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

(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提纲

1. 课题分析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历史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2. 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

2.2 国外研究

3. 原始文献

4.结语

402

(1 篇回复,发表在 梦轩)

一楼黄薇!

403

(9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第九章 近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

一、近代商业

·工行制度建立在相对平等的贸易下
->后来,包括第三产业都是在不平等贸易体制下建立

1、新式商业
(1)贩运商
(2)从事中介交易的牙商
(3)享受封建特权的盐商、茶商
(4)垄断进出口贸易的广东十三行

2、地域商帮集团
(1)晋商、徽商、陕商等
(2)旧式商业建立在小商品基础上,主要通过贱买贵卖获取利润

3、近代中国特定的商业结构
(1)公行垄断制度->不平等贸易
(2)传统商业
(3)新型商业
(4)经销进出口商品的五金业、百货业和西药业等
(5)专门经营新类型商品:化工原料商、汽车材料商等
(6)大型百货商店

二、商业组织和制度安排

1、外贸制度

·本来是行商制度

(1)买办制度
1)最早的买办由行商转变而来(广东、福建人)
2)作为外商贸易的中间人和交易桥梁【本身有很多弊端,因此在外国商人熟悉中国后就改组了买办,纳入企业中(如转化为华人经理,限制买办权限
3)买办最早发财,开始投资近代产业
(2)近代海关制度
1)最早来自于市舶制度
2)传统社会中的(类似的)海关叫钞关、常关
3)1853年在上海建立了新式海关制度(外国领事控制了部分海关行政权;后来广州、汕头等也采用
4)总理衙门成立后,让出了部分海关整理权【总税务司交给外国人管理(跟重农抑商思想也有关系
5)辛丑条约签订后,连海关税款也不由中国政府支配
6)南京政府时代,部分收回了海关控制权
7)1945年,海关完全回到中国人手中

·税率
->《南京条约》后,税率为5%
->进入中国后,还有各种常关【《北京条约》后修订,外国人享受“子口半税”,2.5%税率(中国商人则需要支付更多)
->外国商品到中国,一共只要交7.5%的税

(3)公司制度

2、商业行会

·因为商品经济繁荣,所以商业行会出现
->保护商业利益

(1)地方商业行会:会馆->公所
1)如“四明公所”,即管理宁波商人
(2)商会(商人的群众组织)
1)一般以加入公所为前提,不接受独立商人
(3)其他新式商业组织
1)大型百货公司
2)商品交易所【中世纪地中海就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
3)商业股份有限公司

3、海关与常关的不同
(1)海关征收洋税,实行外籍税务司制度,划归总理衙门管辖;常关则仍归户部管辖
(2)总税务司是海关最高行政官员,统辖全国各口海关税务司级下属官员,通过“通令”统一各口海关的运作;常关无统一最高行政官员,仍循旧制派遣监督,重要常关由皇帝钦定专派监督,一般常关的监督则有地方大吏兼差
(3)海关负责管理洋式船只的征税事宜,即“洋税”;常关主要负责管理对中国民船贸易的征税事宜,即“常关”
1)根据船只不同决定征什么税
(4)海关依照统一的协定税则征税,征税的税款除扣存固定的行政费用外,一律报解中央;常关无统一税则,各关依照已奏准实行的税则征税,所征税款报解仍循旧例的定额制
1)海关税收由外国人存入清政府在汇丰银行的账户
2)为镇压太平天国,地方税收比较放松

三、近代金融业

1、旧式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
(1)钱庄(钱号、钱铺):基本业务是钱币兑换,逐渐发展出存放款、发行兑换券、票据结算与“汇划”等业务
1)申汇(庄票)
2)1935年后衰落:废两改元后,钱庄的一个主营业务“银、元兑换”失去,又收到现代银行的挤压
(2)票号(票庄、汇兑庄):19世纪60年代——清末是黄金时期【票号业务跟清政府联系紧密
1)辛亥革命后票号急剧衰落,1940年结束历程
(3)典当业(抵押放款)
1)山西、安徽、北京等地前近代典当业在1840年后衰落
2)天津、汉口等商业城市在1840年后,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
3)上海为代表的新兴通商大埠,典当业作为金融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获得一定发展
4)新中国:90年代中期又恢复了典当业(抵押贷款)【与民间市场和金融需求有关

2、新式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新式银行

·第一家外资银行:东方丽如银行
->影响最大的:汇丰银行

1)1896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到清朝灭亡的1911年,是我国银行的产生时期【户部银行、大清银行等
2)1912-1927年中国银行业之幼年时期,新设立者不少,闭停业者也很多
3)1928-1937年银行业加速发展,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银行体系

·南三行、北四行(民间):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

·四行二局(国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4)战时银行业获得较大发展,银行的地理分布得到相对改善,县级银行体系进一步形成
(2)保险公司
1)主要集中在上海和香港地区【通商口岸
2)保险是对不确定性的有害影响进行稀释的机制
(3)证券交易所
1)1914年《证券交易法》,1918年第一家北平证券交易所【北洋政府倒闭后也随之倒闭,然后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2)“民十金融风潮”->“信交风潮”
(4)信托公司:代理机构,处在起步阶段
(5)储蓄机构与投资公司
1)储蓄会:为了融资和短期解决问题需要【现在也存在,政府不认可

四、交通运输业与邮电业

1、轮船航运业: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民族新式航运业的产生
(1)到民国:卢作孚等商业大佬控制
(2)抗战时期:政府主持

2、铁路运输业
(1)1895年颁布准建铁路上谕,出现筑铁路第一次高潮
(2)1932年后出现第二次筑铁路高潮【和“黄金十年”有关,也和战争预期有关

3、公路建设和运输:官办、商办汽车公司和官督商办三种经营形式

4、民用航空业
(1)1929年上海——南京航段是民用航空业的开端

5、邮电业
(1)邮政:清末民初,由海关代管邮政。1928年后,逐渐收回邮权【国营
(2)电信:电报与电话
1)电报: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上海电报局

五、近代旅游业

1、中国国际旅游需求

·来华旅游外国人入境次数变动趋势表
->1889年:3792人次
->1919年:70304人次

2、旅游市场的发育状况
(1)外国人的客流量变动情况
1)人员构成
①、长期在中国居住和工作的侨民
②、进入中国境内暂时居住和工作的外国人

·1928-1937国内比较稳定,市场也扩大

2)旅游目的:经商贸易、观光游览、宗教传播、文化考察、消遣避暑等
3)变动趋势
①、19世纪80年代——1895年,客源市场小,客流量增长缓慢
②、1896-1928年,客源增长速度快,幅度增大,基本形成一定规模的客源市场
(2)中国人的客流量变动情况
1)1879年,国内旅游人次不足30000,1928年达到7654763人次,年均增长率达12.1%,基本保持了快速、平稳、大幅度增长的势头

3、旅游产业的发展
(1)旅馆业的发展
1)新式旅馆:西洋旅馆和华洋旅馆,如六国饭店、国际饭店、首都饭店等
2)交通旅馆:招商客栈、轮船客栈、火车客栈
3)住宿接待设施:公寓等民宅式食宿设施和家庭式服务
(2)旅行社的发展
1)中国旅行社是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办的记得乃中国第一家旅行社【本来是为了商业方便,经营车票代购、路线安排等
2)英国人开办的同济隆旅行社
3)美国人开办的运通银行旅行社
4)日本人开办的日本观光局
5)俄国人开办的国营旅行社

六、房地产业

1、前提条件
(1)土地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2)人口居住产生聚集效应——近代城市租界【租界的稳定、文明生活方式

2、发展阶段
(1)1850s-1910s,近代中国房地产业初兴发展时期【尤其在以上海为代表的租界
1)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让租界变得华洋杂居
(2)1920s-1930s,近代中国房地产业黄金发展时期
1)道契:道台盖章的房地产证,成为流通和贷款凭证,信用度极高;房地产从实用到投资行业
(3)30年代末-1949,房地产业全面衰退及停滞时期
1)房地产泡沫消失
2)战乱导致东躲西藏;租借被日本侵占后也不再稳固
3)1949年后的分配制,房地产业停滞

·总结:第三产业虽然获得一定发展,但其产值仍然十分有限,所占比例很少(1936年中国国民收入构成

404

(9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第八章 近代工矿业的发展

1、近代手工业变异的方向

答:

近代手工业变异的方向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向机器工业转变的手工行业。它包括两类,一类是洋务运动从国外直接移植的近代及其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枪炮厂等;另一类是在原有工业的手工业作坊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新式机器建立的民办机器工业。

第二种是趋向没落的传统手工业行业。除相对优势明显的陶瓷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外,丝织业产值略有增长,茶、糖两业产值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第三种是新兴的手工业行业,它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没有而由国外引进,但因市场狭小而改用手工生产的轻工业,如针织、火柴、制皂、搪瓷、化妆品等;另一类是因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满足出口需要而形成的,如出口地毯、制蛋、肠衣、猪鬃、草帽及草帽缏、发网等。

2、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答:

近代工业的产生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首先是外资在化经营的近代工业,如:航运业、船舶修造业、各种加工业、轻工企业、各国租界开办的公用事业等;其次是洋务运动中的官办近代工矿业;最后是民间投资的工矿企业。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早是清末民初得到初步发展,其特点有:大小企业并举,其中以小企业为多,技术落后、竞争力低下;企业集团出现;大企业负债经营,反复抵押贷款以扩大再生产,最典型的如荣家企业集团。

其后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其特点是:国家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法规和措施;棉纺织业仍是国内最主要的行业;医药业、化学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北范南吴)、机器工业企业迅速增加;因欧美国家发生危机而中国投资环境较好,外资急剧增长;华商企业出现集中和兼并,形成较大的资本集团。

最后到抗战时期,工矿业呈现新的发展格局:战前,近代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地区,“九一八”后东北纳入日本战时经济体系,造成控制区内中国工业向军需方面畸形发展;战时,沿海工业一部分转入租界,一部分内迁,西北、西南地区近代工业得到发展;官营资本扩大,民营工业开始走向衰落,仍未摆脱规模小、资本少、设备简陋的特点。

3、近代工矿业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答:

中国近代工矿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可以从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与国家资本两个层次来看待。

其中,民族资本指中国人自己在国内拥有的资本。这种资本在19世纪末处于弱势地位,但在一战后不断上升。20年代时,已经与外国资本相当,到1936年,民族资本已经在工业资本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发展势头在抗战中被打断,日资主导中国资本市场;而战争结束后,由于开放外汇市场,使得美国资本重新流入;到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条约》签订后,美资和美国产品的倾销是中国民族资本陷入衰退。

而在外国资本中,一战前,英国资本占明显的主导地位。而一战后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英、美、日三国资本呈三足鼎立态势。1937-1945年的战争期间,日资在外国资本中占据主导地位,并通过掠夺没有迁出的英、法、美等国企业进一步提升实力。1945年以后美国资本流入中国,此后则是美国资本占据优势。

从民营和国家资本的角度看,1912年以前,国家资本占据压倒性的地位。然而,民国初期北京政府的不作为使得民间资本得到发展。南京政府成立后,“实业救国”与立法活动推进了民间资本蓬勃发展,造成民营与国家资本实力相当的局面。从1920年代开始,民间资本占据民族资本的主导地位。但1937-1945年间,由于战争的影响,国家资本不断上升,接收日本在华资产后更是占据绝对优势;此后民族资本急剧衰落,直到1949年几乎消失。

405

(9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第七章 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1、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

近代农业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出现。在近代,出现了经营地主、富农经济和农牧垦殖公司等资本主义化的生产方式,其中,经营地主指地主购置牲畜、农具,雇工经营的生产方式;而富农经济则 分旧式和新式两种,旧式富农拥有土地和资金,自己经营的同时也雇工经营,新式富农则具有市场眼光,租赁土地并雇工种植。农牧垦殖公司最早是张謇开办的通海垦牧公司,后来逐渐遍地开花。它包含三种形式,一是非生产性垦务公司、二是自恳和出租双重业务的垦务公司、三是主营园艺、果树以及饲养等业务的公司。

其次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进步。它包括:第一,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如棉种、水稻、小麦等,都通过引进品种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良;第二,引进化肥,提高作物产量;第三,生产工具如收割机、灌溉机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最后是政府农业政策的推动。它包括:第一,建立自上而下的新型农业行政机构,愈来愈专门化、细密化和合理化,初显上下相系、分层负责的科层管理迹象;第二、创办各级农务学堂,培养能够从事农业的人才;第三,设立农事试验场,帮助解决农业技术问题;第四,劝办农会,建立基层农业组织;第五,制定农业政策和法规,规范农业生产;第六,建立农业信贷、农业银行等,对农业提供金融支持。

2、农业进步缓慢的相关性要素

答:

中国农业近代化的迟滞主要有以下六个原因:

首先,近代中国缺乏现代化的理性政府;而即便有时候政府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也因海关、盐税等收入都落入西方人手中而没有财力为之。

其次,商品市场的不发达,市场层级繁复,也阻碍农业的进步。

第三,农业近代化的步伐缓慢,技术革新的缓慢拖了整体近代化的后腿。

第四,农业部门缺乏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传统土地所有制及租佃关系得到保持。

第五,农业生产再投资的制约也阻碍农业近代化发展。由于农业贷款的利润少于工业等高利润投资行业,造成农业投资短缺。

最后,近代中国还缺乏发展农业所需的稳定政局,农业资源、设施由于战争遭到破坏,农业政策也因为政府频繁更迭而无法持续。

3、为什么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等于农业经济资本主义化程度

答: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等于农业经济资本主义化程度,主要原因有:

第一,农产品商品化是与近代我国农业半殖民地化同步发展的,主要取决于国际是此行而并非是国内市场。因此,伴随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是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农民日益贫困化。

第二,农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封建、半封建的小商品生产,而不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一时期,为市场提供商业农产品的仍旧是广大农民所经营的个体小农业。

第三,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是通过不等价交换,以牺牲广大农民的必要劳动量来维持的。因此,农民生活水平与农业发展水平大幅落后于其他行业。

思考题:

1、试述近代中国农业近代化迟滞的原因
2、在近代时期,政府出台了哪些推动农业发展的新政策,其效果如何,为什么?

406

(9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第五章 中国经济的近代转型

1、从经济波动看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

答: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态势。

其中,第一个高峰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在此基础上,随着国家的不断兼并和统一,市场不断拓展,交换空前扩大,金属货币广为流行,商人和商业资本迅速发展。

第二个高峰是隋唐至宋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发展,城市坊市制崩溃,市镇经济兴起,货币流通不断进步,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人和商人资本再度崛起。此外,对外贸易也发展,茶叶成为与盐、铁并起的大宗商品。

第三个高峰是明清交换进一步扩大,市场在更高的程度上整合,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力量迈上了一新台阶,形成了商帮。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最高点。

在这一过程中,古代商品经济呈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较大。重农抑商的思维定势,从思想上升到国策,深入到人们内心的经济伦理中;专卖政策和中央集权体制也时不时干预、打压商品经济发展,造成反面效果。

第二,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各区域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广泛统一的市场;货币体系也比较混乱,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第三,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商品经济在社会变革的和转折的关头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然而在政治严密控制下的商品经济,往往还是难堪重任,直到清末世界市场的冲击下才真正掀起深层次的革命风暴。

2、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特征

答: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是被动的,是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这种近代化不是社会内部现代性成熟和积累的结果,其最初的诱发和刺激因素主要来自外部世界的生存挑战和先进国家的示范效应。而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差异和西方入侵的影响导致中国近代化的路程艰难曲折,结果首先引发的是一种非资产阶级的,有地主阶级开明派领导的自上而下的经济近代化运动即洋务运动。

其次,进一步的近代化来自在这种冲击下,耕织结构的逐步分解(自然经济被迫解体)。首先是洋纱取代土纱,造成纺与织的分离;其次是洋布取代土布,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在这种前提下,自然经济的分解是被动的、不彻底的,国内市场带有半殖民性质。它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但未能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未能改变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此外,中国经济近代化还表现出一种鲜明的“二元结构”,即现代城市工业部门与传统乡村农业部门并存的格局。它具体表现为城市与乡村的非协调发展;新经济部门一定程度上掠夺传统部门,并使传统部门在竞争中失败,从而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城乡生活水平差异拉大,使得更多的农村人向城市流动,形成过度人口迁移;而在传统农业部门中,技术与农产品结构发生分离,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并没有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部门的现代化远远滞后于工业的现代化,在农产品大量出口的同时,土地所有制等依然不变。而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也形成一个观念,即:近代化要先发展工业,这使得国家在近代化过程中也不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沦为专门提供原料和资本积累的行业。

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社会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及其成因(春秋战国->明清)【商品经济的三个高峰

2、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3、论述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近代化的道路

407

(9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第四章 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

1、国家赋税的征收制度变动

答: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以“两税法”为界,可以分为以人丁为本的阶段和以地产为本的阶段。

早期中国的赋税制度是以人丁为本的。这是因为在古代社会早期,人口是比土地更为稀缺的资源,控制了人口就等于控制了经济。其中,商、周的赋税是贡、助、彻,此外还有“借民力以治公田”的;到春秋战国形成税(按土地征收)、赋(按人头征收)役的”三征”结构,相对于土地,以人口为主体;两汉时期,同样实行税、赋、役的三征结构,但具体内容稍有变化;至于魏晋南北朝,税赋由按户征收逐步向按丁征收转化,其中人头税改为“户调”,不再征钱而改征绢帛;到隋朝,废除了妇女及奴婢、部曲之课,妇女从法律上正式免除了赋税徭役,但其经济地位反而降低;到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府兵和募兵制结合的赋税征收制度。

到唐中后期,赋税制度开始以土地为本,这是因为安史之乱以来的社会混乱造成人口大量流失,户籍制度难以为继,只能以土地为征税的标准。杨炎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的两税法,定税标准以资产为依据,“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此外,还有“和雇”的力役制度;到两宋时期,两税明确定性为土地税,全面计亩而征,役法上则实行职役制度,茶盐酒专卖和商税等也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然而在辽金元时期,财政收入制度一度出现反复,力役派征面增大,雇佣成分显著减少;而明代前期则呈现人口与土地并重的黄册、鱼鳞图册制度,后期实行一条鞭法,将各名目的赋役和徭役合并,部分丁役摊入田亩,力役、田赋等实行以银代役;最后在清朝,取消按认定和土地分别征收赋役的双重标准,将丁役完全归并为一,实现了赋税的按土地单一标准征收。

2、货币形态

答:

中国古代的货币形态经历过多次变迁。

在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的货币形态是金钱并行的,其中黄金主要是贮藏手段,而铜钱负责流通。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造成商品经济严重低迷,铜钱除南方地区还在使用外,北方被长期排挤出流通领域,倒退到以物易物地原始状态。

隋唐时期,商品经济逐步回复,国家重视铜钱的铸造和统一,但绢帛充当货币的状况仍然得到国家的维护。

而从宋代到明初,货币形态是钱钞共存,即以铜钱为主,纸币产生并推行,绢帛退回日用品角色。

最后从明中期到清代,实现了“银钱咸通”,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确立了中国古代后期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呈现出以下三种特征:第一,货币形态多样,货币的职能不集中于一体;第二,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第三,货币制度与政治、财政状况密切关联。

3、信用与赊买赊卖

答:

古代社会的金融与信用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私人经营的借贷活动,主要是有息和抵押贷款的经营,在不同时期名目不同,如西汉的子钱家、唐代的质库、明代的当铺、清代的账局、钱铺、钱庄等等。

国家经营的借贷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救济灾荒、辅助生产的赈贷,例如王安石的青苗法;二式国家为获得财政收入的借贷,如唐代的公廨本钱,它们在形式上与私人借贷相似。

古代商业活动中也包含信用关系。如赊买、赊卖和预付货款等,在民间,宋代制订了关于担保、契约的详细法律,并衍生出个人担保的白契和官府收取佣金担保红契。在国家方面,北宋更招募商人输送粮草,并提供“交引”等付款凭证。

中国古代还存在信用汇兑,即此地存、彼地取的“飞钱”业务,它的特点是合券乃取,认券不认人。到明清时期,出现专门与汇兑业务相关的会票和票号。

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会经历从人才为主到控制地产为主的演变过程?
2、中国古代的信用经济发展较早,水平也不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欧洲那样的金融业?【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私有财产保障
3、为什么前三个历史时期都没有提到白银,突然白银就成为了支付手段?【产量低,只能作为价值贮藏手段

408

(9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第三章 工商业发展与主要制度安排

1、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答: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

第一,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在手工业生产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行业,各行各业也常常演变、分化出新的部门。

第二,在生产过程中,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劳动分工不断发展。

第三,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从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最终出现了工场手工业。

第四,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并存,前者的主导地位逐步让位于后者。

第五,随着经济中心南移,手工业的分布也发生变化,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2、手工业和商业制度

答:

中国古代手工业可以分为官营和民营两大类。其中,官营手工业又可以分为皇室内府直接经营管理的手工业赫尔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经营管理的手工业两种。官营手工业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匠籍制度,即:有技艺的手工业者必须世代为官府服役,或定期轮番服役,不得转业。他们与政府之间存在一种人身隶属的依附关系。明清两代,官营手工业开始衰落,除但仍然牢牢控制盐铁等行业外,官营手工业开始被民营取代。但官营手工业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与民营手工业开展合作。

民营手工业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家庭手工业,另一种是主要在明清时期出现的,大土地所有者、商人或手工业专业户经营的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总体而言,手工业还是以家庭为主,城乡独立的手工业也是以家庭关系为基础,而不是师徒关系为基础,呈现出生产规模小、产量大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商业制度则主要有专卖制度(禁榷制度)和均输平准制度。其中,专卖制度指某些重要的工商部门(如盐、铁、酒、茶等)禁止私人经营,由政府垄断,或由政府特许的商人经营。专卖品的价格由官府统一规定,它将商业垄断利润与税收合二为一,寓税于价;在传统社会早期,专卖制度对抑制奴隶主和豪强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政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监管查私加大了专卖的成本,不适应社会生产的进步,最终导致了生产萎缩,财政收入减少,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停滞等后果。

均输平准制度由均输法和平准法组成。均输法是指汉武帝时期,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贡物商品化)。平准法是在大司农之下设立平准官,用官物在市场上随物价涨落贵卖贱买以盈利。实行均属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平抑了市场的物价,使贩运商和投机商无利可图。

3、市镇经济的阶段性和特征

答:

市镇经济的发展始于战国与秦代。在这一时期,城市扩大、数量增多、居民增加,并发生结构变化,工商业者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角。城市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工商业生产和贸易的中心。

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市镇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工商业者另立市籍,从事固定的交易活动。大城市中设立专门用来交易的市,但因为实行严格的坊市门禁制度,阻碍了市镇经济的发展。

宋明时代,由于坊市制度被废除,城市经济得到发展,甚至出现夜市。镇、市及乡村集市贸易兴起,江南小工商市镇勃兴。

至于清代,不同层次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商业型市镇与手工业市镇并立,前者成为主流。这些商业型市镇还可以细分为产地市场型市镇、集散市场型市镇和零售市场型市镇。

4、对外贸易制度的变化

答:

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是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陆路互市贸易。包括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和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但这一时期并没有非常成熟的对外贸易制度。

中国最早的成熟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市舶制度。它始于唐代设立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而在宋元时期,通过《市舶法》、《市舶司法则》等进一步完善成为一整套管理进出口贸易的制度。市舶制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负责颁发来华外商的经商许可证、按照货物种类征收不同的进口税,另一方面,它还负责经营禁榷和博易等进出口业务;海关与外贸的结合是市舶制度的一大特征。

到明代,中国对外贸易实行朝贡制度。它名义上是外国对中国统治王朝的贡纳,市舶司沦为负责负责接待事物的功能。而对朝贡的货物,由官府全部收购,然后以“赏赐”的方式给予朝贡国一定答礼,其价值远远高于贡品。因而,朝贡贸易实际上是国家与国家间的一种不等价的易货贸易。跟随朝贡来的商船,称为附舶,可以免税,以示“怀柔”。到了明代后期,因无法负担朝贡贸易的损失而实行勘合制度,即:对贡舶发给勘合,定期定额进行贸易,以示限制。

到清代,中国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除一定贡期内的贡舶贸易外,正式的海上贸易几乎全部停止。后虽于1684年开禁,但实行严格限制贸易的政策,如:限制贸易口岸(广州等,设立粤海关);限制商民和贸易物品的出入,并通过行商制度等管理和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开展。但实际上,非法的民间贸易非常兴盛,这也同清代人口大爆炸导致人地矛盾尖锐化,促使民众出海谋生有关。

近代以来,建立了与内地常关相结合的海关。1853年,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新式海关制度,但外国领事控制了部分海关行政权。总理衙门成立后,让出了部分海关整理权,将总税务司交给外国人管理。辛丑条约签订后,连海关税款也不由中国政府支配。南京政府时代,部分收回了海关控制权;1945年后,海关才完全回到中国人手中。

思考题:

1、论述重农抑商政策对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制度及其对商业发展的影响【已涉及
3、尝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制度(市舶->朝贡->勘合)【已涉及

409

(9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第二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1、农业经济的阶段性

答: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夏、商、西周、春秋为代表的精耕细作的萌芽期,它的主要标志是黄河流域的“沟洫农业”。其中,耒耜、耦耕和井田制三位一体,青铜农具虽已逐步应用,但仍以木石农具为主。

第二阶段是以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为代表的精耕细作的成型期。在这一时期,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第三阶段是以隋、唐、宋、辽、金、元为代表的精耕细作的扩展期。在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发生南移,因此,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其中,宋代开始出现“复种”,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得到初步推广。

第四阶段是明清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期。这一时期,为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新水平,出现了农、桑、鱼、塘等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引进了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江南的两熟制成为主导,部分地区出现三熟制;北方则以两年三熟和三年四熟为主导。

2、古代的土地制度

答: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形式: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传统社会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首先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使私有土地合法化;然后再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豪强地主(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一时期的地主身份是超经济的,家臣、部曲等对其有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到隋唐五代时期,开始向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过渡(主要实行分成租);最终在宋元明清时期,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分成租也逐步发展为定额租。

国家土地所有制则包括井田、均田等等。它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量未开垦的土地价值较低;一类是国家所有并经营的耕地,即官田;另一类则是特定时期国家招募流民或安排军人耕种的屯田。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在三中土地所有制中,最大量、普遍存在,但为土地买卖的关系,极不稳定。自耕农常在经济困难时出售自己的土地,成为佃农;而成功的自耕农也可以通过购买别人的土地,从而成为小地主。

3、租佃关系的变动

答:

中国古代的租佃关系经历了三种时期的变动。

首先,在战国至隋以前,主要是依附农为主体的依附农租佃制。这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地主对于佃客及其家属的人身享有管辖、处罚和役使的权利,还有权限制他们的自由,可以迁徙转让他们。

其次,在唐宋至明中叶以前,实行的是分成租契约租佃制。在唐宋两朝,完成了从士族地主和依附农占优势向庶民地主和契约佃农占优势的转变,地主和佃农之间实现了从超经济强制关系到经济强制关系的转变,是这一时期租佃制关系最重要的。然而,虽然人身依附关系松解,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仍呈现半分离状态,在分成地租形式下,地主对农民种植情况的干涉较多。

而到了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期,定额租契约租佃制终于得到实现。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解,经营权与所有权完全分离,排除了地主对生产的干预。

思考题:

1、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2、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变动的趋势

410

(9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第一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环境与生产方式

1、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答:

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相比之下,长江流域自从魏晋南北朝北方人口进入江南才开始遭到破坏,时间较晚,程度较小。而黄河流域则遭受过三次重大的与国家经济政策变化有关的生态环境破坏。

第一次生态破坏在秦汉时期,当时实行的“实关中”政策使大量人口迁居关中,破坏了关中平原的生态,粮食压力致使大量关中地区的森林被砍伐,造成黄河水土流失。

第二次破坏在唐宋时期,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政府实行军队屯垦,致使农业区北移,大散关等地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引发土地沙化和宋代的多次黄河改道。

第三次破坏在明清时期。以明初“开中法”,清中后期“闯关东”、“走西口”为代表的对边境地区的开发政策使得黄河中游和北部边境的生态破坏进一步扩大。特别是雍正中后期因人口爆炸压力开放移民以及长城之外不准砍伐、耕地的规定后,生态破坏向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延伸。

2、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答:

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经济的论述主要有商君书模式和管子模式两大模式。其中,商鞅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农民经商;而管仲主张农、工、商并重。由于后来秦统一中国,秦的商君书模式被认为是成功的,因而得到推广,奠定重农抑商的最初格局。

秦汉时期,汉承秦制,“农本主义”趋于成熟,开启重农模式。此外儒家思想也参与到重农抑商思想的塑造中,所谓“华夷之辨”将农业生产视为中华文明与外夷的区别之一而使重农抑商得到强化。

到唐宋时期,商人被另立“市籍”,受政府歧视、限制和约束;直到明代,职业等级制度化,稳固的“士农工商”阶层完全形成,重农抑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而被完全固化。

这一过程还受到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中的等级消费观影响。它的后果是:农民虽然号称在社会上流,但生活非常艰苦;商人虽然有钱,但没有社会地位。引发了社会的敌对。而商人没有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工商业者的产权难以保障,政府可以抄家、没收财产,使得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

3、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的选择

答:

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它农业领域内与简陋的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为特征的小生产。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私有的统一。

形成这种小农的耕织结构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矿产资源方面,虽然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由于富矿少、贫矿多,多为共生和伴生矿,单一矿少,造成冶炼困难,不利于工矿业发展。而在土地资源方面,虽然中国横跨多个气候带,幅员辽阔;但人均可耕地面积小于欧洲,人地矛盾突出,土壤条件也不如欧洲。这使得中国只能以精耕细作的方式来养活大量人口。

第二,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加强。(略)

第三,经济生活中形成的经济现实促进了耕织结构的小农经济的固化。小农家庭的贫困、农业“低投入-低产出”的模式和地主阶级的政府对农业的高剥削率形成一个循环,进一步压缩了小农家庭的生存空间和农业的生产规模。这种低生产力下的贫困,还使得小农经济的维持十分依赖副业;在这种前提下,政府为稳定“国本”,提高财政收入,出台大规模的制度安排,如西晋的户调式、北魏的均田制等,这种对副业的规定使得耕织结构得以完全形成。

思考题:

1、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前面涉及到了

2、简析中西方古代社会结构的异同及原因【考了算我服

411

(9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目录

412

(9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一楼吴静!

413

(3 篇回复,发表在 帕劳哲学区)

Epsilon 写道:

HYSB

尼玛为什么到处都要HYSB

414

(3 篇回复,发表在 帕劳哲学区)

1号直播间:http://www.douyutv.com/meizhi

加速版:http://www.douyutv.com/5275?cdn=lx

2号直播间:http://www.zhanqi.tv/meizhi

防止有人遗忘!

415

(2 篇回复,发表在 帕劳哲学区)

因为艹刀太坏了!

416

(10 篇回复,发表在 帕劳哲学区)

包子 写道:

钱排

太可怕,才开就被水了!

molotov 写道:

http://image16.poco.cn/mypoco/myphoto/20150218/01/5655014620150218011226097.jpg?800x480_120


话说为什么是撸管区hhhhh

QQ号!

跟帖格式:

游戏ID:XXX
联系QQ:123456

演习情报查询(活用Ctrl+F)【更新到22楼】

游戏ID:奇諾塔
联系QQ:47561266

游戏ID:fratello
联系QQ:1792663700

游戏ID:Epsilon
联系QQ:1296753198

游戏ID:Molotov
联系QQ:309233029

游戏ID:南宫奏
联系QQ:511164861

游戏ID:夏のマッシュルーム
联系QQ:602753871

游戏ID:纸匕首
联系QQ:497272673

游戏ID:聖なる11
联系QQ:493970828

游戏ID:Arieskaer
联系QQ:1318463119

游戏ID:KNIGHTMARK
联系QQ:1400962081

游戏ID:こんぱくゆゆこ
联系QQ:876143478

游戏ID:叶丶
联系QQ:417904791

游戏ID:Kayano Ai
联系QQ:568063744

游戏ID:初音ミク
联系QQ:568398602

游戏ID:ティオ
联系QQ:410161802

游戏ID:ココア
联系QQ:1153709372

游戏ID:御坂三笠
联系QQ:935121183

游戏ID:Yorka
联系QQ:775250410

游戏ID:神前琉衣
联系QQ:562179909

游戏ID:オメンソパトメデンゾ
联系QQ:710671640

神判法的意义和价值必须从其超越性和庄严的仪式来考察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哈德森所说,神判法的
仪式,它的戏剧性,教士、起诉和法庭主持者的参与,以及对上帝必将进行判决
的信仰,应该可以了结一场诉案。“他们(上述诸因素—引者注)化解了潜在于地方的危险的压抑情绪,否则这些情绪将可能发炎、溃烂,进而威胁和平’,。

还有另外一种反弹的倾向,即认为神判法不是借助上帝的裁判,而是扮演了
“测谎仪”的角色。由于神判法伴随着一系列庄严的宗教仪式,如果当事人内心
“有鬼”,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出现失误,他可能吞不下圣
餐,或者在热水裁判中难以按规定捞起水里的石头。

神明裁判的特点:

公认的神明、庄严的仪式、权威性;主持人与人判性

神明裁判的价值

神判法不可能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司法公正,但是其种种手段和方式或多或少
都会对犯罪者形成威慑,况且那是一个全民信神的时代,犯罪者因为会恐惧神明
的裁决而不敢肆意妄为。因此,神判法的存在,不能单纯的说明迷信和愚昧,它
在更深的层面上反映的,是人们对司法公正的呼唤,对原始正义的诉求。

安民止争与秩序价值

由于案件的隐蔽性,加之当时社
会条件的落后,很多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发现或者找出的证据就会被隐藏于真
相背后,没有任何人包括司法者在内能够轻易找出足以让犯罪嫌疑人伏案的证
据。人为审判无法实现司法正义的情况下,诉诸神灵成为民众希望社会秩序井然
和法官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选择之一。

主持人可以根据人们大众的普遍诉
求和希望对神判结果作出富有弹性的解释,将神判法变成宣扬“舆论”和民意的
工具

神判法虽然也造成一些冤假错案,但其确实是实现司法实质正义的有效手
段。神判法名义上是由神明判决,但实质是由人来完成的,带有比较大的主观性。
神判法代表的与其说是神的意志,勿宁说是主持人本人的看法与意见。

神判法的历史价值

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

神判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之一 , 是原始宗教与习惯结合的产物。原始宗教仪式包括对
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崇拜和祭祀仪式 , 也包括古老的巫术仪式 , 而许多神判形式本身就来源于巫
术。巫术仪式丰富了神判的表现形式 ,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 “上刀山” 、 “过火海” 、 “捧铧” 等神
判形式都是由巫术仪式转化而来的。宗教仪式则是神判的技术形式 , 神判若失去了这一神圣
的表达形式则难以维持。宗教仪式与习惯的结合 , 增加了习惯法的神圣意味。众所周知 , 原始
民族生活在神话的世界中 , 他们实行的法律自然是神的法律 , 古老的民族几乎都把他们的法律
和习俗视为神圣 , 许多习俗也都与神话有关。但是 , 神话只是一些散漫的规则和观念 , 它需要
有一种固定的、 持久的、 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 才能得以传承并在实际生活中产生影响。巫术
和许多原始习俗的结合 , 则强化了人们对早期法的神圣性的认同。

仪式性价值

就现在而言,我们认为这种神判活动毫无公
平、公正可言,反而是残酷和荒唐的裁决,但它确实又是我
们人类社会历史积淀形成、又曾经被接受了的一种习惯性
规则,是一种被社会公众或公意认可的固定性、神圣性和
“合法性”程序。因此,神判活动不仅将早期的人类社会解
纷过程的仪式固定化和格式化,赋予其公开的、神圣的和威
严的光环,又丰富和增添诉讼法律仪式的精神内涵,使诉讼
法律仪式具有工具性和价值性双重属性。

权威性价值

神判活动过程具有仪式性意义,
象征着神或来自于人类已身意志之外的超自然力量对社
会活动的支配,同时由于人类自己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习惯将
人类社会生活中已知的、特别是未知的现象视为自然界或
神的安排结果,不怀疑其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赋予
了神判活动的权威性特性。它的这一特性,不仅渗透于社
会空间和历史时间当中,还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当中,
使诉讼司法活动仪式呈现出神圣性和严肃性,受人敬意和
遵从,并为人类社会所接受和传承。

指引性价值

神判过程各
种仪式既是表达社会(文化)“意义”的符号和象征,更是利
用其所具有的指引性价值规制和改造人类社会活动、精神
世界的方式,人们借助按照神判程序进行诉讼,作出裁判,
借助神判神圣、严肃而又威严的仪式,明确向人们宣示和指
引何种行为可以做、禁止做和必须做及其实施后的法律后
果等。

不同国家与历史时期的神判法

两大类型:神誓法、神判法

神誓法就是当原告人和被告人就案件事实提出互相冲突的
陈述时,审判者要求原告和被告分别对神发誓以证明其陈
述的真实性。神判法就是在诉讼过程中以某种方式来请求
神灵示意并据此查明案情。这说明当时人们运用神判解决
纠纷时的形式已足够丰富。

日本的神判法

·《日本书纪》:盟神探汤;先“盟神”,后“探汤”
->中国史书也有记载

·瓮中取毒蛇

汉穆拉比法典、古代日耳曼人:水审法

前者溺死则有罪;后者沉下去则无罪

法兰克人

查明案情的方法,经受肉体考验来证明陈述的真实性;开水中取物,摸烧红的烙铁

古印度

摩奴法典;那罗陀法典【八种形式】

中国古代

獬豸:独角兽、神羊

欧洲中世纪

仪式:对神判物品的祝圣

注意

但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神判法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被使用的。一般而
言,只有在其他取证方式都失效的时候才使用神判法。换言之,如果认为神判法
是中世纪某一时期内司法事务中的主要取证方式,则是不符合事实的夸张之辞。
神判法即便是在其兴盛期,也不是首选的司法取证方式。恰恰相反,神判法是人
们在难以找到他确切证据的时候的最后选择。如在英格兰的法律中
有这样的规定:“除非用其他方式难以找到确切的证据,否则热铁裁判法不允许
被使用”。

一楼刘招静!

三位一体之争

阿里乌派

不将父与子相提并论;认为子和道都是受造物;子的人性,道代替灵魂;

《约翰福音》:因为父是比我大的

三位一体并无传统

《旧约》中没有包含一套三位一体的教义;《新约》既没有提三位一体,也没有理论论证。早期基督徒,在4世纪以前,没有任何接近三位一体的教义。尼西亚大公会议之前的教父哲学家,从查斯丁到奥利金,都认为子的地位次于父,尽管提到了圣父、圣子、圣灵,但没有三位一体。没有人相信上帝一分为三,三又为一。甚至没有定义。

三一神的传统

印度:梵天、湿婆和毗湿;埃及:俄赛里斯、伊希斯和何露斯

柏拉图:“三一”的灵魂;理性、激情、欲望;头、胸、腹;统治者、战士、工匠

普罗提诺:太一、努斯和灵魂的“三位一体”;公德、净化【理性静观】和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