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罗珍:中国古代史A(2)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

从政治形势、经济格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来讲

第一节 从动乱走向区域性的统一三国时代

一、三国鼎立的形成

1、改刺史为州牧(有军政大权)
(1)时间:188年
(2)目的: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避免郡守权力膨胀;州牧要选择有名望,值得信任的宗室大臣,给予全州郡的军政大权)
  2)镇压农民军
(3)结果:反而增加了离心力,加速东汉王朝的衰落

2、董卓之乱
(1)动因:灵帝时期宦官掌握大权,灵帝死后,外戚与宦官的斗争白热化;一番混乱后,宦官、外戚尽死,权力出现真空
(2)结果:
  1)朝野空虚
  2)董卓野心膨胀,进京废黜在位仅6月的少帝刘辩,立9岁的刘协为帝;他逼走袁绍、曹操等人,独揽朝政
  3)各方不满,诸州牧准备讨伐董卓

3、关东(潼关以东)军讨董卓
(1)190年,关东诸牧守起兵讨董卓,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号称“关东军”
(2)董卓挟持献帝西迁长安,洛阳周围被洗劫一空
(3)192年,长安兵变,王允与吕布合谋杀死吕布

4、军阀混战的形成
(1)长安混战后变为废墟,关东军内部开始争权,联盟很快瓦解
(2)几大割据势力形成
  1)袁绍
  2)曹操
  3)公孙瓒
  4)陶谦、吕布
  5)韩遂、马腾
  6)袁术
  7)刘表
  8)刘焉
  9)孙策
  10)公孙度
  11)刘备
(3)影响:百姓遭殃、户口十不存一。黄河中下游出现“”景象……

二、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

1、曹操壮大的过程:
(1)192年曹操在济北(今山东长清)打败青州黄巾军,收编30万“青州兵”;地方武装也率宗族、部曲投奔曹操
(2)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河南),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3)经济上,屯田解决粮食问题
(4)军事上,击败一些大的军阀:张绣、刘表、袁术、吕布
(5)200年时,曹操已基本占据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区,只有黄河以北的袁绍是最大的威胁

2、官渡之战
(1)时间:200年
(2)目标:争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统治权
(3)结果:曹操大胜,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4)曹操胜利的原因:
  1)袁绍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内部不团结,军心涣散
  2)曹操军事才能杰出,内部团结,军队战斗力强

3、后续
(1)207年,曹操打败乌桓,巩固了北方的统一

三、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赤壁之战
(1)背景
  1)201年,刘备投靠荆州的刘表,屯兵新野,防备曹操。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得到“隆中对”
  2)208年,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病死,即位的刘琮不战而降
(2)经过:孙刘联合共抗曹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
(3)结果:孙刘联军胜,曹操退回北方,将汉中据为己有
(4)曹操失败的原因:内部不稳、水军不敌、遭遇瘟疫、中诈降计
(5)影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刘备取益州、汉中
(1)刘备夺取荆州大部与益州
(2)谋士法正力主夺取益州的屏障汉中,黄忠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大破曹军主力,击斩夏侯渊,占据汉中

3、荆州之争
(1)背景:关羽守荆州
  1)曹操欲迁都以避其锋
  2)赤壁之战后孙权在江南发展势力,荆州战略位置重要,对孙权构成威胁
(2)结果:
  1)关羽败走麦城,在漳乡被东吴的军队擒杀
  2)吴蜀联盟破裂
(3)荆州问题的出现与关羽失荆州的原因
  1)关羽失荆州的原因学界有不同的解读(《三国谋略》P119)
  2)关羽出兵襄樊,谁的决定?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不救关羽就是放弃荆州?

4、夷陵虓亭之战
(1)目标:争夺荆州
(2)过程:
  1)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21年,孙权接受曹丕吴王封号;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3)221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倾全国之兵力与孙权争夺荆州
  4)222年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吴陆逊用火攻,在虓亭大败蜀军,刘备几乎全军覆灭
(3)结果:刘备惨败;益、荆二路北伐战略折翼,蜀汉偏居巴蜀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原因
(1)过程
  1)诸葛亮再次与吴结盟,共同抗拒曹魏
  2)229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帝,建国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形成原因:
  1)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使政治分裂的倾向加剧
  2)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经济因素
  3)经过几次大战,三者之间在军事上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4)人才相对集中于三个政治势力,也是三国鼎立形成的人才因素

二、曹魏政权

1、屯田制的推行与北方经济的恢复
(1)屯田制推行的条件
  1)豪强地主逃亡、土地荒芜,无主荒地出现
  2)百姓流徙,大量人口依附于世家大族,成为国家的隐性人口
  3)196年(建安元年),曹操从与黄巾军战争中夺得大批劳动力和耕牛农具
(2)屯田制:
  1)功能:田制及地方的行政区划
  2)分类
  (I)民屯:政府设农官管理,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大司农,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屯田客,50人一屯(军事化管理、发给生产资料),按实际收成向国家分成缴纳田租。
    I)对国家有利:保证国家获得更高的地租,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对土地的兼并和劳动力的争夺
  (II)军屯:士卒(士家)屯田,“十二分休制”:8人耕田、2人巡守
    I)作用:使军事重镇附近的荒地得到开发、供应军资、减轻了农民养兵运粮的负担。
(3)对编户、自耕农实施租(按土地交)调(按户交)制,代替了汉的税种;204年,颁布了《收田租令》
(4)曹魏时期北方水利的发展:白沟、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等其他水渠
  1)结果:
  (I)便利了北方的漕运和交通
  (II)北方农业生产恢复:为曹魏政权巩固及以后灭蜀并吴,统一全国准备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2、从唯才是举到九品中正制
(1)曹操时代
  1)拉拢豪强地主、士人为己所用,以对抗袁绍
  2)唯才是举,重视人才的选拔:多次下达“唯才是举”的求贤令,道德品质不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都可以得到重用
  3)客观作用:打破东汉以来官僚选拔系统被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使曹魏政权有了新气象
(2)曹丕时代
  1)220年,曹丕即位为魏王,为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和合作,接受陈群的建议,采用“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2)九品中正制
  (I)“中正”位置是关键;中央选派中正官回原籍选拔人才
  (II)标准:家世、才、德
  (III)结果与影响:逐渐形成(晋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加强了门阀士族控制选官用人的权力,为其世代掌权提供了制度和组织的保证

3、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曹操(补充材料P40,另有《三国志·武帝纪》)
(1)政治家:
  1)利用家世背景与宦官集团保持联系。但也看出了它们的问题。拒绝许攸等人某废灵帝的建议、拒绝了董卓高官厚禄的拉拢,加入讨伐董卓的队伍。
  2)重视发展生产,解决粮食问题
  3)迎汉献帝于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拒绝孙权要其称帝的建议;三让献帝封魏王、受九锡(政治远见和作为避免了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2)军事家:
  1)军事理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要略》等
  2)指挥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定陶之战巧摆空城计,令吕布却步
  3)与其他军阀征战成功,扩大地盘、势力
  4)军事轶事:马踏青苗、望梅止渴
(3)人才观:任人唯贤、唯才是举(选女婿也以是否有才气为标准P40)
(4)文学家:建安文学。诗篇:《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碣石篇》等
(5)曹操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设置72座假坟,防备真墓被盗。遗命后宫自食其力。曹操的墓到底在哪里?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

4、魏文帝——曹丕(补充P42)

曹丕(187-226),曹操的第二个儿子。在位7年,病死。

(1)曹丕与曹植:设计陷害曹植,使曹操取消了曹植的统兵权,217年立曹丕为王位继承人
(2)220年正月,曹操去世,经过一段时间的舆论准备之后,220年10月,废汉献帝自立为帝(汉魏故事:《三国谋略》P110-114)
(3)推行“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特权
(4)喜欢文学:曹植七步诗;《魏文帝集》;《典论·论文》是中国较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
(5)对身后事的安排:立储;后宫宫人回家

5、魏明帝——曹睿(补充材料P42)

曹睿(205-239):曹丕长子,在位13年,病死。

(1)阻挡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属今天的甘肃地区),曹睿亲自西镇长安,魏将张郃在街亭击败马谡,诸葛亮退兵
(2)信任司马懿,化解诸葛亮激将法式的挑战,与蜀国长期对峙,消耗蜀国的实力(234年)。击败吴国的进攻
(3)平定辽东公孙渊的叛乱。司马懿,237年
(4)重视文士,崇文馆。擅长乐府诗,与曹操、曹丕并称为曹魏“三祖”
(5)对身后事的安排:将8岁的儿子曹芳托孤于司马懿;拜皇族曹爽(曹操侄孙)为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埋下隐患

曹芳(少帝)时,司马懿开始掌握大权。

三、蜀汉政权(教材P160)

1、刘备(补充P44;《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在位3年,病死。

2、刘禅(补充P45;《三国志·后主传》)

刘禅(207-271年),刘备子。国亡投降。轶事:乐不思蜀。

3、诸葛亮治蜀与北伐
(1)重建吴蜀联盟:“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国志》)
(2)安定南中:“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三国志》)
(3)以法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三国志》)
(4)北伐中原:以失败告终(每每粮尽退兵)

问题:
1、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诸葛亮的家世背景起了关键的作用(《三国志》、《三国谋略》P3)
(1)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人,父亲诸葛珪为泰山郡丞,兄长诸葛瑾受孙权重用,弟弟诸葛均与诸葛亮在一起
(2)叔父诸葛玄:与袁术、刘表交好;诸葛亮的大姐嫁给蒯氏家族的蒯祺(荆州大族);二姐嫁给襄阳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荆州名门望族);诸葛亮娶了荆州大族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的妻子是荆州名门蔡讽的女儿;蔡讽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刘表)
  1)诸葛亮在叔父去世后带弟弟到隆中,博览群书,并利用关系开展游学,向名师求教,并结交好友(庞德公、司马徽对其影响甚重)

2、诸葛亮为什么择主事刘备?(《三国谋略》P13)
(1)刘备是英雄
(2)刘备的人才资源贫乏
(3)刘备能人尽其才,知人善任

3、诸葛亮想做皇帝?(《三国谋略》P44)诸葛亮北伐是否有政治上不可告人的秘密?(《三国谋略》P56)

四、孙吴在江南

1、历代统治者简介
(1)孙策(175-200),孙坚的儿子,东吴政权的实际奠定者。投靠袁术,194年,袁术将孙坚的军队划归他率领,向南发展。周瑜与他回合。曹操看重他,任为讨逆将军,封吴侯。200年,官渡之战时,试图偷袭许昌,劫取汉献帝,但突然受伤去世
(2)孙权

hyqingl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