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词解释
5、陈桥兵变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起于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幼。次年元旦,手握重兵的赵匡胤制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的谣言,后周政府匆忙派其率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被拥立为帝,不久率军回师开封,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仍都开封。赵匡胤成为宋太祖。
6、宣政院:
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原名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设院使二人,一人由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遇地方有事,就临时在当地另设分院处理。凡重大军事,都由宣政院与枢密院共同议处,权力很大。
7、靖康之耻:
中国宋代钦宗靖康年间金灭北宋的事件。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金军南下进攻开封,钦宗割地赔款后,金撤军北归。但数月后金军再次南侵,攻破东京。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金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后与1127年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宋朝皇室的传承宝物等也被掠去,北宋灭亡。
8、土木堡之变
是蒙古瓦刺部大败明朝的一次战役,因发生于土木堡,故称“土木堡之变”。它始于1449年的一次朝贡纠纷,随后瓦剌分兵四路南下。宦官王振一意孤行,挟英宗领兵50万亲征,一路横断专行,致使人心涣散,最终在回撤时于土木堡遇瓦刺军,兵士死伤过半,英宗被擒,王振被部下打死。此役以后,明朝对北方蒙古不再具有压倒性优势,而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
9、永贞革新
唐顺宗时士大夫反对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后,王伾、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着手进行削弱宦官势力。但遭到宦官集团和节度使内外勾结的反扑,迫使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宦官得势后,“二王”王伾、王叔文被贬后先后去世,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故永贞革新也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10、南衙北司之争
唐代后期外廷士大夫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南衙,指位于宫城南的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北司,指宫禁以北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唐玄宗以来宦官势力逐渐增长,他们挟制皇帝,废立由己,左右朝政,引起皇帝和朝官及士人的不满和反对,因而唐后期多次发生两大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如“二王八司马事件”和“甘露之变”等。南衙北司之争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灭亡。
11、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之间的同盟。始于公元1004年,契丹军队南侵,真宗亲征,辽军受挫,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宋、辽双方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交“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容对方逃亡“盗贼”。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朝的屈辱妥协使辽国得到了许多好处,但“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出现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
12、空印案
明初规定,地方计吏每年都到户部核算钱粮、军需等数目,因担心数目不合,往来加盖印章耽误时间,就事先将空白的钱粮册盖好印章,随身携带,如遇审核不符,立刻重新填写。这种做法,元代既有,大家习以为常。1376年朱元璋在考核钱粮册时,发现此事,非常愤怒,认为这是欺罔朝廷,下令将地方各级主印长官逮捕入狱,自户部尚书到地方主印官数百人以“抵欺”罪处死。史称“空印案”。
13、东林党
明朝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因其讲学场所为东林书院,故称东林党。他们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品评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势力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国家,改革时政的建议,被人称为“东林党”。后遭魏忠贤镇压,许多成员被迫害致死,也有的抗清殉难。顺治时东林党被取缔。
14、猛安谋克
女真部落与军事组织的称谓。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随着金政权的建立,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谋克按人口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金宣宗南迁以后,猛安谋克瓦解,无力再作战。
17、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建国以后设立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代名称)。中书省秉承帝意起草诏敕,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掌封驳审议;尚书省总领六部,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六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六部长官称尚书,副称侍郎。该制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集中了皇权,一直为历代所沿用。
18、杯酒释兵权
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与赵普定策,发动的一场解除将领兵权的运动。961年,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在酒席上用劝导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诸大将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19、绍兴和议
南宋与金在绍兴年间签订的两次和议。第一次和议于1139年,第二次合议于1141年。主要内容有:南宋和金以淮河至大散关为界;南宋向金称臣;向金岁输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归还徽宗的梓宫和韦太后等。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况,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20、岳飞
南宋名将,抗金英雄。一生与来自于北疆境外的侵略者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作战,为宋朝抵御异族侵略,但是最后由于受到宋高宗的猜忌而被监禁处死。宋孝宗时平反,追谥武穆。
21、行中书省
元朝地方行政区名。元代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除腹内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行中书省制度是我国制改区划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23、马嵬驿之变
唐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西逃过程中发生的事变。安禄山攻占东都洛阳,攻克潼关,直趋长安,唐玄宗仓惶西逃,行至马嵬驿,随行禁军将士在统治集团内一些人的谋划下哗变,杀宰相杨国忠,又逼玄宗缢死了杨贵妃,此次事变称为马嵬驿事变。接着,太子李享在一些大臣宦官的拥立下率部分禁军北上,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24、元祐更化
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为科举考试的根据,修改熙宁、元丰时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此外,还将神宗时所取米脂等四寨还给西夏。
25、票拟
也叫做票旨、条旨。明代废丞相以后,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但是,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内阁权力的有无及大小,内阁实际地位的高低,也主要表现在所拟“票拟”被采纳的程度上。
27、胡蓝之狱
1380年(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以“谋不轨”的罪名被诛杀,太祖借此大治党羽,株连3万余人。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又以谋反罪杀凉国公蓝玉,牵连万余人,时称“胡蓝之狱”。开国功臣在此狱中几乎被诛杀殆尽。
29、建州三卫
明朝在东北女真族聚集的地方设置的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分为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委任各部首领,依循各自的传统,各自统领自己的部属。
30、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唐朝灭亡后到北宋建立前的历史时期。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朝廷。在五代更迭中,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合称十国。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相继消扫荡群雄,公元979年,赵光义灭北汉,实现统一。