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文化
七、东周的思想与文化
1、产生的原因: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1)学术下移
1)春秋以前,学术包括教育都掌握在官府手中
2)随着宗法制的瓦解,学术资源和掌握者均流散民间
(2)私学兴起
1)“畴人”子弟分散、官学衰微
2)普通庶民亦可接受教育
2、士阶层的活跃
(1)士阶层的产生
1)出身于贵族、庶民、工、商,特点是有知识(西周时期的士是下级贵族贵族,春秋以后的不一定是贵族)
2)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身份
(2)战国时期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士阶层的活跃
1)各国变法的需要和环境,促进学术的百花绽放和百家争鸣
2)稷下学宫:“不治而议论”(齐国研究院,潜心研究,不必急功近利)
3、诸子百家
(1)主要学派:儒、道、法、墨、名、农、杂、阴阳、纵横、小说
(2)孔子
1)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很成功,但作为政治家很失败,晚年成为古文献整理家
2)主要思想:
(Ⅰ)复礼(政治理想):“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希望恢复礼制下等级森严、有序的社会
(Ⅱ)正名(恢复礼制的方法):“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希望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自己的本分
(Ⅲ)仁政(实现正名的方法):“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孟子
1)同样是伟大的思想家,但作为政治家非常失败;境遇比孔子更惨,在战国时代富国强兵的背景下被斥为迂腐(别的知识分子被称为“先生”,孟子被称为“叟”)
2)主要思想:
(Ⅰ)尊崇孔子,推行仁政
(Ⅱ)性善论:认为“四端”人尽有之,坏人出现是因为善的根苗被摧残
(Ⅲ)“大丈夫”的人格思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
(4)老子:
1)年代略早于孔子,做过管理王室藏书的守藏史,幼年牧牛耕读,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
2)主要思想:
(Ⅰ)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政治理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使民不盗”、“使民不X”;“老死不相往来”
(Ⅱ)虚幻混沌的“道”(哲学思想的本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但又否定万物的本源是一个客观实在(客观唯心主义)
(5)庄子:
1)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2)主要思想:
(Ⅰ)顺乎自然的理想境界(反对违背人性的道德和教化)
(Ⅱ)主观唯心主义的“道”的观念
(Ⅲ)对个人存在的特别关注,重视个人生命在宇宙间的存在意义,向往身心不受羁绊的自由
(Ⅳ)庄周梦蝶的“相对论”
(6)墨子:
1)长期奔走于诸侯国之间,实施兼爱、非攻:“急行十昼夜,止楚攻宋”
2)“墨守”:擅长防守,曾当堂化解鲁班的攻城手段
3)尚贤、尚同:全社会学习贤人
4)非乐、节用、节葬(这一点与儒家区别分明)
5)尊天、事鬼:通过迷信说法劝人遵从规范(赏善罚恶)
(7)韩非子:
1)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2)主要思想
(Ⅰ)坚决反对复古,强调因时制宜
(Ⅱ)攻击仁爱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
(Ⅲ)提倡君权神授
(Ⅳ)“法、术、势”结合,以法令为统一全国思想的标准,以权术为国君驾驭群臣的技能,以权势xxx
3)非常现实,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