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1

(18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庄园制出现:

●奈良朝和天平文化

世传圣德太子的画像,头戴乌纱襆头,帽翅曲折上结,身穿圆领长袍,腰横玉带,佩着直身双刃的长剑,足登“乌皮履”,手捧笏板,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观察,都象极了一位唐朝官僚,而不象是个日本人。然而这正是奈良时代日本官员的普遍装束,他们穿唐装、写汉字、读汉书、作唐诗,完全沉迷于西方传来的大陆文化中而不能自拔。
然而其实这个时候,日本还不算是彻底统一的。大化改新以后,大和朝廷将所辖领土划分为五畿七道,所谓“五畿”,是指统治中心的五个国〔大和、河内、山城、摄津、和泉〕,所谓“七道”,是指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山阴道、山阳道、南海道和西海道,每道下辖数国。然而一直到奈良初期,东山道的最东北端和西海道的最南端,都还没有被统一。
东北地区大部分领土仍掌握在土著虾夷族手里,对此,奈良朝廷多次派兵东征,还修建道路,从东海、东山、北陆等道强迫移民到东北地区垦荒,与虾夷族争夺土地。和铜元年〔708〕设出羽郡,五年后改为出羽国,这说明奈良朝廷已在对虾夷族的战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来成为日本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的“征夷大将军”一职,就是由此产生的,所征之夷,就是东夷也即虾夷。
而在西南地区,九州南部的游猎民族隼人族,也一直在和大和侵略军展开着顽强的抗争。九州其实共有十一国,即对马、壹崎、筑前、筑后、丰前、丰后、肥前、肥后、日向、大隅和萨摩,因为最后两国原本是隼人族的领土,于七世纪以后才始陆续设置。
关于隼人族的起源及其臣服大和朝廷,也存在着这样的神话传说:
古代有一对兄弟,哥哥叫海幸彥,弟弟叫山幸彥,各自抄持着不同的生计。某日,山幸彥对海幸彥说:“我每天山中狩猎,感觉无聊,兄长每天去海边钓鱼,一定也乏味了吧。不如咱们互借工具,交换工作来试试?”海幸彥勉强答应了,就把自己的钓钩借给山幸彥,让他去海边钓鱼。山幸彥毫无钓鱼的经验,结果钓钩被鱼儿吞走,他哭丧着脸来向海幸彥赔罪,甚至将自己所佩的宝剑打碎,做成一千个钓钩作为赔偿。可是海幸彥坚持要索回自己原来的钓钩,不肯原谅兄弟。山幸彥望海而哭,被他感动的神灵就带他入海,不但找回了遗失的钓钩,还娶得了龙女“乙姬”为妻。
山幸彥带着钓钩和龙女赠他的潮盈、潮干两颗宝珠回到岸上,他把钓钩还给海幸彥,但同时暗暗诅咒说:“这是麻烦之钩,是贫穷之钩。”果然,得回钓钩的海幸彥越来越贫穷,于是想要抢夺兄弟的财产。山幸彥取出潮盈珠,立刻潮水滚滚而来,瞬间把海幸彥淹没了,海幸彥告饶求救,山幸彥又取出潮干珠,潮水于是消失无踪。从此以后,海幸彥就宣誓臣服于山幸彥,做他的家臣,为他警护家门——据说海幸彥就是隼人族的始祖,而山幸彥,《古事记》里说他本名火远理命,是神武天皇的祖父。
总之,奈良朝廷在不断地学习和征服中逐渐强大起来,元明女帝之后是元正女帝,这位女帝共有两个年号:灵龟和养老。养老二年〔718年〕,藤原不比等奉命修订《大宝律令》,完成了最为完善的《养老律令》,两年后,太安万侣完成《日本书纪》。
元正女帝以后是圣武天皇,圣武天皇有三个年号:神龟、天平和天平感宝。继白凤文化后再度辉煌一时的“天平文化”,就是以他的年号来命名的。天平文化的中心仍是佛教和儒学,向中国派遣的遣唐使次数和数量都空前庞大,将大量佛经和儒典传入日本。奈良朝廷也开始设立大学和国学,以此教育和选拔贵族子弟或地方上国司的子弟们为官。狭义的天平文化是指圣武天皇天平年间的文化,而广义是指整个奈良时代的文化,著名的鉴真和尚也是在此期间渡海前往日本传教的。
奈良时代是彻底仿唐的时代,然而就连唐朝也无法长久维持均田制,在社会经济结构相对落后的日本,当然班田收授法也不可能万世不易。奈良时代是班田制逐渐崩溃,庄园制逐渐抬头的时代。
一方面,为了鼓励向新征服地区移民,奈良朝廷允许公民私有新开发地,使封建土地国有化逐渐向封建土地私有化转变。另方面,由于班田不均,赋税过重,使得很多百姓被迫依附于贵族和寺社,这样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庄园。庄园制的出现使得国家实际权力从土地国有时的天皇手中,逐渐转移到土地私有时的庄园贵族手中,藤原家族就首先冒出头来,攫取政权,开创了摄关统治的先河。

952

(18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日本人的氏、姓和苗字

说到日本人的姓氏,首先要从中国人的姓氏谈起。请问,商鞅姓什么?姓商?错。姓卫?错。姓公孙?更错!因为中国上古,姓和氏是分开的,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所谓姓,指的是一个人的血统(当然只有贵族才有闲空研究或者附会自己的血统),而氏,则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商鞅是卫国的公族,卫是周朝的同姓诸侯,所以商鞅的姓,应该是周的国姓——姬。他是卫国人,所以以国名卫为氏,称之为卫鞅;他是卫的公族,所以也称为公孙鞅;仕秦被封在商於,所以也称商鞅。这卫、公孙、商,正是他的氏。再如,姜子牙姓姜,但是吕氏(大概是出生地)、太公氏(被周武王尊为太公);秦始皇姓嬴,但是赵氏(生在赵国)、秦氏(秦的国君)。诸如此类。
男子主外,平常使用能代表其身份地位的氏而不用姓,商鞅虽然姓姬,但不能叫他姬鞅,秦始皇虽然姓嬴,但叫他赢政就大错特错。只是这一姓、氏分开的制度,汉以后就逐渐被大家遗忘了,姓、氏逐渐合流。
日本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氏指的是出身氏族〔日本古代的氏族并不一定由血缘关系所组成〕,姓则指的是大和朝廷赐予氏上等贵族的称号,比如臣、连、造等等。这种“姓”其实含有种姓的意味,以区别氏族地位的高低。其后出现的赐姓如藤原、橘、源、平,等等,严格意义上来说仍然是氏,而不是姓。贵族男子正规的称呼,必须姓氏叠用,比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藤原是氏,朝臣是姓,九条是苗字(苗裔之意),兼实是名。
苗字又是什么呢?苗字是代表一个氏姓的分家的意思,可以有多种来源,比如地名、官名、庄园名,等等,苗字经常可以更换,其实更象是中国古代的氏。打比方说,武田苗字出于源姓的新罗三郎义光,其后裔一支任甲斐守护,如武田信玄,一支任若狭守护,如武田元光。再比如,战国名将中,有不少称北条苗字,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名门平姓的北条之后裔:北条早云祖孙三代,出身低微,来源不详,为了名正言顺称霸关东,而冒苗字北条;大将北条纲成,本是今川家臣福岛正成之子,因为娶了北条氏纲的女儿,而赐苗字北条,是冒称之冒称;上杉谦信麾下名将北条高广,其实本来的苗字是毛利(他的家徽也是一文字三星),只是以所领北条庄为新苗字,才变成了显赫的北条氏……
武士阶层抬头以后,武士们的苗字越分越多,越分越杂,逐渐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姓,而到了江户时代,很多商家把商号冠在自己的名前面,也逐渐演化成现代意义上的姓——本书后面为了行文方便,会经常在苗字后面加个“氏”字以指代某一家族,但这并不说明苗字和氏有其共通之处。
不过,古代日本的平民百姓都是没有姓的,要到近代明治维新以后,才强迫人人都必须有姓,从而大多毫无本源地生造出来的。

953

(18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八色之姓:

●壬申之乱

孝德天皇有两个年号:大化和白雉,其后的齐明和天智两朝天皇都没有改元。671年十月,天智天皇重病卧床,大海人皇子以出家为天皇祈祷为名,避祸南走吉野。十二月,天智天皇病殁,临终前传位于大友皇子,并嘱咐左大臣苏我赤兄、右大臣中臣金,以及御史大夫苏我果安、巨势人和纪大人共同辅佐大友皇子。
当时大海人皇子还在吉野山中流浪,身边只有二十余名舍人、十余名女官,以及妻子菟野皇女和菟野之子草壁、忍壁而已,如果大友皇子及时派兵追杀,甚至只要派出几名刺客,就能取了大海人皇子的项上人头。然而大友皇子慑于叔父的威名,不敢遽发追兵,只是征募兵马,巩固城防,防止大海人皇子回京来夺取天皇之位。
大海人皇子在吉野的群山中逃亡了整整六个月,看到朝廷并无值得担心的举措,这才定下神来,遣人回归自己在美浓的领地召集部属,准备发难。而以高市皇子为首的许多皇族和地方氏族也都纷纷来投,迅速膨胀到数万大军。天智天皇晚年向守旧派低头,使得许多中小氏族大为不满,他们无不寄希望于大海人皇子,希望他掌权以后,可以扫除天智朝的弊端,继续推进改革,清除压在自己头上的传统大氏族势力。
一个社会越有流动性,就越有蓬勃朝气,奴隶制等级太过森严了,同为统治阶级,大族不亡,小族根本没有冒头的日子,封建社会同样等级森严,但统治阶级内部的升降变动却有所松动,这就给了很多冒险家以可趁之机。至于百姓们,也大多希望可以彻底摆脱部民即奴隶的命运,农奴或佃农活的也很惨,然而总有渺茫的机会积聚财富,人身安全也较有保障。两害相权取其轻,百姓们也纷纷倾向于改革派的大海人皇子。
大海人皇子聚拢东方各国军队,进至美浓的重要关口不破关,大友皇子发兵前来迎战。战役首先在关原爆发(请记住这一战略要地,近千年后,又有一场决定全日本命运的战役在此地展开),东军旗开得胜,然后分兵两路,一路直接西进,一路南下伊势、大和后再北征,打算合围位于近江国的京城。大友皇子虽非失道,却极寡助,接战后节节败退。最终双方在京城附近的濑田川展开决战,只见到处都是打着红旗、围着红袖标的大海人侧的军队,鼓声震天,矢下如雨,大友侧军队很快就被击溃了。大友皇子自缢而死,五位顾命重臣自裁其一,旋即被处死一人、流放二人、赦免一人。大海人皇子得意洋洋地进入已经变成一片残垣瓦砾的京城。
大海人皇子下令在大和营建新的都城和宫殿,是为飞鸟净御原宫。次年〔673年〕二月,他正式登基,史称天武天皇,立菟野皇女为皇后。大友皇子因为战败自杀,被废除了天皇名号,直到一千两百余年后的明治时期,才追谥其为弘文天皇。
估计在天武天皇时代,倭国在对外交往的时候,开始正式称自己为“日本”。《旧唐书》中说:“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故中国疑焉。”《新唐书》将此事记载于“咸亨元年,〔倭国〕遣使贺平高丽”之后,唐高宗咸亨元年是公元679年,也即天智天皇去世的前一年。
天武天皇在位十三年,巩固并推进了大化改新的成果,他首先重新设定中央贵族和地方豪族的氏姓等级,分为八种,即:真人、朝臣、宿祢、忌寸、道师、臣、连和稻置八种,同时下诏,废除天智天皇时代所恢复的氏上私有部民制度,并将赐予诸王、诸臣和寺院的“山泽岛浦、林野池湖”全部收归国有。为了加强天皇集权,天武天皇甚至多年不任命大臣,别说太政大臣了,连左大臣、右大臣和內大臣也全不任命,地方国司等官员也大都委以中下等氏姓。
天武天皇十年〔681年,以天智天皇去世的次年也即天武天皇正式登基的前一年为元年〕二月,开始编纂《飞鸟净御原律令》,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典。同月,立草壁皇子为东宫。
草壁皇子是菟野皇后之子,不仅能力平平,并且体弱多病。其实贵族们所仰望的皇子是大津皇子,其母大田皇女是菟野皇后的姐姐,两人并为天智天皇的同母姐妹,也就是说,是天武天皇的异母姐妹。然而菟野皇后当年带着儿子跟随丈夫在吉野山中流浪,同甘共苦,最为得宠,得以受封皇后,草壁皇子当然也就子以母贵了。
做事果断的天武天皇在继承人问题上却犹豫不决,就在封草壁皇子为东宫的两年后,他又允许大津皇子参与朝政,无疑掀起了新的类似大海人和大友之间的派系斗争。不过好在草壁皇子有个心狠手辣的母亲,朱鸟元年〔686年七月二十日新设年号〕九月,天武天皇驾崩,尸骨未寒,菟野皇后就临朝称制,然后诬陷大津皇子谋反,将其及其同党30余人悉数逮捕。十月,大津皇子被迫自杀,写下辞世诗一首:“金鸟临西舍,鼓声催短命,泉路无宾主,此夕离家行。”

954

(18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第一次赐氏:

●战败对日本的影响

白村江水战给了中大兄皇子一记大耳光,他本想利用战争转嫁国内矛盾,结果大败亏输不算,还把倭国在朝鲜半岛最后一点点影响力也扔了个精光。不仅如此,当时国内舆论嚣然,都传说唐和新罗联军将要渡海杀来倭国,中大兄皇子被迫一方面遣使前往唐朝重修旧好,一方面在对马、壹岐、筑紫等地设置防人〔戍守军〕和峰火台,还在筑紫修筑了庞大的水城,完善九州方面的防御态势。
664年五月十七日,一支规模不小的船团驶到九州,使大和朝廷上下无不胆战心惊。船团首领乃是唐朝的朝散大夫郭务悰,他奉刘仁愿之命,携带牒书和礼物前来拜访中大兄皇子。郭务悰先后四次出访倭国,第三次率领了四十七舰、两千人的大船团,实在是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估计刘仁愿派他来侦查日军的动向,同时施以高压。
大和朝廷不愿迎接郭务悰进京,又不敢武力驱逐,一直拖到十一月,才由中臣镰足献计,派和尚智祥宴请郭务悰,转赠中大兄皇子的礼物,并暗示其尽快离开。郭务悰好整以暇,淹留到次年二月才率军离开九州——中大兄皇子肯定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此后数年间,中大兄皇子在九州北部、本州西部,以及统治中心的大和地区到处修建城防,以备唐军来攻。然而唐朝直到668年才终于灭亡高句丽,此后又陷入与新罗的战争,根本无暇顾及倭国〔或许郭务悰在九州的所见所闻,也使得唐朝不愿再渡海开辟新的战场〕,中大兄皇子忙活了好几年,把自己的家底都快掏光了,结果做的全是无用功。
白村江水战对日本的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日本从此不敢再轻视中国,决心维持中日和平,并以中国为师,遣唐使越来越是频繁;另方面,中大兄皇子为了度过危机,被迫向旧氏族势力妥协,甚至下诏在部分地区恢复了氏姓制和部民制,这无疑是一种倒退;第三个方面,有大量百济遗民逃来日本,为岛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新鲜血液。
667年三月,终于彻底放下心来的中大兄皇子下诏,把都城迁往近江大津宫,并于次年元旦正式登基,史称天智天皇。同年,天智天皇命中臣镰足参照唐朝的《贞观令》制定《近江令》,这份已经亡轶的法令,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中臣镰足于两年后去世,此人辅佐天智天皇,不但从政治上、经济上改革了倭国旧制度,还对宗教事业大有贡献。他为了压制从苏我氏掌权以来日益膨胀的佛教势力,遂整合倭国各地的旧氏神信仰,完善为本土的神道教〔同样排佛,所以后世会把镰足和镰子混为一人吧,或者镰子本就是根据镰足的影子造出的西贝货〕。在他死前一日,天智天皇赐予其最高冠位大织冠,并赐姓藤原,称藤原朝臣镰足——日本最大的神官家族就此产生,最终引发了统治日本两百余年的藤原氏摄关政治。
拉回来说天智天皇,既然已经登基,当然要立东宫,他选定的接班人乃是自己的兄弟、皇族中最有魄力也最有势力的大海人皇子。为了拉拢大海人皇子,天智天皇竟然将自己的四个女儿都嫁给了他〔日本古代近亲跨辈通婚,本是常事〕,然而大海人皇子仍然和哥哥兼老丈人不对付,屡屡在言行上刺激天皇,甚至于公然在宴会上“以长枪贯敷板”,以表示他的不满。
大海人皇子究竟有何不满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天智天皇虽然册封大海人皇子为东宫,却不肯按惯例给其摄政的权力,671年元月,更封亲儿子大友皇子为太政大臣,总摄朝政;二,传说天智天皇与大海人皇子的爱妃、风流才女额田女王私通,并最终据为己有;三,大海人皇子极端不满天皇向守旧势力妥协的举动,想要加快改革的步伐。
就在如此重重矛盾中,671年十二月,天智天皇病歿,传位于大友皇子,大海人皇子为了避祸而主动出家,遁往吉野。当然,大海人皇子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而大友皇子也不会容许自己这个威名素著的叔父活在世上,当时的情景,仿佛中大兄与古人大兄间夺权斗争的再现,只是结局全然不同。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壬申之乱”。

955

(18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大和王朝实行部民制,它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部民是皇室和贵族的私有民,冠有主人名、职业名、地名,种类有田部、子代、名代、品部、部曲(民部)等。部民来源于中国和朝鲜移民、被征服者、战俘、罪犯。

在部民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统治体制是氏姓制。氏是由有力族长的直系、旁系血缘家族和非血缘家族组成的社会集团,冠有居住地名(如葛城氏、石川氏)、职业名(如忌部氏、服部氏)、祖先名(如久米氏)。氏的首领为氏上,对内主持氏神的祭祀,裁决氏内的争论,对外代表本氏与他氏和朝廷交涉。有势力的氏上担任朝廷的官职,参与国政,他们拥有田庄和部曲、奴婢,是奴隶主贵族。氏的一般成员为氏人,是自由民,有势力的氏人拥有奴婢。

氏上有表示身份高低的世袭称号姓。姓原来是氏人对氏上的尊称,后来随着大和国势力的发展,天皇作为统治贵族的手段,掌握赐予或剥夺姓的权力,从此,姓成为氏上身份尊卑的象征,受姓的氏上史称氏姓贵族。

天皇赐姓的标准是根据血统和职务。姓的种类有臣、连、君、别、公、宜、造、首、史、村主、稻置等。一般天皇的后裔姓臣、君,所谓天神地祀的后裔姓连,中国、朝鲜移民的后裔姓使主、史、村主等。臣姓、连性的贵族地位最高,幕中最有权势者称大臣、大连,辅佐天皇,处理朝政。参与国政的又有伴造、国造、县主。伴造是世袭朝廷的某种职务、管理品部、子代、名代等部民的中小贵族,多姓首、造、连。国造是一国之长官,由朝廷派遣或任命臣服于大和朝廷的地方贵族,一般姓臣、君、公、连、直等。

956

(18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当时日本没有官僚体制,大氏族的族长往往轮番把持朝政。

957

(18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有些氏族来自大陆移民:

社会改革的首要表象是宗教改革。苏我氏希望利用从大陆和朝鲜半岛传入的佛教思想,构建新的宗教体系,以压制地方贵族势力,完成因应社会需要的中央集权。苏我氏本是葛城氏的分支,其先祖苏我满智宿弥据说曾统辖过东汉、西文、秦等氏族——从这些氏族名称便可得知,他们大多源自于大陆移民。

958

(18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毕万:姬姓,毕氏,名万。毕万是毕公高的后裔,侍奉晋献公诡诸,为司徒。毕万因功封于魏城,子孙以魏为氏。注,侍奉晋献公诡诸,应该有误。据记载,毕万之孙因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注:晋公子重耳,为晋国第十一代孙,即晋文候,姬仇。所以,晋献候误记为晋献公。

毕公高:姬姓,毕氏,名高。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文王吞并商人毕方。周初时,他被封于毕方故地(今陕西咸阳西北),伯爵。成王时,入为天子三公之一,故称毕公。毕公高之“公”并非爵位,而是三公之“公”。

959

(18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赤军长胜《宛如梦幻》

部民、氏姓制度

日本民族蓬勃发展,甚至有余力发动对外侵略,建立任那殖民地的时期,朝鲜半岛三国鼎立,中国也正处于南北朝乱世,因此就有大量的中国人和朝鲜人涌入日本,既有被掳去的战俘,也有主动逃去的移民。日本史料中多次提到汉人〔中国人〕、新罗人、高丽人〔高句丽人〕和韩人〔任那人〕、百济人,等等,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使倭国的奴隶制社会进一步完善化。
就在这种背景下,四世纪前后出现了部民制度和氏姓制度。所谓部民,是指皇室和贵族的私有民集团,身份介乎于农奴和奴隶之间。他们或者集体在皇室和贵族的田庄中劳作,或者定期前往皇室和贵族的家庭中、工房中从事生产和服务工作。部民最初的来源是奴隶、战俘、移民和罪犯,后来相当多本土公社自由民也加入其中。
在部民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氏姓制度。中国古代以姓代表血缘,以氏代表身份,日本的氏姓制度则恰好相反。氏原本是指由血缘为中心组成的氏族公社,两级分化后,其首领即被称为氏上,对内主持对氏神的祭祀,裁决氏族内部纷争,对外则代表氏族与其它氏族或朝廷接触。姓原本是对氏上的尊称,后来逐渐成为大和王朝赏赐给氏上以区别其尊卑高下的一种称号。比如天皇的后裔往往赐姓臣、君,很多传统氏上赐姓连,中国或朝鲜移民的氏上赐姓主、史,其它的还有别、公、直、造、村主、稻置等等。最尊贵的姓是臣和连,其中在朝廷中身居高官者称大臣和大连。
日本人现在的所谓姓,其实应该写作“苗字”,除明治维新后新造的或附会的苗字外,主要来源是古代和中世纪为区别同姓异流而另起的称谓,和最初氏姓制度之姓,已经完全是两码事了。
从五世纪后半叶开始,中国分久必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而朝鲜半岛也因新罗的崛起,即将摆脱三国鼎立的局面,倭国在半岛的殖民势力日渐萎缩。大和王朝还想挽狂澜于既倒,不停地渡海派发援军,但其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地方贵族和百姓此起彼伏的反抗。479年,500名虾夷族士兵在西部发动叛乱。527年,筑紫国造〔国即郡,造即郡长官〕盘井掀起反旗,又占据“火、丰两国”,叛乱持续了一年零三个月之久。
到了六世纪中叶,部民制度因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崩溃,许多贵族被迫解放部民,使其成为拥有一定人身自由,缴纳贡赋的农奴和小生产者。这就引发了大和朝廷中两种思潮的强烈斗争,即是因应这种社会形势进行改革,还是维持旧有的生产关系。前者以苏我氏为领袖,后者的代表家族则是物部氏。

960

(18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RT

961

(0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1、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一白遮百丑”

中国人的种族歧视态度十分明显。但若你对中国人这样说,十个中国人里有九人以上坚决反对这种指责,他们还会激烈地反驳说白人才有种族歧视呢,我们中国从不存在种族歧视这种事。 果真如此吗?凡在中国生活过的老外,一提起中国百姓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人的势利眼态度,每个老外都能道出几则真实的段子来。一位中国姑娘对我提及种族歧视问题时,发表了如下宏论:“我们中国不存在种族歧视,虽然我们看不惯黑人,不过谢天谢地中国没有黑人民族。”

许多次听过一些中国朋友愤愤不平地发感慨:“有些中国女孩真下贱,为了出国竟然与黑鬼睡觉。”发表这些言论的有大学教师、媒体记者甚至国家干部和公安人员,都是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人。每每耳闻如此种族歧视的人身攻击,我都难过惊讶得瞠目结舌。并且这也太具讽刺意味了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曾坚定不渝地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独立解放斗争。亚、非、拉美这些发展中国家一直都是中国的老朋友,然而中国百姓竟然如此鄙视和谩骂自己的盟友。这种明目张胆的种族偏见态度如今在西方都是很罕见的,在西方这几十年来不以肤色看待人的种族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而且我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人动辄以黑鬼来称呼非洲人,而西方人则多会用非洲人或非洲裔美国人这种尊称。在西方个别没教养的右翼白人纳粹血统论狂,通常他只能将其种族歧视的心态暗藏于内心里,从事一些暗地里的勾当,而警察和人民随时都在严密监视着这些坏份子的一举一动,遇有种族歧视言论的苗头,社会舆论以及法律就会毫不留情地给予迎头痛击。

然而在中国若非亲眼目睹我简直不敢相信,中国人居然能随时随地、肆无忌惮地脱口攻击非洲人及其他深肤色人种。有天晚上在北京参加一位法国人的晚会,整个晚上最惹人注目的要算是一对异国夫妻,丈夫是在北京留学的非洲黑人,妻子则是位北京姑娘。大陆目前嫁给西方白种人的姑娘已不罕见,不少中国人甚至艳羡她们一夜间即可移民到富裕的西方世界。不过若是嫁给一位黑人那可就非同小可了,这个姑娘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去面临社会世俗的偏见。这不眼下我就注意到晚会上很少有中国人与这对夫妇搭讪,他们也是最早离去的。待他们出门后我听到一个刺耳的声音:“嫁给谁不好,总不至于困难到非得找个黑鬼不可。这到了晚上黑乎乎地不见人影,光瞧见一排白牙在眼前乱舞多恐怖呀。”随即周围人一阵不怀好意地哄堂大笑。如果这话出自一个白人之口,大家一定会立即警觉到这是一个明目张胆的白人种族歧视狂,自傲生为白人优于有色人种,白人至上观念如今已普遍被世人唾弃不齿。然而说这句话的恰恰是中国人,这就不好理解甚至悲哀了,中国人自己身为有色人种,在西方白人世界里多少年来同样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可以说在此意义上,中国人、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有着“同病相怜”的命运,大家理应是同一条反种族主义战线上的难友。如果中国人再看不起比自己肤色稍深一些的民族,岂不是同类人之间自己鄙视自己的悲剧吗?简直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一位非洲人讲起在中国的经历时感叹:“在外国留学生圈子里,不少人都羡慕我。我认识几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人、德国人,他们总跟我说:‘你多好啊,懂法、中、英三门语言,又念到了研究生,找工作也容易。哪像我们,没文化,口袋里也没几个钱。’我自己感觉也不错。可我跟他们几个一起上街时,遇到的中国人往往会对他们更殷勤。大概中国人以为白人就是比黑人有钱、有文化。街上的中国人常常手指着我喊道‘看,黑人!’据我的观察,白人走在街上,人们会说:‘看,老外。’不会说:‘看,白人!’前几天在北京一个地铁站附近,一个男人看到我特别兴奋,赶紧拽身边的小男孩,手指点着我说:‘看,黑人!’那个小孩子本来在看别的东西,他脑子里没有黑人、白人的区分,可悲的是大人硬把种族的观念灌输给小孩子。刚开始听到这样的话时,我会反击一下,比如用地道的汉语冲着他们说:‘看什么看?没见过啊。’对方一般会很不好意思地走开。时间长了,我就不这么说了,看我的人太多,我一个一个地教育忙不过来。”

事实上,中国百姓的种族歧视态度比西方人公开和明目张胆。比如一个英籍印度裔学生就发誓永不再回中国去了,原因是那棕黑色的皮肤为他招惹来许多歧视烦恼。在北京乘出租车,司机竟公然对他说:“这个世界上,白人第一,黄种人第二,棕色人种第三,黑人第四。”乘公共汽车时,他刚落坐而身旁的那位中国姑娘却立即起身躲开了。同他一起去北京留学的同班英国白人们,每个人轻而易举地都交上了中国朋友,唯独他因是印度人始终没有中国人愿与他私下交朋友。最后这位棕肤印度人无可奈何地感慨道:“中国人的概念是‘一白遮百丑’,如果肤色黑一些便就不怎么讨人喜欢了”。

2、中国人的恐黑症

我自己身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白种人在中国还是很受礼遇的,愿意主动和我交朋友的中国人比比皆是,几乎每天都有相识或仅偶然在街上见过一次面的中国人,不请自来地登门拜访。我有位来自非洲贝宁的黑人朋友,当中国人见到我和这位黑人朋友在一起时,诧异地发问:“你怎么和黑人来往呀?”。我真是大吃一惊,我在西方也不曾听过有人这般公开地责问为何与黑人交朋友。

中国人对黑人还存在着恐惧心态。我的一位深圳朋友,她的新邻居是位黑人,每次她与黑人邻居在楼道里碰面时,她立即将脸扭到一旁不敢看那张可怕的黑脸。有时黑人主动与她打招呼,她也吓得不敢回答而仓惶跑掉。我们学校招待所里有位黑人访问学者,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服务员,居然互相推三推四地谁都不敢进黑人的房间打扫。说是那张黑脸已经够吓人的了,哪里还敢碰黑人用过的杯子。服务员还说这个黑人特友好常送礼物给大家,但谁都不敢吃黑人买来的水果、糕点,因为黑人的手已经碰过这些食品了,而他的手黑呼呼地看着就太赃。我解释说他的手不是赃,只是因为黑肤色。我去漓江旅游时投宿一间廉价招待所,服务员们对一个星期前曾在此留宿的一位非洲客人,仍旧喋喋不休地议论着。她们形容那个非洲人长得跟大猩猩一样丑陋,一位小姐嚷嚷道:“那天晚上我在楼道里撞见黑人回来,我的妈呀,好吓人,黑影中只能瞧见他的眼珠在转,真跟遇见了鬼一样。”非洲人退房后,谁也不愿意去收拾“大猩猩”的房间,因为“说不定会得传染病。”

一位英国人说了如下的经历。他曾就读于中国南方一所大学,该大学附近另还有一所农业大学,那里有许多来自非洲的黑人留学生。这些非洲人举办的周末舞会以其独特的土风爵士音乐,吸引着本城里五湖四海的老外们,一到周末外国留学生们便聚集到农大,享受狂欢舞会的乐趣。    这天下午,英国人就读学校的外事办公室领导召集全体留学生开会,并通知此会议内容重要不得缺席。会上学校的一位女负责人为洋人们宣布了一条新纪律,即严禁留学生周末赴农大参加非洲人的舞会。那位女士尤其指出这项规定是从大家的身体健康利益出发,因目前全世界都在警惕和预防爱滋病,而和非洲黑人接触就有感染上爱滋病的危险。众洋人哗然起来惊愕之余开始议论纷纷,有人指责这是公然歧视非洲黑人的态度。更有留学生询问她:“你知道爱滋病是通过何种途径传染的吗?”女负责人干脆利落地回答:“跳舞时身体和黑人接触就会被传染”。留学生们顿时目瞪口呆起来,接下来会议变成为有关爱滋病医学知识扫盲课。一位美国人自告奋勇耐心地向这位女干部解释:“爱滋病只可能通过性交或血液才有感染的危险。”说得那位女士难为情地脸红了起来,但她并不愿意讨论爱滋病的科学知识,仍坚持强调不与黑人接触,是预防爱滋病防患于未然的最佳策略。

3、歧视深肤色人种,两岸三地中国人都一样

歧视比自己肤色深的民族,此心态两岸三地的中国人都一样。一晚我去一位香港朋友家吃晚饭,他家里的印尼女佣将做好的饭菜端上台面。来此串门的一位香港女士见了后,拒绝吃黑手送上来的饭菜,抱怨那么赃的黑手指碰过的饭菜她无法咽下去。因周围朋友们不敢上门来吃饭,这位香港人只得把印尼女佣赶走,换来一位肤色稍微白晰一点的菲律宾女佣。朋友家的传真机常会收到一些广告,有次吐出来一张家佣代理公司的广告,上书:“我们公司特为阁下推荐‘白肤色’的菲佣。”并极其详细地描述如下:“保证绝对没有印尼人那般黑,我们特别精挑细选了一些令您喜出望外的‘白种菲佣’。”

香港生活着一大批印度居民,他们抱怨起所遭遇的歧视来就满肚子委屈。一位印度先生投书媒体讲述了自己的一些亲历。他曾从报刊上查到租房广告,电话联络那家房东时,对方一听是讲英语者便热情地约其上门看房。印度先生如约而至叩开房门后,房东见是位棕色皮肤的印度人先是一愣,随即连房门都没让他进,堵在门口冷冷地表示:“这房子已经租出去了。”有天印度人去街市摊档买袋装冻鸡,他瞧见前面一位港妹拎起一只付了38元。于是他也拿起来一只奉上40元,摊主训斥他说:“60元。”他表示刚看见那位女子递上的是38元。摊主不耐烦地叫道:“你这只就是60元。”印度先生放下冻鸡气愤地走开了,香港摊主居然还冲着其背影骂骂咧咧。另一次印度先生在尖沙咀扬手打的士,车子停下来后,一对香港男女从对面马路抢先冲过来,拉开车门坐了进去,司机旋即一溜烟地开跑了。留下傻呆呆的印度先生在原地惊鄂。

大陆和台湾街头的英文补习班成千上万,但两岸人同样热衷聘用白种人当外教。尽管有的白种老外其母语并不是英语,但他们金发碧眼的“高贵”模样,及“地道的英语”就能吸引学生。我曾分别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教授英文,我身边的一些白人朋友也总不断有学校请他们去教英语,有几次英语补习班请我过去任教,由于我已经兼了好几处的课无法分身,便推荐了澳州华裔、印尼裔、美籍华裔、美国非洲裔朋友去应聘。意外的是,这些有色人种包括华裔在内,皆被悉数退货,而校方仍坚持来拜访我反复劝我出山。我不解地询问,为何介绍过去的朋友不能胜任呢?他们的英语也都是Native Speaker (母语者)呀?对方笑了笑回答:“你不懂中国国情,我们打出的广告是由真正的老外任教。所谓‘真正的老外’,指的就是像你这样金发碧眼的洋人。黑人、华人、印尼人当然不行,学生希望的是有机会与真正西方人交往。其他学校请的可都是白人,若我们请不到白人,那等于我们在竞争的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如今英语补习学校多得如五月开满大地的蘑菇花,互相间拚得你死我活。”我顿时鄂然。

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歧视也是不闻不知道,一闻吓一跳。一位英国先生提起一则亲历。那天下午他在一间五星酒店的咖啡座上等太太,华人太太从外面进来后径直坐到了洋先生对面。服务小姐扭头看到一位中国女人坐在洋人桌子上闷头看报纸。 便走过去不友善地训斥她说:“外国人最讨厌中国人挤到自己的桌子上,国外的规矩是,你不能坐到别人的桌子上。”在中国的饭店、商店里,若有白人、日本人、华侨、国内人以及黑人顾客凑在一堆,那么你就会见识到服务员首先去招待白人,其次是日本人和华侨。深为讽刺的是,日本人、华侨在中国的地位,虽低于白人但明显地高于国内人,这情景犹如日本人、华侨在前南非种族政权下的“名誉白人”地位等同。黑人则是最受冷遇的一族,他们不仅黑了叭唧还都是从“水深火热”落后国家来的,无论从财力上还是肤色上都令中国人懒得睬他们。

4、中华文化在亚洲最文明

中国人的爱国情绪有时太过分狭隘。记得有次我在英国观赏来访的中国羽毛球队与英国队打比赛,中国领队询问我身旁的华侨朋友:“中英两国比赛,你支持哪一方?”那位华人先生答:“谁打的精彩,我就支持谁。”领队女士脸色不悦地给其扣了一顶政治帽子:“你怎么没有爱国心。”

有天我在大学里上华侨史课,老师讲东南亚国家那些热带民族都很懒惰,所以勤奋的华人在这些国家里都发家致富了,有些国家甚至一半的财富都控制在华人手中,而且渊源悠久的中华文化在亚洲也是最文明的,所以华人在东南亚的地位优越是高出当地人的头等公民。我听着刺耳,觉得如纳粹雅利安人种是优等民族一个论调。于是我忍无可忍地发言说:“我不同意这种种族歧视言论。首先不存在一种文明高于另一种文明,这就如同美国白人绝不能说自己的文明高于土著印地安文明,因为世界上所有不同民族的文明都是平等的。再者,你也不能诽谤任何一个民族是懒惰的民族,这是不公平的。最后,中国人在东南亚是头等公民这就更荒唐了,中国人一直严厉地谴责白人种族优越论,可私下里中国人却得意自己优越于其他民族,这不是文明人的态度”。我的话音刚落,顿时课堂里掀起一片声讨热浪。中国人纷纷痛斥我诬蔑、侮辱华人,他们说华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够在异国他乡显赫起来的,这当然说明中国人比当地人勤奋、智商高。如今华人在一些国家里不仅控制着其经济命脉,而且还在积极从政。新加坡就是华人治理最有声有色的地方。于是我又问他们:“照你们的说法,若有一天西欧、北美的华侨在其侨居国财大气粗起来后,是否意味着这些国家里的唐人街文明将会凌驾于当地的西方文明之上?华侨也将成为优越于当地人的头等公民了呢?”有人回应道:“毫无疑问,中国强大起来后,海外华侨的腰杆才能硬气,其社会地位就会显著提高。”我惊呆了,中国人动不动就巴望自己民族优越于其他民族,忽略不讲全世界民族、种族平等的观念。我相信,若在西方一个教师于课堂上公然宣扬自己的种族优越论,同时贬低其他民族,那么他的这番“失言”定会为其职业生涯蒙上阴影,甚至会被解聘。但中国人经常冲口而出什么农村人素质差、非洲人丑陋、东南亚人懒惰等等,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种族歧视态度,这才是最可悲的。

5、内宾小便五角,外宾小便一元

至于西方白人,在中国虽说不存在肤色上被歧视的困扰,但我们仍然抱怨另一种意义上的种族歧视。最简单的例子,有次我在深圳罗湖口岸买一听可乐,售货员开口就要40元。我愤怒地冲着他骂了句:“去你妈的。”我离开时,听见围观者声援那个敲诈鬼道:“卖老外理所当然要价高点。”这一切令西方人怨声载道。我在中国的另一则滑稽经历是,西部一个风景区的公共厕所,门前墙壁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明码标着入厕价格:内宾小便五角、大便一元;外宾小便一元、大便二元。腹涨忍耐多时的我瞧见厕所便一个冲刺地奔了进去,窗口售票的老太太急得大叫要我先付钱而后入厕。我一边脚不离地往里奔,一边冲着老太太许诺:“出来马上付钱”。待我露面时,一直恭候于男厕门口的老太太张口就要我交出二元钱来。我瞪大眼睛审视着价目表,不服气地申辩:“为何内外宾价格不同,入厕也要厚此薄彼,这明明是对外国人搞种族歧视嘛”。于是乎,我只愿意按内宾价格交五角钱。老太太恼了反反覆覆念叨一句说辞:“外宾就得多交费,这是规定”。并一脸严肃地警告我,她的职责只管看门收钱,如果我不交足二元钱就不能放我走。

我在中国时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叫:“内外有别”,但我知道中国另外还有一句成语那就是:“一视同仁”,我希望有朝一日中国能以“一视同仁”取代“内外有别”。尽管大家都知道,种族问题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里,迄今为止都是未能根除的一个老而又老的难题。

……

世界通史课上黄薇老师推荐看的论文。

964

(3 篇回复,发表在 琵琶湖酒馆)

另外一篇:

工作中,我们经常要给客户或企业发邮件,总是会用到“顺颂商祺”这样一句话,大致意思大概是祝生意兴隆之类。

近来收到很多的邮件,电邮的结尾总是会有祝福的话语,有好多都是我平常没有见过和听过的,比如 “秋安”、“文祺”等等。今天查了一下资料,将信息稍加整理,与各位一起学习。

“顺颂商祺”的意思——顺:顺便 ;颂:祝愿 ;商:经商 ;祺:吉祥 ;顺颂商祺:顺便祝你工作顺利的意思,过去多用于信函的结尾.祺有吉祥之意。对商人(也指生意人、做买卖的人等)的祝愿一类的意思(但一般不是祝贺)。类似的,还有如“师祺”“文祺”,“近祺”,等。

问候祝颂语

书信中说完正事之后,向对方表示问候与祝颂,皆属礼貌之举。常见的问候祝颂语有很多,现代的如“向您全家问好”、“祝身体健康”、“祝你进步”、“祝你成功”等等。传统的如给长辈写信用“敬请×安”或“敬颂崇棋”;如果给平辈写信,一般则用“即请大安”、“顺颂时棋”,假如给晚辈写信,只用“即颂”、“顺问”即可。

一、请安
祖父母及父母: 恭叩金安、敬请福安、肃请金安
亲友长辈:   恭请福绥、敬请 履安、敬叩崇安 、只请提安、敬请颐安、虔清康安
老师:   敬请尘安、恭请道发、肃请海安、虔请讲安
亲友平辈:  敬候佳祉 并候近安、顺颂起居、顺侯大安、敬颂台安 顺颂时绥
亲友晚辈:  即询近佳、即问近好、附颂清安
夫妇同居者: 敬请俪安、顺颂双安、敬颂 俪祉(祺)
政界:   敬请勋安、恭请钧安、只请政安
军界:   敬请戎安、恭请麾安、肃请捷安
学界:   只颂撰祺、只请著安、顺请文安、并请学安、即颂文绥、即候文祺
商界:   即请财安、敬候筹安、顺颂筹祺、顺颂筹安、顺颂商祺
旅客:   敬请旅安、藉颂旅祺、顺询旅祉
家居者: 敬请潭安、并颁潭福、顺颂潭祺
贺婚:  恭请燕喜、恭贺大喜、恭请喜安、敬请俪安、恭贺燕喜、顺贺大喜
贺年:  恭贺年禧、恭贺新禧、即颂岁禧、顺贺新祺、顺贺新禧
吊唁:  此候孝履、顺问苫次、专候素履
问病:  敬请愈安、即请卫安、敬祝早痊
时令问候: 敬请春安、顺颂春祉、敬请夏安、并颂暑祺、敬请秋安
                 并候秋绥、敬请冬安、此请裘安、敬请炉安
当日问候: 即颂晨安、即请早安、此请午安、即颂晚安
                 即请刻安、顺候日祉、即候时祉
季节:     敬请春安、即颂春祺、并颂春禧、顺候夏址
              此颂暑安、即候夏安、即请秋安、顺颂秋祺
              并请秋安、敬颂冬绥、此请炉安、即请冬安

二、署名下的敬辞
祖父母及父母:   叩禀、敬禀、拜禀、肃禀、谨禀、叩上
尊长:     谨禀、谨上、拜上、谨肃、敬肃、敬启、谨启
平辈:     谨启、谨白、手启、手上、顿首、拜启、上言、拜言、启、上、白
晚辈:     手谕、手示、手泐、手草、草示、谕
复信:     肃复、手复、谨复、复
不具名:  名正肃(另具名片)、各心肃、各心印、知恕具、两知
补述:   又启、又及、又陈、再及、再陈

三、附候语
问候尊长:  令尊(或令堂)大人前,乞代叱名请安。某伯前未及另禀,乞即叱名请安
平辈:  某兄弟前:  祈代致候不另。 某兄处:  未及另函乞代致意
晚辈:  顺候令郎佳吉。并问令郎等近好
代长辈附候 : 家父嘱笔问候。某伯嘱笔问候
代平辈附候 : 家兄附笔请安,某兄附笔道候
代幼辈附候 : 小儿侍叩。小孙随叩。某某禀笔请安

第二章 传说时代

本章以史记记载为本作介绍

一、五帝时代
(1)黄帝
  1)出身:“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2)描述:“生而神灵,弱而能言……”(一通赞美)
  3)生活年代:“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黄帝击败诸侯,“诸侯咸来宾从”
  4)两场重要战役:阪泉之战(炎帝)、涿鹿之战(蚩尤)
  5)疆域:东至海;西至空桐(甘肃);南至长江;北至涿鹿(河北)
  6)其他特征:
  (Ⅰ)“迁徙往来无常处”(推测:没有开始定居)
  (Ⅱ)“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2)帝颛顼(高阳)
  1)出身:黄帝次子昌意之子
  2)描述:“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一通赞美)
  3)施政:“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推测:原始宗教可能已经得到发展)
(3)帝喾(高辛)
  1)出身:黄帝长子玄嚣之孙
  2)描述:“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一通赞美)
(4)帝尧(放勋)
  1)出身:帝喾之子
  2)描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一通赞美)
  3)事迹:
  (Ⅰ)信饬百官,众功皆兴:制订历法,并派各种官员到各地教百姓四季如何耕种
  (Ⅱ)挑选继任者
    Ⅰ)放齐推举丹朱,尧否定
    Ⅱ)獾兜推举共工,尧否定
    Ⅲ)四岳推举鲧,尧先否定,但无其他候选人,只得任命鲧;考察九年,但鲧治水失败
    Ⅳ)后来众人又推举舜,尧进行考察:嫁女、使掌管刑罚、使接待来宾、使走进深山不迷路;终于让舜登基
(5)帝舜(重华)
  1)出身:颛顼六世孙,父顽,母嚣,弟傲
  2)事迹:
  (Ⅰ)时期一:帝尧老,舜摄政,“以观天命”
    Ⅰ)巡狩,制作刑法,惩罚分明
    Ⅱ)流放共工、獾兜、三苗和鲧
  (Ⅱ)时期二:尧死后,践天子位
    Ⅰ)尧“终不以天下只病而利一人”,禅位于舜
    Ⅱ)舜先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后因众望所归登帝位
    Ⅲ)立百官:命禹平定洪水,弃(周祖)为后稷,播种庄稼,契(商祖)为司徒,执掌教化……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
    Ⅳ)舜崩禹立:舜的儿子商均“不肖”,于是舜“预荐禹于天”;后来禹也让避,“诸侯归之”,才终于继位

司马迁对于上古历史的说明——“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印证文献”: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

二、古史辨派

原本的权威在上世纪20世纪遭到质疑,远古史受到冲击;古史辨派推翻千百年来对于历史开端的传统认识

1、创立者:顾颉刚
2、代表作:《古史辨》七册
2、主要观点
(1)“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1)年代较早的文献中,只有禹,没有出现其他人。例如:

《诗经·商颂·长发》(商人对自己祖先的歌颂):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鲁颂·閟宫》(周人对自己祖先的记忆):
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2)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比诗经晚,人物却丰富起来,内容记载得更早。出现尧、舜,例如:

《论语·尧曰》: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3)伪造的过程:

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从战国到西汉,伪史充分的创造,在尧、舜之前更加上了多少古皇帝。于是春秋初年号为最古的禹,到这时真是近之又近了。自从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祭黄帝(见《汉书·郊祀志》。秦国崇奉的神最杂,名目也最诡,秦文公梦了黄蛇作鄜畴,拾得了一块石头作陈宝祠,实在还是拜物教。黄帝之祀起于秦国,说不定黄帝即是“黄龙地螾”之类),经过了方士的鼓吹,于是黄帝立在尧、舜之前了。自从许行一辈人抬出了神农,于是神农又立在黄帝之前了。自从《易·系辞》抬出了疱牺氏,于是疱牺氏又立在神农之前了。自从李斯一辈人说:“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于是天皇、地皇、泰皇更立在疱牺氏之前了。自从《世本》出现,硬替古代名人造了很像样子的世系,于是没有一个人不是黄帝的子孙了。自从《春秋命历序》上说。天地开辟,至《春秋》获麟之岁,凡二百二十六万年”,于是天皇十二人各立一万八千岁了。自从汉代交通了苗族,把苗族的始祖传了过来,于是盘古成了开天辟地的人,更在天皇之前了。

  4)结论: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献越无征,知道的古史越多;古史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2)打破民族、地域向来一统的传统说法

从前人们认为中国向来是一统的,就是出自皇帝;中国疆域从黄帝时已经基本确立

  1)上古时代应有许多小部族存在于中原,各部落不存在统一始祖
  2)各民族不断融合,疆域不断扩大、稳固始于春秋战国
3、对疑古派的评价
(1)正面评价
  1)钱玄同:“真当精妙绝伦”
  2)胡适:“真是今日史学界的一大贡献,是治古史的重要工具”
  3)郭沫若:“的确是个卓识”,“他的识见是有先见之明,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能成为定论,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体是被他道破了”
(2)负面评价:来自钱穆、王国维、徐旭生、张荫麟等
  1)古史辨派将传说与神话进行了混淆
  (Ⅰ)因为传说中蕴含的神话成分(如怀孕24月等)一概否定传说是不妥当的(清岚:参考所谓“谬误谬误”)
  (Ⅱ)传说尽管失真,但一定有历史的质素在内,然后才有在外不断加上的后人的臆想,不能因为流传过程中加入了创造,就完全否定
  2)方法论的不严谨:“默证法”(在某一时代现存的历史文献中没有出现某个历史人物,就认为这个历史人物在这个历史时期是不存在的)的无限度使用

思考:为什么不严谨?
我课上的想法:
1、疑古派用一种或然代替全部的或然。而实际上,我们现存的文献不是全部的文献,文献中所提的人物也不是全部的人物。
2、我们现今没有的材料,古人(司马迁)未必就没有;据此断定他们胡编乱造,未必正确。比如殷本纪的事情,可以为鉴。
3、甚至还有一种可能:从上古至春秋,战乱频仍,古史文献已逐渐佚失;秦汉统一后,这类或者东西又逐渐发掘,或者经司马迁等人从民间搜集,重新整理入自己的著作。
老师的解答:
1、疑古派没有提出所谓的“造假者”和“造假时间”的强有力的证据
2、较早的古书中没有出现人和物的现象,有可能是以下两种原因
(1)可能早期时代中原本有更早的人物传说,但当时的古书认为无记载必要,就没有记载下来
(2)可能早期文献中原本有更早的人物记载,但在流传的过程中信息丢失了;因为古书需要手工传抄,这种可能性并不低

  3)钱穆的观点:古史研究要有限度,不可太详细落实地追求(不切实际);但可以把活跃于古书中的人物进行归纳,推出族群的迁徙路线,冲突等等,这样的结论是可靠的

三、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三集团说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说到这里顶重要需要声明的一事,就是在当时社会的单位是氏族,而氏族的名字与个人的名字常相棍淆,无法分辨。因为在氏族中间常常有一个神通广大、半人半神的人物作它的代表。他不惟活着的时候可以代表,就是死以后,经过若干时期还可以代表。名字开始或者属于个人如果他这个人能力很大,特别烜赫,他死以后就很可能成为氏族的名字。

1、三大集团
(1)种类:
  1)华夏集团:
  (Ⅰ)代表:黄帝、炎帝、颛顼、共工、祝融
  (Ⅱ)位置:黄河中游
  2)东夷集团:
  (Ⅰ)代表:大皞(大昊、太昊)、少皞、蚩尤
  (Ⅱ)位置:山东、河南东北部、河北东南部、江苏等地
  3)苗蛮集团:
  (Ⅰ)代表:三苗、獾兜、梼杌
  (Ⅱ)位置:长江流域;湖南、湖北、江西
(2)意义:三大集团的交互关系就构成了传说时代的古史
2、过程
(1)传说时代的开端

《国语·晋语》:
昔少典娶于有蛟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2)两部族的迁徙
  1)黄帝向北、炎帝向东(证据:当地留有许多姬姓、姜姓的小国)
  2)炎帝在东部作为外来族群,可能与蚩尤部族发生冲突
  3)炎帝向黄帝求助,黄帝出兵,路遇炎帝部族发生冲突
  4)战胜炎帝部族后,黄帝继续向南战蚩尤;传说有应龙、女魃与大风伯、雨伯的战斗,最终无法送回女魃(旱神),发生大旱;黄帝又请来叔均把魃移到河西走廊,结果此地终年不雨(猜测:可能该战争持续时间很长;先遇大雨,又遇旱;于是创作了此传说,而且时人已经知道西北地区少雨,故在描述中送神至此)
(3)第一个巨变:黄帝确立天子地位
  1)经过许多场战争后,氏族林立的局面变成若干大氏族并立的局面
  2)蚩尤败后,东夷可能开始与华夏融合相处
(4)第二个巨变:颛顼时代

《国语·楚语下》: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1)本来每家每户都有巫师可以与上帝鬼神沟通,神灵没有什么威信可言,社会混乱
  2)颛顼“绝地天通”,任命“南正”处理神灵的事务;“火正”处理百姓的事务;使宗教人员专职化
  (Ⅰ)他们也进行观测天象,制订历法,指导农业等活动
  (Ⅱ)许多早期文明的历法等往往与宗教相关,由宗教人员制订
(5)第三个巨变:尧舜时代
  1)这一时期气象异常,洪水泛滥

《孟子·滕文公上》: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墨子·非攻》:
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2)在治水等公共事务的处理中,国家机构复杂化;禹都阳城成为一个政治中心,君主世袭制度开始确立
  3)从文献中看出,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的融合开始时间可能比东夷集团晚

四、传说时代的社会组织状况
(1)中学时代的认识:社会状况是"部落联盟"
  1)该认识来自于郭沫若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
种社会是没有私有财产的。一族内的财物都是共同享受,一族人都是相互扶持,但有一种民主的组织来管理族内的共同事务。大抵一姓(Gens)有一姓人的评议会,由评议会共选出一个酋长以掌理一姓的事务;遇有战争时更选出一个临时的军长。合数姓而为一宗(Phratrie),宗又有评议会,由各姓的酋长或军长组织而成,以共裁一宗中各姓相关的事务。合数宗而为一族(Stamm),族亦有族评议会,其组织成分完全相同。合数族而为一大同盟,盟有同盟大评议会,无单独之元首,而有二人平列之军长。

  2)郭沫若的结论又可以上溯自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美洲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部落联盟”是国家产生前的阶段(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3)马克思、恩格斯很推崇摩尔根的研究,认为摩尔根与己暗合——于是马、恩整合摩尔根的笔记,最终恩格斯写作《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
  4)郭沫若阅读了《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发现没有用中国材料,也没有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内容;郭沫若就用马恩的理论来处理中国材料(或者说用中国证据补充了恩格斯的理论)
  5)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开始反思该理论(如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引进新的国外人类学理论);19世纪以后,美洲许多人类学家又发展出许多新的理论:认为摩尔根的结果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适性;其中有一个塞维斯,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另一条道路“酋邦理论”(游团->部落->酋邦->国家),其中酋邦是平等社会向不平等社会过渡的阶段
(2)部落联盟与酋邦的对比:中国古代社会是哪一种性质?
  1)何谓部落联盟?
  (Ⅰ)没有最高首领:最高权力属于机体而非个人;有一个50人组成的首领全权大会,各部落首领的级别和权威平等;氏族中酋长的性质不具备个人权利,酋长完全为人民服务
  (Ⅱ)联盟会议的议事原则是一致通过: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概念
  (Ⅲ)参加联盟的各部落保持各自的独立,部落间完全平等
  (Ⅳ)部落联盟的二权制和三权制特征(军长属于个人职位,掌管对外作战)
  2)何谓酋邦?
  (Ⅰ)酋长有真正的实权:酋长具备决策权力
  (Ⅱ)酋长周围有官僚政治机构
  (Ⅲ)官僚有特权
  (Ⅳ)酋长地位具有永久性
  3)中国传说时代的社会情况
  (Ⅰ)尧、舜、禹部落联合体有最高首领
  (Ⅱ)议事原则是最高首领决断:以前用部落联盟解释时,有学者说“尧的时代选择继承人时召开了联盟大会,要大家推举候选人”,但其实最后还是尧个人作出了决定
  (Ⅲ)只有最高首领一个权力点:帝可以任命官员
  (Ⅳ)初步形式化的官僚体系:黄帝以来有各类官员管理各种事物

五、禅让制的可疑之处

禅让制在先秦诸子(儒家、墨家)及其后的学者心目中,是一个完美的制度

1、禅让制是所谓“圣人把地位传贤不传子”的制度;但早期文献中的记载,最初的传承都是传位于子的
2、舜、禹为什么要避让?可见在当时人的礼法观念中,一定是传子为先,然而可能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如儿子不肖),才进行了“禅让”
3、古代文献中已有许多怀疑

古本《竹书纪年》:
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山海经·海内北经》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韩非子·说疑》: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韩非子·忠孝》:
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

4、禅让是否是儒家、墨家的教化工具?
(1)为民求贤是行仁政的表现,是故儒家以此传说为强有力的论据,大肆宣扬
(2)墨家主张帝王要节俭,事必躬亲;舜于是下地耕作,自制陶器,因有支持理论的作用,于是也作宣扬

六、史前时期的考古欣赏(略)

七、史前时期的文化风俗
1、拔牙之俗:凿齿、獠民、獠牙蛮
2、颅骨改形、穿孔与开颅术
3、剥头皮:代表战胜者的勇猛和对敌人的愤恨
4、儋耳:聂耳之国、大耳国

啊!好屌!

xiaosheng 写道:

小建議:
一、
1、
(1)
  1)
最後兩級符號太像,不妨:
一、
(一)
1.
(1)
A.
a.

我在梦轩随录里用了几十篇这样的了,现在改我倒要不习惯了……

968

(0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实训地点:南区8号楼宿舍
实训人员:张亦唯
实训时间:2012年2月23日

------------------------------------------------------------

1、ping环回地址,验证本地计算机上TCP/IP及其配置是否正确。

答:直接ping 127.0.0.1。

Pinging 127.0.0.1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127.0.0.1: bytes=32 time<1ms TTL=64
Reply from 127.0.0.1: bytes=32 time<1ms TTL=64
Reply from 127.0.0.1: bytes=32 time<1ms TTL=64
Reply from 127.0.0.1: bytes=32 time<1ms TTL=64

Ping statistics for 127.0.0.1:
    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 = 0ms, Maximum = 0ms, Average = 0ms
   
结果分析:环回地址通畅,本地计算机上的TCP/IP配置正常。

2、ping同一子网内计算机IP地址,验证是否正确地添加到网络。

答:先通过ipconfig得知本机IP地址:

Ethernet adapter 无线网络连接:

        Connection-specific DNS Suffix  . : shu.edu.cn
        IP Address. . . . . . . . . . . . : 59.79.41.50
        Subnet Mask . . . . . . . . . . . : 255.255.254.0
        Default Gateway . . . . . . . . . : 59.79.41.254

Ethernet adapter 本地连接:

        Media State . . . . . . . . . . . : Media disconnected
       
尝试ping 59.79.41.51:

Pinging 59.49.41.51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quest timed out.
Request timed out.
Request timed out.
Request timed out.

Ping statistics for 59.49.41.51:
    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0, Lost = 4 (100% loss),
   
毫无反应。

结果分析:据说学校对交换机作了端口隔离,同网段网络不通不能说明问题。

3、ping不同网段计算机的地址,验证是否正确地添加到网络。

ping室友IP地址58.199.135.233:

Pinging 58.199.135.233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58.199.135.233: bytes=32 time=6ms TTL=127
Reply from 58.199.135.233: bytes=32 time=7ms TTL=127
Reply from 58.199.135.233: bytes=32 time=7ms TTL=127
Reply from 58.199.135.233: bytes=32 time=6ms TTL=127

Ping statistics for 58.199.135.233:
    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 = 6ms, Maximum = 7ms, Average = 6ms
   
反应良好,通过128-127=1个路由器网段,证明确实属于外网。

结果分析:能正常问不同网段计算机,证明本机已经正确添加到网络。

4、ping默认网关的IP地址,验证默认网管是否运行以及能否与本地网络上的本地主机通信。

ping 59.79.41.254:

Pinging 59.79.41.254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59.79.41.254: bytes=32 time=7ms TTL=64
Reply from 59.79.41.254: bytes=32 time=3ms TTL=64
Reply from 59.79.41.254: bytes=32 time=3ms TTL=64
Reply from 59.79.41.254: bytes=32 time=3ms TTL=64

Ping statistics for 59.79.41.254:
    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 = 3ms, Maximum = 7ms, Average = 4ms

反应正常。

结果分析:默认网关路由器运行正常。

5、ping远程主机的主机名,验证能否进行域名解析及通过路由器通信。

ping hyqinglan.net:

Pinging hyqinglan.net [96.44.172.209]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280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262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00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08ms TTL=42

Ping statistics for 96.44.172.209:
    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 = 262ms, Maximum = 308ms, Average = 287ms
   
延迟较大,经过路由较多,但访问无问题。

结果分析:DNS解析及路由器通信畅通。

6、使用ping的不同选项进行测试:

对hyqinglan.net发送8192B的数据包:

Pinging hyqinglan.net [96.44.172.209] with 8192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8192 time=348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8192 time=273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8192 time=297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8192 time=328ms TTL=42

Ping statistics for 96.44.172.209:
    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 = 273ms, Maximum = 348ms, Average = 311ms
   
通信依然能够正常进行。

对hyqinglan.net发送10组数据包:

Pinging hyqinglan.net [96.44.172.209]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23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16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58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479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00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19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51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61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84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406ms TTL=42

Ping statistics for 96.44.172.209:
    Packets: Sent = 10, Received = 10, Lost = 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 = 300ms, Maximum = 479ms, Average = 359ms
   
10组都得到正常回复。

对hyqinglan.net发送数据包并记录9个路由主机:

Pinging hyqinglan.net [96.44.172.209]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08ms TTL=42
    Route: 10.105.3.133 ->
           172.31.1.59 ->
           202.120.116.1 ->
           202.120.127.3 ->
           202.112.27.102 ->
           202.112.27.130 ->
           202.112.6.70 ->
           202.112.53.90 ->
           202.112.53.89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88ms TTL=42
    Route: 10.105.3.133 ->
           172.31.1.59 ->
           202.120.116.1 ->
           202.120.127.3 ->
           202.112.27.102 ->
           202.112.27.130 ->
           202.112.6.70 ->
           202.112.53.138 ->
           202.112.53.137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499ms TTL=42
    Route: 10.105.3.133 ->
           172.31.1.59 ->
           202.120.116.1 ->
           202.120.127.3 ->
           202.112.27.102 ->
           202.112.27.130 ->
           202.112.6.70 ->
           202.112.53.90 ->
           202.112.53.89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84ms TTL=42
    Route: 10.105.3.133 ->
           172.31.1.59 ->
           202.120.116.1 ->
           202.120.127.3 ->
           202.112.27.102 ->
           202.112.27.130 ->
           202.112.6.70 ->
           202.112.53.138 ->
           202.112.53.137

Ping statistics for 96.44.172.209:
    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 = 308ms, Maximum = 499ms, Average = 394ms
   
部分经过的主机被得到记录。

设置“不分段”标志并ping hyqinglan.net: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ping -f hyqinglan.net

Pinging hyqinglan.net [96.44.172.209] with 32 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376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283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268ms TTL=42
Reply from 96.44.172.209: bytes=32 time=290ms TTL=42

Ping statistics for 96.44.172.209:
    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 = 268ms, Maximum = 376ms, Average = 304ms
   
不知道有啥区别……

结果分析:部分命令看不出效果,总之横竖还是联通了……

实训心得:ping是最常用的检测网络连通性及网络延迟的手段。早在初中时候,我们打CS,就知道ping一下服务器查看latency,但对原理不甚了解。现在终于知道了更多。

969

(0 篇回复,发表在 通宵自习室)

请注明复习资料的学期,如[11-秋]、[12-春]等等!数字取小的那个,如“2012-2013学年”就写成“12”。

970

(0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薛蛮子:#热博重温#贵族是指一种精神,先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二是社会的担当,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担当起家庭与国家的责任;三是自由的灵魂,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具有知性与道德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强权与多数人意见所奴役。(@雾满拦江)

大意觉迷:看多了历史自然知道贵族是神马。贵族精神操之在我,不干他人何事。

8重云:回复@大意觉迷:即使贵族个个都是硕鼠都是坏人,你们还一口一个贵族精神对吧,奈何拿破仑不称帝啊。

大意觉迷:回复@8重云:取其艺术性,天皇可金身塑之,可流放之,断不可崇拜之。

和月清岚:把这个精神贴在贵族这俩字上,属于牵强附会。但革命时代确有一小撮贵族具有这种精神。

纲帝-压力山大诺维奇:你又想起你的拉法叶特了。

和月清岚:回复@纲帝-压力山大诺维奇:我老婆也有这种想法,认为“真正的贵族”如何如何。我想,那一时代优秀的贵族是多了去啦,但也只能说明贵族受的教育好,跟贵族本身毕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大意觉迷:主要还是科学素质以及所处的位置使他们见多识广。稍微聪明点就能获得广泛赞誉。中国传统的文人或者知识分子虽然见多识广,但做事力不从心,所以很羡慕西方的贵族。

和月清岚:也许还有一点:贵族的财富使它们有物质条件搞“自由的灵魂”,不为凡尘俗事折腰。

大意觉迷:可能在上几代中,某些人要扮演吸血鬼守财奴的角色积累原始资本,然后下几代不糟蹋钱,搞点像样的东西出来,这个贵族的牌子就立住了。中国在这一块一方面是世俗诱惑太多,另一方面是社会动荡严重,所以这个牌子不好立。

8重云:西方封建社会,第一代为上位不择手段,第二代在宗主面前装得很乖很驯良,第三代开始头痛控制附庸的问题,于是以身作则,树立道德楷模。天朝,第一代科举或举孝廉啥的,人品好,饱读圣贤书;第二代没考上,第一代倒退休了;第三代开始被新冒出来的官僚欺压。

纲帝-压力山大诺维奇:欧洲中世纪的贵族们嘴上说的都好听,但是做起来就要多龌龊有多龌龊了。不过他们的龌龊并不影响骑士精神和贵族精神的价值。

8重云:1、贵族是阶级,要改善形象,搞死一批传道士和吟游诗人,捧红另外一批。这事儿犹太人和布尔乔亚做不到,于是都人渣了?2、暴发户和贵族的区别在于后者有几代人的时间洗bb,绝损友。2、骑士精神是娘炮教会和害怕抢婚的女贵族发明的。3、所以准确讲,应是“骑士精神和贵族精神不影响贵族的龌龊”才对。

8重云:回复@和月清岚:这一小撮贵族里面的大多数可能也是为了争夺民望,从同侪中脱颖而出,在新政府里面谋肥差吧。

和月清岚:回复@8重云:一般来说,我不同意把对荣誉的渴求看作纯粹的利己。看见革命的烟火,如同嗅到了青史垂名的机会,于是奋不顾身、竭尽全力,这并无不好;当然,投机取巧,争权夺利,就不可取了。

8重云:为青史垂名而奋起的人难驾驭啊,如果是好人固然善莫大焉,万一是价值观偏狭的狂热分子就贻害无穷了。

和月清岚:回复@8重云:这是对的,所以我只在观察逝者时敢说这种话。因为他的影响已弱,而且行为可知,实在不错的,应该还他清白的名声。至于当代人,假使如此,我一定敬而远之,避之不及,逃之夭夭……

8重云:喏,方舟子老师……

和月清岚:回复@8重云:嘘,我什么都没说过……

后续零星:

纲帝-压力山大诺维奇:回复@和月清岚:所谓理想中的贵族绝大多数都是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理想主义分子。

大意觉迷:电视剧《东周列国志春秋篇》要离刺杀庆忌,庆忌死前问要离,把老婆孩子牺牲掉,费了一只胳膊来杀我图个啥。要离答曰:雁过留声,人死留名!

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 … =168249409

包括:
For the Glory 1.1硬盘版:为了方便升级,附带了注册表文件。可以修改路径后导入。
For the Glory 1.2升级补丁:没什么好说的,解压至游戏根目录。
For the Glory 1.2汉化补丁:打在根目录就行,我已经重新整理过了。

【汉化补丁原作者注】
在原1.1版移植汉化基础上汉化,采用52的破解补丁,汉化了原版事件、省份,对国名、文化的翻译基本大陆化了,增加了大部分国家的说明和剧本说明(基于1.09版汉化),教程仅汉化了第一个,欢迎达人完善修改。
能力、时间有限,对比修改工作比较粗燥,欢迎细心的童鞋修正。
注:所有汉化仅对原版,mod未动(这个mod也没玩过)。
另,ww的中文译法感觉很不爽,不过只修改了小部分,大部分仍是让人不爽的ww译法。
游戏字型、大小方面请自行调整。
另外,将领、君主及剧本初始文件的拉丁字母未修改,相关内容可能造成一些显示乱码。

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0122&uk=168249409

包括:
For the Glory 1.1硬盘版:为了方便升级,附带了注册表文件。可以修改路径后导入。
For the Glory 1.2升级补丁:没什么好说的,解压至游戏根目录。
For the Glory 1.2汉化补丁:打在根目录就行,我已经重新整理过了。

【汉化补丁原作者注】
在原1.1版移植汉化基础上汉化,采用52的破解补丁,汉化了原版事件、省份,对国名、文化的翻译基本大陆化了,增加了大部分国家的说明和剧本说明(基于1.09版汉化),教程仅汉化了第一个,欢迎达人完善修改。
能力、时间有限,对比修改工作比较粗燥,欢迎细心的童鞋修正。
注:所有汉化仅对原版,mod未动(这个mod也没玩过)。
另,ww的中文译法感觉很不爽,不过只修改了小部分,大部分仍是让人不爽的ww译法。
游戏字型、大小方面请自行调整。
另外,将领、君主及剧本初始文件的拉丁字母未修改,相关内容可能造成一些显示乱码。

中文名称: 为荣誉而战
英文名称: For the Glory
游戏类型: RTS 即时战略游戏
资源格式: 压缩包
版本: 硬盘版
发行时间: 2009年11月10日
制作发行: Crystal Empire
Paradox Interactive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文
简介:
http://image-7.verycd.com/70ea974bce77cd5f9df534d1ce02833d214272(600x)/thumb.jpg

RIPPED: DirectX
Install Notes:
1. Unpack the release with WinRAR or equivalent
2. Run setup.bat to unpack it
3. Import glory.reg
4. Start game with FTG.exe
5. Enjoy!
引用
System requirements
Operating system: Windows 2000 / XP/ Vista
Processor: Pentium II 266 MHz
Memory: 256 Mb RAM
Hard disk space: 1 GB Free Hard Drive Space
Video: 2 Mb Video Card DirectX Compatible
Sound: DirectX compatible Sound Card
DirectX®: DirectX 8 or higher

游戏名称:为荣耀而战
英文名称:For the Glory
制作厂商:Crystal Empire
游戏发行:Paradox Interactive
游戏语种:英文
游戏类型:Real-Time Strategy 即时战略
游戏平台:PC
游戏容量:1CD
发售日期:2009年11月10日
官方网站:http://forum.paradoxplaza.com/forum/forumdisplay.php?f=444

【游戏简介】

Paradox 于2009年8月19日宣布殖民时代历史策略游戏For the Glory开发项目,预计2009年第4季度发售,“由玩家主导开发”(也就是AGCEEP的制作者们!发布版会直接附带新的AGCEEP),基于开放源码的Europa游戏引擎,这是“2D版的EU2续集”。

游戏特色介绍
• 可选择超过180个不同国家,起止年份从1419到1819
• 总计超过10000个历史事件
• 超强MOD支持,可不限起止年份,国家数量上限超过1000
• 改善界面易用性
• 符合真实历史的统治者性格设定

【游戏截图】
http://image.com.com/gamespot/images/2009/306/971441_20091103_790screen001.jpg

http://image.com.com/gamespot/images/2009/306/971441_20091103_790screen002.jpg

http://image.com.com/gamespot/images/2009/306/971441_20091103_790screen003.jpg

http://image.com.com/gamespot/images/2009/306/971441_20091103_790screen004.jpg

http://image.com.com/gamespot/images/2009/306/971441_20091103_790screen005.jpg

http://image.com.com/gamespot/images/2009/306/971441_20091103_790screen006.jpg

974

(2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措辞很不严谨,但不失为日常思维的一个参照。

975

(2 篇回复,发表在 晴岚馆)

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但并没有同化人们的思想,网络辩论硝烟弥漫,热点话题层出不穷。但嘈杂背后的真相,却是情绪释放的帖子远多于冷静讲理的帖子,即使试图讲理的帖子,也有很多是逻辑混乱的,以致于各说各话,难获共识。特别是在微博,四处起火,一地鸡毛,而乱相丛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网友的逻辑能力欠缺。根据多年的辩论经验我总结了七条辩论逻辑,供您参考。

1、有“证伪性”才有意义

你是一个战士,连长的战前动员称“只要冲锋跑得快,就不会受伤”,你拼尽全力冲了出去,被人血肉模糊地抬了回来,你质疑连长,连长的回答是“那是因为你冲得不够快,否则就不会受伤。”你喷过一口血后慢慢明白了,连长的那句动员根本没有潜在的可以被证明不对的可能性,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证伪性”,解释权完全由他,这是句永远正确的骗人鬼话。若动员改为“只要冲锋速度达到每秒5米,就不会受伤”,这就有“证伪性”了,只要有人冲锋速度超过每秒5米还受了伤,就可以证明连长的动员是错的。

在选择一个辩题时,首先要核实的是此问题有没有“证伪性”,例如有人拿出“天人合一”来跟你辩论,你就不必理会,因为这个问题没法证伪,怎么个合法全由对方的两片子嘴说了算,你称“三才天地人,为什么只有天人合了,凭啥把地落下呢?”人家可以说“地太低级,不与丫合。”你也没法证明他不对。所以,在辩论过程首要的就是要检验对方观点的“证伪性”,无法证伪的说法没有意义。

2、“无”不需要证明

你说“如意金箍棒”是存在的,我说不存在,你让我证明不存在,那我还真证明不了,即使我掘地三尺没有找到,那也不能排除掘地四尺能找到的可能,即使我满头大汗地把地球都掘遍了,然后你来了一句“会不会在火星上呢?”

与边界清晰的数学问题不同,现实生活中的“无”是没法证明的,也是不需要证明的,持“无”观点的一方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就是默认正确的一方,直到持“有”观点的一方拿出了“有”的证明为止。你说手机辐射存在着引发脑瘤白血病的危险,我说不存在,这时应该由你来举证。全球科学界曾做过上百项手机辐射与脑瘤白血病相关性研究,结论不支持其中的相关性,你求证“有”不能成立,而我的“无”就是继续成立的。

很多坚持“有”的一方在举证不能的情况下会抛出“潜在的可能性”的说法,窃以为这是个最扯的说法,没有之一。您读完此文地球就毁灭的潜在可能性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这种没有证据的想象中的可能性有意义吗?跟打输了架,跑前撂下一句“有种你等着”一样,“潜在的可能性”就是一句找场子的废话,根本不必理会。

3、肯定性指控拿证据,否定性指控有界线

肯定性指控说的是声称对方做过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责我偷了钱包,那就应该由你来拿出物证人证,并公布时间地点等信息,而不是由我自证没偷过,其逻辑的根源就在于“无”没法证明。

否定性指控说的是声称对方没做过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责我没有上过大学,是靠欺骗得到的教职,因为你所声称的“无”不需要证明,那举证责任就轮到我了。但在我举证之前,你先要明确你这个指控的“证伪性”在哪里,比如说你同意了只要我亮出大学文凭你就认输,然后我才会举证。否则,我亮出了文凭,你又否认文凭的真实性,待我证明了文凭是真的后,你又不认可文凭上的人是我本人……这是精通逻辑的人常用的损招,他总是提出否定性指控,逼得你不断地自证,直到你崩溃为止。否定性指控必须要有可证伪的界线,否则就是耍流氓。

4、慎用排除法

飞碟爱好者观察到了天空中的异物,分析如下:不是飞机,不是流星,不是飞艇,不是气球,不是……所以只能是飞碟!但最终被专家论证是西北某基地未公开的一次导弹发射。排除法本是一个很好的分析方法,但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集合及元素必须明确。数学领域里集合及元素往往很明确,排除法就很好使,例如一个集合里有三个数,除了A数B数那就只能是C数了,但现实生活里的集合及元素往往是不明确的,元素有很多甚至还有未知的,再使用排除法就非常危险了。

我跟一个姑娘独处一室,你听到姑娘的哭声后闯进来为姑娘抱不平,质问我“屋里没有别人,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其实,我还真的有很多可说的,例如姑娘失恋后呆呆地要寻死,被我开导后哭出来不想死了,姑娘终于找到了长年资助她读书的好心人,激动得痛哭……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啊~

5、相关未必因果

你每次感冒都喝板蓝根,十天就好,太多次毫无例外的证据令你相信板蓝根对治愈你的感冒很有效。其实你错了,感冒是自愈性疾病,你喝不喝板蓝根,十天左右都会好的,不信您下次可以试试喝萝卜汤,效果是一样的。喝板蓝根和感冒病愈,只是时间先后相关,并不是因果关系,很多人习惯先入为主地把相关性当作因果性,这也是辩论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要得到因果关系是很困难的事,要做很多随机样本的对照性检验,轻率给出的因果关系往往是不靠谱的。例如,“喝红酒有益健康,法国曾有过科学统计,每天喝杯红酒的人更长寿。”有统计结果也未必是因果关系,更有可能是每天喝得起红酒的人,其饮食和卫生条件更好而长寿的原因,而与红酒无关。更极端的例子,现在每天抽两包烟的大烟鬼,也比烟草引进之前的古人寿命长,这能说明吸烟有利于长寿吗?

6、非此未必即彼

非此即彼只有在互斥关系时才成立。一颗围棋子,我说不是黑的,你就有理由认为我的判断是白的,因为围棋子是非黑即白的互斥关系。在客舱里一个壮汉与一个姑娘发生了冲突,姑娘有受伤证据,因为我觉得证据不足而对壮汉殴打的说法表示怀疑,充满正义感的你对我喊“难道你认为姑娘身上的伤是自伤的?!”虽然自伤可能性不能排除,但这并不是我所相信的,因为还有是其他人造成的可能性啊。这就好比一张扑克牌,我猜可能不是黑桃3,于时你气冲冲地对我喊“难道你认为是草花9。”

给对方扣上一个显然错误的观点来批判是可以的,对方若是肯定性判断,你可以拿这个判断的逆否命题来批判,因为一个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等价,无论你批倒哪个都成。对方若是否定性判断,你可以通过否定其所否定的论断的互斥论断来驳倒他,听着很绕,其实很简单,正如上面围棋子例子,我所否定的论断是“此子为黑”,其互斥论断是“此子为白”,你只要否定了“此子为白”,就把我对“此子为黑”的否定给否定了。关键的问题在于互斥,若对方拿出非互斥逻辑的一对事件并通过非此即彼的方法诘难你,你就要给他来一句“你说的两件事互斥吗?”

7、证人证词不能选择

我在做科学实验,根据我的独创理论,实验结果数据应该是8,可我第一次实验结果是2,再做结果是19,继续做……好不容易有一次得到8了,我高兴地宣称“虽然有很多误差干扰了实验,但终于得到正确结果了,这就是我理论成立的铁证!”你一定认为这种根据立场选择证据的实验很滑稽,但这却是辩论中很常见的做法。只要你有耐心不停的搞,只要你总是对不利结果视而不见,你想证明什么就能证明什么,而且证据都是“铁证”。

你有了一个立场,有个证人出现了,他的某些说法证实了你的立场,于时你宣称这个人可信,并将其说法作为了自己的证据。但对立面拿了此人说的对你不利的话来质疑,你称“谁能保证一点错误不犯啊,个别细节他没看清楚的可能也是有的。”这就是有意选择证据了,本来你认可了证人,就不能对其说法厚此薄彼,除非你有了证明“厚此薄彼”合理的证据,否则跟我那个可笑的科学实验有什么两样呢?

我曾给学生谈过这些辩论中应遵循的逻辑,学生的回答是“若是每句话都过这些逻辑筛子,我就张不开嘴了。”其实感到张不开嘴就是进步,暂时闭着也比天马行空不讲逻辑激情四射的乱喷要强。逻辑有时跟本能相悖,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运用自如,等到运用自如时,你的见解会更加深刻,在辩论中也可立于不败之地了。即使做不到这点,熟悉了这些逻辑,至少也可以在辩论中不被欺负。明明是自己有理,却被别人挤兑,气得要死,相信很多人有过这种感受,这时拿出这些逻辑往他的言论上套一套,然后引出此文,告诉他犯了第几条逻辑错误,让他去郁闷反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