一家店里看中了一件外套,标价199元,她向男友表示自己很喜欢这件衣服,本以为男友会主动掏钱给她买,没想到男友装呆,她只能“厚着脸皮”让男友给他买,看到男友极不情愿埋单的样子,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想到男友买完后又跟出了一句:“这次给你买,以后自己买。”

这句话彻底激发了“蔷薇花开”的不满,两人在街上吵了起来。她流着泪和男友说,既然要一辈子在一起,我人都是你的了,何必在乎这点小钱。

见男友不理她,“蔷薇花开”赌气说要分手,没想到其男友立即从包里拿出一张纸,跑到附近小店桌上开始列表,一分钟后,一张让她目瞪口呆的补偿清单出现了。

拿着这张清单,男友开始侃侃而谈,从两人认识到现在,总共花了多少钱,分别是哪些钱,主要费用包括:路边摊吃面50元,下馆子200元,买衣服300元,买耳环100元及配眼镜200元。

除了这些还没完,男友另外提出了“青春费”2000元以及陪逛街费1500元。“蔷薇花开”不禁感叹:照这样算,这个手实在分不起啊。

网友:有些男人不能碰

网友们看了“蔷薇花开”的帖子,议论纷纷。

“芒果”:“看一个男人爱不爱你,不在于他有多少钱,在于他肯为你花多少钱。”

“坏坏778”:没想到世间还有这么奇葩的男人。

“丫丫”:这也太细了,好不!什么叫青春费啊!人家女的不也陪你走了那么久吗?何况人家都三十了。

“天天上小马”:太没意思了,分手算了。此账单开的真是极品。

法律视点:

分手费无法律依据

针对本起纠纷,江苏法德永衡律师事务所婚姻专业律师张磊表示,分手费在我国法律中没有规定,毕竟恋爱中双方的花销都是自愿的,只要不涉及到与订婚有关的大额费用,均视为双方自愿,即便分手也无法讨回,至于青春费乃至陪逛街,更是无稽之谈。

看到本帖后,金陵晚报通过网络和“蔷薇花开”取得了联系,向其转达了专业律师的建议。这位网友在真实世界中姓王。

王小姐对记者表示,她看到网友们的跟帖后也打算和男友分手了,她自己也知道所谓陪逛街费用不靠谱,原来还心软打算给男友一些钱,现在看到那么多网友支持她,她一分钱都不会掏。

999

(3 篇回复,发表在 大天守)

流苏 写道:

我觉得选第三个是必然的……

谢谢!

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 … =168249409
包括:
《信长之野望12:革新》日文原版镜像
《信长之野望12:革新》日文原版安装助手
《信长之野望12:革新》日文原版Win7补丁
《信长之野望12:革新》日文原版V1.011升级档
《信长之野望12:革新》日文原版V1.03升级档

安装方法:
1、先下载原版镜像,并以虚拟光驱软件加载。
2、(会安装日文原版的请跳过此步)革新的日文原版安装过程极其繁琐,故提供了此安装助手。请将第一步中加载的镜像中的Data1.cab文件解压至任意文件夹(如F:\Nobunaga12),再将安装助手中的Setup.bat解压至同一文件夹运行。安装助手会将Data1.cab中凌乱的文件自动分类放入各文件夹。
3、将Win7补丁中的文件解压至游戏根目录并覆盖原文件。运行Nobu12.exe进入游戏,再退出(只是为了写入注册表,等下可以打升级补丁)。
4、依次运行V1.011和V1.03补丁,原汁原味的《信长之野望12:革新》日文原版V1.03就此安装完毕,可以在Win7下正常游戏。

鸣谢:
感谢游侠网友M124210687上传原版镜像和Win7补丁。
感谢游侠网友Vanlentz制作安装助手。
感谢光荣制作了本游戏。

祝大家游戏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