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春秋时期政治新格局

答:

幽王死后,平王继位,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建立东周王朝。很快,天子的领地、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就日益丧失,仅剩“共主”的名义和号召力。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最初扮演这个角色的位于中原中部、商业比较发达的郑国。后来郑国与周天子交恶,双方交战,王师惨败,天子的威严扫地,从此一蹶不振。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曾经低声下气地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天子共主的地位已经名存实亡。社会进入一个动乱的时代,各种矛盾急剧发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继郑之后,齐、晋、秦、楚、吴、越等国先后崛起,励精图治,努力发展自身势力,积极从事霸业活动。

7、西周政治制度

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将被征服地图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自己的亲戚子弟,使这些亲戚子弟连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与其本身所带领的族人一起组成一个兼具国家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新的共同体。分封制下的地方团体与夏商时代的地方组织有着根本的不同,它为古代国家和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而对我国早期国家向成熟的转变起到重要意义。、

宗法制建立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基础上,是一项使周人家族结构中的血缘亲属关系与政权结构中的尊卑上下关系相互结合的制度。它规定自天子一下的各级贵族,只有嫡长子可以被确立为宗子,他相对于各个支系来说是大宗,各个支系则是小宗,同时在政治地位上相应地归于下一级贵族。

6、西周的建立与史事

答:

周族的先民从很早以前就居住在我过西北部的泾、渭水一带,即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传说周人是帝喾的后人,姓姬。虞夏之际的弃是周族的第一个男性始祖,他定都邰,继承和发展了烈山氏以来种植“百谷百蔬”的传统,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夏初以来,周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方国。夏代后期,统治力量削弱,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不断南下侵扰,渭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周人的居住地受到严重影响。首领不窋于是率众北迁至泾水中游,经历数代,直到商初,公刘才在豳又发展起来,周又成为商王统治下的一个方国。

公刘在豳发展农业,周很快成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接着扩充武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他们涉过采掘矿石,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振兴周邦,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再经七八代,到高圉、亚圉时代(约武丁时期),周已发展成为殷西的大邦。

再传两代,到公亶父时期,周人由豳迁到雍、杜之间的岐山之阳,就是后来有名的“周原”。公亶父在此兴建城邑,疆理田地,使周人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散居在岐山西北的混夷、西戎诸部落都被击败逃走,附近的一些小邦也纷纷归服。公亶父在岐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强大势力,开始周人的“翦商”事业,后来被追尊为“太王”。

太王以后,幼子季历继位,展开对西北诸戎部落的进攻,取得很大胜利。商王朝命季历为“牧师”,成为西方强大的方伯之国。然而,周人势力的迅速崛起加剧了与商王朝的矛盾。季历死后,子昌继立,是为周文王。文王初立时,仍以主要力量进攻西北各部,巩固后方后,就全力向东发展,消灭亲商的崇国,先后占据渭南和整个关中平原,号称“西伯”。

周的蒸蒸日上与商内外交困的混乱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周文王勤于政事,亲自督促发展生产,又注意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经济基础、安定人心,稳定了统治秩序。周人的势力扩展到河东地区,又至于江淮之间,南及江汉、西南入于巴蜀,南方的大部分邦国和少数民族部落大都归服于周,“三分天下有其二”。综上所述,文王时期周的社会经济有大的进步,阶级关系急剧变化,军事实力大增,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基本完成了翦商的各项准备。

文王死后,子发继立,是为武王。周武王继位时,殷之叛国越来越多,商王朝内外交困,由周代商的天下形势已经形成。经过几年的准备,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举行“孟津之誓”,从此,众多诸侯都听从周的指挥。不满两年,周武王便兴兵伐商,最终在牧野大获全胜,商王纣自焚身死。

武王攻克殷都,又分兵四出,基本控制商王朝统治的主要地区后便班师回到镐京。他封纣子武庚于殷,统率殷的遗民,以弟管叔、蔡叔和霍叔领兵驻守在殷都周围,就近监视,号称“三监”。但仅仅四年之后武王就去世了,继立的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辅政。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图谋王位,就散布流言。武庚见机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各部起兵反周。周公及时协调好内部关系后,亲率大军东征,集中兵力诛灭武庚,又杀死管叔,流放蔡叔,最终平定东方诸国。这次战争的规模和艰巨程度更胜过武王伐纣,它标志着周的灭商事业最终完成。

后期历史:

成、康时期稳定

昭、穆两代矛盾日趋尖锐,国家走向衰落;与周边各族矛盾、与楚国矛盾;昭王伐楚身死;与犬戎矛盾;

内部矛盾、奴隶主之间矛盾;民众反抗;厉王时期宗周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宣王“中兴”,但胜利没有缓和社会矛盾,最后失败,面临全面崩溃

王室衰微,诸侯国离心,周宣王又违反嫡长子继承制,干涉他国继承,直接引发西周灭亡

5、商王朝史事、王位继承制

答:

传说商人出自高辛氏,是诸夏之族中历史悠久的部族之一。早期主要活动于孟渚泽畔的商丘附近,并在对这一土地肥沃、物资丰富的薮泽地带的开发过程中发展起来。

相传商族的始祖是契,他兴于尧舜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赐姓子氏,为商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业。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大力向东发展,其势力可能已达东海之滨,甚至征服过沿海或海岛的部落。契的六世孙冥相传为夏的水正,是一位以身殉职的治水英雄。冥死后,子王亥继位,大约在这一时期,商人驯服牛马,用于交通和生产,使生产力水平有的较大的发展。后来王亥越过河、济之间,向黄河以北发展,结果被有易氏酋长绵臣所杀。后来其子上甲微借助河伯的力量战胜有易,增强了实力,振兴了商族,成为后世商王祭祀的第一位先公。

由上甲微再传六代到汤,此时的商已成为东方的一个强大方国。借夏王朝日薄西山、夏桀重叛亲离之机,汤积极展开灭夏的准备工作。他将商丘旧邑扩建为亳邑,一方面在此积蓄军事力量,一方面大力争取小邦的归顺,还任贤使能,让伊尹、仲虺辅佐自己,逐步展开灭夏的攻势。在消灭葛、韦、顾和昆吾等国后,商汤在公元前1600年兴兵伐夏,在鸣条摧毁夏的主力,正式建立商王朝。

商汤灭夏后,诸侯臣服,又向四面征伐,使商王朝的统治区进一步扩展。商汤死后,因长子太丁早亡,太丁之弟外丙、仲壬先后继位,均由伊尹辅佐。仲壬死后,伊尹立太丁之子太甲为王,但太甲不遵循典则,被伊尹放逐在桐宫,三年后悔过方才恢复王位。太甲复位后励精图治,为商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后世尊其为“太宗”。

太甲以后,商王朝的统治比较稳定。雍己时一度发生“诸侯或不至”的情况,但太戊继立后,“殷复兴,诸侯归之”。从仲丁以后至盘庚以前,王室先后迁都五次。原因可能与仲丁到阳甲前后五代九王时的“九世之乱”,多次发生“弟子争相代立”的王室内部争斗有关。盘庚继立时,政治混乱、阶级斗争激烈;盘庚为拯救政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再次迁都于殷。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结束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崭新时期。

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盘庚死后,其弟小辛、小乙先后继位。1251年,小乙死,其子武丁继位。武丁时期(前1250年~前1192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提拔傅说为相,大力改革政治,使殷道复兴。面对地方上的威胁,武丁时期因其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而武力大盛,有效地阻遏了周边游牧民族和其他方国的侵扰,开拓了疆域,传播了先进的商文化,对各地的开发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武丁以后,子祖庚、祖甲相继当政。从祖甲开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复杂,商王朝逐渐出现衰乱的迹象。统治者日益腐败。在社会上层,王权与贵族权势的矛盾一直存在,由此引起了王室内部的混乱,伏下商王朝趋于败亡的危机;在下层,阶级矛盾成为商末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和平民群众反抗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主要是集体逃亡现象日益严重,加重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

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在商王纣(即帝辛,前1075~前1046年在位)的时候更为激化。在统治阶级内部,他削弱一些贵族的权势,遭到强烈反对,许多人在他的严厉打击下叛逃,商王室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加剧,统治机构趋于涣散,大大削弱了统治力量。纣还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大兴土木、加强搜刮,又滥施酷刑、肆意屠杀,激起平民与商统治阶级为敌。在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局面下,商的败亡已成定局。在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各地诸侯纷纷叛离,周边各部也乘机内侵。为了转移人民群众和一部分贵族的视线,商王纣决定对周边各部用兵。但穷兵黩武的结果只是招致了自己的灭亡。在各种矛盾打到极端尖锐化的情况下,周武王兴兵伐纣,纣王兵败自焚,商就此灭亡。

商王朝由汤开始建立,到纣灭亡,共传十七代三十王。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大约存在了554年。

商王世系图参考及解析:

1、商王的继承以父死子继为主,辅以兄终弟及。
2、在早期的王位继承中,弟弟继承了王位的,在死后还要把王位传回给兄长(嫡长)一系。
3、第二十一代小乙之后,弟弟继承王位的再不将王位传回给兄长的子孙。
4、第二十七代武乙之后,再也没有兄终弟及的。
5、由此可见,商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走向成熟的。最终的结果标明,商王的个人权威日益上升,在王室中的支配力越来越大,从而控制了王位的继承,将后世的王位牢牢掌握在自己这一系手中。

4、夏王朝的建立与史事

答:

夏族,姒姓,是中原地区的古老部落,在禹父鲧时争夺王权失败。然而禹通过治水得到拥护,初步确立王权,并通过征伐三苗等活动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在中原地区建立都城,主持“涂山之会”,诸部咸来朝贡、臣服,至此,夏王朝正式得到建立。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东方偃姓的伯益与西部同姓的有扈氏借维护禅让制度之名起事,都被启击败,由此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开始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后来夏启在都城阳翟召集天下诸侯,举行“钧台之享”,至此,夏王朝的统治基础确立了。

启死后,太康继位,内有争立之讧,外有武装叛乱。太康挫败政敌取得政权后,沉湎享乐,疏于朝政,统治权为有穷方伯后羿所夺,是为“太康失国”。然而后羿亦非贤能,他只顾田猎游乐,结果又被寒浞所害,政权也被其夺去,

而太康失国不久便死去,其弟仲康虽然建立一个小朝廷,也无力复国而亡。直到仲康之孙少康的时代,才在有虞氏的支持下,联合夏的余众和夏臣伯靡,消灭了寒浞和有穷国重新恢复夏王朝的统治。

少康与随后继位的儿子杼是夏朝中期的两个明君。在少康的时代,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及杼时,更彻底肃清寒浞残余势力,重新征服东夷各部,缔造了夏中期的极盛时期。后历五代六王,到胤甲时。夏王朝基本上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其统治势力及影响不断深入中国各地区。

然后到胤甲末年,夏王朝开始衰败。胤甲的继承人孔甲“乱夏”,荒淫暴虐,激起民众反抗,诸侯开始叛离。再三传到桀,其人生性残暴、酷好声色、饮酒无度,他强行征讨有缗,令夏王朝元气大伤,也使得许多诸侯和方国从此离心离德。此外,他还对百姓竭尽暴虐搜刮之能事,使得民怨沸腾。最终在外有诸侯叛离,内有众人反抗的局面下,一意孤行的夏桀被商汤击败,夏王朝从此灭亡。

3、中国传说时代的社会

答:

传统上,我们认为中国传说时代的社会状况是"部落联盟"。该认识来自于郭沫若,而郭沫若的结论又可以上溯自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美洲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即“部落联盟”是国家产生前的阶段(这一理论建立在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的四段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很推崇摩尔根的研究,认为摩尔根与己暗合——于是马、恩整合摩尔根的笔记,最终恩格斯写作《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郭沫若阅读了《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之后,发现没有用中国材料,也没有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内容;于是他就用马恩的理论来处理中国材料(或者说用中国证据补充了恩格斯的理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开始反思该理论(如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引进新的国外人类学理论);最有力的反击在于,19世纪以后,美洲许多人类学家又发展出许多新的理论:他们认为摩尔根的结果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适性;其中有一个塞维斯,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另一条道路“酋邦理论”(游团->部落->酋邦->国家),其中酋邦是平等社会向不平等社会过渡的阶段。

部落联盟与酋邦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最高首领,最高权力属于集体而非个人;联盟会议的议事原则是一致通过,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概念;参加联盟的各部落保持各自的独立,部落间完全平等;部落联盟的军长有二权制和三权制特征。而后者:酋长有真正的实权;酋长周围有官僚政治机构;官僚有特权;酋长地位具有永久性。

与中国传说时代的社会进行对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尧、舜、禹部落联合体有最高首领,议事原则是最高首领决断,部落只有最高首领一个权力点,且拥有初步形式化的官僚体系。这样的话,酋邦学说无疑比部落联盟学说更贴近中国传说时代的社会状况。

2、三集团说

答:

徐旭生认为当时社会的单位是氏族,而氏族的名字与个人的名字常相棍淆,无法分辨。因为在氏族中间常常有一个神通广大、半人半神的人物作它的代表。他不惟活着的时候可以代表,就是死以后,经过若干时期还可以代表。名字开始或者属于个人,但如果他这个人能力很大,特别烜赫,他死以后就很可能成为氏族的名字。

而当时的中国存在三个大的集团,分别是以黄帝、炎帝、颛顼、共工、祝融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以大皞(大昊、太昊)、少皞、蚩尤为代表的东夷集团和以三苗、獾兜、梼杌为代表的苗蛮集团。这三大集团的交互关系就构成了传说时代的古史。经过炎、黄两部族的迁徙和华夏集团的三次巨变,华夏国家最终得以建立起来。

1、古史辨派的学说

答:

20世纪,原本的旧史权威遭到质疑,远古史受到冲击,古史辨派就在这样的局面下出现,推翻了千百年来对于历史开端的传统认识。它的创立者是顾颉刚,代表作有《古史辨》七册,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两条:

1、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

顾颉刚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在年代较早的文献——比如《诗经》中,上古人物只出现了禹,还没有其他人。到了战国时代成书的《论语》中,人物却丰富起来,记载的内容也更早,出现尧、舜。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献越无征,知道的古史越多;古史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由此他得出结论:从战国到西汉,中国的上古伪史是一步步地创作出来的。

2、打破民族、地域向来一统的传统说法

从前人们认为中国向来是一统的,就是出自黄帝;中国疆域从黄帝时已经基本确立。但古史辨派提出,上古时代应有许多小部族存在于中原,各部落不存在统一始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不断融合。但最终疆域的不断扩大和版图的稳固,实际上始于春秋战国。

1、古史辨派的学说
2、三集团说
3、中国传说时代的社会
4、夏王朝的建立与史事
5、商王朝史事、王位继承制
6、西周的建立与史事
7、西周政治制度
8、春秋时期政治新格局
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方面的深刻变化
10、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文化
11、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2、西汉初年黄老思想。
13、西汉初年中央和地方封国的斗争。
14、武帝时期在政治、文化方面加强统治的措施。
15、武帝开通西域。
16、武帝轮台之诏。
17、王莽篡汉。
18、清议和党锢
19、两汉经学

14、何谓“二重证据法”

所谓“二重证据法”,就是将新的考古资料与传统存世的文献相印证,以此求得真实历史的方法。它一方面用新史料弥补了旧文献的不足,另一方面也通过印证加深了某些文献的可信度。

13、简述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内容

答: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历史是研究人群进化的一门科学。他认为新史学的任务是用近代西方史学方法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它和地理学、地质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律学等学科同属科学的一个门类。

2、史料是史学的基础。他认为就像一切科学离不开资料一样,历史学离不开史料。仿佛细胞是生命组织的基础一样,史料是史学的基础。

3、鉴别史料是史学家的本职。在历史研究活动中,他注重史料真伪的辨别,强调正误、辨伪是史家的本职。

4、首要的是史德。在章学诚所谓的“四长”中,他最推崇史德,其次才是史学、史识和史才。他认为,历史学家应该在评价过去时应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叙述要力求忠实,对所述史迹纯才客观态度,不丝毫参以个人意见;不夸大、不附会、不武断。

12、简述梁启超对中国旧史的批判

答:

梁启超对中国旧史的批判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中国之旧史》系统批判了中国旧史的弊端,历数四弊、二病、三恶果。“四弊”是旧史的四个病源,分别为“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二病”是史书编纂的两个毛病,一是“能铺叙而不能别裁”、二是“能因袭而不能创作”;“三恶果”是指对读者的三个负面影响,即“难读”、“难抉择”和“无感触”。他立足民族危亡,呼吁铲除旧史的弊端,将史学建设成救国图强的利器。

2、《论纪年》批评古代史家以帝王年号纪年的行为,认为那是野蛮时代的做法。他强调纪年应该遵循简易的原则,以孔丘生日作为中国纪元的开始,并列举了四项有点。

3、《论正统》批判了中国封建的旧史家所坚持的正统论历史观,批评旧史家不知朝廷与国家的分别,只知把国家当作君主私产,要借天命论证君主“生而有特别之权利”。他列举旧史家衡量正统的六项标准,并指出其中自相矛盾之处,认为旧史家坚持正统论本身是被奴性所束缚,又在煽动后人的奴性。

4、《论书法》批评古代史著专讲一字褒贬的所谓“书法”。他认为要讲“书法”,只能是研究怎样把历史写得对读者有鼓舞作用、借鉴作用,决不可专务褒贬个人,否则只会被专制者利用去愚民。

总而言之,梁启超关于旧史学的批评虽然难免失之偏颇,但揭示了旧史学的实质,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对于中国新史学的建立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11、简述严复《天演论》的历史贡献

答:

严复《天演论》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两点:

1、在史学上,严复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进化论史观,从而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历史循环论。在严复以前,中国传统的史观是治乱循环论,既所谓“治乱盈虚,消息盛衰,循环不已”。严复传播了西方的进化论,彻底否定了中国的封建史观。

2、严复对进化论思想的宣传不仅限于针对中国传统的历史观。他还给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并认识历史发展的新方法、新视角,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进化论思想为中国近代历史科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10、简述兰克史学的治史思想

答:

兰克史学的治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历史观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本体论,主张人类历史是自然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各色精英人物创造的。

2、在方法论上,继承实证主义方法,兼收“移情论”,强调运用“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移情方法研究和重建历史,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

3、提倡客观主义的历史认识论,主张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排除自我”,一切结论以第一手史料为依据,用史料精确叙述历史,“让史料说话”。

4、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弄清历史事实,而史著的任务就是要把过去所发生的事实如实地在文字上再现出来。

9、简述兰克史学的主要缺陷

答:

兰克学派的主要缺陷有三点。

首先,兰克史学的研究领域过于狭窄,它过分专注于政治史、外交史、军事史领域,重视对精英人物的研究,而忽视经济史和社会史研究,忽略民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其次,兰克史学的研究方法存在矛盾,一方面强调用史料说话,另一方面又强调研究者的心理感悟能力,这使得兰克史学难以到达它所标榜的纯粹客观的境界。

再次,兰克史学强调史实的再现,深陷于对史料的烦琐考证,见木不见林,对历史发展规律避而不谈,忽视了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

8、试述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科学史上的主要贡献

答:

康德在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发现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共同基础的“因果律”,为历史学步入科学殿堂提供了依据。他揭示了历史遵循因果律的客观事实,认为自然的因果律能够适用于历史学研究的基本规律,这实际上等于把历史学视为科学。

黑格尔在理论方法上确立了历史学的科学地位,他把逻辑原理运用于历史研究,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具有规律可循的特点。他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合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支配,人们可以从世界历史的个体现象中寻找到普遍的、内在的精神发展道路。他肯定历史规律的存在,巩固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将历史研究发展为一门寻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的科学研究。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创立了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阐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等规律和原理,实现了社会科学的伟大革命,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重要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又提出:人类社会生活各个不同的方面在任何一个时候都是有机地相联系着的,这一重要观点开辟了历史研究的系统性原则,使得人们能够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要素联系起来作综合的考察,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它改变了世界历史科学研究的方向,使世界历史研究的重点由先前的政治史转移到了经济史和社会史,丰富了人类历史的内涵。

7、何谓后现代主义

答: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反对欧洲近代科学体系的社会思潮。在全球化趋势下,人类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一些前卫的思想家开始反思近代欧洲形成的科学传统。他们质疑传统科学理论,质疑实证主义的传统方法,试图重新解释人类文明现象,形成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新哲学思想,逐渐汇集成为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与批判,它是一种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的思维模式。

6、何谓文化形态学派

答:

文化形态学派是由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开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发扬光大的20世纪西方重要的史学流派。

该学派打开了人们认识自身历史的新窗口:它强调,全人类的历史并不存在,现实存在的只是各种文化的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种文化的历史,每种文化都有其基本的个性和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作为文化的灵魂从文化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因此,研究世界历史必须采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从贯穿每一种文化的基本的特征去把握其形态。

文化形态学派的学者摈弃传统的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的思维定势,批判“西方中心论”的陈旧历史观,将世界上的人类分为若干个文明,并以其为基本单位,从宏大的视角出发,采用“大历史”的叙述手法考察人类史暨各个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与解体。

5、何谓历史分析法

答:

历史分析法是依据哲学上历史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它是一种着眼于历史的联系性,依照历史本身的线索,对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进行研究与描述,进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

一般说来,历史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背景条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事件的影响及其意义认识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

4、何谓兰克学派

答:

兰克学派是一种历史撰述意义上的客观主义史学。它破除了19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和自由主义以及先验论的观念束缚,将人本主义观念贯彻到历史研究中,将史学建立在科学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促进了历史科学的成熟。兰克史学一向被视为是真正的历史科学。

3、何谓编年体

答:

编年体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系事于年月,依时间先后记事。

这种体例的优点是叙事先后次序清楚,缺点是叙事平淡,重点不突出。

2、何谓纪传体

答:

纪传体由本纪、列传、表、书(志)、世家五部分组成。因以本纪、列传为主,故名纪传体。该体例以人为主,将人事、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典制汇于一书,内容丰富,纵横条贯,气势宏阔。

其优点是叙事详尽,人物描述生动感人;缺点是记事分散,散见于本纪、书、列传篇目中的事情往往见首不见尾,不能完整地叙述某一件历史事实的全过程,更难明确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且叙事多有重复,叙事的时间性也不明显。

1、简述孔德“历史发展三阶段规律”的主要内容

答:

孔德认为人类心灵在反映现象时,自然而然地要经历三种主要的形态——神学的形态、形而上学的形态和实证的形态。

在神学阶段,科学显得无能为力,人们只能以直觉方式认识自然现象,各种宗教崇拜支配人们的思想;在形而上学阶段,神学的支配地位动摇,理性开始发展,但仍然保留了神学阶段的认识原则,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在实证阶段,人们用科学方法认识自然现象。

TIP:简答题问啥说啥。论述题适当展开!

1、简述孔德“历史发展三阶段规律”的主要内容
2、何谓纪传体
3、何谓编年体
4、何谓兰克学派
5、何谓历史分析法
6、何谓文化形态学派
7、何谓后现代主义
8、试述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科学史上的主要贡献
9、简述兰克史学的主要缺陷
10、简述兰克史学的治史思想
11、简述严复《天演论》的历史贡献
12、简述梁启超对中国旧史的批判
13、简述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内容
14、何谓“二重证据法”
15、简述历史科学的主要思维特点
16、简述历史学与艺术的主要区别
17、影响历史研究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18、解释中国古代“史”字的三种含义
19、简述史学的四种基本价值
20、简述爱因斯坦法则中的“三个不能”
21、简述郑天挺史学研究“五字法则”
22、简述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的内容
23、列举历史研究“直接证据”的主要内涵
24、简述历史研究的一般选题原则
25、历史研究论文“正文”部分有哪些内容?
26、历史论文的“学术综述”部分应该如何撰写?
27、列举论文电子光盘版注释格式中引用期刊论文的注释格式,并举例说明
28、简述鲁宾逊“新史学”的主要思想
29、简述年鉴学派主要思想
30、评述年鉴学派(三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31、简述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四个主要思想
32、“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分别是谁提出的思想?举出他们历史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33、列出三位后现代主义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著作
34、列出“新文化史”学术流派研究的七类问题

925

(2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黑豆 写道:

后面的懒得整理了!

卧槽,弱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