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6

(15 篇回复,发表在 琵琶湖酒馆)

这还分部总部……

34、列出“新文化史”学术流派研究的七类问题

答:

新文化史的七类问题包括:

1、物质文化史,即饮食、服装、居所、家具及其他消费品的历史;

2、身体史,它与性态史、性别史相联系;

3、表象史:即对自我、民族及他人的形象、想象及感知的历史;

4、社会记忆史;

5、政治文化史;

6、语言社会史;

7、旅行史。

33、列出三位后现代主义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著作

答: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有:

1、海登·怀特与《元史学》

2、米歇尔·福柯与《词与物》

3、雅克·德里达与《文字语言学》

32、“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分别是谁提出的思想?举出他们历史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答:

前者是克罗齐的思想,他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后者是柯林武德的思想,他的代表作是《历史的观念》。

31、简述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四个主要思想

答:

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的四个主要思想是:

1、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

2、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

3、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撤回了他们的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

4、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和灵魂的分裂。

30、评述年鉴学派(三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答:

年鉴学派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大胆创新,提倡研究全面的历史,将历史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人类活动的全部现象。

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南德·布罗代尔。他将社会学的结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历史学研究领域,建立了以“三时段”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历史观,丰富了传统史学的历史观。

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有雅克·勒高夫等。他们认为历史的间断性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否认各种历史事件之间有任何联系,因此不再研究整体的历史,转而研究历史上一些孤立的现象。他们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甚至希望在历史学的基础上统一整个人文科学。

年鉴学派的活动提高了历史学的社会地位,推动了历史知识在法国的普及,对20世纪世界历史学的发展于繁荣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巩固和加强了历史学的科学地位

29、简述年鉴学派主要思想

答:

年鉴学派的治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六点:

1、重视整体史观,提倡将历史研究的触角伸入到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方面;

2、提倡对历史学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应用历史学方法以外的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和比较方法,注重通过社会科学与历史学间的学际对话进行研究,并注意开拓史料的来源;

3、重视经济史、社会史和心理史研究,其经济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发,提倡“新社会史”观;

4、强调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提倡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强调历史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

5、主张用问题史学代替传统的叙述史学,强调不让史料自己说话,而是由史学家带着现实中提出的问题开展学术研究;

6、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主张从描述转向解释和分析,提升了历史学的科学性。

28、简述鲁宾逊“新史学”的主要思想

答:

鲁宾逊的新史学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打破传统史学狭隘的政治史研究和注重考据的传统,把历史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人类既往的全部活动,方法上应当采用综合性的研究范式;

2、用进步的观点来考察历史的变化,把人类历史看做一个连续不断的成长过程;

3、用综合和多因素的观点来解释和分析历史事实,把历史看成是各种因素同时相互作用的结果;

4、注重历史的社会功用,强调历史为现实服务。

27、列举论文电子光盘版注释格式中引用期刊论文的注释格式,并举例说明

答:

光盘版文献注释格式中引用期刊论文的说明应该依次列出下列要素:[序号] 文献主要责任人. 文献题名[文献类别标识]. 刊名, 年, 卷(期): 起止页码. 如:[2]李湜. 唐太宗与东南文人[J]. 中国史研究, 1997, (2): 95~106.

26、历史论文的“学术综述”部分应该如何撰写?

答:

学术综述通常分两部分来写:

第一部分首先着眼于宏观综述,概括课题相关研究成果的整体情况,说明最早涉及该课题的研究者及其论著,综述正式出版过的相关著作的数量、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篇数等。

第二部分作重点介绍,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著作及论文进行介绍,包括作者、论著文献名称、出版机构或论文发表的刊物名称、论著出版的时间,作者的主要观点,成果的学术评价等。

25、历史研究论文“正文”部分有哪些内容?

答:

历史研究论文的“正文”部分包括引语、学术综述、主体内容、结语、附录、参考文献(注释)等部分。

24、简述历史研究的一般选题原则

答:

历史研究的一般选题原则有四点: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历史研究的选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确定历史研究的课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考虑那写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以及学科发展的问题。但研究具体问题应该遵循宜具体不宜抽象、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的原则。

2、小题大做。青年人初涉学术,应做小题目,但要下大功夫。小问题可以集中精力,可以深入挖掘,由于是小课题,以一人之力做起来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容易成功。切忌做那种大而无当的空泛题目。

3、立足基本史料。研究历史,首先应该从基本史料中寻找问题,不能凭一是兴趣抱个题目去翻材料。那样做只能是跟风的研究做派,除了肤浅之外最终不会有太大的成就。除此之外,基本史料是否充足也是判断选题是否有价值的因素,有了好的选题,如果没有足够的基本史料作支撑,再好的题目也无法做出来。

4、不重复前人的老路。有了初步的选题意向,还应该检索论著目录,看看你的题目是否有人做过了,以免枉费精力。不能重复前人的老路,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不能再作为选题。当然要发现新问题就得有怀疑精神,要敢于怀疑前人,从怀疑中发现新问题。

23、列举历史研究“直接证据”的主要内涵

答:

历史研究中的“直接证据”主要指历史的当事者书写的文字材料或由当事者制作与使用的实物等。

属于这类直接证据的文字材料包括档案、政令、日记、书信、账簿、著作、金石铭刻、竹简文字以及未经技术篡改或复制的图像印象资料等。

直接证据这中的实物,主要指考古发现的各类遗址、文物以及流传世面的文物,包括建筑、墓葬、青铜器、钱币、服饰、字画等。

22、简述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的内容

答:

王国维所说的三个境界分别是: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含义是:做大学问首先要登高远望,勘察路径,明确方向和目标。其次还要耐得住寂寞,要有苦心孤诣的心理准备。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含义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绝非易事,要顽强执著,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3、“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其含义是:做学问是一个功到自然成的过程,最后的成功一刻来自于执著的追求,只要专心致志,下足功夫,终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成为大学问家。

21、简述郑天挺史学研究“五字法则”

答:

郑天挺史学研究的“五字法则”是:深、广、新、严、通。

1、深:指研究的深入,即深度挖掘史料、挖掘历史事实,深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遇到事实多问几个为什么。

2、广:指详尽占有史料,搜集资料要广博。还要广泛联系,学说辩证地、联系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展。

3、新:指不断出新资料、新问题、新见解,对新资料新问题不断核实之、证明之、解决之。

4、严:指推论要严谨,不虚构、不臆想、不牵强、不附会。力求做到笔下所述事件件件有来历、处处有交代,不回避问题,将问题讲清楚。

5、通:指前后贯通、会通,事物来龙去脉要清楚,要道出隐含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只有条贯地看问题,才能很好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20、简述爱因斯坦法则中的“三个不能”

答:

爱因斯坦法则中的“三个不能”是:因果关系不能颠倒,时间先后不能错乱,将来不能影响现在。这三句话概括了现代科学正题法则的基本内涵。

19、简述史学的四种基本价值

答:

历史的基本价值有以下四种:

1、历史学有助于我们寻找人性的来源,认识人性的本质。历史有助于我们塑造健康的人性,可以使人看到真、善、美,增进人的善恶、美丑、是非观念,树立健康的人格心理。

2、历史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实现文化交流,增进人类的利益。人们普遍需要历史,它可以帮助人们吸取前车之鉴,也可以成为文化交流的一把钥匙。

3、历史具有满足人们求知欲的作用。它能够激活人类的思维,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望,让人们不仅对现实事物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4、历史具有娱乐人生的作用。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可以折射人性的美丑,帮助人们消除烦恼,起到启迪大众的作用。

18、解释中国古代“史”字的三种含义

答:

中国古代“史”字的含义有以下三种:

1、“史官”之“史”。“史官”是中国“史”的初义。商周的“史官”不仅是负责记录史事的重要职事官,也是负责沟通人神之间关系的神职人员。因为当时政教不分,“史”既掌握天人之际的事务,便是有权威的国家重要职官。到春秋后期,政教开始分离,史官地位下降,逐渐远离政权事务。西汉时史官已是地位卑微的职官。隋唐以后,史官以修撰国史为职事,彻底与宗教脱离关系,成为国家专门的文职官吏。

2、“史书”之“史”。战国时期,“史”开始指记载历史的书籍,但先秦时记载历史的史书名目不一。汉代以后,人们开始用“史”称呼史书,如司马迁的《太史公书》。从此,“史”被广泛用来指史书,后来逐渐有了“二十四史”等概念。

3、“史学”之“史”。中国古代“史”作为“史学”讲史书之学,始于魏晋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经学走向衰落,学术呈现多元化趋势。儒学与文、史分途,国家教育也走出传统的单一化的经学模式,各国纷纷设立经学、史学、文学、玄学等科目,并设置专职的学官负责学校教育。隋唐以后,随着经、史、子、集四部图书目录分类方法的确立,史学逐渐成为学术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领域。然而,我国古代的史学不同于现代历史科学,它以研究史书编写体例几历史现象的评论为主,基本不涉及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

17、影响历史研究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历史研究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

1、个人的好恶。每一个历史学家都有自己的爱好,这直接影响他们的历史研究活动,从选题到整个研究过程,几乎处处可以看到个人好恶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无论人们如何标榜历史学的客观性,现实中的历史学家都始终无法摆脱个人好恶的影响。

2、偏见或集团意识。现实中的历史学家分属于不同的国家、种族、民族、阶级、集团等,在相同或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个人或利益集团的偏见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历史研究活动。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历史学家,对同一历史现象的认识也会存在差异。

3、各种相互冲突的历史学说。历史学家的研究活动受一定信念的影响,不同的信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观点,尤其是各种不同的历史学说会从根本上影响历史学家的认识。

4、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每一个历史学家都是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看“过去”的。为了体现史学服务现实的功能,史学家们总是从社会现实的需要出发去选择、发现有关过去的真实。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各不相同,也正因为这一点,每个时代的人才都会感到有必要重新编写属于自己时代的历史。

16、简述历史学与艺术的主要区别

历史学与艺术的区别可以从目的和手段两个层面来分析:

1、历史学家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没有美学形式的直观,它们除了单纯地重现现实之外没有其他目的;而艺术家重建的是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直观,需要在心理上追求美的感觉。

2、艺术可以通过虚构、夸张甚至想象的手段再现社会生活,而历史研究不允许通过这些手段再现人类历史。历史学家通过普通词汇把过去直观地重新显现在我们面前,只能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其他事物。

15、简述历史科学的主要思维特点

历史学作为现代科学之一,具有一般科学的思维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历史科学是有方法地获得的并且是系统地加以叙述的一组知识。历史学不只是传授史实的内容,还教导某种确定史实和解释史实的能力与技术。

2、历史科学是由一套普遍的真理所构成的一组知识。历史科学研究总能得出某种经验教训,它们是经得起检验的历史真理。

3、历史科学能使我们作出成功的预言,因而能控制事件未来的进程。解决现实问题往往需要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科学的现实价值正在不断被人们认识。

4、历史科学强调证据的客观性。历史学家必须进行史料考证,在确认证据的真实后才能据此作出结论或判断。

19、两汉经学

答:

两汉经学的问题主要是今、古文经学之争。今文经由文景时代的伏生口述默出,在西汉一直作为官方教材;而古文经为汉武帝时期从孔子祖宅壁中发现,起初密不示人,直到西汉晚期刘向、刘歆整理时发现。刘歆认为左传更接近历史(左丘明年代与孔子更近),希望以左传和古文尚书等古文经为教材,遭到今文经学派抵制,被迫出走。王莽篡汉后为“托古改制”,重新重用刘歆,后者趁机推行古文经。王莽被杀后,东汉建立,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围绕立学官的问题又重开战火。最终今文经学重新取得统治地位,但古文经学也在民间得到发展。

两种经学在最初只是文本不同,后来演变为学风也不同。今文经讲究“经典”为孔子原话,至尊,微言大义;今文经学者致力于去解释“大义”;古文经认为“经典”就是历史书,认为孔子不过是一个历史编纂家,最终与今文经学走上不同道路。后来在政府及学者的努力下,两派也逐渐开始融合,兼采众家之长,择善而从。

18、清议和党锢

答:

清议是东汉后期外戚宦官腐朽黑暗统治下,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出于对东汉政权的前途感到忧虑,反对外戚宦官转圈,要求改革政治,维系东汉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的运动。他们以一部分开明的官僚为主体,聚合一些太学生和郡国生徒,议论政治、品评人物,对外戚宦官进行猛烈的攻击。特别是桓灵以后外戚宦官势力完全把持朝政,甚至废立皇帝,政治更加败坏,人民的苦难也越发深重。更多的官僚和知识分子联合起来投入反对外戚宦官腐朽势力的斗争中,却遭到后者的镇压,形成所谓的“党锢”之祸。

第一次党锢始于公元166年,宦官派人诬告李膺与太学生及郡国生徒朋比为奸,“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遂诏令全国,逮捕“党人”二百余,第二年赦归田里,禁锢终身。第二次党锢适于在公元169年,宦官侯览使人诬告张俭结党谋反,曹节又乘机奏捕“党人”。百余人死于狱中,其他因仇怨相牵连,以致于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172年,宦官集团借口有人书写反对宦官专权的文字,又一次四出搜捕“党人”及太学生千余人,后又下诏规定凡是“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兄子弟及五服以内的亲属,一律免官禁锢。这次党锢持续十几年,直到黄巾起义后才宣布赦免“党人”,启用他们去镇压农民军。

17、王莽篡汉

1、王莽篡汉与改制
(1)王莽篡汉
  1)汉武帝后,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一天天严重
  2)王莽以外戚起家,成为道德楷模
(2)王莽改制:即位后,刻意仿照周礼,实施种种改制,主要项目有:
  1)实行王田制度和奴婢政策(不可买卖,重视人道)
  2)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筦”政策
  3)改革币制
  4)模仿《周礼》,恢复古代官制

16、武帝轮台之诏

汉武帝末年,由于武帝长期对外征伐、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国力过度虚耗,再加上当时的严刑峻法,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而汉武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迷信行为却造成巨大浪费。在统治集团内部更出现公元前91年的巫蛊之乱,动摇国家根基。在这样的危机中,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己诏,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表示与民更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汉武帝晚年的悬崖勒马使他“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